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评价小说《哈利波特》的问题,以及和哈利波特冷知识写论文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小说《哈利波特》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价值观
【内容提要】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J.K罗琳借用一个魔幻世界,来讲述一个“人”的故事。而在这个魔幻世界的故事里,作者真情流露出了她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邪、恶、丑的憎恨,让读者看到了她所拥有的价值观。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长经历,探讨小说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哈利波特;魔幻世界;现实社会;价值观;J.K罗琳
一、引言
自第一部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于1997年的问世,到2005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出版,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七部曲,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众多哈迷带来的是无数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与评论。尽管,在哈利波特小说的第四部刚面世不久,许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纷纷质疑哈利波特现象,批评其成功只不过是商业炒作的结果而不是一部文学经典,但是随后各种研究哈利波特小说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哈利波特小说的研究逐步走上科学和严谨的道路。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是从小说本身分析小说的叙事方法和人物塑造,其次是文化角度,以叶舒宪为代表。他提出了文化寻根的观点,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对哈利波特现象做了文化阐释,提出“哈利波特的风靡世界表明反叛现代性的潜流已经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而国外的学者则从词源学角度考证小说中出现的人名、物名的来源。其中美国图书馆专家斯蒂夫?万德?阿克编辑整理而成的《哈利?波特的辞典》是研究哈利波特小说最为丰富全面的参考书,“其中有小说情节大事记、英美英语词语变体对照表以及其他的相关列表和信息”。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哈利波特的研究已形成百家争鸣之势,但是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仍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宿命论,叛逆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方面研究,以使读者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英国社会文化思潮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小说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一)爱是人生的精神支柱1、宿命论作为在英国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宿命论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产物,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与其说是一部史诗,不如说是统治阶级(国王)使其政治权利合法化的思想工具和借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英国延续了2000多年后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然而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国王或女王依然存在。虽然他们不再具备往日的赫赫大权,但是国王和女王仍然是国家的象征,无偿的享受着最高级别的待遇。由此可见君权神授思想对英国的影响之深。虽然宗教信仰也对宿命论的传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多数人对宗教的信仰已经超出了宗教本身宣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论文大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君权神授思想是宿命论思想滋生和蔓延的温床。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也多处体现了宿命论的思想。从整体上看,哈利刚一出生父母就被伏地魔双双杀害,哈利在母亲魔咒的保护下得以幸存。在当时,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校长邓布利多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魔术师,但是在哈利波特的几部作品中,邓布利多却出人意料的没有与伏地魔进行过真正的较量。作者让邓布利多在第一部中被骗离学校,在第二部中暗中给哈利提供信息,在第四部中不出现。面对伏地魔的阴谋,哈利每次都挺身而出。有意思的是在每次同伏地魔的殊死较量中哈利不是以高超的法力胜出,而是凭借运气和智慧一次次战胜伏地魔。从种种巧合不难看出,哈利是命中注定要与伏地魔展开决斗最终战胜邪恶。在细节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哈利在危急关头抽出了象征格兰芬多学院的剑,杀死了象征斯莱特林学院的巨蟒,这与亚瑟王拔出石缝中的象征王权的剑如出一辙。如果亚瑟王从石缝中抽出宝剑是为了君主权利的合法化,那么哈利抽出象征格兰芬多的剑便是为了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哈利是伏地魔所不能战胜的。此外,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一开始,伏地魔就承认“(自己)不能杀死哈利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和哈利的运气”,但随后他又表示“这就是他的命运,他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按照命运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最终被哈利杀死”。这就是宿命论,是英国社会思潮的真实写照。
2、叛逆主义叛逆主义在小说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表面层次和深层次。2.1表面层次英国人历来保守传统,不愿打破陈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新鲜的社会理念和价值观念逐渐进入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英国社会,叛逆主义应运而生。作者笔下的哈利波特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学生,他敢于冒着被学校开除甚至死亡的危险打破各种规章制度。他爱闯祸,成绩一般却成为大家崇拜的对象。小天狼星布莱克的家族历来重视血统,以传承纯正的血统为传家遗训。然而到了霍格沃茨学校后他在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交往中很快抛弃了这种世俗的观念。家养小精灵多比原来是卢修斯马尔福家的奴隶,但是他违背了千百年来家养奴隶必须忠于主人的规矩想方设法把卢修斯的阴谋告诉哈利并阻止哈利去学校以避开危险。2.2深层次就宿命论而言,与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不同的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并不是一味宣扬人类的无奈。小说中的人物有着顽强的意志,他们通过双手选择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罗恩和赫敏三组合违反校规闯入学校禁地,三人各显神通打开了通往魔法石的门,成功阻止了伏地魔的阴谋,完成了一件对于他们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同样在这一部小说中,当初入霍格沃茨的哈利即将被分院帽分到他非常讨厌的斯莱特林学院时,哈利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己向往的格兰芬多学院,这就是人的自主能动性的体现。而且,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在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的结尾,当哈利说出心中的疑惑时,邓布利多校长告诉哈利,让我们成为哪种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二)、坚定信念,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哈利波特的故事中还蕴含了一个古老的真理,坚定信念,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虽然哈利开始只是一个懵懂的在麻瓜世界长大的小孩,他不懂什么魔法,对魔法世界的很多事也一窍不通,她也常常会淘气会犯错会和朋友吵架,但面对强大的伏地魔的一次阴谋,哈利总能化险为夷,这正说明了邪不压正的道理。
在最后的决战时刻,伏地魔代表的黑暗势力已经控制大半个魔法世界,无数正义之士惨死在伏地魔手中,就连魔法部也投靠了这个大魔王,哈利和正义的战士们却从未放弃,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坚定信念,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才是人心所向。三、总结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一部魔幻主题的小说,然而它超出了魔幻世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说的作者J.K.罗琳原本期待它是一部儿童作品,然而小说也让众多的成年人如痴如醉。原因是它迎合了人们的需要,顺应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取向。宿命论在社会思潮中虽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已经受到叛逆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挑战。叛逆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新的元素在英国社会逐渐得到接受。从文化寻根视角研究哈利波特现象的叶舒宪先生指出,哈利波特在全球的风靡暗示了凯尔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表明它的反叛现代性的潜流已经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参考文献][1]叶舒宪.《哈利?波特》与后现代文化寻根[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2]张顺美.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多元成长主题[D].2006.[3]JuliaPond.DivineDestinyorFree-Choice:NietzscheStrongWillsinTHEHARRYPOTTERSERIES[D].2008.[4]罗琳J.K.哈利波特全集[M].马爱农,马爱新,张红,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5]叶舒宪.凯尔特文化复兴思潮与《哈利?波特》[J].瞭望新闻周刊,2005,1.
如何评价《哈利·波特》中斯莱特林的纯血论
霍格沃茨的四大学院中,斯莱特林学院最注重巫师血脉,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招生理念就是只愿意招收纯血统巫师家族的孩子入学。为此,萨拉查.斯莱特林还与霍格沃茨的另外三位创始人闹掰了,最后斯莱特林本人负气而走。斯莱特林的出走为霍格沃茨甚至是整个英国魔法界都留下了一道沟壑——纯血统理论,整个巫师界围绕着这一点争论不休,绵延了几个世纪,直到《哈利波特》的故事结束。
在《哈利波特》中,斯莱特林的纯血统理论是作为负面典型来描写的,它给读者的感官就是邪恶、腐朽、落后的。不过在笔者个人看来,斯莱特林的纯血统理论有其合理性,也存在着弊端。
纯血统理念有其合理性延续巫师血脉和力量的必然诉求
J.K.罗琳曾提到过,《哈利波特》中巫师的魔力之源存在于他们的血脉之中,小巫师在觉醒血脉中的魔力后才能成为巫师。没有觉醒血脉中魔力的人则会成为哑炮(有魔法血脉而没有觉醒),没有魔法血脉的人则是麻瓜。像赫敏这样麻瓜出身的小巫师则是因为祖上有哑炮或者巫师隐居在麻瓜世界,他们的身体里延续着魔法的血脉,才能在某一代重新觉醒魔法的天赋。
根据罗琳的补充设定,可以看出斯莱特林所大力提倡的纯血统理论是有合理性的。巫师这个群体出于延续魔法血脉和追求力量的需求,就必然要保持血脉中魔力的延续,这也是大多数纯血统巫师家族所坚持的。且不说马尔福家、布莱克家等疯狂崇尚纯血统的巫师世家,就算是号称“纯血统叛徒”的韦斯莱家,他们也是坚持与巫师通婚的。据罗恩说,他们家有个哑炮亲戚,但他本人却只有耳闻,两家从未来往过。
PS:罗恩娶了麻瓜出身的赫敏,但此时赫敏已经觉醒了魔法天赋,又是霍格沃茨的学生,她已经算是巫师了。
特定的时代背景
斯莱特林坚持纯血统理论的时代背景,正处于西欧中世纪猎巫运动兴盛的时候。普通人大肆捕杀巫师,魔法界的处境岌岌可危,彼时整个魔法世界都出台了《保密法》来将巫师的世界隐藏起来。斯莱特林的纯血统招生理念是校园化的《保密法》,他最担忧的不是麻瓜种玷污巫师的血脉,而是招收麻瓜出身的学生会暴露魔法世界,给霍格沃茨甚至整个魔法世界引来灭顶之灾。
注:中世纪巫师的处境应该并不像哈利在囚徒篇章中所写的历史论文那样是场闹剧,真实情况应该惨烈的多。《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纽特提到过中世纪时代,有魔法天赋的儿童为了躲避猎巫而掩饰压制自己的魔法天赋,他们体内的魔力变质成为破坏力,爆发力极大的默默然。由此可见,当时的情况非常惨烈,远不如教科书中所记录的那样欢乐和有趣。
纯血统理念也有弊端纯血统理念自然是有弊端的,当然这一点在《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已经有详细的展示了,这里简单提一下。
纯血统理念往往会使得巫师去走极端,这一点就连号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白巫师”邓布利多也因此曾犯过大错。格林德沃和伏地魔两代黑魔王更是以此做旗帜,在整个巫师世界掀起了腥风血雨。
“大人,时代变了”,到了《哈利波特》的时代背景中,已经不是中世纪疯狂猎巫的时代了。再抱着千年前的巫师至上纯血统理念也是落伍了。
纯血统理念最落后的弊端在笔者看来,还在于坚持纯血统巫师世家之间的联姻,最后不免会陷入近亲结婚的怪圈——伏地魔的外公冈特一家便是典型。
总而言之,斯莱特林的纯血统理论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弊端,最主要的还在于保持分寸,不要走入极端。
开最大的脑洞,品最有趣的故事。我是灵冲霄,欢迎关注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给别人安利或介绍《哈利波特》
孩子,你知道孙悟空吗?
知道。
那如来呢?
知道。
那你知道魔法吗?
不知道。
你知道魔法可能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看不见的世界!
真的?!
我这有几本书就是讲这个!好了,一边看去吧,我这30秒后敌军到达战场。
好的。
《哈利波特》原著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罗琳缺乏相应的常识或冷门知识
之所以想写下这篇文章,源自于最近在观看哈迷大规模讨论巫师与麻瓜之间的战争引发种种滑稽言论有感而发。其中“巫胜党”最喜欢用的就是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第一章哈利写下的论文《在十四世纪焚烧巫婆完全是无稽之谈》所查找的魔法史材料中“温德琳冻火咒”作为巫师胜过麻瓜的论据。而关于这种设定的不合理性也已经有过大量质疑,由此延伸出魔法世界的厉火与麻瓜火焰谁更厉害的讨论也是尘嚣至上。中世纪的时候,非魔法界人士(更普遍的叫法是“麻瓜”)是特别害怕魔法的,但是他们并不善于识别魔法。他们偶尔真地抓到男巫或女巫,但在这种时候,焚烧并没有收到什么效果。男巫或女巫在被焚烧的时候,会施展一种冻结火焰的基本魔法,一面享受着火焰所产生的温和的刺痒快感,一面假装痛苦而发出尖叫。占卜者温德林十分喜欢被焚烧,曾让自己在各种各样的化装形态下被人们抓住,其次数达四十七次之多。——摘自《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首先,温德琳作为因多次在火刑中逃生的女巫上了巧克力画片就已经在罗琳的角度证明她掌握了别人不擅长的魔法。如果冻火咒是稀松平常、别的巫师也能轻松学会的魔法,温德琳也就没有资格上巧克力蛙画片了。温德琳逃脱了火刑,至少证明了她除了冻火咒以外,还掌握无魔杖魔法、无声咒、人体变形咒、普通变形术、火葬学物理化学知识和一副强有力的肺脏及呼吸道器官。请问,掌握以上所有技能的巫师在罗琳笔下的魔法世界能有几人?那么为什么除了冻火咒以外,温德琳还要掌握那么多技术才能通过火刑的考验而幸存下来呢?因为从字面意思看,冻火咒是降低了麻瓜火焰的温度,使之保持在人体能够忍受的温度以下,因为受刑者是在享受一种温和酥痒的感觉。但是用常识考虑一下,能保持40摄氏度上下的火焰只有磷化氢火焰(鬼火儿),而麻瓜的火刑柱的温度有多高?嘻嘻,1600华氏度(约800摄氏度)。而这个温度,已经和严重的麻瓜房屋火灾温度差不多。当1600度的高温火焰降低至40度左右会发生什么?显而易见,木柴立即停止燃烧,燃点在480华氏度(250摄氏度左右)的人体也会停止燃烧。这个时候的温德琳要做的就是在没有魔杖也不能发声的情况下将木柴变成正在燃烧的样子(实际没有燃烧),把自己的身体变成烧焦的焦尸。如果受刑者不掌握这两种变形技术,那么麻瓜就会发现火刑柱已经熄灭,然后重新点燃。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中,火刑行刑期间熄灭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状态木柴总会重新被点燃,直到受刑者被烧死为止。行刑结束后,骨灰或焦尸会被查验,确认死亡。那么温德琳就还会面临一个关卡:让自己变成一堆骨灰——这又是考验她变形能力的地方,试问就罗琳笔下的巫师水平看,能给自身整体变形成多种状态的能有几人?而且附加前提是没有魔杖。同时,温德琳还要不断变出滚滚浓烟,并保持自己在惨叫的同时(她不就是爱叫唤么)不会因为吸入大量一氧化碳而窒息。emmmm……温德琳姐姐你依靠什么魔法过这一关呢?我给你支个招,用遗忘咒吧,让麻瓜以为你被烧死了,而事实上你根本没有碰触真正的火焰。还有一个难关就是,当温德琳用冻火咒降低了火刑咒的温度后,近旁观看的麻瓜是可以感受到热空气的变化的。你怎么糊弄这些麻瓜是个问题。与此同时,温德琳必须知道正常烧死的尸体会在高温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生理状态(火焚尸体的肌肉收缩反应),演得不像会被一眼看穿哦。当然,温德琳在这套把戏上有着十足的经验,能N次逃过火刑,说明她早就在其他人的火刑中掌握了这一套流程,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魔法瞒混过世人。那么罗琳笔下的巫师们,又有谁拥有这种临床经验呢?何况现在距离中世纪已经过去很久,这种体验机会压根也就灭绝了吧?罗琳笔下的巫师们,绝大部分失掉魔杖后就和麻瓜没甚两样。比如差点没头的尼克失去魔杖后就被麻瓜用钝斧子砍了头。而已经绑在火刑柱上的人,管你是巫师还是麻瓜,此刻已经是手无寸铁。没有魔杖的巫师在这种时刻,是一样会被烧死的。假设那些没有魔杖的巫师还不乏一些高手,他们不用魔杖也会使用所谓的“冻火咒”。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亲身体验过火场的滋味,因为从行刑角度看,烈火被点燃后即便火苗还没碰到受刑人,高温气浪已经和一氧化碳一起将受刑人熏得开不了口。因为他们只要一张嘴呼吸,高热气体就会灼烧他们的呼吸道,这时候别说喊什么魔咒,就连“上帝”这个词都难以出口。因为人体的本能会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屏住呼吸保护气道和肺腔。至于没有魔杖也能使无声咒的巫师,这就是更少的一部分人了。想在火刑下逃生,他们还得在高温热浪和一氧化碳中保证自己的头脑正常运转。不过能做到这一步的巫师,八成早在绑上火刑柱之前就逃生了……综上所述,能掌握温德琳技术的巫师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根本不存在巫师不会被麻瓜火焰烧死这一说。下面说说罗琳对于温德琳冻火咒这一设定的微词之处。由于中世纪焚烧女巫是全人类历史上最为骇人听闻的惨剧,在一部魔幻小说中以巫师用冻火咒来娱乐这种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是非常短视和不负责任的。这相当于在国外的一部魔幻小说告诉你南京大屠杀里面很多死者并没有死,他们依靠障眼法在日军屠刀下活得很滋润,请问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之所以这种设定没有集齐什么太大的风浪,主要是那段历史比南京大屠杀远得多,亲眼见过的人早已不在人世,那些伤痛也就平息了。但是时间的流逝不能洗掉沉重的历史,就像时间的流逝不能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一样。更何况中世纪焚烧女巫事件弥漫整个欧洲,祸及美洲,根本不是英国自己的国殇。所以《哈利波特》这种关于冻火咒的不负责任的设定,无论是从科学严谨角度还是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如此骇人听闻的大规模残酷屠杀女性的恶性事件,在罗琳笔下一个凝火咒就轻描淡写而过——这种设定显然在沉重的历史面前太不严肃了。欢迎关注知乎‘雲绯’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如何评价小说《哈利波特》和哈利波特冷知识写论文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