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学习过帝王之道(朱由检_崇祯)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没有学习过帝王之道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学习过帝王之道的一些知识点,和为什么帝王术不建议学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学习过帝王之道
  2. 何为帝王术
  3. 古代帝王之术到底都教什么呢
  4. 为什么说崇祯帝缺乏帝王教育,什么可以称为帝王教育

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学习过帝王之道

崇祯皇帝深谙帝王之道,造成崇祯皇帝不幸结局的原因是:

<一>崇祯帝的个人抉择:

1,倘若任由魏忠贤集团把持朝政,明朝或许会保得长一些,但是崇祯帝最终不会有好果。例如赵高把持秦朝、宇文化及把持隋朝、王莽把持汉朝…,最终结果也就是改朝换代,帝王蒙受耻辱。

因此崇祯帝选择灭了魏忠贤集团,死也不当傀儡皇帝。

2,倘若崇祯帝与清朝合作丶与闯王合作,最终也会导致大明被取代,崇祯帝也会落得耻辱而亡的下场。

因此崇祯帝宁死,也不会选择去和对手妥协。

3,崇祯帝无识人之明。

①崇祯帝高估了闯王,认为闯王是英才,自然不会在不适合称帝时,来攻打京城。结果闯王来了,崇祯帝只得以身殉国。

②崇祯帝认为大敌当前,大臣丶权贵一定会权衡利弊,会与天子同心同德。

结果大将军吴三桂宣称缺钱,所以出工不出力。满朝文武既不肯出钱资助朝廷,也不接受崇祯帝的暗示,主动提出迁都。

最终崇祯帝殉难,闯王进城,洗劫了权贵丶大臣。

崇祯帝显然高估了群臣的才德与智商。

③,袁崇焕将军忠义有余,但是总体能力并不突出。而崇祯帝无识人之明,对袁将军过于信任,最终导致清军突破防线,兵临京都。

崇祯帝用人不当,事后又将一腔怒火全发在袁崇焕将军身上,残忍的将袁将军凌迟处死。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一个错误走向了另一个错误。为后来亡国,埋下了伏笔。

<二>,崇祯帝继位时,大明已经千疮百孔,积重难返了。

1,内有叛军,且势力强大。外有清朝虎视眈眈。

2,朝政被魏忠贤集团把持。即便铲除了魏忠贤集团。另外的势力又失去了制衡,王权依然受掣肘。

3,王权不过兵和钱,崇祯帝登基时,国库就空空如也,崇祯帝的财政缺口巨大。要花钱的地方多,崇祯帝却缺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明朝灭亡是定数,不是崇祯帝不懂帝王之术。崇祯帝虽然不具备千古一帝的才能,虽然有些个人缺点,但是明朝灭亡真不能过于责怪崇祯帝。历史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不是仅凭某人一己之力就能挽回的。

从人品上看,崇祯帝不失为一个有气节的皇帝。敢于以身殉国的天子,并不多见。崇祯帝虽然失败了,但仍不失为一代人杰。

何为帝王术

帝王术:古代帝王以坐北朝南为尊,古人认为南面称王。就是所谓的“人君南面术”,即为治国之道、帝王学、统御天下之术。属政治哲学范畴。

帝王术是统治阶级运用权力的策略和手段,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工具。权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公共权术由极少数统治者控制。首先,“权术”要忠于统治阶级,是统治阶级的执政工具。其次,“权力战术”要为统治阶级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他们不会无情地有效地分裂、瓦解甚至镇压敌对团体。第三,要为统治阶级尽最大努力,就必须用“权力战术”来欺骗和愚弄人民。

古代帝王之术到底都教什么呢

什么是帝王之术?所谓的帝王心术,乃是封建帝王为了江山和权位永固,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实施某种策略、以使各方势力平衡、不致威胁其统治的谋略和权术。

什么是“帝王之学”?说简单一点就是物色、选择、拥戴、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之学。在辅佐“非常之人”时,设计非常之谋略,建立非常之功勋。崇尚这种学问的把它称作“帝王学”,可是自古以来多称其为“帝王术”,认为它是有“术”无“学”的。

帝王之学是集中国古代帝王的领导学、谋略学、管理学以及识人术、用人术、纵横术等为一体的特殊学科。

君道,是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所必须通晓、掌握的根本原则。把我们审视的目光投回古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帝王也是一个管理者,只不过他所管理的不是一般的团体,而是一个庞大的国家。

纵观五帝的治国之道,都能善用无为而治的法则,并在运用中使之体现为最高的和谐,天下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实惠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行为合乎道义却好像生来就有这种修养。这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仁德的具体表现。

帝王之学十大要点

一,王者不能事必躬亲,要懂得用人。以调动天下人才之积极性为己用,乃王者之大道。

二,识人、选人、量才而用是古今成就王者的关键。

三,最大的私是私天下,而要取天下、成就最大的私,就要先做到无私,不争小利,这是成就王者的规律。

四,什么样的王者是称道的,如何做才是一个万民称颂、流芳百世的王者?历史表明,王者之道,贵在征服人心为先。

五,做任何事情要有原则,有度,超越了度则走向反面。因此,王者必善于把握时机审时度势。

六,至高无上的王者地位与权力欲望,人皆想要之。但夺取权力是危险的,古往今来的兴衰成败和权力的更替变换提醒人们,面对权力的诱惑,必须既慎且惧,必须小心慎重地使用和守护手中的权力。

七,要说服、打动人心,让人接受自己的主张或意见,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揣摩对方的真实意图。

八,失败中潜伏着成功的机会。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失败、如何把失败转化为成功,把灾难转化为成就。

九,要想成功立业,不能寄望于他人,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永远依赖的,因为事情总在变化。因此,只能依靠自己的信念,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处世与应变的能力。

十,人的成败、国家的兴亡,是否有天命的注定,由古至今便议论纷纷。但从历史规律来看,人或国家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于人事,而不是天命。

“帝王术”一词大约最早出现在《史记·商鞅列传》的赞语之中。司马迁在评价商鞅的为人时说他是“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其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从这些话中可知,司马迁心目中的“帝王术”的内涵至少要包含以下诸方面:一,进取不由正道。二,所推行的学说未必是他所相信的(挟持浮说)。三,重术不重德。四,刻薄寡恩。这些描述说明“帝王术”完全是一种工具理性,没有终极关怀,因而把它定位为“术”是很恰当的。因为它只是个“术”因此就缺少规范,目的就是一切。传统文化的非规范性的一面在“帝王学”上表现得特别强烈。

为什么说崇祯帝缺乏帝王教育,什么可以称为帝王教育

提问者的言下之意可能是崇祯皇帝缺乏帝王教育,导致其能力不足,对明朝的灭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真实的帝王教育可能会让提问者失望,帝王教育既没有《降龙十八掌》、《小李飞刀》这样狂拽酷炫的技能,也没有教帝王排兵布阵、调配粮草、怎么搞政治斗争等内容,虽然听起来比较高大上,但也只是普通的儒学教育和史学教育,和明代文官所受的教育内容别无二致,并没有什么神秘感。

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代名臣张居正,给万历小皇帝制定的课程,方便给大家一个关于帝王教育的直观印象,出自《拟日讲仪注疏》。附图。

大家看清楚了,张居正所拟的教材有《大学》、《尚书》,这属于儒家经典的范畴,为了让小皇帝以史为鉴,《资治通鉴》也是必读项目。比较方便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小皇帝接受史学教育,去芜存精,编订了《通鉴》节要供小皇帝学习。当然张居正可能认为光有文字过于枯燥,为了提高学习效果,特意编写了图文并茂的《帝鉴图说》来向小皇帝教授治国理念,让年幼的万历知道做为帝王什么事该干,什么事不该干。

《张居正集·进〈帝鉴图说〉疏》:谨自尧、舜以来,有天下之君,撮其善可为法者八十一事,恶可为戒者三十六事。……。每一事前,各绘为一图,后录传记本文,而为之直解,附于其后,分为二册,以辨淑慝。

所以,明代帝王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并无出奇之处,更不是国家秘密,就像现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材一样,人皆可阅,人皆可学。

当然,帝王教育唯一突出的地方就是“师资力量”,这仿佛就像现在的学校教育,同样通用的教材,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不一样的,一个朝廷的皇帝很显然能更大程度上享受到全国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毕竟教皇帝的不是著名重臣就是饱学硕儒,这质量肯定是杠杠的,必定比地主家请的私塾先生实力高了几个位面,古代能中进士的那群人语文水平应该可以对标北大的文科硕士生吧!更不要说拿着身居高位的了。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像张居正这一类对皇帝极为负责任的宰辅,为了将万历培养成千古圣君,干脆就直接下场教学,在忙政务之余,充当起了班主任的角色,我们来看看他的教学理念。附图。

张居正个人认为照本宣科、解释字词是绝对不够的,因为这会导致“圣心未有启发”,他认为“启发圣心”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所以他决定亲自引导小皇帝“致圣君”之路,事实上张居正是真的很善于“启发圣心”。附图。

就比如上图所示,讲到“汉文帝劳军细柳事”,张居正就结合当今时事,教育万历要文武并重,不可偏废,所谓“文官把笔安天下,武将提戈定太平”,小皇帝猛然领悟:“先生之意,盖谓为治当固用文,也要用武。”,这番教导万历估计铭记在心了,事实上万历帝对军事还是比较敏感的就比如这重用李如松、万历三大征就是明证。

但是不知为何?可能是万历对“重武”的理解有偏差,努尔哈赤在辽东起事之后,兵部尚书薛三才点验军营武器装备,戚继光留下来的战车营可谓是七零八落,火器、枪炮、盔甲年久失修者比例颇大,已经严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万历难道不知道加强武备也是“重武”的构成之一吗?

再如上图,张居正讲到“宋仁宗不喜珠饰事”,教育万历要“贵五谷而贱金玉”,看来万历的理解是有偏差,以后他是不择手段的向太仓和民间压榨捞钱,后世的人都很惊讶,万历在这点上怎么没有接受张居正的教诲呢?张居正可是反复陈述这个道理的。“语何等英明!庶几有投珠璧之风矣,怪其后恒以货财为累”。

所以,由上可知帝王教育所用的资料是公开性质的,广大平民百姓都可以接触到,师资力量是雄厚的,毕竟你看像张居正这样的顶级文臣都挂帅上阵了,但是能学到多少完全靠学生的性格、心性和资质,这就因人而异了,可以说从万历的表现来看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当然和张居正的一些教育方式的失当也有些关系,管制过严,导致了万历的逆反心理,我这就不展开说了,否则离题万里。

再说到崇祯,他早年确实没有受到过良好的帝王教育,这事不能否认的,毕竟连他爹明光宗朱常洛不受万历待见,其所受的教育质量可想而知,不仅入学时间晚,而且其所受的教育简直就堪称敷衍,仅仅是“内侍授书诵读矣”。明光宗居然没有连正经的老师都没有,教书主体居然是“内侍”,主要教书方法是“诵读”,内侍文化素质肯定比饱学硕儒低,“启发圣心”一类的看来是不可能了。

由此可以推断,崇祯在潜邸那会的教育肯定没被重视过,毕竟连他爹接受的教育都很拉胯,但不意味着他文化程度低,史料表明他在当信王的时候也是相当爱读书的,“帝信王时尝阅《三国志》,见十常侍及董卓、曹瞒矫制擅权,未尝不抚掌切齿”。

而且帝王教育在做了皇帝之后也会进行,最典型的就是日讲和经筵,崇祯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所谓“爰自元年讲筵肇举,于今十有五载”,而且高度重视,绝不能容忍敷衍式教学,可以认为崇祯自登基以来,已经接受了长时间的帝王教育了,所以说崇祯缺乏帝王教育是不确切的,从其言行举止来看,崇祯帝对儒家经典和各种历史知识比较熟稔的。

说实话,崇祯帝的治国能力差,那和宫廷帝王教育真的关系不大,正如我说的帝王教育只是普通的儒学教育和史学教育,和用兵打仗、知人善任、察言观色、排除异己、推动改革等实际操作项目并不挂钩,甚至是脱节的。

其实,有一句话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流的帝王教育就是“实践”,像李世民、刘邦、朱元璋、皇太极都是在基层混过,战场上拼杀过的,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些靠宫廷教育浸润出来的皇帝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腕自然是远远不如他们,直是云泥之别。

所以,崇祯帝之所以能力不足是缺乏实践的问题,而不是帝王教育的问题,再加上其性格比较刚愎,在用人行事上也多有失当,局势也非常恶劣,遂至明朝灭亡。

《国榷·卷一百》:先帝之患,在于好名而不根于实,名爱民而适痛之,名听言而适拒之,名亟才而适市之,聪于始,愎于终,视举朝无一人足任者。

引用文献:《万历起居注》、《国榷》、《罪惟录》、《春明梦余录》、《国史唯疑》、《张居正集》、《明经世文编》

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学习过帝王之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什么帝王术不建议学、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学习过帝王之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没有学习过帝王之道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2/11887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为什么有人说红茶伤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