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如何兴起并走向灭亡的(汉代中山国和春秋战国中山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 中山国 是如何兴起并走向灭亡的

大家好,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如何兴起并走向灭亡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山国历史冷知识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如何兴起并走向灭亡的
  2. 西汉时期“中山国”包括哪些县
  3. 《战国策》中存在的中山国为什么在《史记》中消失了
  4. 中山国为何叫千乘之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如何兴起并走向灭亡的

谢邀:中山国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属于游牧族。其中白狄的鲜虞氏又是由鲜虞、肥、鼓、仇等几个部落组成,沿着滹沱河逐渐迁徙到大行山脚下,滹沱河又叫糊涂河,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折向东流,贯穿系舟山和太行山,向东入海。

鲜虞氏北面与林胡、楼烦等游牧族为邻,东接燕国、邢国,西靠晋国,南距齐国、卫国。鲜虞氏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却在中原诸侯国的夹缝中生存,也说明鲜虞氏的生命力相当的顽强。鲜虞氏东征西讨,土地越来越多,威胁中原各诸侯。

公元前652年,鲜虞氏出击邢国、次年出击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后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打败了鲜虞氏,鲜虞氏扩张的势头才慢慢消退。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齐国都要集合多国之兵,足见鲜虞氏的战斗力之强大。

公元前530年,晋国六卿之荀吴打败鲜虞氏之鼓部落,又俘虏肥部落的头领,次年又攻破鲜虞氏的中人城。几年之内,彻底消灭了鼓、肥两个部落。但过了20年,逐渐复苏的鲜虞氏出击晋国,又夺回了被晋国占领的鼓、肥之地与中人城。

公元前506年,鲜虞氏开始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建国,因此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从此鲜虞氏从部落变身为中山国,并对西边的晋国造成巨大的威胁。为专心对付中山国,甚至拒绝蔡国提出的伐楚请求,集中兵力打得中山国无还手之力。

公元前494年,晋国的六卿世袭制的弊端开始显现,晋君势弱,六卿做大。晋国内部相互间也征伐不断,让中山国有了喘息之机。此后80余年,不是中山国联合诸侯进攻晋国,就是晋国出兵打击中山国,各有胜负,中山国依然屹立不倒。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国人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地建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定州一带。武公仿效中原的诸侯国建立国家常备军队,及国家管理制度,对中山国进行系统性的治理,中山国开始进入正规化的发展。

公元前410年,因《李悝变法》已经强大起来的魏国派遣乐羊、吴起率领军队征讨中山国,经过三年苦战,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立魏国后人为中山君,也就是魏武侯。至此中山国形式上已经灭亡,中山国的残余族人,又躲进了太行山区。

公元403年,“三家分晋”,魏、赵、韩正式从晋国中分离,社会进入了战国争雄的时代,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家比较强大的诸侯相互间打来打去,吞并了不少比较小的诸侯国,反而又给了躲在山区中游牧的中山国兴起的机会。

公元前380年,中山国的族人又在灵寿复国。灵寿在赵国的东北部,也还是在燕、赵两国的中间。中山国把赵国北部的土地南北分开,又成为了赵国的心腹大患。此后,在赵国优势兵力的围剿下,中山国只好在赵国的边境修筑长城防范赵国。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经“胡服骑射”军事改制之后,建立了中原第一支轻装骑兵,作战能力空前强盛。他趁中原各诸侯间混战之机,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先后占领了丹丘、曲阳,随后攻破灵寿,将中山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正式灭亡。

西汉时期“中山国”包括哪些县

西汉时期的新市是指现在的河北正定新城铺。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四月立新市侯国,治今河北正定新城铺,后为县,属中山国。晋隆安初,魏主圭围后燕中山城,慕容麟以城中饥困,帅众出据新市,隋省入九门,唐复置,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废县为镇。

《战国策》中存在的中山国为什么在《史记》中消失了

中山国是一个很神秘的古国,在历史文献里只有只言片语。自从上世纪70年代,中山国的王陵和都城在平山县三汲乡被发掘后,绚烂的中山国终于呈现在专家面前了。

其实中山国在《史记》里是有一些片段的记载,可惜却没有一个完整的世家。主要分布在《魏世家》和《赵世家》里。太史公司马迁之所以未能给中山国作世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文献太少了,没有什么可以撰写的大事件。这些也都说明了中山国的尴尬处境。

中山的渊源要追溯到先秦时期活跃在中国北方的白狄族群的其中一支鲜虞。鲜虞这一名称出现的很早,早在西周时期的文献记载里就有了,但之后知道前6世纪鲜虞的名称才重现江湖。这可能是表明在此之前鲜虞一直是处在白狄的部落联盟里活动。但我们知道随着春秋时期晋国的强大,不断向西、北开拓疆土,白狄被迫从晋西北和陕北渡过黄河、翻越太行山来到了河北平原中西部的今天石家庄附近。大约在前6世纪初末鲜虞人正式建国,但很快就遭到了晋国的全力封杀,多次面临灭国的风险。之后被千里远征的楚国突袭、被魏国和赵国进攻。

或许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过于平坦,使得中山成为了四战之国。中山国立国的前提就是和齐国搞好外交关系提防邻近的燕国和赵国。特别是赵国和中山围绕鄗等重要据点反复争夺。但是中山国的发展因为被强国夹击而举步维艰,先是在前4世纪后期被魏国远征军占领十多年之久。之后中山复国但作为并不是很大,直到燕国子之之乱的时代,中山国出兵讨伐叛军声势浩大得到了周天子的赞誉。

《史记》里之所以没有中山国的专门的纪录就是由于秦代焚书之惨烈,各国史书都被分会殆尽了。司马迁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秦国的官修史书《秦记》以及赵人编撰的《世本》、以及流传下来的《左传》等文献。所以对于战国历史特别中前期很多地方语焉不详。即便是战国策对于中山国的记载也不过寥寥数语,足以见得这个神秘古国被淹没在浩渺历史之中。司马迁本人又是一个相对严谨的人,虽然也许在中山故地听到了一些传说故事但因为传世文献太好难以草就一篇文章,所以就辍笔了。这也可以从他在《史记.六国年表》和《史记.陈杞世家》中对先秦历史浩渺,许多古国世系历史失传不见于记载的感叹看出。

中山国为何叫千乘之国

《史记》作为最早的历史著作,大量地记载了上到黄帝,下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更是《史记》中的精华。

伴随着春秋战国大部分进程的中山国的历史,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史书中称为白狄,最初的聚居地在陕西的绥德一带。

各类典籍中关于中山国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家分晋之后。因为中山国正好处于赵国、魏国、齐国、燕国的四战之地,战略地位重要。

在战国初期,各国还可以留着中山国,使其成为各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可是,随着魏国、赵国的快速发展,中山国就成为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块骨头,因此,中山国就由缓冲区变成了众矢之的,不断被魏国、赵国攻击。

中山国也非常顽强,几次被灭国,几次复国,成为了战国时期小国中最为难啃的一块骨头。

从公元前414年到296年,中山国作为一个千乘小国,与万乘之国的赵、魏、齐、燕等国纵横捭阖,留下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

我们从《战国策》中寻找中山国答案,在战国七雄中,给了中山国相应的历史地位,把中山国提高到与战国七雄同等的地位,称为战国第八雄,并且关于中山国的历史单独成篇,称为《中山策》。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春秋战国局势图,如何理清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进程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3/14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