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化改新全面模仿唐朝,为何“天皇”的权力却越来越弱

日本大化改新全面模仿唐朝,为何 天皇 的权力却越来越弱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日本大化改新全面模仿唐朝,为何“天皇”的权力却越来越弱的问题,以及和日本为什么不建议改朝政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日本天皇年纪轻轻就喜欢当太上皇了
  2. 德川幕府和天皇的关系是怎样的天皇制度为什么没有被推翻
  3. 为什么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没发生过宦官专权现象
  4. 日本大化改新全面模仿唐朝,为何“天皇”的权力却越来越弱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日本天皇年纪轻轻就喜欢当太上皇了

有时候,天皇这个职位不好当的时候,“太上皇”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日本也存在过一个南北朝时期,后来南朝的后龟山天皇退位,北朝的后小松天皇成为了日本唯一的天皇,这一血统持续至今。

著名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的一休和尚,他其实就是后小松天皇的儿子,但是他母亲的父亲,也就是一休的外公是南朝贵族。

足利义满是北朝天皇任命的“征夷大将军,他不允许南朝贵族的后代成为皇位继承人!

所以,是他就逼迫一休出家当了和尚,避免了一休成为天皇的可能。

后来,足利义满于1394年将“征夷大将军”禅让给自己九岁的儿子足利义持,自己做起了太政大臣。

这个太政大臣还不满足,最后还想成为太上皇呢!

事实上,他又把自己另一个儿子送给后贞成亲王做养子,并逼迫后小松天皇退位,然后他的儿子成为天皇,他自己就是太上皇了!

可惜,这个美梦没有成真!可见即使是有阴谋的权臣,也不想成为天皇,而是想当太上皇呀!

这个其实是后三条天皇想出的一个好主意,自己提前“退休”,让自己的儿子当天皇,自己当“上皇”,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太上皇,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的上皇实际上掌握实权。

这样,即使有人利用天皇的名分玩弄权力,也没关系!

创立“象征天皇制”的人足利义满将天皇拥有的权限据为已有,掌控了公家和武家的权力,那么,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关于他不断攫取权力的目的,众说纷纭,由于他本人没有明确地表述过,所以人们并没有得出确凿的结论。

足利义满于1408年去世,当时的后小松天皇想要追封他为太上天皇。

因为这个权臣,在世时总想成为太上皇!

据说,在足利义满生前,后小松天皇的母亲去世时,足利义满主张,天皇在位时继父亲之后,再为母亲服丧会“不祥”的,最好保持国母健在的形式。

因此,他采用了让自己的妻子日野康子做相当于“国母”的“准母”这一权宜之计。

这一举动被视为是足利义满为了自己做太上皇而实施的阴谋,因为他是“准母”的丈夫。

这也表明,足利义满实际上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被封为太上天皇。

根据这些情况,明治和大正时代的历史学家田中义成提出了一种观点。他认为,足利义满当时希望自己成为太上天皇。

不过,在建立室町幕府之前,将军们遇到过一个麻烦,建立幕府的重要条件是“征夷大将军”的任命,武士必须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才有资格建立幕府,但是任命权只有天皇才有,这是天皇牵制武士的唯一手段。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太上皇很过瘾呢?

这个其实得先明白日本传统的“摄关政治”,其实就是外戚专权,天皇大权旁落。

事实上,“摄政”就是是天皇年龄小时由摄政王代理政务,“关白”是天皇长大成人后辅佐天皇的职位。

历史上藤原家族就是利用与天皇的姻亲关系,他们要么担任摄政王,要么担任“关白”,来操纵日本的朝政。

一千年前,藤原的“摄关政治”达到了最盛时期。

比如,藤原道长虽然并未就任“关白”的职务,但是其势力连天皇也要让他三分。

他的三个女儿分别成了三个天皇的皇后,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一门三后”。

他的大女儿彰子就是一条天皇的皇后!

后来,后三条天皇在藤原家族的重重阻拦下,还是如愿登上了天皇之位。

这个跟藤原家族毫无血缘关系,备受藤原家排挤的天皇,是个相当有脾气的人。

他并没有因为藤原家族的势力而低头,反而多次颁发政令试图进行改革,以收回皇室的权力。

比如,他曾经颁发的《庄园整理令》。

就这样,黑户们的“黑土地”一下子被清理出来成为天皇的公家财产,可谓是掏了贵族的腰包,而肥了皇室。

很多庄园见到风向,赶紧倒向了天皇,转而寄存在天皇名下。

后三条天皇之后,白河天皇也立志要继承后三条天皇的理想,彻底蹬掉藤原家族!

但是,当年天皇的权力受到种种掣肘,几乎成为虚设了,白河天皇干脆来了个“以退为进”,他居然让位给年幼的堀河天皇,自己升级为“白河上皇”!

他成为太上皇之后,一方面摆脱了作为天皇的束缚,一方面还可以总揽全局,白河太上皇在自己的宫殿中设立了新的院厅,开始了“院政时代”!

日本历史上的天皇虽然有上百位,但灵元天皇属于个性坚定、意志刚强、作风泼辣的天皇,不过他也喜欢当太上皇!

在位期间,他经常与幕府交涉有关天皇的权益,也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主张。

对恢复大尝祭等古代礼仪,灵元天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684年,他开始有让位给皇太子的想法,但因当时幕府将军德川纲吉慰留,一直到三年后他才正式让位,成为太上皇。

令人最为惊讶的是:后鸟羽太上皇,在当时年方弱冠,19岁!

他的前任安德天皇即位年幼,在动乱中被二位尼姑怀抱投水时才8岁。

后鸟羽天皇继位时刚刚5岁,在19岁时他便禅位于士御门天皇,自己成为了太上皇。

与古代那些颤颤巍巍的老态龙钟的太上皇们相比,这位年少气盛的太上皇倒是颇令人刮目相看的。

退位后,鸟羽太上皇往往喜欢坐在最华贵的一辆御车中,他出游会选择遥远的纪州熊野三山作为目的地,途中四百公里风尘仆仆,应该在沿途多搞些娱乐活动以调节疲劳。

于是,沿途的百姓们得以一饱眼福。

据说,日本皇室婴儿的死亡率都高得惊人!这个可能让天皇们对自己的寿命没有自信呀!

事实上,在仁孝天皇的十五个孩子中,只有三个活过三岁;在孝明的六个孩子中,只有明治活了下来。

而在明治的十五个孩子中,只有五个长大成人。

不清楚为什么皇室的婴儿死亡率会比同期的日本农家高出这么多!

人们将其归咎于各种原因,例如过早结婚皇位继承人通常十六岁结婚,宫廷医生医术的落后、宫廷中弥漫着不健康的阴沉气氛等。

总而言之,当太上皇有点类似成为“摄政”,可以摆脱当天皇的一些日常活动,再就是日本天皇的皇室寿命不长!所以才有很多年纪轻轻的太上皇!

一起品读世界历史人物,欢迎关注我!

德川幕府和天皇的关系是怎样的天皇制度为什么没有被推翻

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个由大将军统治的时代。很多朋友会奇怪,既然大将军已经成为了全国的首领,为什么他没有推翻天皇或者替代天皇呢?虽然天皇在名义上是日本的最高统领者,但在历史中,天皇手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时间短得可怜,所以天皇对幕府不会造成任何威胁,只是一个象征意义而已。幕府将军和天皇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皇帝和丞相,当皇帝并没有任何实权,国内朝政一切都要听丞相的,所以德川幕府根本就没有必要取代天皇的位置。

日本天皇“万世一系”从血统上来说没有过改朝换代,但自从镰仓幕府建立后1185年到1867年,长达700年间天皇没有实权,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靠手下权臣的接济过活。

而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的真实地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长达265年的统治,深刻改变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说一说德川幕府时期一些影响重大的事件,管中窥豹一番。

一、政治

想要了解德川幕府的政治形态,就要对日本社会结构有所了解。日本与中国不同,古代日本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非常差,可以说,只要中央权威衰败,地方豪强(大名)立刻会独立,这也是日本战国为什么能打200多年的原因,从本质上来说,日本自古就是个分裂的国家,仅仅依靠相近的民族性凑在一块过而已。

而德川幕府建立后,施行了古代日本历史上最为苛刻的集权手段。比如要求各地豪强(大名)自行拆毁城堡,一个省(国)只能有一个城堡,是为“一国一城法”,此举大大削弱了地方军事势力。

每当幕府要修建什么国家性工程了,各地豪强(大名)要按照实力大小,向幕府捐款,实际上就是摊牌。而且捐款数额也不是按照实力,而是按照亲疏。跟幕府关系好的大名就少捐点,关系差的就多捐点,什么?没钱捐?不要紧,可以向东京的富商贷款嘛,分期付款。

同时,各地豪强(大名)不得全年待在地方,一年中至少有半年时间要住在东京(江户),以便加强对他们的人身控制。

德川幕府规定“喧哗两成败”。简单说就是,如果两个武士产生了冲突,拔刀相向,无论谁对谁错,只要动刀见血了,双方就都有错,都要接受惩罚,这就给好斗的武士带上了一个“紧箍咒”,社会治安大为好转。

二、经济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经济最核心的问题是米价。由于国家统一,货物可以自由流通,商业经济空前发达。以东京和大阪为代表的商人阶层,手握巨量资本,可以操控米价,这是前代幕府不曾遇到过的问题。

德川中期的几位将军,都被米家折磨过。一旦米价暴涨,社会就会动乱,稳定米价就是稳定幕府统治。德川吉宗在位期间,开启“享保改革”,鼓励开垦更多土地,要求各地大名多多交粮就可以缩短待在东京的时间。同时裁减幕府供养的军队(旗本)数量,发展与中国和荷兰的贸易,增加幕府收入,只要市场上米价异动,幕府立刻出面打压米价,使幕府大得人心,人称“米将军”。

商人阶层的崛起也影响到武士,商人有钱没地位,武士没钱有地位。商人为了获得和财富相等的社会地位,乐于给武士放贷,一旦武士还不起贷款,就会被要求将武士身份卖给商人,以至于德川幕府中后期,将军三番五次下令武士身份不得更改,但社会上贩卖武士身份的活动屡禁不止,“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开始松动。

三、文化

德川幕府时期的文化成就很高,为后来明治维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首先,幕府提倡儒学,以藤原幸窝为代表的日本儒学家进入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武士幼年学校也普及了儒学教育,但要指出的是,日本儒学跟中国有不少区别,比如他们积极提倡“忠”而不是“仁”,很多地方颇具日本特色。

幕府在封杀基督教的同时,仍然欢迎荷兰人来日本经商。荷兰人带来的西方学识让日本人大开眼界,被称为“兰学”。跟中国人比起来,日本虽说也是锁国政策,但一直对西方科学进步有清醒的认识。

这一时期,日本本土文化非常繁荣,俳句、能剧、漫才、浮世绘等独具日本特色的艺术形式百花齐放,这些文化语言将日本人从思想上统一在了一起,民族国家的概念逐渐形成。

为什么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没发生过宦官专权现象

我们必须明白古代中国是具有特殊性的,不能把中国产生的制度理所当然的放之四海而皆准。

宦官专权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1.皇帝握有制度性的实权;

2.本国政治环境具有独立性。

对于中国而言,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制定下的皇帝制度给予皇帝以极大的政治权利,对国家事务具有最后决定权。这种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具有制度的保障的。而作为皇帝的仆从宦官集团,由于能够有效影响皇帝决策,也派生出了权力,在皇帝发生特殊情况(意外、疾病、帝位交接)下,甚至能够成为专权力量。(坐皇帝的称呼)

在古代世界,中华文明在东亚具有极大的统治力,制度构建和制度稳定性都具有强大的基础,这也为封建社会的皇权提供的稳定的政治介入,使得政治环境具有独立性。

明代宦官图

这里特别提出明代宦官状况

武宗时,宦官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称为“八党”,也称为“八虎”。刘瑾最为专横跋扈,大臣的奏章要写两份,必须先送刘瑾,然后才送通政司转给皇帝。内阁大学士焦芳、曹元都是刘瑾的党羽,焦芳甚至跑到刘瑾家中去办事。北京城内外都说有两个皇帝,“朱皇帝”、“刘皇帝”,或者叫“坐皇帝”(武宗)、“立皇帝”(刘瑾)。明末皇帝不亲理朝政,大权由贪婪的宦官集权把持。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明史》卷364《魏忠贤传》),许多官僚认他为义父干爷。他凭借厂卫广布侦卒,陷害百姓。并勾结熹宗乳母客氏,专断国政,兴大狱,杀东林党人。自称九千岁,下有5虎、5彪、10狗等徒子徒孙,阉党遍布全国,权势达到了顶峰。宦官不仅在政治上弄权,而且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勒索大量财富。王振家藏金银60余库,刘瑾家有黄金24万锭又57800两。

反观朝鲜、越南和日本。

朝鲜长期围绕中国文明发展,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一套政治体制,也无力主导文化主权,在朝鲜半岛上产生的成熟的封建政权当属李氏朝鲜。自从李成桂开创了朝鲜王朝之后,与明朝政府保持着十分亲密的藩属关系。并且在前期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之下,社会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其政治主权仍然是不完整的,地位上属于明朝的藩属国。

越南则属于国家构建不成熟的国家,中央集权更是谈不上多少。中国近千年的统治,对越南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越南著名史学家陈重金说:“国人濡染中国文明非常之深……这种影响年深日久已成了自己的国粹。”“当儒教、老教(指道教)、佛教在中国兴盛之时,我交州之地还属于中国,因而我们的人也皈依了这些宗教。后来我国自主之后,这些宗教更形兴盛,例如佛教盛于丁朝、前黎朝和李朝,而儒教盛于陈朝以降。凡风俗和政治大抵都是由学术和宗教演化而出。而我们的人已尊奉了中国的学术和宗教,则我们的一切也都完全效法中国。”

而日本长期以来是典型的虚君政治。日本天皇本身就在政治上无权,更别说作为仆从的宦官了。况且必须要说明的是日本的宦官制度并不成熟,一直没有产生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宦官集团。

日本大化改新全面模仿唐朝,为何“天皇”的权力却越来越弱

在中国唐朝的时候,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主要内容是参考唐朝的制度,建立天皇统治下的中央集权。但是,日本天皇在历史上大多数世界都是个摆设,真正的权力都被日本幕府手中把持。

为什么呢?对于统治者来说,什么最重要?答案在于土地。所有的权力,本质上都是基于土地构建的。

日本“大化改新”后的土地政策,造成了日本“公”、“武”家的崛起

公元645年6月(中国唐代贞观十九年),日本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了中臣镰足(贵族)发动政变,刺杀了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夺取了政权。政变后,中大兄皇子等人拥立了孝德天皇。

图|大化改新前的政变

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对日本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其实就是引进中国唐朝律令、制度等进行的改革,历史上被称为“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后,日本颁布并实施了“班田制”——一套国有土地制度。后来,为增加耕地,在723年日本又颁布一项《三世一身法》的垦田政策,其中规定了:

新挖沟池开垦的土地准许三代(子、孙、曾孙)所有,利用原有沟池开垦的土地准许终身所有。

——《三世一身法》

然而,《三世一身法》的垦田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743年日本又颁布了一项《垦田永世私财法》,索性将“三世一身”的私有权继续扩大为“永世”的私有权。

这样一来,“班田制”下的国有土地原则就被彻底撕破了。在《垦田永世私财法》颁布后,社会各界的地方豪强纷纷进行垦田,将国有土地变为私有土地。那些有权有势的贵族、官吏、豪强和寺院、神社等,凭借着雄厚的财力、技术和权势,占领了大量的山林原野。他们向手下奴婢、附近班田农民、及逃亡来的无地农民等发放铁制工具,疯狂开垦、扩大私有土地,建立大型庄园。

此后,有很多日本朝廷的公卿贵族,他们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公家”,因为拥有大片庄园的土地,养了庞大的私人武装,其实力逐渐膨胀,最后甚至架空了天皇。这种情况很像我们东晋时期出现的“门阀政治”,皇帝做什么都要看门阀们的脸色。随着公家崛起的,还有一群为公家看家护院的侍卫,这就是日本初期的武士阶层。日本的武士是世代相传的,父亲们是武士,儿子们还是武士,这些世世代代为武士的家族,历史上被称为“武家”。

日本的“武家”后来是如何取代“公家”,建立幕府的呢?

日本的天皇呢,他当然不会情愿自己受公家任意的摆布。想要对付实力强大的公家,他必须找一个政治同盟。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日益强大的武家。

到了平安时代,公家腐败堕落,而武家却长期习武,生机勃勃。1156年7月1日,鸟羽法皇病故后,当时的后白河天皇和崇德上皇之间因皇位继承问题产生分歧,最终矛盾激化。后白河天皇为了对付崇德上皇和藤原父子为首的公家,拉拢了两个武士集团:源氏和平氏武士集团。他利用这两大武士集团,成功打击了藤原氏等公家势力。

此后,日本武士阶层崛起,并且设立了武士权力机构,这就是“幕府”的由来。源氏集团领袖源赖朝,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幕府——“镰仓幕府”。

图|源赖朝的镰仓幕府

在镰仓时代,武士成为了当时无可争辩的统治阶级。不过,公家也并不情愿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后醍醐天皇在消灭镰仓幕府后,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建武新政。

但是王政复古没有持续多久,由于武士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再加上获得提拔的都是京都的公卿贵族,所以武士们心怀不满。在曾经的倒幕大将足利尊氏为首的武士威胁下,后醍醐天皇被迫退位,并立持明院统之为光明天皇。光明天皇策封足利尊氏为征夷大将军,室町幕府时代开启,历史上称为北朝。

而原来的后醍醐天皇逃到了奈良,被公家拥护为天皇,日本历史上被成为南朝。所以,日本的南北朝其实是公家和武家斗争下的结果。

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只持续了56年,北朝最后消灭了南朝,这也标志着武家最终赢得了对公家的胜利。但是日本改朝换代,却不是更换天皇,而是幕府将军。此后,直至江户时代的倒幕运动后,明治天皇才通过“明治维新”的改革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体制。

结语

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点像我们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天皇和周天子一样,都是名义上的天下君主,但是地方上的大名,诸侯拥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武装,根本就不听你君主的号令。

那你大概要问了,周朝最后被秦朝给取代了啊,秦始皇成了新的天子,为什么日本历史上就没有出现过秦始皇这样的狠角色呢?

这是因为在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大名能够取得秦始皇这样的压倒性优势。秦国的统一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复杂的历史条件。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内部不断集权化,推出郡县制的官僚系统。结果就是秦王大权独揽,不用看贵族的脸色。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把这种秩序推向全国,消灭了大大小小的贵族和地头蛇。秦始皇能够取代周天子,归根到底是因为他在政治上取得了这种压倒性的优势。

而日本从地理上看,主要分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全国多山少地。农耕的地区大多规模小,而且多以盆地的方式散布在全国,这样就为武装割据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因此,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天皇的势力即使一时能够强大到压倒地方,但没有类似中国商鞅变法式的改革,发展出控制全国的官僚队伍,最后权力也会随着地方势力的崛起而逐渐旁落。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本大化改新全面模仿唐朝,为何 天皇 的权力却越来越弱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2/9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