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穷文富武,穷人不能练武吗(穷文富武有道理吗)

俗话说穷文富武,武松是穷人家出身,他的一身武功是怎么来的

style="text-indent:2em;">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为什么说穷文富武,穷人不能练武吗,以及为什么大夫不建议骑射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三国演义鲁大夫是谁
  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为什么要退位,这二者有联系吗
  3. 为什么说穷文富武,穷人不能练武吗
  4. 马蹬不就是个铁环吗为什么汉朝那么发达的冶铁技术就是造不出来

三国演义鲁大夫是谁

三国演义中,鲁大夫是指鲁肃字子敬。鲁肃为三国演义中吴国的上大夫。也是继周瑜之后的第2任鲁国大都督。是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四大都督之一。他和周瑜是亲密挚友。又深得孙权的信任。有着良好的大局观,一直知道蜀汉联合吴国,然后一同抗击北方的魏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为什么要退位,这二者有联系吗

赵武灵王估计是胡服骑射时骑马摔了,把脑袋摔昏头了,才会想到在42岁的时候就退位了。他退位就退位好了,还非要把大儿子公子章给废了,传位给小儿子公子何。

那么好吧,就算你偏爱小儿子,这事儿也就妥了。可是赵武灵王有一次摆宴席的时候,忽然发现大儿子公子章很可怜,于是又打算把赵国像蛋糕一样切一刀,将代地单独留给公子章做王。

这是搞分裂的行为,任何影响国家统一,搞分裂的行为都是极端可耻的!所以就有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了掏鸟窝的路上。

那么胡服骑射是不是真的影响了赵武灵王的判断能力呢?以至于后来做出了呆子一样的蠢事。其实我认为这两者有联系,但没有因果关系。

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功劳太大了,小样骄傲了!

一提到赵武灵王,大家立刻想到的就是胡服骑射。这玩意儿就好像是战国时期,他私底下花钱买了个外挂。

过去赵国谁也打不过,胡服骑射以后,赵国逮着谁就要揍谁。这就是外挂的力量,同时期的秦国和燕国也靠着胡人的地盘,可他们就没想着买外挂。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所以思想极端活跃。赵武灵王生活在这个年代,自然能够突发奇想。他没事儿就在那儿倒腾战国地图,越想越有灵感。

赵武灵王认为:既然正面较量不是秦国的对手,那要是我从胡人的地盘上绕道北上,再从北边南下攻打秦国,岂不是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我真是个小机灵鬼!

说干就干,赵武灵王组织了一支大军北上,就跟胡人干上了。胡人还有点莫名其妙:我又没有城池,那就点毡房,你要就抢走好了!你为这么点战利品打一仗,划算吗?

正当所有人都觉得这一仗白折腾的时候,赵武灵王的灵感又来了:不白折腾!我们开始学习胡人骑射的办法!

原来赵武灵王在征讨胡人的时候,忽然发现人家胡人骑射的方式实在是太有战斗力了。这等于是在一辆机动灵活的装甲车上,装上了一挺机动灵活的机关枪!

胡人的衣服袖口比较小,赵武灵王认为这更有利于灵活作战,事实也是如此。胡人的骑射水平非常高,所以赵国也得训练骑射的能力!

这一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自此中国历史上,有了正儿八经的骑兵。赵武灵王戴着墨镜非常骄傲地巡视着自己的骑兵大队:步兵和战车未必还吃香了,未来两千年,是骑兵的时代!

而且赵武灵王以胡制胡的思想,更是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在两千多年后,清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便是从他这儿得到的灵感。

赵国强大了,赵武灵王自然也就飘了。他不光把赵国带向强盛,而且还引领了两千年的风潮,所以后来做出一些不寻常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二、赵武灵王的禅让,的确是由于他飘了。

赵武灵王把赵国带向了强大,那威望自然跟过去就不一样了。他说话的分量都是不同的,所以对俩儿子的处理方式,大臣们也是连个屁也不敢发表一下。

赵武灵王原来的太子是公子章,这孩子命苦,早就没了娘,虽说他老妈是韩王的女儿,可是去世了也就不顶用了。

此后赵武灵王最爱的是一个叫吴娃的美女,关键吴娃还给赵武灵王生了个聪明的小子公子何。吴娃这个女人太厉害了,她对赵武灵王无微不至,给他带来了无限欢乐。可是她从来不跟赵武灵王要求任何事情。

为啥?当然是在憋大招呢!从不求人的人,一旦求人的时候,必然是至关重要的时候,一般人也就会答应了。吴娃在临终前,果然放大招了,她想让自己的儿子公子何做太子。

赵武灵王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这件事,你说公子章尴尬不尴尬?当然非常尴尬,毕竟公子章也很优秀。为了掩盖这种尴尬,赵武灵王索性就提前退位了。

这可真是一剂重磅炸弹,赵武灵王自称主父,把赵王的位置直接传给了公子何。一眨眼功夫赵武灵王又发明了类似太上皇的主父称号,果然是一个开创性的君主。

但是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以后,威望实在是太高了,只要没有危及到国家的安危,大臣们也只能搬个小板凳,一边嗑瓜子,一边看赵武灵王的表演。

三、把赵国一分为二?这就有点飘的没边了。

每当优秀的公子章,给比自己小10岁的赵王何下跪敬礼的时候,主父赵武灵王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

这个时候他认为自己的威望还跟过去一样,所以居然打算把赵国一分为二,将代郡封给公子章称王。

这事儿可就直接影响到赵国的安全问题了,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人答应。尤其是代表赵王何利益的那帮大臣,更加强烈反对。

赵武灵王忽然就后悔了:什么情况?我做了主父,难道就没有权威了吗?

其实做主父与否,都不影响赵武灵王的权威,但是任何人的权威都是有限度的,你要出卖国家利益,难道还能让你肆意妄为吗?

大失所望的赵武灵王幡然醒悟,还是做国王香啊!于是乎他打算扶植公子章去跟赵王何斗,自己再重新夺位王位。结果这事儿玩砸了,导致了沙丘之变。

总结:飘也要有一个限度。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给赵国立下了大功,是赵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明君。仅凭这一点,他就有实力飘。

不过飘的确是有限度的,你废立太子,这没问题,毕竟是你的家事。你提前退位,这也没问题,毕竟赵国还是只有一个王。

可你要把赵国一分为二,这问题可就大发了。这是搞分裂的行为,是绝对不容许的。所以说赵武灵王没把握好飘的尺度,结果被逼在沙丘宫掏了3个月的鸟窝,活活把自己饿死了。断水断粮的情况下,这哥们还能在里面活3个月,不得不说,能力出众啊!

参考资料:《史记》

为什么说穷文富武,穷人不能练武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确实是穷文富武,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

第一,学武的成本更高。

学文的成本其实有限,即便是贫寒家庭只要能够不让孩子干活,还能凑齐微薄的学费,就能让孩子读书。

《儒林外史》中,周进在乡下开私塾,一年的收入是12两银子,还不管饭。

这12两银子要负责教育七八个孩子,等于是大家众筹了一个老师。

这么一算,每个孩子一年不过花费1两多银子而已。放在当时,请人吃一顿比较高档的酒席,也要花费1两银子。

这种学费,真的是不贵了。中农和富农家庭,可以毫不费力地拿出来。即便是贫农家庭,全家供一个最聪明的孩子上学,也是可以支持的。

而当时私塾一般不会这么少的学生,往往都是几十号人。私塾老师虽然每人收的学费不高,但几十个学生加在一起就高了。

那么,学武的费用呢?

对不起,很高。

当然,如果你只是胡乱学个三拳两脚,这倒是不需要什么费用的,无非是找一个拳师,送点礼物,随便学学。

但你要知道,学武的专业性非常强,乡下那种拳师自己可能就是三脚猫,你就算学会他的全部本领也没什么了不起。想要真正学出一定的武功,必须去向名师求学。

古代拜师必须给礼物,礼物还不能轻,这还要看对方收不收你。

而且学武这个东西有两个特点,一是师傅要愿意将自己的绝技交给你,尤其是实战对敌的技巧,二是师傅必须手把手教学,不可能教太多的学生,多了肯定是教不好的。

我们看看《水浒传》的史进,之前拜了七八个师傅,花了很多钱,但师傅教学却留了一手。导致史进学的都是花棍,只能表演,不能实战,遇到王进就被一棍子打翻。

而史进真正武功大增,完全是重金邀请王进做师傅,一对一教学,学了很久,这才有很大的长进。

这还是在史进已经有了不错的武术基本功的情况下,王进只是传授实战的经验和技巧,就要这么久。

所以,学武是需要相当大的资金实力,穷人承担不了。

第二,学文没危险,学武则不同。

学文无非是写写文章,最多也就熬熬夜而已。

学武就不同了,一来是练习期间比较容易受伤,二来是学武想要水平高,就必须经常实战练习,找人切磋,这就更容易受伤。

如果是真刀真枪的实战,受伤率其实很高。

拍摄老电影《南拳王》的时候,当时大陆动作电影很多打得还是比较逼真的。结果就是,一拳打过去,观众还没觉得怎么样,其实已经将对面演员的门牙打掉了。

台湾有个女演员叫做杨丽菁,是著名武打明星,经验丰富。结果在一次拍摄期间,被世界搏击冠军周比利踢了一脚。

周比利已经控制了力量,无奈对方是世界冠军,而杨丽菁虽然身高1米70,体重只有40多公斤。

这一脚就把杨丽菁踢飞了,当时就昏死过去。幸好剧组随时都有医生待命,经过20多分钟的心脏复苏,杨丽菁才渐渐恢复了呼吸。

因为常年拍戏,受伤累累,1999年,杨丽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浑身无法动弹,她急忙喊来家人将自己送往医院。经过检查,她的脊柱受损严重,随时都面临着半身不遂的风险,只能退出影视圈。

大家想想看,拍个戏都是假打尚且如此,你整天找人切磋,受伤根本就是难免。

普通人一旦受伤,就会严重影响生活,穷人直接恐怕就要等死,根本学不了这个。

第三,学文可以不脱产,学武则不行。

古代很多儿童,都是读书半天,另外半天在家帮忙做事,比如放牛割草这种。

但学武就不行。

学武可不是单单学习招数和经验,还要不断进行耐力、力量、反应等基础练习。

今天格斗选手必须脱产,每天都需要严格的体能训练。有的格斗手因为各种原因,训练不规律,状态立即就有直线下降。

古代真正学武厉害的高手,基本都是完全脱产的,根本不可能去干活。

比如霍元甲就是武术世家,叶问学武也是完全脱产的。

小说《水浒》中的高手,比如卢俊义、晁盖等人,平时有时间都在进行训练。卢俊义为了练武,连自己老婆都不碰,晁盖则干脆不娶老婆。

而且学武的人,首先要有个高大强壮的身躯,所谓身大力不亏,一力降十会,那就要从小都重视营养,吃好睡好。

试问,穷人怎么吃好睡好,古代穷人吃饱肚子都困难。大家看到膘肥体壮,人高马大的武林高手,基本都是有钱人的子弟。

第四,学武出路低,学文出路好。

学武的代价如此之高,却没什么前途。

清代武举人考试的难度不亚于科举,而且门槛更高。

全国武举人一起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武会试,取中再殿试中了“武进士”才能直接做官。

但即便能够进入会试,最终武举人一般是被授予中级军官而已,考中的进士一般就是今天的营级军官。

古代都是重文轻武,武人社会地位很低,即便做了军官也没什么了不起,待遇低,口碑差。

而且这还要过五关斩六将,成为“武进士”才行,全国也没多少人能够办到。

相反,学文就厉害了,只要能够考中进士基本就是飞黄腾达,甚至靠举个武举人也有很多实际的利益,最底层的秀才都是乡里的人物。

而且,学文就算没什么成绩,可以从事的职业也很多。当年老百姓文化程度低,百分之八十不识字,学文的就业很容易,做账房、做老师、做师爷、做出版,在各行各业都能混饭吃。

学武就业面就太低了,试问什么行业需要会打打杀杀的?

无非就是做武术教师,要么就是做保镖、捕快,其他行业都挤不进去。

今天就不同了。萨沙学过几个月拳击,当年我们省一级拳击队,里面压根就没有城市的孩子,都是一群农村孩子。

训练艰苦不说,期间受伤是家常便饭,打比赛和训练中留下后遗症甚至残疾也是寻常事。

因为要常年练习,文化课基本都放弃的,很多运动员也就是识字而已。

想要混出成绩,就必须拿到奖牌,而且至少也是全运会,这谈何容易。退一步说,就算拿到奖牌,你未来也就做做教练而已。

如果拿不到奖牌,对不起,老老实实退役回家,下面可就惨了。因为没什么文化,就业是非常困难,当保安、开出租车、开小店甚至摆地摊,有的人干脆去混黑社会。

萨沙因为是业余玩票,只想学几招用于自卫,所以很快就离开了。我离开的时候,听说一个师兄说,他的好朋友是地方一个格斗好手,就是找不到工作给老板当打手。结果一次斗殴的时候,好汉敌不过人多,被人用铁棍一棍子打倒,又被乱打了15分钟。结果这个好手在医院躺了1个月还没苏醒,医生说十有八九是植物人。这小伙子也就是二十一二岁!

看看。

马蹬不就是个铁环吗为什么汉朝那么发达的冶铁技术就是造不出来

马镫虽然很小,却是战争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和火药的发明等量齐观。

为什么我这么讲?

人类自从驯服了马这种动物以来,马的特点,速度快,力气大,在军事上的用途马上就体现出来。

所以你看春秋时候的作战样式,那时候是车战模式。当时的国家实力,就是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形容。这个千乘,万乘,就是表示战车。

当年这样的木制战车,地位就如同今天的坦克

打仗的时候,一个人驾车,一个人持戈,一个人持弓箭,双方战车在战场上互相冲撞,还有跟随战车前进的步卒。当时的作战就是这样的模式。

中原地区什么时候开始骑马作战了呢?这个要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才有了骑兵。

然而此时的骑兵,没有马镫。但是有鞍具。胡服骑射,就是学习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本领,同时穿着短小精干的胡服。

胡服骑射,注意没有马镫

所以此时的骑兵,是轻骑兵,主要依靠弓箭杀敌,同时通过骑乘马匹获得高机动性。

这个高机动性在古代那就很厉害,一天时间就能机动几百里地方,如果有几万这样的精兵,那么可以守卫打击的范围极大。

有人要问,没有马镫他们怎么骑马?怎么保证不掉下来?这个,听说过骑术高的人吧?高手可以骑无鞍马,仅仅依靠腿力夹住马腹部,同时还可以用胳膊夹住马脖子或者用手抓住马鬃毛,都掉不下来!

驯烈马

没有马镫,有马鞍,那么骑在马鞍上,依靠双腿夹住马腹,手抓马鞍,马鬃,马缰都可以,只要加以训练,时间长了,都可以做到骑乘自如。

然而,这样子骑马,上马是个麻烦。年轻人可以做到一跃而上,年龄大点的就没这个能耐了。就要找个垫脚的方才可以上马。

至于达官贵人要骑马,那就找个下人或者小兵蹲下,然后踩着这个人脊背上马。

人多的时候,互相帮助,总能把上马不便的给弄上去。然而假如人少呢?假如正好是个年龄大的,那么怎么上马总是个问题。

发明总是需求产生的。这种情况下,有人就灵机一动,在马具上搞点发明,往马鞍那里挂个铁环,然后人先用脚踩住,不就可以上去了?

踩着马镫上马

所以马镫就是这么发明的。准确年代不知,发明者不知,但是就有了这么个玩意儿。

那么,最早的马镫就这么登场了,是个单马镫。意思就是,马具中只有一个马镫,用途就是用来上马方便。

然后,这个单马镫发明之后又经过一段时间,又是在某一天,可能一个比较爱幻想的家伙,偶然之间,又找了个马镫,挂在马的另一边,一边一个马镫!

就此,双马镫形式登上历史舞台。

第一个用上双马镫的人发现,他踩着双马镫,可以很方便站起来,屁股离开马鞍一段距离了。如果说,以前的骑马,是老老实实屁股不能离鞍,那么现在有了许多新的选择,踩住马镫两侧依靠腿力很容易平衡,那么,双手就可以解放出来了,控马非常方便,不像以前必须用手抓着马鞍马鬃怕摔了。

所以,出现了双马镫,重装骑兵才可以诞生。他们可以穿着重铠甲,端着马槊,进行冲刺!深刻改变了骑兵装备和战术!

双马镫的形式一出现,就是完美的程度,到现在已经一直沿用了将近两千年!

那么,为什么要说,汉朝没有马镫呢?

这个,考古学家们有详细的记录。因为他们在汉朝出土的文物中,就没发现过马镫的踪迹。不要说实体马镫,就连画像石,帛画这些里都没有马镫,更何况还有为数众多的陶俑,殉马坑,车马坑,青铜器,就没发现过马镫的一点踪影。

可以说,只要在汉墓的画像石上,马匹的图画上找出一个小圈圈的笔画,都可以宣告,汉代有马镫!然而,这个真没有!

汉代画像石上的马

建国以后考古学家们在对长沙金盆岭晋朝古墓的发掘中,发现了带有单马镫的陶俑。这是我国单马镫的开始。

这就是金盆岭晋墓出土的陶俑,在它上面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单马镫

在对辽宁北票喇嘛洞的前燕时期古墓的发掘中,发现了双马镫。

考古发现的双马镫

所以,你看电视剧,秦朝汉朝如果出现马镫,那绝对是不靠谱的。前燕时期,才出现双马镫。前燕时期是公元多少年呢?公元337年---公元370年之间。

就这,我们的双马镫发明年代,比欧洲还早了好几百年。欧洲到了8世纪,才出现双马镫。

随着双马镫的出现,重装骑兵登上历史舞台。随之才有了用狼牙棒,鞭,锏,锤,大棒等重兵器用来破甲,深刻影响了以后的战争形式。

所以,有时候,一样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的发明,是需要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发明出来的。

就比如红烧肉,东坡肉,那是宋朝苏东坡发明的,假如你穿越到唐朝,那时候还没红烧肉呢。

又比如天花,弄点牛痘给人接种就免疫天花了。然而直到清朝康熙时候,人们对于天花还是束手无策。

所以啊,马镫在汉朝没出现,和汉朝冶铁技术发达不发达没关系,真的想用马镫,青铜的也可以,用皮革编个环也可以。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战国末期以来的骑兵战术和骑兵装备,骑兵使用还没有更深的认识,只是因循沿袭,没有开创发展。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关于本次为什么说穷文富武,穷人不能练武吗和为什么大夫不建议骑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浅谈拜师的重要性及两仪拳拜师仪式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83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