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阎锡山为什么叫阎老口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阎锡山为什么叫阎老西,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阎锡山为什么叫阎老口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阎锡山与袁世凯之间有什么瓜葛恩怨,为什么阎锡山会怕袁世凯
阎老西绝对是被老袁给打怕了,因为他离老袁最近!
清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巡防营、绿营、八旗兵、乡勇都完犊子以后,居然想着训练新军。训练就训练好了,训练的过程中,革命派思想不断渗透到了新军当中。
这下子麻烦大了,武昌起义一爆发,全国的新军们纷纷倒戈。咋地?吃你的用你的,现在就要出来反你!为啥?因为我们的吃穿用度,都是人民给的!阎锡山就是在这个档口崛起的。
一、阎锡山被老袁揍了一顿,立刻老实了。别看阎锡山看起来好像比较土,可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海归!早年跟着老爹躲债,结果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九年,阎锡山更是被公费保送到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这对阎老西的人生来说,绝对是最关键的一步。在这里阎锡山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甚至和孙中山制定了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
所以回国以后的阎锡山,就这么在山西崛起了。武昌起义期间阎锡山为了响应南方起义,也在太原发动了起义。在诛杀山西巡抚陆钟琦以后,阎锡山成为了山西都督,这一年阎锡山29岁。
当时对清廷威胁最大的,其实不是武昌,而是更靠近京畿的山西。毕竟当年李自成可就是路过山西,一路杀入京城的。
为此清廷吓呆了,立刻让老袁派人去收拾阎锡山。老袁让手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带着部队前往镇压阎锡山的新军起义。
而吴禄贞藏得可真深啊,他早就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革命者。所以说吴禄贞到了前线以后,不仅没有攻打阎锡山,反而跟他组建了“燕晋联军”,合起伙来共同北上。当时吴禄贞担任总司令,而阎锡山担任副司令。
这可把老袁给气坏了,南方革命党好处理,可这近在眼前的威胁是个大麻烦。所以老袁开始出昏招了,他收买了吴禄贞身边的卫队长将吴禄贞给宰了!
这下子燕晋联军群龙无首,可就彻底完犊子了!老袁可没打算放过阎锡山,他派遣张锡銮为山西巡抚,让嫡系曹锟带着第三镇人马杀入山西。
阎锡山二话不说,就退出了太原,完全不是曹锟的对手啊!所以只好且战且退,差点儿成为游击队。这回阎锡山算是彻底对老袁服气了。
二、打你一巴掌,再给你一颗糖,看你老实不老实?阎锡山被老袁揍了一顿以后,手里的军队并没有完全被打散了。他继续在绥远、包头一带活动,不久之后,阎锡山就看到了云开日出的日子。
原来老袁也不是真心拥护清政府,他有个人的野心。所以在同盟会的共同商议之下,阎锡山致电老袁,只要老袁能够支持共和,推翻帝制,那么大家就拥戴老袁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这事儿对老袁的诱惑力太大了,因为大家只会记得第一任是谁,这是流芳千古的大好事!老袁立刻就答应了南北议和,把清朝给灭了。
阎锡山也松了口气,那这个时候阎锡山总不能带兵南下回到太原了吧?没想到支持共和的老袁,居然不承认阎锡山这个山西都督的身份。
这事儿可把阎锡山给急坏了,事关个人利益,阎锡山自然要好好谋划。这个时候的老袁显然要做中华民国一把手了,如果不把他给捧好了,阎锡山想要混下去,恐怕不容易。
因此阎锡山在这个时候选择支持老袁,和同盟会分道扬镳,支持老袁在北京建都。自此阎锡山失去了先进好青年的面貌,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忘记了初衷,完全倒向了老袁。
三、阎锡山的吃相太难看。由于太靠近京城,阎锡山跟南方革命派们不同,他更容易被老袁给灭了,所以他在建都这件事上倒向老袁,大家倒也觉得情有可原。
但是后来的操作,却让阎锡山越走越远。为了表示是老袁的人呢,所以在1912年中国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时候,阎锡山毅然决然脱离国民党。
这可算是奇闻了,毕竟阎锡山是国民党元老,又手握重兵,就这么放弃过去的一切荣耀,他是有多看好老袁?
老袁非常高兴啊,立刻把阎锡山任命为同武将军,再次成为了山西一把手。这一年阎锡山32岁,已经成了一位合格的政客,失去了当年的锐气。
为了得到老袁的认可,阎锡山甚至将山西一切国民党分支机构给解散了,甚至协助老袁到山西迫害国民党。
这吃相未免太难看了!阎锡山此时已经彻底从一个进步青年,变成了反动军阀。1915年,老袁想着要称帝,这事儿被阎锡山给看出来了,他二话不说又是出钱,又是劝进,就是希望老袁能够称帝。
老袁乐开了花,在他称帝以后,阎锡山也被封为一等侯。你说说此时的阎锡山还有啥底线可言呢?
即使老袁后来主动退位,依旧挡不住阎锡山对他的忠心。这家伙就跟换了个人似的,铁定站在了北洋军阀那一边。为啥会这样呢?
总结:为了生存没有底线。阎锡山早年也是个进步青年,为了推翻帝制,坐上了同盟会这艘大船。可是到了山西以后,阎锡山立刻意识到,这里跟南方有很大的区别。
这里地处北地,是清朝和北洋政府的大本营所在地。如果老袁要消灭阎锡山,其实动动手指头就能办到。
因此为了生存下去,阎锡山只能向老袁屈服,他是真的害怕老袁。至于后来为啥又拥戴老袁称帝,其实这就是没底线的做法了。
过去的主义全都抛弃,心里充满各种生意。只要能让自己获利,哪怕背叛过去的一切,阎锡山也在所不惜。他还骂骂咧咧地表示:把我一个人扔在北方,换你你咋整?
山西阎锡山绰号是什么
叫做阎老西儿
这里"西"的儿化音不能省略.否则就变味了.就和"玩意儿"不能说成"玩意"一样.因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山西人成为老西儿,阎锡山是山西省五台县河边镇人,所以有人叫他阎老西。
“山西王”阎锡山为何能独霸山西三十余年
阎锡山的智慧才略不是改朝换代,能叫日月换新天的,他一生的过人之处都浓缩在乱世生存之道上,论夹缝求存、左右逢源、独霸一方,民国时期的割据军阀、一方诸侯,恐怕无人能盖过他。
有人曾说:“要了解那时的中国,就得明白山西;要明白山西人,必须搞懂阎锡山。”
借这个问题,少谈政治,多谈存在之道,咱们来聊聊阎锡山。
1883年,阎锡山生于山西五台县河边村。据说,阎锡山小时候经常惹是生非,十二岁时曾抓走村东头狼窝中的两只狼崽子,吊在一颗老槐树上,弄得老狼嚎叫不止,搅得全村不得安宁。
还有一次,在私塾里,有个恶少硬叫同学从胯下爬过,阎锡山打抱不平,一刀将恶少刺伤,搞得恶少家族十分愤怒,私塾得罪不起,最后只好勒令他退学。
七岁看大,从小阎锡山的骨子里就有一股子刁钻邪劲,外加一些血性道德。
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是个爱投机的小商人,先前开了一家杂货铺,后来为了赚大钱搞起了钱庄,结果因为投机不当,家财全部亏空不说,另外还欠下人家两千吊钱。
因为这个变故,阎锡山的人生闯荡是从随父逃债开始的,这段经历让他吃了不少苦,也为他后来积累下了最原始的生存经验。
二十岁时,逃到太原当店员小伙计的阎锡山,放下店铺小算盘,投考进了山西武备学堂,一年后被官费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在日本留学期间,阎锡山是血性青年,那时同盟会在东京搞了一个铁血丈夫团,共计有二十八条好汉,名号后来无不如雷贯耳:蔡锷、唐继尧、李烈钧······阎锡山也名列其中。
宣统元年(1909年),二十六岁的阎锡山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值得注意的是,回国闯官场之初,阎锡山就无师自通地懂得钻营,他先是走山西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协统姚鸿法的门路,到山西陆军小学担任教官,后又奋力参加清廷陆军部组织的留日归国学生会试,极力攀交咨局议长梁善济、山西巡抚丁宝铨的亲信,结果在考中陆军兵科举人几个月后,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干上了上校团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阎锡山联合山西同盟会会员,于1911年10月29日在太原发动兵变。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这是阎锡山革命高光的时刻,但许多年后有人披露,当时阎锡山躲在大校场的树林中,坐观成败,后见事情出奇地顺利,这才冲将出来当仁不让地摘桃子。
起义得手后,面对清廷的的镇压之势,阎锡山在野心的驱使下曾做过短暂强硬的对抗,但当乱世枭雄袁世凯重新出山收拾大局后,他迅速失去血性,变成了一个左右逢源的狡猾投机之人。
一方面,他积极靠拢孙中山,促使孙中山多次给袁世凯打电话,声称如不答允阎锡坐山西都督的位子,宁可南北议和破裂;另一方面,他又暗地里向袁世凯表示诚意,拆孙中山的台,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
阎锡山的两面手法,十分奏效,袁世凯见他不同于其他同盟会会员,便使用笼络手段,将山西交给他,从此阎锡山开始主政山西,成了乱世山西王。
阎锡山刚坐上山西都督的宝座时,眼观乱世,他的心态很有意思,他很惧怕袁世凯,又相信自己的八字极贵,具有帝王相。
在这种复杂心理的驱使下,那一时期的阎锡山没有后来那般狡猾老练,他先是死硬地效忠袁世凯,袁世凯死后,他又选择力挺袁世凯的权力接班人段祺瑞。分析起来,那时的阎锡山大概觉得袁世凯是真龙,只有跟紧真龙,他才有可能也成为真龙。
但随着拥袁称帝、反对护法的相继失败,阎锡山很快看清了乱世,也看清了自己,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阎锡山将这一套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
割据一方,留过洋的阎锡山的确有自己一套治理办法:1、提倡新式作风,男人不再留长辫子,女子不再裹小脚;2、大量兴办新式学校;3、推行“村本政治”;4、发行债券建设窄轨火车;5、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正方形的为好人证,原形的为次好人证,椭圆形的为中人证,三角形的为坏人证。
在这些开明进步的办法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阎锡山在赚钱一项上更是不惜余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家族开发了许多的产业,大肆赚钱,他还特别喜欢发行纸币。
为什么要这么干?
阎锡山有句名言:“钱赚钱,是不用管饭的孝子。三百块钱一年的利息,比一个孝子下地干活一年的收入还多。”
近年来,有些人因不满当下而一味地粉饰过去的某一时期、某一地,说到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就有许多人说,当时的山西是乱世中难得的乐土,人人有学上,人人不饿饭。
这种说法很偏激,也不正确,阎锡山没有这样的境界,也绝非心慈手软的老好人。
准确的说法,阎锡山是圆滑的面子,狠硬的里子,他是一手拿他所谓的“仁”,一手拿他所谓的“法”。
不妨来看看阎锡山狠硬的那一面,这才是他独霸山西三十余年的内核。
对待心怀二心的人,阎锡山从来不会心慈手软,李生达不仅叫他杀了,而且李的全家他一个也没有放过。
为了维护手里的权和钱,阎锡山几乎用上了他能想到的所有手段。他效仿江湖帮会的做法,以自己为绝对大哥,以青红帮的名义,在山西各地建立堂口;尤其在军队中,他在每个军长师长身边都安插着两个以上的所谓“服务生”,定期听取情况汇报。
为此,许多山西将领都曾感慨地说:“跟阎会长共事,一不要动他的权,二不要动他的钱,让你干甚就干甚,不让你干甚就不要干甚。”
军阀混战时期,对阎锡山而言,山西自立是他的底线,为此,他与老蒋分了合,合了分,与直系、奉系、西北军无不虚与委蛇,相互利用。
抗战前后,阎锡山实处于乱世的夹缝之中,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那一段时期,他在老宅里准备了许多画像,来哪方面的客人,就在屋里挂上哪方面的伟人画像。
面对来自多方势力的压力,阎锡山在逢源之余,曾用自嘲的语气说过另一句阎氏名言:“我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了哪颗也不行。”
把四处逢源上升到乱世修为的高度,阎锡山根据儒家的中庸之道,曾将自己二十年不倒的经验总结为“中的哲学”——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败;世事都在矛盾之中,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达到适中,以求生存;行事要求事理,事理有母理与子理之别,母理讲的是该不该,子理讲的是能不能,母理是不变的,子理服从母理,人事以生为最高母理。
讲人情世故,安身立命,在民国那些顶尖的人物中,阎锡山可算是难得的“智者老夫子”,似乎他本人也很看重这一点,常常写一些饱含处世智慧的语录,以作家教,留香后世。
不妨来列举几个——
学问与事功,家道与世道,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故人生不可一时不努力前进。
不主张公道,是精神上的活死人;不劳动,是物质上的活死人。
当不计人之坏,不言人之坏,但不可不防人之坏,亦不可不分辨人之坏。
关系利害事勿骑墙,关系是非事勿含混。
有权的人必须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可想做什么做什么。
看清楚对面,才可向前行;了解了周围,始能在中间站。
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一个事事精打细算,一味讲究生存的人,在民族大节上最终没有亏下。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了非常重要的太原会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7年他触景生情,写的那一首《走五台山》,如今读来依旧让人心酸之下,肃然起敬。
“雪天彻夜走清凉,飞灯光辉遍山梁。老人途中迟行进,徒步泞泥衣带霜。”
但是,随着抗战胜利,新的时代大幕徐徐拉来,军阀割据的那一套注定要被历史淘汰掉,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被共产党打出山西老家后,阎锡山没了实力,只得利用老蒋和李宗仁的矛盾,但这也只能勉强在国民党内部谋来一席之地,终究无法再找回昔日的权势地位。
1949年,阎锡山虽维持着颜面,当上了行政院院长,但干的却是运送达官贵人去台湾的苦差事。
好不容易将差事干完,手下人问他去了台湾该怎么办?
阎锡山说:“儿要亲生,土要深耕,存在第一啊!”
比起那些纵横一时,不得善终的民国风云人物,晚年阎锡山有高人自知之智,也正因为如此,到了台湾,他才能够安享晚年,从容逝去。
人生赢不易,但确保不输才是大不易。
急流勇退难,但缓流不断更加难上难。
从世俗的角度,阎锡山的一生很厚重,也能给世俗之人带来诸多启示。
阎锡山为什么叫阎老口
他一直主政山西,所以被称作阎老西。
民国时期,阎锡山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
奉行“中庸哲学”的阎锡山,从辛亥革命开始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