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何尊铭文上的“中国”指哪里有什么依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中国叫走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我国古代由南往北打就叫北伐,而由北往南打却叫南征
解决这个问题先搞清楚一个逻辑,那就是古人对天下的理解。
天子管辖的区域就是天下之中,这也是最早“中国”的来源,诸侯管辖的国。
征和伐主要是指对待南和北方向的人的不同态度。当然这个南和北是以天下之中为原点。
当时往北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往南走是山地,山民,渔民等。黄帝和炎帝交战之后融合之后,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农耕集团。
农耕集团对土地的要求就是能够耕种的,那些只长草,水资源不足的北方是不适合耕种的。南方虽然多山,但还是很适合耕种的。
我们再来看征和伐两个甲骨文就知道了。
伐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武器,那武器刚好对准人的脖子,言下之意就是肉体消灭了。
再来看征的甲骨文。
不用任何解释,你将这两个字进行比较,就能感觉出明显的不同的态度。征其实就是正,左边的偏旁是后加的。正字如下:
就是在止之上加一,规正之意。言下之意就是不要你的命,但是要你改正错误。
所以在古人眼中南征就是教训教训你,让你听话,学乖。北伐就是很惨烈的肉体消灭。这是当时中原王朝对待不同地方族群的不同态度。你再翻翻古代史,你再细细品品其中味道,你再想想为什么在北方修建万里长城,而不是在南方修建万里长城。有些东西联起来想,很容易想清楚,单个去想是很难搞清楚的。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一个体系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后来这种说法就成了一种习惯,变成往南打是南征,往北打是北伐。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南征北伐之意了。
何尊铭文上的“中国”指哪里有什么依据
谢头条!“宅兹中或"出自1963年在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上,要搞清“宅兹中国"到底指哪里,就得首先从“中"谈起。
上面这张图就是中或二字,或通域,这个大家都知道,重点是这个"中"字,我们看它的形状,就是城墙两端插着飘扬的王旗,“中"的金文含义是指插着王旗的地方称为“中",即王居住的地方,可引申为京室、都城等。
“中原"、“中国"刚开始都先出现在与西周有关系的诗经和青铜器中,我们知道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位于今天的西安市西南方向,也就是说,“中原"、“中国"在一开始(西周)应该是指西周京师所在的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号称“四塞之地",四周大山高原环绕,中间是著名的“八百里秦川",“原"(通塬)是关中地区描述地形地貌特有的专用名词,关中人习惯上把高台上的平地称为"塬",比如现在的白鹿原、咸阳原等等,把整个关中平原称为“中原"或“中域",就再恰当不过了。
关于这一点,《诗经·小雅》中讲的很清楚:“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水和沮水在陕西关中,这四句诗在说:漆水和沮水流淌过的地域,正是周天子居住的地方(关中平原),望着这一望无际的中间原野,真是好大啊!
故,不论是诗经中的"中原",还是何尊上的“中国",都指的是今天陕西的关中,和今天地理位置意义上的"中原"毫无关系。
华人算中国人吗
中国人是法律概念,是拥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华人指的是血统,既拥有华夏民族血统的人。
两个概念有交叉但不重合。中国人绝大部分是华人,但白种人,黑人取得中国国籍也可以成为中国人。华夏民族的后裔无论出生、生活在哪国,拥有哪国的国籍都属于华人。
与华人相关的概念还有华侨,指拥有中国国籍长期侨居国外的华夏民族后裔。
中原本来是陕西关中平原的简称,为什么现在中原变成了河南
首先这个命题本来就是个伪命题,是偷梁换柱的概念。中原这个概念在古时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域概念,没有具体的范围与界限,它即不是专指河南,也不是专指关中,它是一个笼统的地域、文化概念,大致范围就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指黄河文明圈,即商朝周朝文化区域范围内。
首先“中原”刚开始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中原”一词刚开始它不是指具体的某个地方,而是指原野的中间,“中原逐鹿”这个成浯也是指追逐原野上的鹿。商朝时期为区分自己与周边民族,把四周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后来周朝继承了这一理念,并通过礼法对这一理念进一步强化,认为周朝统治区域内(含各诸侯国)是天下之中,四周则是蛮夷。
后来“中原”概念又拓展到文化领域,认为周文明发达,周人举姿有礼,作事有规矩,住的是城池,而且有文字,懂得耻辱。而周以外的四周部落则是未开化的野人,没有文字,茹毛饮血,不知羞耻,住的是帐篷,父母子女不分。所以为了区分这种文明与野蛮,周人就把周文明称为中原文明,而四周则称为蛮夷。
“中原”作为地域概念在古时候覆盖范围非常广,而且形成也较为漫长。原来是指以河洛盆地为中心的商朝统治区域,后来是周朝统冶区域,包括整个河南、陕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西北部,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关中平原是中原地域概念下的一部分,是分子与分母的关系。
这个时期区别于中原地区的国家主要是楚国、吴国、越国等长江流域的国家,因此楚国“不服周”,一直向北扩展,占领了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最后加入到中原国家的行列。吴国、越国强盛后也开始参与中原争霸。西方的秦国就更不用说了,秦穆公就开始参与中原争霸。
到了汉代“中原”的概念进一步扩大,泛指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北部等广大地区。区别于中原地区的是江南地区、川蜀地区、西域地区、漠北地区等。淮河以南统称江南,四川盆地为川蜀,甘肃嘉峪关以西为西域、长城以北为漠北。
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是在东晋以后西晋灭亡后,汉人衣冠南渡,司马睿在王、谢等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登基称帝成立东晋。汉人在回忆追思在北方故乡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等大量含的“中原”的词汇,这此词汇广泛出现在晋朝的书藉内,倾注了人们心中的中原情结。因此,到了东晋以后“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才广泛被人们接受。
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多次“收复中原”、“北伐中原”行动,并不只是收复河南,收复洛阳,而是指收复黄河流域的这一广大地区,收复整华北地区,南宋时期延继了这种观念。同样北方游牧民越过长城就叫“挥师中原”,占领河北、山西就认为是占领中原,吐蕃、回纥打到长安也叫占领中原,清军进军山海关也叫“挥师中原”。
“关中”是一个具体的地域概念,它覆盖在中原文化概念之下“关中”是一个具体的地域概念,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是秦孝公打败魏国后,占据魏国崤函地区,在函谷关进行封关自守,然后才逐渐有了关中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没有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就没有“关中”这个词,而这四个关都是战国时候才有的。后来随着骑兵、步兵的兴起,车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函谷关的险峻作用逐渐减小,东汉未年又在秦晋豫交界处的渭南杨家庄修建了潼关,从这以后关中就指潼关以西。
因此,在春秋及以前的西周还没有“关中”这个词汇,有的是“渭河平原”,但这个时候周礼文明已经存在了,而且为了区别于四周的文明叫“中原文明”,因此“关中”它覆盖在“中原文明”概念之下,关中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陕西、河南作为省名是在元朝开始出现陕西最早指“陕原”,也指河南陕县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宋设立有陕西路,到了元代设立陕西行省,这时陕西才作为一个具体的地名出现,从明朝开始沿用至今,其间对管辖范围经过多次调整,新中国后又划出宁夏自治区。
河南做为地名出现是在唐朝,唐朝设立河南郡,后来改为都畿道河南府。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到了元朝设立河南江北行省,管辖范为黄河以南(这时候黄河南流江苏)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这是河南作为省名第一次出现,后来明朝沿用之今,管辖范围多次调整,但基本和现在河南省管辖范围相差不多。
到了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相对于南京的位置长安太靠西边了,所以就大笔一挥长安改叫西安,从此陕西同西北挂上沟,中原也渐渐专指河南。朱棣迁都北京后,西安也相距北京较远,慢慢的关中属于西北地区的观念也就固化了。
近代以来,海上危胁成为中国的主要安全危胁,东南一词也频繁出现,相较与东南,西北、中原的区域也日渐划分明确,西北就是陕西以西,中原就是指河南。
所以“中原本来是陕西关中平原的简称”这话是严重错误的,中原是大概念,关中是小概念,关中只是中原大概念下的一小部分,这好比中国包括河南,河南却不能代表全部中国。而且“陕西”一词相较与“关中”一词晚出现一千多年,在元朝以前说陕西关中平原是极其不正确的。河南只是狭义的中原地区,缩小版的中原,是相较现在中国广大领土而说。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