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论语的评价句子

论语 名句点评之一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名人对论语的评价句子,以及不建议读论语的句子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怎么看待“没事多看论语道德经,少看鸡汤文”这句话
  2. 论语十二则中强调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
  3. 论语中关于不要诋毁他人的句子
  4. 名人对论语的评价句子

怎么看待“没事多看论语道德经,少看鸡汤文”这句话

当“鸡汤文”这三个字越来越多出现在网络上的时候,就说明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意识到媒体里有这么一类文章,表面上看又有例证,又有观点,实际上例证并不全面,观点并不可靠,只是一种现实生活的迷魂汤、味精汤,乍喝好像挺有滋味,实际上没有什么营养。比如杂志《读者》《青年文摘》,比如很多媒体的情感专栏,比如招聘网站和招聘微信公号里那些打鸡血的文章,都是鸡汤文的重灾区。

读者能意识到鸡汤文的存在,这本身就是进步啊。

但是,拿一些哲学经典如《论语》《老子》等,来作为“鸡汤文”的反例,却说明有些人仍然还没有搞清楚,鸡汤文到底为什么才是鸡汤文。

一言以蔽之,“鸡汤文”的本质并不是一种文体、文章种类,而是一种“叙述方式”、一种“思维方法”。

换言之,即使是熟读《论语》,但如果读的方法不对,思维的方法不对,也极有可能把《论语》读成鸡汤。

这是因为,一个观点,只有置于某个思想体系或背景中理解,才是有效的

不论是儒家的经典,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这些公认为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随便在大街上找个人,都能说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样的句子,这说明,读《论语》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并不一定就和鸡汤无缘。我们假设有这么一个人:

这个人熟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个观点、一个知识点,他会认为,《论语》很重视学习;

下一步,当他把《论语》全书都熟读之后,一定能对这句话有着进一步的理解。他会认为,《论语》的学,不仅是学习这个行为,关键是学习的内容,要学习儒家的礼制典籍,才算是学习;

然后,当他又读了《史记》里的《孔子世家》,读了钱穆的《孔子传》,了解了孔子的生平,了解了孔子所在的时代和历史,他会进一步认识到,《论语》如此重视学,是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王制陵迟,周代的学校、学术制度已经解体,“学”从官方坠入到民间,因此,重视学,不仅是个体的修身,也是重建王制的尝试;

再进一步,当他对比阅读了汉代的郑玄、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宋翔凤等,乃至现当代的一些学者对这句话的注疏后,他会惊讶的发现,这一个“学”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居然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把“学”理解为学习儒家的礼制,有的理解为学习“儒家”的典籍,有的如朱熹则理解为平时的洒扫庭除日常修养都可以视为学,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解释呢?哪一个是标准答案呢?

他深入思考了自己的疑问,发现这些不同的答案其实都对,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思想问题、政治局面不同,因此不同的思想家,当然会做出不同的理解。

于是,他进一步沉思,我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人,我们面临的时代问题是什么?我应该怎么理解?我应该怎么结合孔子当时的意图,来理解今天?

——好,打住,到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这个“他”,在阅读《论语》的时候,已经把“学而时习之”放在一个贯通古今、连接千载的历史背景中,把对这句话的理解置于非常具体、非常细微的思想问题中,那么,我们终于可以说,当他在阅读“学而时习之”的时候,读的就不是鸡汤,而是《论语》里的一句圣人的语录。

我们同时设想,此时,另一个人,对着他的儿子说,“儿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孔子的话,所以,你不能天天打游戏,要快乐的学习啊,期末考试才能考好,听见没?”

这个人虽然引用了论语的话,但显而易见,他这种理解就是鸡汤化的。

综上所述:一般的鸡汤文我们很容易辨别,也未必会真信;但是,对那些经典思想,并不是会读会背就可以的,必须从一个深刻广阔的背景里去理解,否则,也很容易将孔孟、柏拉图、耶稣的话读成鸡汤。

现代人理解古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古人往上升华,提升自己到能与古人对话的水平;另一种是把古人拉到和自己一样低的层次,这样,也能欺骗自己理解了古人哟。

论语十二则中强调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中关于不要诋毁他人的句子

《论语》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指见到贤明的人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跟贤明之人一致,不一致的地方要及时补上;见到不贤明的人思考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自己是不是也做的不太好,如果做的不好的要及时改正,如果做得好要继续坚持。

名人对论语的评价句子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 名句赏析 品读经典智慧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2/9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