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印度高铁真的只完成了10公里吗,以及印度为什么不建议修高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印度为什么不发展制造业
印度不发展制造业,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不一定有那么好的机会。拿中国举例,抗美援朝胜利后,苏联看到了中国的实力,援建了中国一大批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制造业的基础。
1953年5月15日苏联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91个工业项目。加上1950年已确定的50项和1954年增加的15项,共156项,列入“一五”计划。实际施工150项。
文革结束后,中美关系发展很快,美国又把很多产业转移到中国。
中国在外部得到了前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工业转移,是很难得的。日本之所以在二战后崛起的那么快!
也是因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需要大量的后勤补给,而让日本制造业在日本生产,比从美国远涉大洋运输补给,更加划算。
而印度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主观上,印度政府的发展思路不对头,服务业过大、制造业过小。在我们中国,也曾经较长时间内,有一种理论,叫做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后来的事实证明,还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靠谱。
我们懂的道理,印度是不懂的。
他们的军工尤其是万国造,一个是他们不愿意等待国产军工发展起来,一个是利益集团从国外买先进武器来吃回扣。
所以,印度军工制造就成了现在这个怂样子。
印度军工是最明显的反面典型。
现在印度的高端制造水平是不高的,倒是纺织业等发展的不错。
但是即使这么低端的行业,就连拉链也要从中国进口。最近几个月,印度在边境挑衅吃亏之后,政府发飙,禁止中国产品进口。结果,印度的纺织业,就因为缺少拉链,只能给客户发没有拉链的衣服。
印度制造业低劣,由此可见一斑。
每日不定期更新多篇原创,请加关注。
日本低息为印度建高铁,现在为何进展缓慢
2017年,印度总理莫迪和日本首相安倍一起出席高铁项目奠基仪式。当年中国和日本都在争取印度的高铁订单,尽管中国高铁造价比日本低了三分之一,但印度还是选择了日本。当时,日本媒体称之为“雪耻一战”。如今,时光已经过去2年了,日本替印度建造的高铁究竟怎么了呢?这也是网友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按照原定计划,这条高铁全长505公里,连接西部最大的城市孟买,和北方的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列车最高时速320公里/小时,2小时7分钟就能跑完全程。而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是出了名的,这次政府能够下决心建造高铁,也是化了大力气的。要知道,至今印度的许多地方晚上没有交通,电力也无法保障,就连清洁的饮用水都无法保证实际上,当年日本为了拿下印度首家高铁的订单,也下足了血本,日本给了印度很多优惠条件,比如,提供1900亿日元的超低息贷款,还将还款周期从30年延长至50年。日本不计代价的优惠印度,并非纯商业性质,就是希望印度能从西南方面牵制中国。而印度选择日本来建高铁,主要除了看中日本的超低息,还款时间长之外,还希望引进日本的技术,消化吸收后,自己有能力建造高铁,然后再和中国竞争!在印度看来,中国肯定不会让印度很快掌握高铁建造技术,而日本是美国的盟国,印度从日本那里获得高铁技术相对容易一些。所以,最后印度政府就选择了日本。然而,时间过去足足有二年了,印度方面却表示,高铁项目正在建设中,已经完成全部工程的15%至20%,预计将在2022年投入使用。但是西方各媒体则表示,建设铁路所需的1400公倾土地,印度只征得了0.9公顷,由于进度实在太慢,日本银行已经停止发放第二阶段的贷款。即使像印度方面所言,2022年抽通行证使用,那也再要好几年的时间,印度的高铁建设进程为何如此缓慢?首先,印度征地制度很麻烦,印度与西方国家一样土地是私有的,征地非常困难。根据规则,这条高铁需要占地1400公倾,约有300个村庄和5000户居民受到影响,但视土地生命的印度人不愿意将土地出售给政府,政府又没办法强征,导致印度和日本的高铁合同难以有效履行。再者,日本高铁建设成本太高,引发印度各界反对。虽然日本给印度提供了50年低息贷款,但是日本高铁成本要远比中国高。这样一来,印度高铁的建造成本就非常高了,印度老百姓受不了。他们觉得当年印度政府不应为了蝇头小利,把建高铁的合同给了日本,这不是自己给自己增加支出负担?最后,印度居民不喜欢高铁,而偏向于普通火车。印度这个国家太穷了,印度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即使跟中国相比也差很多。在印度人看来,当务之急是投资维修老旧铁路系统,而非高铁!之前从博伊萨尔到孟买,乘坐普通火车往返只要50卢比(约5元人民币),高铁修好后票价最高为286元人民币,贵了50多倍!很多印度民众希望政府多出资建造普快,而少造一些印度人坐不起的高铁。当年日本政府为了拿下印度高铁项目“不惜血本”,随后印度就把高铁项目订单给了日本,这也是希望能学到日本高铁的先进技术。但问题是各方人士都忽略了,高铁要征用大量土地,而印度民众很保守,不愿意让出来。同时,高铁造价之高、车票费用之贵,都是印度国内民众所不能接受的。正是因为种种原因,日本替印度建造的高铁是进展缓慢。至于能否在2020年印度的高铁能否投入使用,恐怕届时印度竣工高铁的进程还将不断延后。
为什么印度成为不了世界工厂
这里摘取一个德国军工工程师当年指导中印两国制造坦克的帖子: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国家,并不是我的祖国,而是印度与中国。
这两个国家,我都曾经在那里工作过。早期,我负责协助中国引进MTU公司的坦克系统柴油机动力。
在那里时期,我与我的当时的中国同事。一起为中国引进生产线工作,而每日忙碌着。
我并不是一个军事战略学家,但是,我是一名技术设计工程师。我很清楚我的职责。
中国人的发动机工厂,制造与生产模式,甚至他们的起居生活,都具有十分的严格地军事化色彩。
我们在生产或者研制过程中,速度并不是很快。
我们需要在几乎每一道关键部位时期停止下来,等待1名佩戴上校军衔的解放军监督人员的审核与验收。
他的话可以说“是最终的命令”。
但是,他并非一名普通的军人,他与我一样,是一位坦克柴油动力系统专家。
在这里工作被安排的很严谨,但是你不必为明天你需要作什么而去苦恼。
工作流程的日志表单,会在当天晚间休息之前,发到你的手里。准确很有很有效率。
知道中国人聪明的特性,在车间内,他们无需我自己动手去制造,而是充当一名说教主义者。由7名年轻的中国技术人员,在听从我的指令。
我可以做第一道检验。中国人在军备生产方面,以前比现在要严谨,谨慎,甚至有些局促不定。
年轻者必须按照我的指令去完成他们的被安排的工作。这给我的压力很大。
我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因此,在“指挥”期间,我总是出现一些令我自己遗憾的错误,而他们似乎没有任何不满的意见。
中国人的保障体系,在军工设备中,十分得当。他们的零部件具有与德国本土一样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当时缺乏的仅仅是计算机太少,人工很多。
在当时中国人操作与管理记录中,很多是依靠人的手写来完成。虽然我不太懂得那些方块字体(中文)的含义。
但是,前面标注的是按照德国规格的零部件编号,后面签注由工位编号,生产人姓名,日期,放置库内位置编号。
在最后空格内,写有管理人员的名称。值得注意的是,几乎连一颗螺丝钉都有他严格地编号系统。
库房管理人员,必须知道那些编号,那些库房存放编号。而这一切早期都是依靠人工。
在后期中国在军工企业大批使用了计算机系统。人员劳动程度似乎得到改善。但是他们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他们似乎可以找寻出计算机录入人员的错误。他们脑子里面记录的数据,比DBASIII数据库系统还要准确,几乎没有错误。
而在每个月中期,他们要进行比赛,项目主要是攀比记录能力。1个人说一个零部件编号,被考察者必须在几秒内回答他的编号,生产日期、工位号码、引进或者国产来源、签署人。
等等!我的脑子可没有那么丰富。
总体上,中国军工给我的印象是,客观,严谨,正规。这十分复合我们这些被欧洲其他国家称作:“呆板的德国佬”的德国人的工作习惯。这是我最大印象。
另外,落后对于中国人来说仅仅是一个名词,而不是动词。因此,中国制造的首批MTU885A柴油机,经过双方检验试验,是完全合格的优良产品。
在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哈立德”的前期,印度就开始申报研制“阿琼”主战坦克。
印度人采取了与中国人一样的手法,近乎是模仿,一切零部件需要印度本国可以生产。
在后来印度研制的1.1兆瓦柴油机,没有成功。因此,不得不选择我们的MTU883B。
而MTU883B是我们给予中国人生产线的原始型号。MTU883B性能上不如中国人引进的MTU885A。
但是,我们达到那里以后,我看到的几乎是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场面。
印度人做事情,太过于张扬与表面化。他们没有中国人那种严谨的谦虚的工作习惯,他们习惯于赶超,而且没有任何实际的能力。
他们委派的技术人员,实际上技术能力低下,这与中国人给我的印象简直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对比。
印度人管理模式是照搬欧美形式,但是混乱与失误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代名词。
他们没有严格地保障,管理体系。似乎根本没有人去关心零部件的研制。
而且最大的不同是,印度人与我似乎难以沟通。他们对我们的戒心比合作的心态要大很多。
我们被安排在高档住宅区,这里根本不在厂场内。
我们只是被命令低头去生产某个部件或者研制某个产品,而我们不知道他会用于“坦克”的那个部位。
我的以往工作经验几乎都在荒废。工作对于我来说,就像执行指令DB语言。
我们动力机械,是与印度联合生产的。在多次反复的试验,测试中,动力系统根本就是存在极大严重问题。
MTU883B是一种中型柴油机,他并不适合安装在战斗全重超过45吨级的主战战车上。
而中国人使用这种发动机,是安置在总重40吨级的T79/69战车上,十分合理。
但是印度军方提交的阿琼最初数据是45吨。已经超出了MTU883B动力承载能力。
最令人无奈的是印度所谓生产监督。他们可以蒙混与潦草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对于扭矩力度不足问题,印度工程师似乎是视而不见,根本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报告。
这样的机器拿出来,安置在重达50吨级的战车上,战车的车体是由克劳·马菲公司协助设计的。
战车试验行动仅仅进行了1次,加力启动速度时间,接近15分钟,战车几乎没有任何机动可以说明。
MTU883B是一款优秀的动力,但是首先他被赋予了超越自己的能力的车体上,其次,与他配合的传动方式,因该采用我们的MTY12型动力传输。
但是,印度人盲目追求所谓“全先进”。而且面对中巴“哈立德”的进展速度,因此又大大缩减试验时间。
今年,当我听到印度政府正式宣布停止研制主战战车的消息以后,我认为他们的决定是正确地,但是是来的很晚的一个决策。
在一个几乎没有研制2代战车能力的工业基础上的国家内,首批自行研制起点,就定位与赶超德国“豹IIA4”主战战车。还要兼顾全部的先进与车体比重。这是不可想象的愚蠢。
豹式战车,自重远远超越中国与印度甚至俄罗斯的。因此他可以获得如此防护。
德国与印度不同。在我们那里,我们的普通道路与铁轨,桥梁与涵洞是可以承载60吨级战车的。德国设计师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设计的。
但是,在印度,他们的桥梁承载42吨级战车就是危险程度了。怎么可以把豹II的身躯,拿到自己本土来?
在中国,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基础工业,包括建筑,他们十分清楚。中国南北跨度幅度相当大,气候随之不同。
因此,中国人生产了2种适合中国不同地区的战车,但是即便中国最重99战车,今天也没有达到58吨级这个德国界限。
中国南方使用的快速轻型战车T1962型。仅有20吨级。但是,中国人是依托自己建造T54/T55的成功经验走出来的。
他们的基础设备,远比印度要完善,体系更加接近我们,更加优越。
中国技术人员的特点,是精明而且忍受力很强。接受与融会很好。他们可以随意塑造自己的战车,自由度很大。这与中国人性格与印度人性格是一定关系。
中印两国在战车研制上,一个是迈着稳健,沉重的脚步,缓慢而又不失步伐的前进。
另一个则是,盲目的胡乱的向前奔跑,结局自然很清楚。
最后的补充:中美建交后有一段蜜月期,美国允许欧洲向中国转移军工技术。这位德国工程师就是当时来中国的,他的名字叫艾伦,退休后移民美国,在美国写下的这个博客。
印度高铁真的只完成了10公里吗
印度高铁的建设进度确实很慢,但是并没有只完成了10公里。
据报道,印度计划于9月30日推出本土制造的第二代“半高铁”——时速180公里的“致敬印度2号”,结合2019年推出运营时速160公里的“致敬印度”高铁,总里程将达到508公里。
印度高铁真的只完成了10公里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印度为什么不建议修高铁、印度高铁真的只完成了10公里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