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叶志超曾经被封为“巴图鲁”,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畏敌逃跑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叶志超曾经被封为“巴图鲁”,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畏敌逃跑的知识,包括叶志超为什么逃跑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甲午战争的海战和陆战是同时进行的。而且陆战比海战更重要。清政府就是因为陆战打不下去了,才最终决定求和。
1894年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朝军舰“济远”号、“广乙”号,丰岛海战爆发。
这一事件,被视为甲午战争的开端。
同一天,日本陆军第九混成旅,约四千人由汉城出发,进犯牙山附近的成欢驿。
四天后,清军与日军交火,甲午战争第一场陆战——成欢之战爆发。
说起成欢之战,很多人并不了解。但其实这场战役很具有代表性。
因为从这场战役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了解清朝陆军为什么打不过日本陆军。
当时,清军也有近四千人,主将有两人,分别是叶志超和聂士成。
叶、聂二人在听说丰岛海战后,都预料到日军下一步必然要来攻牙山。所以他们都立刻部署所部在成欢驿一带就地布防。
事情到这里,都还算正常。但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就是活见鬼了。
首先,战斗还没打响,就有探子来报:“倭队聚梁川、水原,众约三万”。
清军侦查人员低下的情报收集能力,硬是把日军兵力足足夸大了七倍!
叶、聂二人都不相信日军真有三万人。但他们又不敢不相信情报。故而,在错误情报的影响下。战斗还没开打,驻守成欢驿的清军就丧失了坚守的决心。
紧接着,日军进入战场,战斗打响。
清军因为早有准备,提前派三百人在日军必经之处设下埋伏,所以战斗打响初期,清军占了上风,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当日军后续大部队赶到后,清军的增援却迟迟不见人影。没办法,设伏的三百清军只好无奈后撤,放弃了防线。
聂士成是事后才知道,他派去的增援,因为不了解地形,在行进中遇到一片沼泽,不知道怎么绕开,直接就撤退了。
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知道,打仗前,要提前派人踩点。就算在战场上真遇到麻烦,也可以找当地老百姓帮忙带路嘛。
哪有战前不知道地形,战争中遇到一点小麻烦就直接跑路的道理?
然而,清军就是这么的莫名其妙。
之后,由于前沿阵地丧失,四千多清军又分别统属于叶志超和聂士成,兵力分散了,无法与日军继续死磕。
于是在日军大举围攻,叶、聂只得退兵。
而这一撤退,就是足足400里。清军“一鼓作气”,直接由汉城附近退到了平壤附近。
打了这么窝囊的仗,战后得总结教训吧?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打了败仗不可怕。只要清军能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制订正确的作战方针,努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未来战局或尚有望,亦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然而事后,清军却没有任何教训总结。
身为统帅的叶志超,在战后不但讳言清军在成欢之战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反而恬不知耻的给老长官李鸿章谎报战果,说什么“倭兵漫山遍野,约近二万,枪炮弹如骤雨”。自己指挥得当,“血战六时之久,倭兵死一千数百名”,打得“倭先逃遁”。(日军实际伤亡仅120人,清军200~500伤亡)
李鸿章拿到叶志超的“捷报”后,估计是嫌叶志超吹的牛皮不够大,大笔一挥,把“倭兵死一千数百名”,改成了“叶军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建议朝廷给有功人员加巴图鲁头衔,赏穿黄马褂。
而朝廷竟然也不调查,直接派人嘉奖了叶志超等人。
结果正是叶志超的恬不知耻,以及李鸿章和朝廷的不作为,为后来清军在平壤之战的惨败埋下伏笔。
成欢之战后,清朝于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清日正式开战。
一个月后,日军经过休整后,对驻守平壤的清军发动攻击。
当时清军有一万五千人,分属五个系统。除前面提到的叶志超部和聂士成部外,还有马玉昆的毅军,卫汝贵的盛军,以及左宝贵统领的奉天练军。
至于日军,约一万六千人。与清军兵力大体相当。
按正常情况,清军是守方,有坚固工事。这样的战斗,清军应该能与日军一战。
但从之前的成欢之战中,也能看到,分属不同系统的清军,配合作战能力很差。
而且清军主帅叶志超打了败仗,仅靠谎报战功就能免于处罚,且居然还有封赏。
这样的赏罚模式,不出问题才奇怪呢。
所以接下来的战斗,也就可想而知了。
9月12日,日军抵达平壤外围。有逃跑经验的叶志超主张直接跑路。左宝贵坚决反对。
虽然叶在左的强烈反对下,未敢跑路。
但左宝贵让叶志超下令,主动出击,趁日军立足未稳,掌握战场主动权,叶也不同意。
叶志超拿出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命令,反对任何人主动出城出击。
结果在高层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清军坐视日军将平壤团团包围。
9月15日,日军兵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左宝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听说左宝贵战死,早就想跑路的叶志超立即下令撤退,率一万多清军于六日内,狂奔五百余里,逃回了鸭绿江西岸。
清军逃跑期间,丢弃大炮48尊,各式枪械一万余枝。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至此,清军完全退出朝鲜半岛。而接下来的战斗,就都发生在中国境内了。
就在叶志超跑路期间,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遭遇。随即双方爆发战斗。这一战就是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再巡海迎敌。
结果,日本轻轻松松就夺取了制海权。
掌握了制海权后,日军在黄海水域如入无人之境,想打哪就打哪,想在哪里登陆就在哪里登陆。
因此,这就导致清军在辽东的陆上防线,如同破船一般,到底都是漏洞。
10月24日,日军在休整一个月后,向清军布防的鸭绿江防线发动攻击。
在这之前,清廷为保“龙兴之地”,曾从各地抽调精锐布防辽东。
截止至日军进攻前,部署在辽东的清军有大约三万人。
日军方面,两个师团,也是三万人。
双方兵力再次相当。
但前面再三提到了,清军临时从各地抽调不同单位,强行拧成一股绳的操作模式,在日军面前没啥战斗力。日军专攻一处,其他方向的清军肯定不会救。不仅不会救,反而跑的肯定比鬼都快。
所以鸭绿江江防战打响后,清军的防线迅速被日军击溃。驻防的清军争相逃命。
清军在溃败期间,再次丢失大炮78尊,枪四千余支。
10月26日,即日军越过鸭绿江的次日,大连东北方向的庄河也陷落了。
日本海军载着两万五千陆军在庄河的花园口登陆,从中间位置将辽东半岛一刀劈开。
此后,日军趁热打铁,又在旅顺登陆。金旅之战爆发。
由于李鸿章不允许海军出战,陆军也被挡在了辽东半岛北部。驻守金州、旅顺的一万多清军得不到任何援助。因而这一战,仅打了不到一个月,就以清军败走而告终。
在这不到一个月的作战中,清军前后没打死多少日军,但遗弃的物资依然不少。
大炮丢了270多尊,炮弹丢了几十万发,子弹丢了近千万发以上。
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拢共也就消耗了子弹124.18万发,炮弹34090发。
日军缴获的军火,比他们打出去的多得多。
日军在围攻金州、旅顺期间,清政府急调两江总督刘坤一率三万陆军北上,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督办辽东军务。
刘坤一到了前线后,从1895年1月17日开始,指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但由于清军战斗力稀烂,配合差,且指挥也不力。因而四次反击皆被日军击退。
1895年1月20日,日军趁清政府的目光集中在辽东战场时,以两个师团,三万兵力,对胶东半岛发动登陆战。
前面说了,清军情报搜集能力不行,加之又没有制海权。山东巡抚搞不清楚日军会在哪里登陆,就处处设防。
然而处处设防的结果就是处处不设防。日军想在哪登陆都没问题。
所以这场登陆战,日军几乎是没遇到一丁点抵抗,就轻松从威海卫东面的荣成登陆。
1月25日,三万日军完成登陆后,兵分两路夹击威海卫和北洋水师所在的刘公岛。
此后八天,清军陆战连战连败。丢失的军火不计其数。
到了2月3日,日军攻占威海卫,并将炮台上的炮口调转,瞄准刘公岛的北洋水师。
自此,北洋水师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2月12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巨大压力下自杀。
两天后,北洋水师中的主降将领与日军签署投降协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岛上仅存的济远,广丙,镇中,镇东等10舰,被日军俘虏。仅有一艘康济舰,被日军允许,由后来民国海军司令萨镇冰驾驶,载着丁汝昌等六人灵柩,离开刘公岛。
自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胶东半岛的陆战也随之结束。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日军于2月28日,在辽东发动攻势。
辽东清军一战即溃,仅十天时间,六万清军就被日军赶过了辽河西岸。
清军在溃败辽河西岸期间,再次发扬其丢盔卸甲传统,丢弃300多门炮,7000多支各式枪械,七位数的炮弹,八位数的子弹。
估计是感觉存货快败完了,再打下去,手上也没东西打了。于是在慈禧的授意下,李鸿章于3月20日,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之后,谈判因李鸿章挨了日本好战分子的一枪而差点终止。
但在慈禧的坚持下,清政府最终还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所有苛刻条件,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回看甲午战争,不难发现:
对日本来说,海战比陆战重要。因为日本与朝鲜并不接壤,如果日本海军输了,那日本的侵略就无从谈起。
而对清朝而言,陆战比海战重要,因为清朝与朝鲜接壤,海军输了不要紧,还有救。但如果陆军输了,那么清朝就彻底输了,直接被日军从朝鲜平推到国内。
而当清政府统治核心区域的直隶,直接暴露在日本刺刀之下时。清政府与日本,那是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
所谓《马关条约》,其实就是城下之盟。
所以,甲午战争,清朝即便海军不行,只要陆军给力,尚有回旋余地。但无奈,清军的陆军更无能,一坨翔一样。清政府正是因为陆战打不下去了,才决定投降的。
叶志超曾经被封为“巴图鲁”,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畏敌逃跑
叶志超在中国近代史上以“长腿将军”的外号出名,在平壤战败以后,他率军狂奔五百多里,逃回国内,一时舆论哗然。这与当年叶志超刚参军时冲杀在前,被封为额浑巴图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叶志超出现如此大的转变,主要是他当年是以命换前程,所以敢拼命。后来开始享受生活,可就舍不得死了。
平壤船桥里清军堡垒
叶志超自小父母双亡,生活困苦,后来不得不参加了团练和淮军,想在军中谋一个前程。而叶志超除了身材高大、魁梧有力之外并没有其他长处,为了博一个功名也就只能靠拼命了。所以在战斗中叶志超都是冲杀在前,悍不畏死。在和捻军的战斗中,叶志超被长矛刺伤也不退后,裹创再战,最终取得胜利。
平壤牡丹台及玄武门
也正是靠着作战拼命,叶志超才得以一路高升,升到了提督之职。此后叶志超在直隶练习新军,还建立了山海关武备学堂,为新军培养军事人才,也算是完成了从一介武夫到军事指挥官的转变。
然而因为长期承平,没有战事,加上身居高位以后生活奢靡,此时的叶志超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敢拼命的叶志超了,早就没了当年拼命的勇气。
山海关武备学堂教师学员合影,当中的大胖子就是叶志超,可见此时安逸的生活给他带来的改变。
所以在平壤之战叶志超战败固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像守平壤的部队来自五个不同的系统,指挥不便,清军的补给不足等等。但是在最后关头叶志超决定从平壤撤退,败退到安州后方基地时也没有重整旗鼓再战,而是一路狂奔回国,应该说还是贪恋富贵生活,贪生怕死的因素在内。
如何评价叶志超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句话,是用来调侃那些打起本国人来十分卖力,而抵御外侮上反而软弱无能的人。
在充满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这样的人尤其多。
表现最为鲜明的,有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叶志超。
叶志超是淮军统帅李鸿章手下的一员猛将。捻军在安徽与山东活动时,李鸿章接替他的老师曾国藩同捻军作战,叶志超也跟随主帅参与到了镇压当中。
叶志超在跟捻军作战中表现积极,给捻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清廷大喜过望,赐予其“额图浑巴图鲁”的荣誉。
(叶志超)
1894年夏,为了遏制日本在朝鲜半岛侵吞的野心,清廷要求李鸿章派陆军前往半岛,增援当地驻军。
李鸿章理所当然的想到了这员昔日的猛将,在李的授意下,叶志超率两千多名淮军开赴朝鲜的牙山驻防。为了给叶打气,李又租用英国商船运兵去支援半岛的清军。
但是,李等低估了日军的进展速度,叶志超在牙山立足未稳的时候,他的后继部队便在丰岛海域遇难,载着千余名淮军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
就在援军遇险的同时,盘踞在汉城和仁川一带的近万日本陆军发动了对叶部的突袭,叶志超猝不及防,率军败走平壤,日军紧随而至,又包围了平壤城。
(大战前夕的叶志超与部下)
此时的叶志超已被日本人的野战吓破了胆,根本无心守城待援。于是,在入夜时候,叶开城逃走,还捎带卷走了一大批守军。
叶的逃走大大动摇了平壤清军的防御阵线。清将左宝贵在得知叶离开的消息后,连忙重新调整防御。无奈,兵力已捉襟见肘,日军的攻势又极为凌厉,左宝贵最终血洒平壤城,日军也步步紧逼,一路将战火烧到辽东境内。
(日军在进攻)
叶志超在对日作战中的表现与他镇压捻军时的“风光”形成了鲜明对比,真可以说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代表人物了。
第二个人,是刘峙。
刘峙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从二次北伐战争期间,刘峙力阻孙传芳部反攻江宁,到中原大战中攻破冯玉祥军的防线使蒋介石一方转危为安。刘峙可算是为蒋逐鹿中原立下赫赫战功。
当然,这种内部军阀混战让他尝到了甜头,也滋长了他骄纵的心理。
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用三周时间突破了中国守军在平津地区的防线,进而向河北地区进发。
为了支援南部的淞沪战场,并配合华北地区其他中国军队的作战。刘峙奉命督师北进,试图在河北北部阻挡住日军的攻势。
(抗战中,蒋介石在训导部下)
可是,刘峙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一方面,由他指挥的部队成分复杂,内部相互掣肘之事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日军在南下的同时,已通过间谍基本了解到了刘峙的部署情况。
于是,日军并不答话,一路南下,前线守军纷纷崩溃,保定也在10月沦陷于敌手。刘峙匆忙后撤,给其他防御阵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比如山西地区的忻口防线即是如此。
丢了保定的刘峙又带兵和日军接仗,可是,内部组织体系的腐化与装备的陈旧让其吃尽了苦头。眼看刘峙不行,几经辗转,蒋介石把他调到重庆当上了防空司令。
(刘峙,左一)
当上防空司令的刘峙并未收手,反而利用职权,变本加厉的搞起了腐败。大笔的防空经费落入了他和亲信的腰包;经他修筑的防空洞安全隐患极大;许多士兵在空袭过后不仅不救火,反而肆意哄抢难民的财物。在地方民众的抗议下,刘峙不得不灰头土脸退入幕后,直到内战中复出。
刘峙靠打内战发家,又在抗战中大发国难财。当然,在国民党内,像刘峙这样的人,远不止他一个。细加忖度,国民党会败出大陆也不奇怪了。
又一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参考文献:雪珥《高升号的沉没——甲午第一战微观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田玄《中国近代军系列丛书:淮军》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常琦《蒋介石麾下的五虎上将》中国文史出版社
清朝甲午海战后期为什么北洋舰队熄火在威海卫日军为啥痛打
若问“清朝甲午海战后期北洋舰队为什么熄火在威海卫?日军为啥痛打?”就有必要把甲午战争前几场中日海战简单说一说。
“甲午战争”是1894年(旧历甲午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的几次重要战役。
一、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海面上,突然袭击清军运输船,也是在同一天,日军又在牙山附近的成欢驿袭击清军。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至此,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9月15日,日本侵略军猛攻平壤。
清军统帅叶志超不作战备,竟想弃城逃走。
总兵左宝贵坚持抵抗,亲自登上北城玄武门城头,指挥清军抗击日军进攻,不幸中炮英勇牺牲。
叶志超放弃平壤,狂奔500里,渡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战火开始延及中国本土。
二、黄海战役:9月16日,为增强边境地区防卫力量,北洋舰队护送一批援军到达鸭绿江口大东沟。
第二天,舰队返航,在黄海海面遭到日本舰队的突然袭击,海军提督丁汝昌下令迎战。
激战中,丁汝昌负伤,由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替督战。
广大中国士兵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致远舰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在危急时刻,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敌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邓世昌和全舰将士250余人壮烈牺牲。经远号管带刘步蟾也中炮身亡,全舰将士战至最后与舰同沉。
黄海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军舰五艘,但主力还在,可是李鸿章为保存自己的实力,竟下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消极避战。
清军失去了制海权和战斗的主动权,便利了日军的海陆夹攻。
三、辽东半岛战役:
10月下旬,日军分两路侵入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进攻九连城。清军除聂士成军抵抗外,其它各军不战而溃。
另一路日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进攻大连、旅顺。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只有总兵徐邦道率军与敌奋战,最终,日军占领了旅顺,并对当地居民野蛮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
威海卫战役:日军在辽东得手后,接下来的目标便是消灭北洋海军。1895年1月,日本海军护送陆军两万多人,在山东荣城湾登陆,抄袭威海卫后路。同时派舰艇从海上封锁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由于守将逃走,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北洋舰队在敌炮火袭击下,军舰不断被击沉,形势危急。丁汝昌下令余存的十余艘军舰猛冲突围,但一些怕死的部将竟违抗命令,甚至派人持刀威胁他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那些民族败类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乞降。至此,北洋海军全部覆没。
接下来就是清政府的全面屈服,派李鸿章前往日本为议和全权大臣,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