你知道明朝有几个富可敌国的商人

向借了朱元璋一文钱,一个月后,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却破产了

大家好,你知道明朝有几个富可敌国的商人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历史冷知识商人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你知道明朝有几个富可敌国的商人和历史冷知识商人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你知道明朝有几个富可敌国的商人
  2. 从明清时期历史发展来看,为什么说山西人善于经商
  3. 唐朝商人的社会地位是高还是低
  4.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商帮

你知道明朝有几个富可敌国的商人

沈万三是明朝朱元璋时代的著名商人,在朱元璋眼里他就是“聚宝盆”,在百姓眼里他掌握着“聚宝盆”,所谓的“聚宝盆”,就是指沈万三的经商才能。沈万三富二代出身,他的祖辈们开荒拓土,积累了很多的田地,也积累不少的财富。沈沈万三并不满足于当下,为了增大财富的积累,依旧很辛勤苦干,再加上自己创业的资源是很多的,于是他开始经商。他将苏州的特产收集起来研究了一番,觉得这么好的资源特色一定要传播出去。于是他开始把中国的纺织品、丝绸、茶叶等产品,卖给国外人,长期以往赚了很多钱。相当于是对外贸易,或者说是以物换物,用当地的主产物换取他国的主产物,换回来的却成了当地的特色物产。据说,沈万三实在是太有钱了,就连朱元璋都嫉妒他。因此,朱元璋是经常找他麻烦,想让沈万三犯了自己的忌讳,这样就可以杀了沈万三。后来沈万三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其败就败在,不够低调!有没有钱,自己知道就得了,何必让那么多人知道呢

从明清时期历史发展来看,为什么说山西人善于经商

一、山西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

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创中国历史上票号的山西票号商人,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

山西商人的活跃,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到明代已在全国享有盛誉。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坂、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语同北方少数民族和俄国人对答如流。可以说,从蒙古草原上的骆驼商队,到吴淞口正在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在计价核算,从呼伦贝尔的醋味,到贵州茅台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酿造叫卖。无怪有人说:“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山西商人活动过的地方遗址,至今到处可以看到:甘肃的老西庙、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铜鼎、江苏扬州的亢园、安徽毫州的花戏楼,大都是山西商人创建的;安徽雉河集(涡阳)的山西会馆,曾经是捻军起义的发源地;著名的贵州茅台酒是1704年山西盐商雇杏花村汾酒厂工人和当地酿造工人共同首创的。以山西商人字号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犹存:张家口的日升昌巷、包头的复盛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宁武巷等等,无怪在东北流传着“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在内蒙流传着“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在西北流传着“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的谚语。山西商人经商的地域之广,人数之多,确实是相当可观的。

二、山西商品经营资本的发展

山西商业资本开始的时间很早。先秦时代晋南一带就有了商业交易活动。晋文公称霸时,榆次、安邑就已成为有名的商业集镇。秦汉时代,太原、平陆、平遥、汾阳等地已成为重要商品集散市场。唐朝定太原为北京,使太原城成为商业繁华的有名城市,韩愈形容当时的太原是“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山西商人还没有一定组织和突出的地位。

到了宋代,山西商人与徽州商人并称,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的中坚力量。北宋王朝所需要的战马大多数依靠北方的辽来供应,辽也急需要宋的手工业制造品。据历史文献记载,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宋王朝出藏绢2000多匹在山西岢岚买马,又出绢30000多匹在山西各州府买马,非官方的民间贸易更是频繁。《马可·波罗游记》中写着:“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获得巨额利润”。

从明代到清代初年,山西商人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代全国较大的商业城市有33个,山西就有太原、平阳、蒲州(永济)三处。这时,山西商人的资本积累已相当可观:“平阳、泽、潞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明代末年,山西商人已进入了东北地区,1618年努尔哈赤占领抚顺时,对在抚顺的山西等地的大商人写了“七大恨”,命令他们退回山海关内,可见当时山西商人已经和后金进行着贸易活动。清兵入关后,蒙古地区归入清王朝统治,归代城商业开始蒸蒸日上。康熙中年,山西商人进入外蒙古草原贸易。从此,东北的松辽平原和内外蒙古草原,就成为山西商人贩运贸易的新市场。当时,蒙汉贸易必须经过张家口和杀虎口(后改归化城),俗称东口和西口。张家口的八大家名商都是山西人,其中最大的企业是祁县人范家开设的“兴隆魁”,这个商业性的企业有职员290多人(有的则说共有职员1000人左右),是清代中国对外蒙和俄国贸易的第二大型企业。

在对蒙贸易的西口——杀虎口,山西的行商经常在大青山和西营一带贸易,并得到清政府的特殊照顾,获得了很高的利润。这些行商会说蒙语的被称为“通事行”,其中最大的“通事行”就是山西人开办的“大盛魁”,从业人员达六、七千人,人们曾形容“大盛魁”的财产能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从库伦到北京铺一条路。在宁夏,著名的大商号多是万荣、平遥、榆次、临猗一带的山西商人开办,宁夏的名药材枸杞半数掌握在山西人开的“庆泰亨”手中。在青海,山西商人以西宁为根据地活动于各州县。在北京,粮食米面行多是祁县人经营;油盐酒店多是襄陵人经营;纸张商店,多是临汾和襄陵人经营;布行多为翼城人经营,鲜鱼口以西有布巷,全为翼城人;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都一处”、“六必居”、“乐仁堂”等都是浮山、临汾等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此外,山西商人还到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广州的濠畔街,多数房子是山西商人修建的。“广生远”、“广懋兴”、“广益义”等实际都是山西人在广州开设的企业。由海上出口茶叶,比如运往印尼的茶,都是由山西人在产地收购,运往广州,由潮帮商人从山西商人手中购进再转运南洋的。至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扬州的盐商、江西和福建和茶商以及由长江口出海与日本的贸易,也数山西人最为活跃。

除了国内贸易外,山西商人还开拓了国外市场,我国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个俄国城市,都有过山西人开办的商号或分号。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榆次常家从中国输出夏布,从朝鲜输入人参,被称作“人参财主”;介休范家,几乎垄断了对日本的生铜进口和百货输出。在清朝统治期间,能够兴旺发达二百余年的商业世家,最有名的是:榆次的常家、聂家、太谷的曹家,祁县的乔家、渠家,平遥的李家,介休的侯家、冀家,临汾的亢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等等。他们既是大商人、大高利贷者,又是大地主,都拥有极为雄厚的资本。

三、“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

山西商人资本中的货币经营资本形式,最著名的是票号。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票号产生以前,商人外出采购和贸易全要靠现银支付,在外地赚了钱捎寄老家也得靠专门的镖局把现银运送回去,不仅开支很大,费时误事,而且经常发生差错。这就迫使外出经商的山西商人不得不寻求新的办法。相传平遥县“西玉成颜料庄”在北京、天津、四川等地都设有分庄,总经理叫雷履泰。“西玉成”北京分庄经常为在北京的山西同乡办理北京与平遥、四川或天津之间的现金兑拨。比如平遥商人在北京把现金交给“西玉成”,那么“西玉成”北就分庄就写信给平遥“西玉成”总号,让汇款人在平遥领取现金。这种异地拨兑,开始只限于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并不收费。后来,要求拨兑的人越来越多,在双方同意的原则下,出一定手续费就可办理。这位雷经理很聪明,发现这是一个生财之道,于是改设“日升昌”,兼营汇兑业务,果然营业很旺盛。接着,他就放弃了颜料生意,专门经营汇兑业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以后,他们调查了山西商人贸易的地点,选派精悍的伙伴,先后在天津、张家口、沈阳、苏州、上海、厦门、广州、桂林、重庆、长沙等地开设汇兑分号招揽生意。由于这种汇兑在此处交款,彼处用钱,手续简单,使用方便,所以除山西商人和其他地方商人汇款以外,还有政府及官员来托办汇兑事宜。随着资本的增加,通汇地点越来越大,利润也越来越多。接着又吸收现款,发放贷款,“日升昌”的生意一派兴旺。看到这种景象,山西商人纷纷学习“日升昌”的经验,投资票号,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山西票号。到鸦片战争前夕,山西票号大约有八家。鸦片战争后的十年内,仅日升昌、蔚丰厚、日新中三家山西票号在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就有35处,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他们除专门经营汇兑业务外,还兼营存款、放款业务,并把汇兑、存款和放款结合起来,利用承汇期,占用客户的现金放高利贷,得到了很高的利润。据史料记载,1847年末,山西票号蔚泰厚苏州分号已有存款(白银)36000两,放款80000两,1850年,日新中北京分号有存款近37000两,放款近70000两。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山西票号也由起初为封建商人服务转向清政府。为了承揽清政府对外活动款项汇兑等国际业务,票号商人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祁县合盛元票号总经理贺洪如于1907年在日本神户、东京、横滨、大坂都开设分支机构,平遥的永泰裕票号在印度加尔各答开设分号。此时的山西票号真可说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了。

四、山西商人对中国金融贸易史的贡献

一、山西商人资本的发展,不仅使山西商人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资财,让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回家乡,而且促进了山西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商品物资的交流,加快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清乾隆年间,山西商人王廷煜投资开采铜矿,刘永和投资开采龙门煤矿,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明朝官营解盐生产,征发盐户到盐池服役做工,叫做“盐丁”。盐丁另立户籍,世代相起,实际上是封建国家的工奴,生活痛苦万状,经常抗工逃亡,生产效率极低,这表明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648年,清政府废除“盐丁”制,把解盐生产改官营为民营,交给商人自行浇晒。第二年又把盐池分为五百一十三号,规定一户商人经营一号,逐一登记。这种经营解盐生产的“坐商”,自筹资金,雇人捞盐,每产盐一百引(二百四十斛为一引),其中七十引要纳税,一引折合白银三钱二分,另外三十引不纳税,抵作商人工本费。坐商对盐池虽然没有所有权,但是却有占有权和使用权,他们只要向政府纳税,就可获得一号盐池,经营生产。坐商雇佣工人的工资,以其技术高低来决定,按年支付,实际上已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坐商就是早期的资本家,盐工则就是近代盐池产业工人的前身。当时,盐池有20000多名工人,生产规模巨大,超过了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水平。从明朝官办,“盐工”逃亡,到坐商经营,“居民踊跃赴工”看,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性转变,显示出新的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造就了一代理财人物。山西商人资本不论是商品经营资本还是货币经营资本,一般都不是资本的拥有者(即商业资本家)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多数是由财东(商业资本家)出白银若干,委托一个自己信赖的、精明能干的人当掌柜(相当于经理),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财东把资金运用权、人员调配权、业务经营权交给掌柜,独立自主地从事经营活动。定期结帐一次,由掌柜向财东汇报经营成果。如果财东满意,就继续任用,财东信不过就可以辞退。这种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经理负责制的方式,再加上以后实行的人身股制度,促使经营者工作不敢懈怠,把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管理人才的出现,提高了经营效益,这在中国企业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舍得智力投资,举办商人职业教育。早在元代,运城盐池就设有盐商子弟学校,叫做“运城盐运使司学”。清代在包头城,也有山西商人自办的子弟学校。驰名中外的旅蒙商“大盛魁”商号,在外蒙古的科布多设有本企业的训练机构,从晋中招收十五、六岁的男青年,骑骆驼经过归化、库伦到科布多接受蒙语、俄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及商业常识的训练,一般为半年,然后分配到各分号,跟随老职工学习业务。这种重视提高职工业务素质的办法,就是现在来看,也是很有远见卓识的。

四、首先创造了民间汇兑业务、转帐和清算中心,首先创造了类似中央银行的同业公会,都显示了山西商人的精明能干和创造能力。山西商人,最先打入国际金融市场,表现了他们敢于向新的领域开拓的风姿。学习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山西人并不一向就是那么封闭落后,因循保守。明清时代,敢于远离家乡,开拓致富的山西商人,并不比沿海一带的商人逊色。在发展现代经济的今天,学习这段历史,反思我省由开拓走向封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振兴山西经济,建设美丽的家乡是很有意义的。

唐朝商人的社会地位是高还是低

唐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做官,除了做官能够掌控权力以外,还可以凭此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正因为每个老爷们都身负兴旺家族的重担,中国古代的进阶之路如此重要,以至于憋出了科举制度这种大招。

而商人作为社会里一个非常特别的阶层,其身份长期处于一种非驴非马的尴尬境地。

跟一般面朝黄土的老百姓比,商人的财力是无数人艳羡的,但当他们站在面朝天子的官僚面前,商人总觉得自己的腿短了一截,说话差点底气。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扭转家族脖子不够硬的窘状。唐代的商人可是各显其能,频频与王宫百官、禁军将领接触,凭借财力砸晕一部分人谋取挤入仕途。同时,又对不合理的法律条文蜂起抗争,触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商人罢市事件,逼着皇帝收回成命。

这种保护自身利益且谋取改变命运的冲动如此强烈,让唐代的商人们表现的跟前辈们颇有些不同,这也似乎意味着商人阶层发展到唐代,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一、唐初对商人地位的限制和商人们的反击。

唐朝初期,国家颁布的《选举令》就明确规定,“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者,不得仕”。《通典》中也有记载,“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得应试。”

当时唐朝政府把商人和“犯罪人之子”并列对待,足见其地位之低。因此,曾有人说李白未参加科举,便因为是商人之子。

除了不能参加科举,商人之子还不能踏足另一条唐初的进身之路——入伍谋取军功。

在唐朝府兵制推行时,全国设置了六百三十三个折冲府用于训练府兵,折冲府中士兵的遴选条件皆为富裕农户,家有财力负担武器和从军口粮。

而作为更有财力的商人子弟则被排除在外,唐高宗李渊曾明确表示,“工商杂类,无预仕伍”。

李世民也称说过:“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可见在当时的帝王心中,商人是贱籍甚至不能和君子一起吃饭。同时,国家对商人的限制还有不得骑马、不得穿绫罗绸缎等等。

但商人不能“仕伍”,这种要将其固化在底层的规定,必然会招致商人阶层的反弹,他们以雄厚的财力为依托,用各种合法、不合法的手段挑战制度的权威,并逐渐将口子越撕越大。

到了唐朝后期,通过各种途径入仕越来越多,朝廷律令里商人子弟“不得应试”的规定已经成了废纸。州府的贡士榜上,公然列有市井子弟的名字,说明商人子弟应试已是社会共识。

其实,即便是在唐初律令严肃时期,也一样有商人为官的案例,关键得看走通了谁的门路,有多大贡献罢了。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武则天的老爸武士彟,这个山西并州的大建材商人,和李渊拉上了关系,当李渊任太原留守后,便任命武士彟为行军司铠参军。随着二人关系日渐密切,他甚至直接鼓动李渊起兵造反,并声称“梦见李渊骑马而登天,俱以手扪日月”。

《新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一》:武士彟字信,世殖赀,喜交结。高祖尝领屯汾、晋,休其家,因被顾接。后留守太原,引为行军司铠参军。……,(士彟)自言尝梦帝骑而上天,帝笑曰:“尔故王威党也,以能罢系刘弘基等,其意可录,且尝礼我,故酬汝以官。今胡迂妄媚我邪?”

凭借从龙之功,唐朝建国后武士彟历任库部郎中、利州都督、荆州都督、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封太原郡公、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

如果说,武士彟功劳在于朝廷未建之前便果断下注。那贞观时期“家资巨万”的大商人裴明礼,“拜殿中侍御史、转兵部员外,中书舍人,累迁太常卿。”高宗显庆年间,安州巨商彭志筠上表朝廷,“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布告天下”,则显然是以“纳捐”的方式谋得帝王欢心,摆平了进身之路。

等到安史之乱后,国家离乱财政紧张,拥有大量财富的商人成了朝廷的香饽饽。为了筹钱养兵,唐庭甚至不惜卖官售爵,商人不得入仕的规定根本就顾不上了。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庭明确规定:“纳粟一千石者,使授解偈官,有官者依资授官;纳粟二千石者,超两资授官”。这等于是在向商人和地主“招标”卖官了,只要出而起钱粮,哪还管您是不是什么“贱籍”?

此风一开,大量商人进入了官僚队伍改变了家族的品级,以至于到了唐朝末年,“自宰相、翰林学士、三司使皆有定价,致位者甚多,更有白身便为宰相者。”

到了这个程度,朝廷几乎成了买卖官爵的大市场,就连将军出征也随身带着大量空白告身,只要富户、巨商资助钱粮,马上就掏一卷告身出来,钱官两清概不赊欠。

以至于,唐僖宗居然发了这样一道召命,“刺史县令,如是本周百姓及商人等,准元敕不令任当处官。不系高下,盖以事体不可,兼又十室九亲,一切阻碍,公事难行。近年此色至多。各仰本道递相检查,当日勒停。百姓商人,亦不合为本县镇将。若有违越,必举典刑。”

从这道召命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唐末朝廷已经管不了商人入仕了,所以干脆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即便是刺史这类高官,很多都由商人担任(“刺史县令,如是本周百姓及商人等”)。

其次、朝廷无可奈何之余,只能退而求其次,禁止本地为官(“不令任当处官”,“亦不合为本县镇将”)。

最后、此敕令明文禁止,说明商人担任本地刺史、县令、镇将的情况很多见。朝廷认为此事颇不可为,因为本地族亲甚多(“十室九亲”),导致“一切阻碍,公事难行”,并与之前“不得本地为官”的律令相悖,故特此禁之。

由此可见,随着唐朝吏治的崩坏,初唐森严的“工商杂类,无预仕伍”政策,以及对商人的种种限制,全都被银弹攻势彻底瓦解。

二、唐代商人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开始觉醒

历朝历代的商人,即便再有钱,跟政府相比也是弱势群体。唐代之前,几乎未见过商人集团发声抗争的例子,面对官吏的盘剥一贯都是龟息大法忍着。

但在唐朝,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商业成了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主轴之一,随着商业重要程度的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上升(至少是商人心中认为自己的重要性上升)。对明显不利于自己的朝廷政策,开始组团进行“上诉”乃至以“罢市”进行抗争。

武则天时期开始,唐朝私铸铜钱现象屡禁不绝,这些被统称为“恶钱”的私铸铜钱,比法定的开元通宝重量少一半左右。

天宝十一年(752年),在李林甫的建议下,玄宗下令禁止恶钱流通,“官为易取,期一月,不输官者罪之。”

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要废止市场里流通的巨额恶钱,必然导致中小商人利益受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印度莫迪政府推行的废旧钞运动,当时大量民众在银行门口排几个小时的队换新钞、取存款。

类似的情况也在长安发生,为了能够及时将手里的恶钱换新,“商贾嚣然,不以为便。”

结果,商人们公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当街拦住杨国忠的马头众声申诉(“众共遮杨国忠马自言”)。

杨国忠听了以后还挺高兴,高效率的跑到李隆基面前,告了政敌李林甫一记黑状。李隆基也发现,此事过于操切,不利于稳定市场环境,便将召命改为,“只要不是铅锡所铸和穿孔钱,还和以前一样正常流通。”(“国忠为之言于上,乃命非铅锡所铸及穿孔者,皆听用之如故。”)

这次由废除恶钱的诱发的“上诉”运动,很快得到了平息,但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朝廷的一系列政策,让唐朝商人彻底炸了。整个长安的商人阶层,联合起来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罢市”抗争。

唐德宗李适这倒霉孩子,打从上台就内忧外患,没钱花一直严重困扰着他。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河北节度使们开始组团对抗中央敕令,战火再度重燃,如何筹钱养兵让李适坐卧不宁。

时任宰相卢杞急皇帝之所急,想皇帝之所想,给他出了斜招。他对德宗说:“国家没钱平叛,可富商有钱呐!家财超过万贯的,留一万贯持家,多出来的借给国家,五百万贯小意思,分分钟搞定。”

《旧唐书·卢杞传》:“(卢杞)以为泉货所聚,在于富商,钱出万贯者,留万贯为业,有余,官借以给军,冀得五百万贯。”

李适一合计也是哈!等仗打完了,再还呗,咱也不赖账!(“上许之,约以罢兵后以公钱还”)

结果,卢杞的小弟们下手太狠了,只要稍有不愿意的,按地下就捶,逼得人走投无路上吊自杀,京城富户如同被盗贼洗劫。(“搜人财货,意其不实,即行搒箠,人不胜冤痛,或有自缢而死者,京师嚣然如被贼盗。”)

就是这么捶,也只搜罗出八十八万贯,离老大吹嘘的五百万贯差之甚远。小弟们一看没法交差,都急眼了。跑到市场里封了商人的柜窖,将柜窖中存的“僦柜纳质钱”,“积钱货”、“贮粟麦”等资金,通通取出了1/4出来。

“都计富户田宅奴婢等估,才及八十八万贯。又以僦柜纳质积钱货贮粟麦等,一切借四分之一,封其柜窖,”

(“僦柜纳质钱”,“积钱货”、“贮粟麦”是唐朝商业发展后,自发形成的信用体系和存储规则。“僦柜”其实就是资金保管箱,商人为财物的安全和避免搬运麻烦,常将钱物储存柜坊,取用时要交手续费。“贮粟麦”则是官府向大粮商购粮时,支付的预付款。这些钱都放在市场内的“柜窖”里。)

卢杞手下的举动让商人们彻底炸锅了,这和明抢没有任何区别了。愤怒的商人们联手罢市,关闭了长安所有的市场。长安城这个人口超过二百万的世界第一大都市,顿时陷于停滞。

生活受到影响的市民也不干了,他们堵住长安的街道,指名道姓的要求卢杞出来给个说法。(“长安为之罢市,百姓相率千万众邀宰相于道诉之。”)

卢杞一开始还假装镇定,出来跟百姓解释,可他发现他的一张嘴,根本堵不住成百上千张愤怒喷涌的嘴。眼瞅着市民越来越激动,吓得他转身就跑。(“杞初虽慰谕,后无以遏,即疾驱而归。”)

最逗的是“泾原兵变”不久后爆发,乱军冲入长安,面对惶恐不安的百姓和商人,居然高呼:“不收你们僦柜纳质了,不税你们的间架、除陌税了!”

这话的意思是,大家别慌我们不抢市场里的“纳质钱”,不收你们的“房产税”(间架税就是唐朝的房产税)和“商品交易税”(除陌税就是商品交易税)!

一瞬间乱军和百姓达成了妥协,哗变的乱军在前鼓噪而行,长安百民夹道而观,围观者数以万计,泾原军变几乎成了一场市民狂欢的花车游行。

德宗见势不妙只得带着太子、贵妃和一百多太监仓皇逃出长安,直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成了唐朝历史上第三位出奔的皇帝。

“泾原兵变”后,李适也知道“僦柜纳质”、“间架税”、“除陌税”这几样实在是太招人恨,都成了叛军聚敛民心的口号了。回到长安后,颁布了《罪己诏》把自己好顿埋汰,顺手废除了这几项恶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唐朝一直试图以律令的方式,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但这种方式必然是徒劳的。

商业流通重要性的提升,必然导致财富量聚集,聚敛了巨额财富的商人,社会地位必然相应上升。

这些都是政令所不能阻挡的,即便国家有明确的政令,商人们也必然会用各种方式不断渗透。

唐朝的商人最初的手段是纳捐,而后便晋升结交权贵,再后来干脆演进到直接联系禁军将领。而他们抗争的手段也从最初的“上诉”,发展到“罢市”,再到以“砖石袭击宰相”,最后商人们干脆“挟持兵杖,入南山为盗”,以武力对抗唐庭的“括商”政策。

这种不断向前递进的方式和手段,既代表着商业在社会中重要性的提升,也意味着商人阶层权利意识和政治诉求的觉醒,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唐朝社会的政治运行的格局。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商帮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商帮?

中国古代不同地域的商人组织叫做商帮,历史悠久。中华大地各个地方的商帮可谓百花齐放,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后人为之称道的商帮精神,那么有哪些商帮?又有怎样的商帮精神呢?

山东商帮、福建商帮、山西商帮、徽州商帮、陕西商帮、广东(珠三角和潮汕)商帮、江右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洞庭商帮这十大商帮。

其中晋商、徽商、潮商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南方善经营算盘;北方诚信义气,南方灵活厚道。

1、晋商:义利结合

2、徽商:贾而好儒

3、福建商帮:“内外勾结”

4、广东商帮:包容开放

5、宁波商帮:创业上海

6、陕西商帮:追逐厚利

7、山东商帮:大义诚信

8、龙游商帮:手段高明

9、洞庭商帮:聪明商帮

10、江右商帮:贾德仁厚

通过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商帮文化有着地域广大、性格多样、各具商策的特点。追寻到遥远的古代伊始,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劳动、生息、繁衍千年。

而中国十大商帮,直至今天,仍然带着深厚的地域性格精神——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在中华大地之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了文化、生产、经济之力。

古代商帮文化

声明:以上部分图源自网络,目的用于交流学习。如若侵权,请联系头条号作者“敦煌煮文”删除,谢谢!

你知道明朝有几个富可敌国的商人和历史冷知识商人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晚清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第一次跌倒,差点人去财空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1/90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