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位61年,前半期主要在打仗,晚年又陷入官场腐败,为何还被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一生最大错误,错杀此人,错过中国称霸世界的机会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康熙在位61年,前半期主要在打仗,晚年又陷入官场腐败,为何还被称为千古一帝,康熙为什么不建议当皇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康熙王朝为何不显雍正
  2. 千古一帝康熙竟是个错别字大王,你怎么看
  3. 历史上的康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4. 康熙在位61年,前半期主要在打仗,晚年又陷入官场腐败,为何还被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王朝为何不显雍正

作者:金满楼

楼主的意思,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为何不讲雍正吧,这个“显”字我不知道是不是地方方言,反正我就按这个意思来解答这个问题。

《康熙王朝》主要是讲康熙的事迹,当然,“九王夺嫡”也是康熙晚年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电视剧中也不是没有提及,那就是“九王夺嫡”的早期阶段,即:

太子党与大阿哥党的争夺。

太子就是二阿哥胤礽,他是皇后赫舍里氏所生,但是其出生时,赫舍里氏因难产而死。

因此,康熙对胤礽极其重视,这不仅是因为他是皇后唯一所出,同时也寄托了康熙对皇后的一片哀思——谁让康熙一生最爱的就是赫舍里氏呢?

也正因为如此,胤礽自从出生后就一直放在康熙身边,由皇帝本人亲自带养,其生活、学习也都在康熙的照看监管之下。

可以说,在所有的皇子中,康熙对胤礽倾注了最大的精力和期望。不过这也没办法,胤礽是嫡子,名正言顺的太子么。

至于大阿哥胤褆,其为惠妃纳兰氏所生,他虽然比胤礽大两岁,但可惜其生母地位不高,因而年龄虽长,但与太子之位无缘。

当然,胤褆也是很有才能的,他生性勇健,但脾气急躁,因而在康熙的心目中,他做武将大概是比较合适的,论储君位置,还轮不到他。

不过,因为年长的缘故,大阿哥胤褆也获得了比其他阿哥更多的机会,比如两次出征噶尔丹,胤褆都是前锋大将,也确实立下功劳。

更何况,清朝自建立以来并没有立太子的习惯,立嫡子只是汉人的儒家思想,所以旗人当中还是残存着原满洲部落的以军功定储位的思维习惯。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胤褆包括其身边的人也对储君之位有觊觎之心。而在太子那边,自然也集拢了同样一批人,为保住储君位置而不余遗力。

当时的大阿哥党以胤禩的舅舅明珠为首(其实是舅公),太子党则以其外公索额图(其实是外叔公)为主,两派争斗起来,康熙审时度势后,决定打压大阿哥党而保太子党。

最终,大阿哥党一蹶不振,胤褆本人也因为企图谋害太子被永久圈禁。

但是,之后的太子也同样表现失常(很可能是长期压力下导致的间歇性精神疾病),最终被康熙两立两废,失去储君位置。

之后,心力交瘁的康熙皇帝决定不再立储,但由此引发了更加激烈的争储斗争。

由此,本问题的主角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开始登场,但这不是《康熙王朝》的内容,而是下一部《雍正王朝》的内容了。

千古一帝康熙竟是个错别字大王,你怎么看

康熙说:虽然我写错别字,但我是个好皇帝。

中国历史上政绩卓越且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博学广闻,几乎是无一不通。然而人无完人,作为酷爱书法临摹、御书题匾的皇帝,康熙最大弱点就是汉语错别字太多,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它是满族人。

清朝入关时日尚短,虽然宣称满汉一家,朝野皆习汉文,毕竟不是从婴儿时期开始熏陶的。其次,陪伴康熙长大成人的孝庄太后以及苏麻喇姑是蒙古族的,相当于康熙年幼需要学习满、汉、蒙古三族的语言及文化,自然有所取舍,以至于不那么精通汉字表达。

清康熙至今300多年,流传下来的文物史料不少,康熙皇帝的奏折朱批、书法匾额超出历代皇帝许多,大约仅次于乾隆。现今保存的奏折基本上都是康熙40年以后的御笔,其中“笔误”之处还蛮多的,古代用繁体字,翻译成简体字方便阅读。譬如:

“張雲翰有幾各(個)兒子?”

[“张云翰有几各(个)儿子?”]

“總兵關(官)朕即補去。”

[“总兵关(官)朕即补去。”]

“不打(搭)浮橋,從盧溝橋回鸞(鑾)。”

[“不打(搭)浮桥,从卢沟桥回鸾(銮)。”]

用“笔误”解读康熙的错别字应该算是是美化,这位皇帝很可能会说汉话却不精通写,打个比方,英语口语流利的人书写时有可能错漏百篇,同一个道理。

同音错别字除上述例子外,还有如:将封疆大吏写成“风疆大吏”,将白莲教写作“白廉教”,将满洲写成“满州”等等;

此外还有形近错别字。有一年苏州织造李煦上书的奏折中提到“癸巳”,康熙爷竟化身纠错大师,在旁边写了一个“已”字,直接将正确的字改错了。

皇权至高无上,康熙的错别字在那个时代鲜少有人敢提及,到了近现代后来者钻研过后也就没啥好忌讳的了。

康熙曾经说过:“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因为酷爱书法,临摹的手卷将近万篇,用来上次忠臣良将的不下几千,还有著名的庙宇禅林、皇家别院的御书匾额也是不计其数。

在南书房当值的“清初六家”之一查慎行记载,康熙41年11月初八乾清宫一次性发发不分科1427幅康熙御书用来赏赐。

康熙44年8月在承德避暑山庄,查慎行查看康熙御笔颁赐的记录,包括匾额、堂幅、卷轴、斗方、册页、纸扇等超过30000幅,因此大发感慨:“自古帝王宸翰,未有若是之多者。”(下图:查慎行)

莽莽有话说

作为封建社会拥有无与伦比影响力的统治者来说,错别字或许只是一个小瑕疵,甚至会被当成个性风格,康熙御笔的受众多是大小官员,自然是不敢触怒龙颜。不过假如落在民间,成为多数人学习的榜样,那就成了真正的误导了。

换到今天就截然不同,越是影响力巨大的公众人物,越是受人瞩目,众目睽睽之下更是要谨言慎行了。无论是为人师表,还是一方名人,在展现自己学识之余也广泛受到监督,随着时代的改变,榜样的作用在发光发热。

(图片来源网络)

历史上的康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谢谢!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名叫玄烨,是世祖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他熟读经史,聪明过人,胸怀大志。除鳌拜、杀苏克萨哈,只要阻挡他治国大志的,功劳再大,也会被杀。…平定三藩打了八年,为康熙王朝的统一,夯实了基础。收复台湾为祖国统一立下功劳。攻占雅克萨。平定葛尔丹,。康熙与俄国的"尼布楚条约"也是一个平等条约,也努力打造了"康熙盛世",但由于连年战争,到康熙去世时,国库空虚,也就是走下坡路了。总的来说,康熙是一代明君,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很大成就。…

康熙在位61年,前半期主要在打仗,晚年又陷入官场腐败,为何还被称为千古一帝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

康熙八岁登基,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

因为他的父亲顺治是突然离世(一说为出家),所以康熙并不是在正常的情况下接下了皇位。

虽然顺治在临终前托付四大首辅辅佐康熙,但是这四人也并非是同心同德,况且当时康熙年幼(想想我们八岁的时候在干些什么),其时清朝也刚入关不久,朝局并不是很稳定。

理解了这些基本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评价康熙。

关于第一个问题:康熙前半期主要在打仗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战争的情况。

平定三藩的战争历时九年,范围波及大半个中国,应该是康熙时期耗费时间最多,影响也最大的一场战争了。

其次,三征噶尔丹,进兵西藏,打击沙俄,出兵收复台湾,这些都算是康熙时期比较重要的战争了。

从战争的合理性上看。

平定三藩,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况且三藩首领都是前明降将,再加上民族差异等问题,三藩不平定,日后只会再生变故。

这一仗虽然打得很辛苦,最后的结果也只能算是险胜,但是,如果当时不打,就相当于是埋下了一颗炸弹,是早晚要爆炸的。

其他战争的目的也大致相同,无非是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并且,这些战争都是发生在容易滋生变故的边疆地区,都是关于国家主权的重要问题,不可不打也不得不打。

其中,尤其要提到出兵台湾的战争,这使中国第一次对台湾实行了有效控制,自此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基础。

酷爱历史的毛主席是这样评价他的:

康熙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于第二个问题:晚年陷入官场腐败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康熙时期的主要政治和经济制度。

康熙亲政后,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

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

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南怀仁记载他巡视时“亲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时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传下来的朴质精神。”

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康熙对民情的了解,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此外他还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

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发展经济。

康熙帝废止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

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

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

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

对于已交过“易价银两”的,可以从来年的常税中冲洗。

康熙秉持“藏富于民”的思想。

他在陕、云、贵、川、粤等省全国二十多个省区蠲免钱粮丁银、通赋,其中重大蠲免计32次,并从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免天下钱粮。

他下令“凡遇蠲免之年,免业主七分佃,户三分”使佃农也能得到好处。

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清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从这些政策中可以看出,康熙确实制定实施了不少有效的政策来促进国家的发展,而且,腐败的问题也是发展的一种反映,但是在当时国富民强的背景下,发展掩盖了很多问题,导致当康熙发现这些问题是自己已是力不从心的老者。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112人。康熙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则勒限赔款。

不过,在后期当康熙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时,也没有放任不管,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临终时有没有对雍正提到腐败的问题,但是从雍正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来看,不能说他完全没有承父皇的遗志。

总结

劳民伤财的战争和晚年的吏治腐败,确实是康熙时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放到历史的大环境下去看时,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除了看到不好的一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康熙注重汉学,重用了不少汉人,配享太庙的张廷玉就是康熙时期提拔的;他巧妙的处理了与汉、蒙、回、藏、维吾尔等多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大发展与大融合;他通过一系列战争,解决了许多领土争端,大体确立了中国近代版图;他注重西学,推广西医,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发明微积分的法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曾想要入籍中华,也是源于他对康熙的崇拜,他评价说:

现世皇帝康熙就是这么一个空前伟大的君主。他对欧洲人颇怀好感,但起初还是不敢违反辅政臣僚的意愿,以国家法规形式公开允准基督教在中国自由传播。直到他亲政之后,方才办到这点。事实证明,正是康熙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欧洲的技艺和科学更换地输入中国。仅此而言,我认为康熙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远见卓识。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与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了。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把他放在所处的时代,结合当时的环境去思考,否则就会有失偏颇。总体来看,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还是有道理的。

分读,一个专注于研究历史的优质账号。欢迎广大历史爱好者关注、交流哦!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亲王死去,皇子是否应该穿孝,看看康熙皇帝怎么说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8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