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人们的基本行为礼仪是怎样的(魏晋的礼仪动作)

推举贤良之士 进行礼仪教化,魏晋时期的私学和游学界限在哪里

大家好,关于魏晋时期人们的基本行为礼仪是怎样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魏晋的历史冷知识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魏晋时期文人都以“清谈”为荣什么是清谈
  2. 谈谈你对魏晋南北朝的理解
  3. 魏晋清谈都谈些什么
  4. 魏晋时期人们的基本行为礼仪是怎样的

魏晋时期文人都以“清谈”为荣什么是清谈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是揉合儒、道两家学说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其内容深奥、抽象、玄妙,故称玄学。参加玄学辩论的多为士大夫,其形式就是清谈。

玄学是为士族门阀集团服务的,因其内部的派别、利益不同,故玄学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名教出于自然";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与自然对立";以向秀、郭象为代表的“名教即自然"等不同流派。当时的士大夫都热衷清谈,标榜清高,一时间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谈谈你对魏晋南北朝的理解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山著名的乱世,这一时期出现了“五胡乱华”的现象,也出现了“十六国”的政权,这么多的政权,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它深刻的时代背景,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双向的。在造成破坏的时候,也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政权林立

这一时期有出现的政权有“十六国”的说法,这种说法来自于北魏著名史学家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该书中记载了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成(汉)、后燕、南燕、北燕、后秦、夏、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实际上,当时的政权不止十六国,还有吐谷浑、仇池等政权。所以,此时是历史上少有的多政权林立时期。

民族大融合

前述十六国,它们的建立者多为我国历史上的匈奴、羯、氐、鲜卑、羌五个民族,所以史家将这一时期归纳为“五胡十六国”。这些民族的南下,通过在汉地建立政权、生产生活,客观上达到了对这些民族的“汉化”。同时,汉族从这些民族中也学到了许多有利于生产生活的方式,比如西域地区椅子的传入,就很大的便利了汉族的生活,这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还有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这次改革明确地提出了许多汉化的措施,包括“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民族大融合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南朝”和“北朝”

这一时期,南方和北方有着明显的不同,南方的政权由基本生由汉族建立,而北方政权

大多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南方的政权主要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北方的政权主要有北魏、前秦、北周、北齐、后赵等等。这一时期,“南朝”和“北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不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正是“北朝”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贡献更大,如钱穆等学者,而一些学者则持相反的态度。总之,在提起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南朝”和“北朝”的不同之处。

门阀政治的盛行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家族,如陈郡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弘农杨氏等等。这些家族的成员,一旦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几百年间都具有重要的话语权。这样一来,出身寒门的人就根本没有做官的机会,难怪鲍照有:“泻水置平地,任尔东西流”的感概!社会的运行受到很大的限制,肯定也会有人起来反抗门阀士族的统治,刘裕和孙恩就是这类人。

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此时“中国”版图内政权之多,是历史上少有的。同时,这样一个“五胡乱华”的时代,必然有利于迎来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这是此时的优势。另外,我们应该注意此时“南朝”和“北朝”的不同,二者对于历史的贡献有所不同。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门阀政治盛行的时期,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的黑暗。

魏晋清谈都谈些什么

谢邀。关于魏晋清谈都谈些什么,是个历史宽泛的问题,究竟谈什么?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当时仍处封建专制时期,老百姓谈什么我们听不到,达官贵人谈什么我们也听不到,能够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和政治倾向以及时代风尚的,只能是诗书史牍之类传播,传续下来的史记杂谈未必真实反映历史全貌,野史流言必然大行其道。面对当时的统治者忠臣良将也许敢真言,掉头受贬的大有人在,老百姓只能听天由命,任凭宰割,哪有公开明示自己政治主张的权力…。而现今时代变了,人民当家作主,可以在法律框架下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前面几位朋友对此问题已经做了各样回答,精彩纷呈,我要虚心学习。简单说这些吧!谢谢。

魏晋时期人们的基本行为礼仪是怎样的

礼仪?或许正规场合还需要正襟危坐,但魏晋的礼仪,经常就是没有礼仪。这和那个时期的士风有直接关系。

谈魏晋文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清谈,但那并不是魏晋的真正士风。严格地说,魏晋的士风分为若干个阶段。首先是魏国的建安七子时期,这帮人秉承汉时的知识分子传统,积极评议政治,对当时以刑名之学治国的政府大加指责,因此很不得统治者喜爱。曹操杀孔融,司马昭杀嵇康,知识分子的声音就被压下去了。迫于朝廷的高压政策,魏晋的知识分子只能以存身为先,而偏偏又碰上了战乱的年代,人命如朝露,他们只能藏起苦闷的心情,选择乖张的行径和与现实无涉的清谈,作为人生的寄托。这种情况下,谈礼仪就显得多少有些虚伪了。

说他们乖张是有理由的。比如阮籍: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先是不避男女大防,又直入陌生人家丧礼大哭,要换成后世理学的孝子贤孙看来,行迹近似于疯子。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放浪不羁并没有让少妇的夫家暴跳如雷;去见嫂嫂话别的举动,最多也就是被讥讽一下而已。可见那时候,人们对这种虚礼远没有后世那么看重。

晋以后是门阀的时代,加上经历战乱,王权并不非常强大。士族阶层拥有很大的权利。在衣食无忧的经济优势下,士子们的贵族精神被大大地激发出来。虽不像魏时士子那样放浪形骸,但和后世相比,两晋士子们可能是最不讲究繁文缛节的一代知识分子,飘逸而随兴是他们的特征。比如下面这段出自《世说新语任诞四十九》: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这是说的东晋的事情。桓伊那时已是桓温大将军帐下重臣,初为司马,后拜淮南太守,王子猷叫人上去拦下他,要他吹奏一曲,一点没客气;桓伊也痛快得很,下车就献曲。三曲奏罢,两人也不搭话,回头就走。要按明清两代的观点,就算是你是王羲之的儿子,这么让人上去拦着朝廷大员停下来吹笛子,怎么着也要办一个不敬朝廷命官的罪名;便是以布衣之礼结交,也得上来问个家世寒暄一下。但他们就这么理所当然地“客主不交一言”,会罢而去。在东晋,这就是平常的事情,而且按《世说新语》的记述,这种情况绝非个案。在他们身上,才能真正看到什么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千古之后,我们再也不曾见到魏晋士子的风采。

好了,关于魏晋时期人们的基本行为礼仪是怎样的和魏晋的历史冷知识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东汉魏晋时期为什么会兴起私学与游学 有哪些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3/138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