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为什么部编历史去掉了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以及左宗棠历史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左宗棠是名将,那他的武艺水平什么样
当代野史称左宗棠是武将,其实完全偏颇失实。
第一,左宗棠没有学过军事,第二,左宗棠毕生没有武功。左宗棠以戎幕起家,也就是军事高参,但他在湖南巡抚衙门做军事高参的八年,事实上做的是湖南省委书记的职事。以当代诸葛亮自称的左宗棠,其长处用曾国藩的话说,擅长“审几审势”,也就是擅长战术计算与战略规划。
在湖南以军事高参之名行湖南省委书记之事,八年下来,左宗棠落得个“白面书生”的讥讽。湖南军队里一致嘲笑左宗棠只能在幕后指挥千军万马,不能上战场指挥杀敌。他一度郁闷。1860年“樊燮事件”尾声阶段,左宗棠在安徽宿松大营见曾国藩,提出自任营官,带500兵上阵杀敌,心理动机之一,就是用实际行动证明,左师爷不但能幕后指挥军队,还能冲锋陷阵,不是“白面书生”。曾国藩当然知道这是激愤之语,没有答应,左宗棠上阵杀敌的愿望落空。
数月后,左宗棠亲自创办楚军,5803人的军队里,合10个营,左宗棠是最高首领,其身份一起步事实上就是统帅,而非将领。手下的大将有王开琳、王开化、刘典、杨昌浚等人。左宗棠自己招募了200人的亲兵营,亲兵营一则保护统帅左宗棠,二则起到机动部队的作用,左宗棠用来临时救急,手下大将攻坚不下,他派亲兵营前去助阵,充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865年,左宗棠奉命统帅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军事,是消灭30万残余太平军的最高军事统帅。其后,挥师西征,到收复新疆时,已是统帅全国9省军队的大元帅,其手下将领、元帅级的人物近十名。可以说,左宗棠一生没有做过严格意义上的将领。他从一出山做上统帅,到临终前督师东南沿海,统帅全国军事主力,担任实际上的大元帅,一生发挥的主要是帅才,基本上没有用到过将才方面,虽然出山之初,左宗棠在江西战场亲自上过前线,但也只是督阵。左宗棠一生没有摸过枪的纪录。以他“惕励”的性格,也不可能冒这种“以宝珠换玻璃”的险。
杨昌浚晚年有诗描述左宗棠:“上相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今人将它写成“大将筹边尚未还”,抄错了。左宗棠在1874年已升至东阁大学士,是朝廷宰相。古人称他人的官职,一律以最高职位。如曾国藩官拜武英殿大学士后,左宗棠便要称他为曾节相。杨昌浚不可能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此其一。其二,大将是武职,职事是上阵杀敌,冲锋陷阵,不能筹边,也无能筹边。筹备国家边防建设,是政治家的事,没军事家什么事。左宗棠的身份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才是军事家。
作为军事家的左宗棠,后世将他与他手下善战的刘锦棠、张曜形象很容易混同。事实上,左宗棠的形象跟诸葛亮差不多,是一个摇鹅毛扇的,文质彬彬的书生形象。诸葛亮的形象今天固然无法通过真实的画像看到,但左宗棠晚年与醇亲王的合影最为真实,身体偏胖,慈眉善目,双眼有神,有如庙里的如来佛。这也是军事统帅一般都有的面相。军事将领一般多是方面之才,而左宗棠是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的全才。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为接近的湖南籍的历史人物比照,左宗棠的形象最接近毛泽东。只是,毛泽东个子在湖南人中最高,1米83,左宗棠在湖南人中个子极矮,差不多在1米60,是两个极端。虽然,毛泽东论才能的全面性与左宗棠旗鼓相当,但毛泽东早年学胡润芝胡林翼,在统帅部下时灵活性与原则性的交替运用方面出神入化,左宗棠学的是孟子,个性刚直,原则性大于灵活性。左宗棠一生“忠”字贯穿始终,他是一个严格恪守传统,而适当地将传统做一些现代创新的人。
一流的军事大家从来都是摇着鹅毛扇,将万千军事奇才全部笼聚在旗下,指哪打哪、无往不胜。左宗棠不是武将,而是统帅。明白了这一形象定位,关于左宗棠的其他诸多困惑,可以自解。
康熙乾隆打准噶尔耗时70年,为什么左宗棠收复新疆只用了一年半
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灭准噶尔与左宗棠收复新疆做对比,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准噶尔汗国和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后者要弱的多。另外清朝方面,康雍乾三代和左宗棠对于收复新疆的思路,也是不一样的。
在历史教科书上,用“平定准噶尔”在形容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仿佛准噶尔就是一伙叛军,清军只是去平叛。但其实康雍乾三代与准噶尔的战争,是一场灭国级的战争,难度极大。首先说说清朝前期的形势。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面,清朝的领土是这样的→
但其实在康熙前期,清朝领土是这样的→
在康熙前期,西藏和外蒙是半独立状态,关内也是年年战争。噶尔丹起兵之前,康熙刚刚打完三藩之乱。还没消停几年,又跟沙俄在雅克萨打了一仗。无论是内政还是外患的压力都不小。
而当时的准噶尔汗国,属于上升期,势力非常大,控制了将近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且准噶尔士兵的素质也是异常彪悍!他们春秋季节在外游猎,夏冬两季则进行军事训练,等于一年四季都在锻炼军事技能。而且准噶尔还得到了沙俄的武装支持,在武器装备方面比清军要先进。
乌兰布通大战之前,清军曾经派出过一支两万人的轻装步骑兵迎战准噶尔,结果两万清军被两万准噶尔军打的全军覆灭。两个统帅一个被杀,一个落荒而逃。消息传回北京后,满朝文武都劝康熙,不要跟噶尔丹开战了,应该休书求和……
其后康熙皇帝力排众议,顶着压力,集结了十万人马,其中辅兵和后勤军队占一半,真正的战斗士兵约五万。这五万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的三万人马进行会战。双方先是用火炮互轰,后来又用火枪对射,战至最后,直接拔刀互砍。三万准噶尔士兵跟五万清军硬是打了一整天,最终以准噶尔军弹药耗尽,噶尔丹撤退告终,打了一个平手。
在之后,康熙采用远交近攻的办法,先拉拢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赞布坦,助他抄了噶尔丹的老巢,导致噶尔丹回不了准噶尔。后来在昭莫多大战后,噶尔丹兵败自杀。清朝与准噶尔的纠葛告一段落。
在当时,康熙还没有灭准噶尔的打算。一方面是因为新疆太远了,清廷的后勤补给能力还不行;另一方面,策妄阿拉赞布坦跟康熙一同灭噶尔丹,双方关系还不错;第三,噶尔丹的三万人马在没有后勤的前提下,能跟清军十万人硬钢,战斗力太彪悍了,康熙也没有把握能够灭准噶尔。所以收复准噶尔的计划,就因此搁置了一段时间。
从噶尔丹死后,清朝与准噶尔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一直到康熙晚年,策妄阿拉赞布坦入侵西藏,双方才再次开战。这一次,清军又是被当头一棒。在西藏那曲,一万多清军和七八万民夫被准噶尔全歼。后来康熙委任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才驱逐了准噶尔军。当时胤禵有进攻准噶尔的计划,并且呈报给了康熙,只不过介于国力,康熙没有批准。
雍正继位之后,清朝才第一次有了灭掉准噶尔的计划。
当时清军的计划是,修城,慢慢蚕食准噶尔的领土。直到蚕食到准噶尔腹地后,再发动灭国级的战争,一举灭掉准噶尔。这个计划,最初执行的都还不错,但是当时担任北路清军统帅的傅尔丹轻敌冒进,导致一万多精锐八旗兵在和通泊被准噶尔歼灭。蚕食计划被搁浅,灭掉准噶尔的计划也无限推迟。
后来清军反杀了一次准噶尔,双方议和。当时雍正认为,灭准噶尔还不是时候,于是灭准噶尔的计划又延迟了二十多年。
乾隆二十年之后,准噶尔内部为了争夺大汗之位,爆发了内讧。乾隆皇帝乘此机会,以五万大军直攻伊犁,灭掉了准噶尔。但是乾隆灭准噶尔,也是建立在康熙和雍正替他打好的基础之上的。
在乾隆出兵之前,清军按照既定的计划,已经蚕食到了新疆腹地,并且控制了北疆,可以从东面和北面对准噶尔两面夹击。这个战略上的优势,是从康熙时期开始构筑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清朝灭准噶尔,不亚于元朝灭南宋,不仅对军事实力是考验,对清朝的财政也是巨大的压力。准噶尔汗国作为当时中亚最大的势力,清朝花费了六十多年才灭掉,是很正常的。沙俄吞并哈萨克汗国也花了几十年时间,能说沙俄不强么?只能说当时的准噶尔和哈萨克的国力犹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灭掉的。
至于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跟准噶尔汗国在实力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首先,阿古柏是外来政权,当年到新疆的时候身边才五十个侍卫,他是凭借新疆当时动荡不安,利用宗教因素和英俄的支持,才占据了大半个新疆。因此阿古柏其实就是个暴发户,而准噶尔的首领绰罗斯家族,则来自蒙古汗国的斡亦剌惕部,根基深厚。并且阿古柏在新疆的统治很残暴,当地的维族人和蒙古人都十分恨他。这一点跟准噶尔人誓死效忠部落大汗,与清军死战到底,是不太一样的。
其次,阿古柏的实力不如准噶尔。哲德沙尔汗国的疆域,最大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占领新疆地区。而准噶尔汗国则是称霸中亚!势力还延伸到了外蒙和西藏。左宗棠当年收复新疆时,态势和乾隆灭准噶尔是一样的。简单点说,康熙当年是从内蒙古一步一步的反攻,中间加上雍正的努力,到了乾隆时期才蚕食到了新疆,并乘准噶尔内乱之际,灭了准噶尔。左宗棠则是直接出兵新疆,直接从北疆进攻阿古柏,难度小很多。
第三、左宗棠的部队装备精良。左宗棠的七万楚军,全部都是精锐之师。沙俄曾经派过一支考察队在兰州摸左宗棠的底。结果亲眼见到左宗棠麾下西征军的主力后,连沙俄也大吃一惊了:这支清军拥有大量欧洲最先进的火器及国内的仿造品。其中最精锐的刘锦棠所部,拥有的各种欧洲新式来复枪比士兵还多,根本不用考虑武器的问题。而康雍乾三代的清军,在装备上,无论是火炮还是火枪,就一直落后于准噶尔。
第四、左宗棠解决了后勤问题。这一点,是困扰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代的一大痛点。当年十四阿哥主张进军新疆,就是因为后勤压力才放弃的。后来乾隆为了解决后勤压力,派绿营兵在新疆屯田,解决了一部分粮草压力。再后来乾隆出兵时,仍然有人以后勤压力为借口阻挠出兵,满朝文武只有傅恒支持乾隆灭准噶尔的决议。最后是乾隆力排众议出兵,这才得以收复新疆。
那么左宗棠是怎么解决后勤压力的呢?其实就是“后勤外包”。
左宗棠在出兵之前,大概的算过,他率领的七万大军,每年需要饷银约六百万两,外加出关运粮的经费,实际开销在八百万两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只是正常的开支,其他诸如整编军队、汰弱留强所需要的补偿费,士兵回到原籍的路费等等,都还没有算。而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极为紊乱,国库空虚。只能给左宗棠拨付五百万两的军费。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委托胡雪岩向欧洲列强借款。这在当时是奇闻,堂堂天朝大国还要靠跟洋人借钱才能打仗,丢死人了。不过左宗棠不在乎,他认定这和西征收复失地相比,还是收复新疆更重要,面子什么的,是靠实力争取来的。不借钱倒是有面子了,但是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也丢了。
借到钱后,左宗棠没有采用传统的后勤供应模式,也就是靠关内运粮食。他再次创造性的通过俄罗斯商人采粮,即将清军的后勤采购和军粮运输的艰巨任务承包给了俄罗斯商人(实际是沙俄陆军的一名上尉)。而这个俄罗斯商人也确实帮助左宗棠解决了运粮问题,前后共采购和运输1500万斤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军粮食转运的困难。
最终在解决了粮食问题后,清军很快就消灭了阿古柏的割据势力,收复了大部分的失地。又通过谈判,从沙俄手中要回了伊犁河谷。基本收复了新疆。
总的来说,康雍乾爷孙三代打准噶尔,是在砸硬核桃,难度极大。左宗棠收复新疆,虽然也很难,但是阿古柏远不如准噶尔实力强。并且左宗棠善于变通,克服了很多的难题,最终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晚清为什么能够横空出世一个左宗棠
1882年,左宗棠看到上海一座公园大门上挂着牌子,上书“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左宗棠命令亲兵:“砸!”。洋人闻讯赶来,大惊失色。
牌子被砸得四分五裂,左宗棠怒极,对着洋人大吼:“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不得你们胡作非为!我是左宗棠,我宣布这些公园收归大清国所有。”
洋人大声抗议,左宗棠却不理睬,扬长而去。
一路上只要看到这样的牌子,左宗棠就命令亲兵砸碎。
洋人们知道,他们挂出的这块牌子,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更不合情。因此,识趣的洋人自己偷偷将牌子拿了下来。
左宗棠不仅骨头硬,还足智多谋。在国力衰弱、愚昧腐朽的清朝末期,他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另类。
后人对他的评价,左宗棠近“妖”。这样的左宗棠怎么能够在晚清横空出世呢?
一、大器晚成的左宗棠得益于青少年时期的积累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如同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他最初也期望着通过科考步入仕途,光耀门楣。
他也确实不负众望,15岁参加长沙府试,获得了第二名,20岁考取举人功名。
可是,令对他寄予极大期望的父母失望的是,此后左宗棠无心再攻读科举考试所需要的四书五经,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各类杂书上去。
天文地理,经济兵法,农田水利,左宗棠对任何领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这些知识显然对科举的用处并不大,左宗棠此后屡次科举未中。
但是他青少年时期所积累的知识,对左宗棠今后辉煌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左宗棠在军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在国家政治、经济治理上表现出来的才华横溢,都得益于他青少年时期的所学。
二、贵人提携,左宗棠厚积薄发01】左宗棠人生中的最初的贵人就是岳父母和妻子
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考过秀才,做私塾先生赚钱养家,仅能维持全家温饱。
随着左宗棠的祖父、大哥、母亲、父亲相继病故,左家家财不仅全部耗尽,还欠了一大笔外债。
科举未中后,左宗棠隐居乡村,跟父亲一样,以教书为生,收入微薄。
在左宗棠年幼的时候,父亲曾经和同窗好友周系舆定过儿女亲家。
定亲时,双方家庭尚且算是门当户对。可是左宗棠20岁的时候,周家家境富足,左家却越来越衰败,两家的处境如天壤之别。
周系舆并没有嫌弃左家家穷,眼看两个孩子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写信催促他们成婚。
可怜左宗棠竟然连成亲的钱都拿不出来。正好周家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于是周家提出让左宗棠做上门女婿。
男人做上门女婿并不是件光彩的事,往往在家里的社会地位比较低。
幸运的是,左宗棠遇到了非常宽厚开明的岳父母。
他们很欣赏左宗棠的才气,坚信女婿只是暂时陷入困境,迟早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岳父母还常常叮嘱女儿周诒端要尊敬丈夫,做个贤内助。
就这样在夫人和岳父母的大力支持下,左宗棠可以静下心来钻研学问。
周诒端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通经史,两人可谓是举案齐眉。
多年以后,左宗棠还会回忆起夫唱妇和的场景:“常时敛衽危坐,读经史,香炉茗椀,意度悠然。每与谈史,遇有未审,夫人随取架上某函某卷视余,十得八九。”
左宗棠的上门女婿做了十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参加了三次会考,均失利,花费了大量的钱财。
可是周诒端不仅毫不埋怨,反而不断安慰他。
左宗棠因此立下决心:不向科举讨前程。
正因为如此,清政府后来多了一个保家卫国的不世之才。
02】人生导师贺氏兄弟
左宗棠在研究各类经世致用的文章时,对《皇朝经世文编》一书很是入迷,这本书中收集了清朝的地理、水利、军事、农业、甚至海外各个国家的概貌。
《皇朝经世文编》的主编是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左宗棠对他仰慕不已。
恰好左宗棠到长沙读书时,贺长龄因为母亲过世,回到长沙丁忧一年。
18岁的左宗棠上门拜访了贺长龄,贺长龄并未瞧不起这个年轻的小书生,反而对他颇为赞赏,“以国士之礼相待”。
贺长龄热情地接待了左宗棠,并且与他分享自己的藏书,甚至不顾自己上了年纪,总是亲自上楼替左宗棠取书。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和左宗棠互相切磋读书心得。
在左宗棠没钱买书的时候,正是贺长龄的热情帮助,让他得以读了不少书,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贺长龄还鼓励他,不要为了寻求生计而随便当个小官,浪费了自己大好的才华。
这些指导让左宗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仿若生活中的一盏明灯。
贺长龄丁忧结束后,介绍左宗棠去长沙三大书院城南书院读书,跟随的老师就是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
贺熙龄的教学方式非常对左宗棠的胃口,他不重视八股文,将教学重点放在实用性的知识上。
左宗棠在一年多的读书过程中,受益匪浅。
他离开长沙后,常常和贺熙龄通信,无论国家大事,还是个人苦闷,贺熙龄都能够给他以指导,可谓是人生导师。
03】眼光深远的陶澍,对左宗棠非常赏识
1837年,25岁的左宗棠在湖南醴陵泳江书院当山长,山长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校长。
书院很穷,山长收入也很低微。
一日,知县请他帮忙为一处馆舍题写对联,原来是两江总督陶澍途径醴陵,要休息在这个馆舍内。
左宗棠对这位名重朝野的大人物知之甚详,于是挥笔写下:“春殿从容语,廿载佳山,印心室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对联中道出了湖南人民对陶澍的敬仰,也点出了陶澍最引以为傲的事情,那就是道光皇帝曾经问及他家中的印心石,并且亲自为陶澍幼年读书的印心书屋题写匾额。
陶澍看到这幅对联后,果然赞叹不已,亲自去书院看望左宗棠。
一个是官高权重的两江总督,一个是屡次落地的穷书生,两人相见之下却非常投机,谈到天黑都不觉得疲倦。
到了晚上,陶澍邀请左宗棠住在行馆,继续畅谈一夜,结为忘年之交。
两人分别时,陶澍得知左宗棠次年要去参加会试,于是交代他,无论会试中还是不中,都要到南京总督府来见一见。
第二年,26岁的左宗棠第三次进京会试,依然没有中第。
回乡途中,左宗棠前往南京拜访陶澍。
陶澍并未瞧不起落第的左宗棠,反而对他的才能非常欣赏。
他提出要和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请求左宗棠将长女匹配给自己的幼子陶桄。
左宗棠考虑到自己家的门第与陶澍家相差太多,实在高攀不起。于是再三推辞。
陶澍说:“若论门第名位,你将来功业必在我之上。至于年龄,只要儿女相当就行了。”
可是左宗棠还是顾虑门第相差太多,迟迟没有答应。
两人相见后的次年,陶澍去世。
左宗棠接受陶澍的嘱托,担任陶桄的家庭教师。
陶桄到了结婚年龄时,陶澍的夫人对左宗棠说,丈夫临终留下遗命,要与左宗棠结儿女姻亲。
左宗棠感恩于陶澍对他的信任和赏识,这才同意与陶家结为秦晋之好。
04】推动左宗棠走上保家卫国之路的是林则徐
左宗棠穷到只能当人家的上门女婿,却丝毫没有磨灭他的雄心壮志。他坚信自己前途似锦,必有大放异彩的时候。
左宗棠将自己比作诸葛亮,给自己搞了个霸气的称谓:今亮。意为在世的诸葛亮。
还豪气地写下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可是尽管左宗棠充满雄心壮志,却一直到37岁都未能找到出仕的机会。
1850年,林则徐途经湖南长沙,湖南的文武官员都争相一睹这位大人物的风采。
林则徐的船靠岸时,看到有人递上一张大红拜帖,上写“湖南举人左宗棠”。
林则徐立即将左宗棠请到船上相会,畅谈古今,甚至通宵达旦。
听了左宗棠的治国策略和理想抱负后,林则徐大赞他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
他将自己收藏多年的经典史藉和资料赠送给左宗棠,包括地理边防以及俄国的动态等。
还对左宗棠说:“我已老了,眼看着俄国虎视眈眈,终究会成为为西北边患。我虽有御俄的志愿,但是力不从心了。以后能够继续完成我的志向的,只有你了!。”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太平天国起义,林则徐抱病平乱,不幸病逝。
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遗言,一再提到左宗棠是个绝世人才,要向朝廷推荐。
1852年,清军在太平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终于有人想起被林则徐倍加推崇的左宗棠,请他出山。
三、时势造英雄,乱世出人杰洪秀全从广西突围北上,一路惊天动地杀进了湖南。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太平军势如破竹,军队人数也从数千人猛增至数万人。
太平军乘胜进攻长沙,只用了半日时间就击败了长沙城外的守军,开始炮轰长沙城。
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形势却一直未能好转,非常危急。
左宗棠临危受命,他半辈子隐居在乡野,从没有打过一次仗,却信心百倍地接下了这个烂摊子。
他出谋划策,从长沙富商手中筹措了白银十二万两,安抚了城内的军心。
他也是非常有急智的人,城墙被轰出缺口时,他下令凡是向缺口抛一块石头,就可以领一笔赏钱。顿时石块从各处飞来,砸死砸伤太平军无数。
在左宗棠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大清稳住了长沙城的固防,坚持了三个月也未现败像。
此时清军的援军不断增加,太平军既不能合围破城,也不能歼灭城外援军,只好撤出长沙城外,长驱北进。
这一战,以布衣之身参战的左宗棠一鸣惊人。
此后,湖南巡抚骆秉章钦佩左宗棠的能力,请他辅佐自己,并对他言听计从。
此时太平军驰骋湖南北部,湖南东、南、西部的广大贫苦农民,不堪清王朝的腐朽,小规模的反抗此起彼伏。
左宗棠殚精竭虑,想方设法革除弊政,稳定政局。“内清四境”、“外援五省”,湖南军政形势逐渐转危为安。
天下人公认:“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仅仅十年,左宗棠就以一介布衣之身,成为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闽浙总督。
1862年,陕西、甘肃的回民发生叛乱。叛乱持续了四年,大清王朝几乎无力控制局面,差点造成陕西、甘肃分裂。
左宗棠又一次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陕甘总督,率军平定叛乱。这场战争打了足足五年,叛乱主力终于被消灭。
正在左宗棠全力平定陕甘回民叛乱之际,新疆战火又起。
浩罕汗国的诸侯阿古柏靠着英国的支持,攻陷喀什,自立为王,建立洪福汗国。
他不断在新疆扩大势力,侵占南疆,占领吐鲁番,切断北疆与河西走廊的联系。
1871年,在新疆与英国争夺控制权的沙俄,借口帮助清政府维持新疆稳定,趁机占领了伊犁,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
新疆危在旦夕,国家也有被分裂的风险。
大清就此与沙俄进行了多年的谈判,沙俄不仅拒绝归还侵占的新疆领土,反而持续骚扰中国边界。
此时正在清扫陕甘回民叛军余孽的左宗棠力主对侵略者迎头痛击,收回新疆被侵占的领土。
可是由于清政府国库空虚,粮饷不济,出征新疆的计划一拖再拖。
1874年,日本从海上登陆台湾,遭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抵抗,失败而回。
日本的这一举动使得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派提高了警惕,他主张重点防御海疆,防止日本从海上威胁大清。
因为资源有限,李鸿章建议放弃新疆。他的理由是新疆茫茫沙漠,人烟稀少,路途遥远,即使收复了也很难管理,还要花费大量的银钱,不如不收回。
可是左宗棠却坚决不同意李鸿章的建议,他上书表示,我们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少。“塞防”“海防”应该并重。
左宗棠的奏章中说:“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羊牛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盆。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匪特陕西、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不可不豫为绸缪者。”
可是,以清政府当时衰败的现状,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众人眼前,那就是:钱从哪里来?
1876年,大战在即,朝廷却拿不出粮饷。各省勉强凑出500万两白银,只有战争所需的五分之一。
很多人听说收复新疆要花那么多钱,反对声此起彼伏。
左宗棠顶住压力,一再上书,终于使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同意向洋商华商借款。
左宗棠亲自出面,一共借款2000万两白银。
同时,左宗棠将原定的八万人马精简到两万多人。为了弥补士兵的不足,左宗棠调集很多工人制造枪炮,加强火力。
就这样,64岁的左宗棠,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返”的悲壮,誓师出兵。对盘踞在新疆12年之久的阿古柏进行打击。
为了节约粮饷,左宗棠在新疆开垦土地,修建沟渠。
他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把打得阿古柏一败涂地,一举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曾经承诺清政府恢复对新疆的管理后,就会把伊犁交还给清政府的沙俄食言了,不肯交出伊犁。
左宗棠上书,请求通过外交途径与军事威慑两方面来逼迫沙俄归还伊犁。
1879年,清政府派遣崇厚出使俄国进行谈判。没想到的是,崇厚在沙俄的威胁下,竟然签订了条约,同意将伊犁送给沙俄。
左宗棠大怒:“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么多年的仗白打了!条约作废,重新谈,如果谈不了就打!我亲自上阵!”
为了增加谈判的筹码,年近古稀的左宗棠再次率大军奔赴新疆沙场。
此时他已经68岁,边疆苦寒,行军辛苦,左宗棠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有时候还会咳血不止。
可是他却毫不退缩,悲壮地说:“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
他让士兵抬着棺材跟在他的身后,以壮军威,表达了不收复新疆绝不回朝的决心。
沙俄最终被迫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将伊犁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归还给了大清。
在人才凋零的清朝末期,左宗棠像一个另类一样横空出世。他虽然已经老迈,却力挽狂澜,夺回了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清政府才能够坚持“塞防”优先。其中花费的几千万两白银,几乎每一分钱都是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才争取到的。
更不要说左宗棠以老迈之身,亲自率军进驻新疆。
可以说,左宗棠几乎以一己之力扶大厦于将倾。没有左宗棠,中国的版图上很可能会缺少一块。
四、能力超群,坚韧不拔,总会脱颖而出无论是有贵人提携,还是因为时势造英雄。左宗棠能够横空出世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他能力超群,能够强悍地坚持自己的主张,从不妥协。
因为青少年时期的积累,左宗棠涉猎甚广,精通很多领域的“实用性”的学问。
军事上就不用说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都显示出左宗棠在军事上的卓越才华。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制定政策大力发展农业,还在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上,种植了大量柳树。这种环保意识,可以与几百年后的现代人的环保思想相媲美。
在经济发展上,左宗棠也有很多不凡的见解:兴办福州船政局,兰州织呢局,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事业,实施了多个开创性的壮举。
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往往会排除一切阻力,不畏艰险,坚持下来。
有这样的性格和能力,再加上一些运气,左宗棠脱颖而出是迟早的事。
为什么部编历史去掉了收复新疆的左宗棠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1865年,阿古伯率军入侵新疆,在当地建立政权,与此同时,俄毛利用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的时机,出兵抢占新疆伊犁地区,中国的大西北有被肢解吞并的危机。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认为西北距离中原遥远,实际意义不大,主张放弃新疆,专注于东南海防,而左宗棠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西北塞防同样重要,为此不惜倾家荡产,自筹军费,并以65岁高龄之躯,抬棺进疆,亲自带兵收复失地,经过两年苦战,击败阿古伯,后又经过多次谈判,于1881年收复伊犁,前后六年时间,为捍卫中华民族的领土主权做出杰出贡献。而这首诗正是光绪五年陕甘总督杨昌浚应邀访问新疆一路见闻有感而发。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近代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件大事,但是过往历史教材对此一项不太在意,一来初高中历史教材篇幅有限,无法面面俱到,二来涉及对象较为敏感,不愿着墨过多以免引发争议,三来收复新疆时期国内大事件较多,比较而言此事的意义被冲淡。到了新版教材更是采取一刀切,把此事与卫青霍去病等一并删除。
究竟基于哪种原因删除笔者不得而知,也不愿做恶意猜测,但是去年底在网友呼吁下,教育部宣布,卫青霍去病会在高中教材中体现,并适当增加一些内容,不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否会一并体现,但是笔者认为,就对国土完整的意义而言,左的贡献不亚于卫霍二人,如果卫霍不避争议,历史教材同样应该为左宗棠留一席之地。
写到这有必要补充一点:左宗棠收复新疆并非一人之力,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发往伊犁效力赎罪”,虽然远离故土,报国无门,但是这位民族英雄并没有消沉,在新疆的数年时间他马不停蹄,把新疆的地理资料进行整理并绘制成地图。对于俄毛的野心,林则徐十分反感,然而他年事已高,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后来他把自己整理的资料全部交给左宗棠,并对他说道:“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左宗棠十分感动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把林的诗句作为毕生的座右铭,在新疆他常对下属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志,实在愧对林公,愧对知己。”正是有林则徐左宗棠这样一批人的努力,才保住了国土不失,才有今日960万的疆土,我们不应忘记。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