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

鲁迅先生为何骂郭沫若骂的最狠 只因郭沫若无耻的一面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那么多人骂郭沫若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郭沫若何以骂鲁迅“衣冠禽兽”
  2. 你怎么评价郭沫若是奴才还是文豪
  3. 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
  4. 鲁迅为何评价郭沫若是“天才加流氓”

郭沫若何以骂鲁迅“衣冠禽兽”

要论才气,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当中,郭沫若不说第一,绝对前三甲,集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各类桂冠于一身,虽然有些是官家送的,但大多名至所归,他的甲骨文研究、浪漫主义新诗和充满激情的回忆录,皆是无可否认的传世之作,尽管立场和人品多有非议,他还是顺利当选了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鲁迅先生最爱怼人,骂他流氓也承认他是一个才子。

1928年8月10日的《创造月刊》第二卷第一期,发表了一篇著名的骂鲁迅的文章。作者杜荃,杜荃是郭沫若的笔名。在这篇文章里,郭沫若给鲁迅扣了三顶帽子: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不得志的法西斯。

他(指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

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

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

以前说鲁迅是新旧过渡期的游移分子,说他是人道主义者,这是完全错了。

他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蒂)!

很多人认为郭沫若骂鲁迅是文人相轻,未免有点简单化,一个人的秉性通常与他的家庭与生长环境有关。郭沫若出身于四川乐山沙湾小镇。这个地方以盛产土匪出名,当地人也多少沾染了一点匪气,郭沫若后来也多次自称“我这个天生的流氓痞棍”。他家世代经商,父亲是一个贩卖鸦片的生意人。这一遗传基因使得郭沫若一生都带商贾气,有冒险赌博的胆魄,有畏惧权力的怯弱,更有投机取巧的机敏,所以最终混得很溜。

他的文学天分,继承于书香门第出身的母亲。郭的外公乃二甲进士,在云贵做知州也就是市长。不料在苗民暴动中全家殉节,唯独郭的母亲杜遨贞,当时只有一岁,被好心的奶妈抱着逃回四川。她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将聪明的资质遗传给了郭沫若.

郭沫若从小喜欢新鲜事物,好做翻案文章。天生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与鲁迅一样,公派日本留学,学的是医,更感兴趣的却是文,于是与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团体创造社。颇具领导才干的郭沫若成为了这个小圈子的领袖。

五四是一个思想狂飙的时代,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令人眼花撩人。创造社青年晚了一步,等到他们想崭露头角时,天下大势格局已定,思想是《新青年》独领风骚,文艺是文学研究会的天下。创造社的一帮年轻人,有气华又心高气傲,有着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气势,郭沫若就认为举目神州,“中国真没有一部可读的杂志”。

创造社一成立,就陷入各种骂战中,可以说谁有名就骂谁,从1927年始,创造社、太阳社的左翼青年们,就曾集中火力攻击鲁迅长达三年之久,原因有三个:

一、创造社要挤进文坛,吸引眼球,从打擂台开始,先将台上的人干下来,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野心勃勃的创造社众人与胡适、茅盾以及后来的新月派打了几场大笔战,作为自己出道的成人礼。这跟今天蹭热度博眼球有点相像。

鲁迅出生于官宦世家,鲁迅的绍兴老宅有五进,红楼梦里荣国府也只五进,可见祖上之“阔”,虽然因为父亲生病去世而家道中落,但是饿死的骆驼比马大,比起一般人,生活还是优越得多,鲁迅先生1911年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立刻引起轰动,时年只有三十岁。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被大总统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鲁迅开始是行政五级的佥事,到1916年初被提到行政三级的佥事,做到了荐任官的最高级别。

在郭沫若等创造社年轻人的眼里,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门当官的鲁迅先生就是官僚文人的代表,名气又大,自然是他们要推倒的目标。

二、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既有破坏的热情,更有创造的激情。他们总是将世界分为黑白分明的两端,旧世界是黑暗的、堕落的,必须毫不怜悯地全盘打碎;新世界是光明的、向善的,值得毫无保留地张臂拥抱。

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有三个著名的浪漫主义团体,创造社、太阳社和新月社。新月社是贵族式的浪漫,以徐志摩为代表;太阳社、创造社是平民式的浪漫:愤恨上层贵族精神,愤恨社会的不公平,愤恨自己的怀才不遇。

鲁迅先生跟他们的思想不一样,鲁迅说不存在革命文学,只存在革命家文学,革命是抛头颅撒热血的事,哪儿有空来搞文学,等到革命家们成了功,所谓革命文学者,要么是书生的痴想,要么马屁精的阿谀奉承,“等到陶渊明写悠然见南山”的时候,也许已经有了些许醉意了,何况他也未必拿锄头。

鲁迅后来又说,文艺和政治总是说不到一起去的,文艺家总是敏感,大众还在忍耐的时候,文艺家已经起来大闹了,这自然为政治家所不许,所以无非是迫害,流放,甚至杀头,等到大众终于觉悟,起来革命时,才发现文艺家所说的不错,将文艺家尊为先贤,但等到革命完成,革命者成了政治家,则不多时文艺家又不满了,又出来说话,这反倒是革命者~~

很显然,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刻得多,但是并未得到创造社成员的认同。

三、郭沫若与鲁迅自己的个人原因

鲁迅和朱安的婚事是封建传统中父母所包办的。鲁迅母亲看中了朱家家境不错,朱安个性好,恪守封建妇道,遵从三从四德的“美德”。而朱家则是因为朱安年纪太大(朱安订婚时已23岁,当时已属于“大龄剩女”),随即折中选择了周家这样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家庭。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不断要求朱家给朱安放脚,并安排她去学堂读书。传统的朱家自是不肯,于是婚事一拖再拖。这一拖便是四年,1906年,鲁迅母亲无奈之下谎称自己病危,用家书将鲁迅骗回来完婚。

鲁迅大怒与朱安完婚后并未圆房,在婚后第三天便起身回到日本。鲁迅与夫人朱安、许广平女士的感情纠葛尽人皆知。虽然当时的社会环境如此,但不管怎样,这对朱安女士非常不公平,即使是鲁迅的亲弟弟周作人,也批评过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这样的情史被郭沫若揪住谩骂,所谓封建余孽大约就是指的这个。

郭沫若虽然拿着留洋官费,却要养活日本妻子和三个孩子。他自负又自卑,傲气与自卑混杂在一起。田汉去看他,他自己一边在灶间手忙脚乱烧菜,一边跟田汉说话,他的日本妻子在给孩子洗澡,自己感觉窘态百出很自卑。

他回国后,徐志摩和胡适去看他,住处窘迫得连胡适都看不下去:生计亦不裕,或竟窘,无怪以其狂叛自居。

郭沫若因《女神》而一夜暴得大名,但主流社会并不因此接纳他:刘半农博士在《语丝》上嘲讽他是“上海滩上的诗人,自比歌德”。虚名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生活总归要归于柴米油盐,郭沫若自视甚高但又怀才不遇脱不了世俗气,因才华而狂妄,因生活窘迫而自卑,因为得不到认同而不满,忿忿不平,老觉得所有人都亏欠他。田汉的舅父易梅园先生对郭沫若有一句入木三分的评价,说他“很有诗人的天分,但可惜烟火气太重了”。

郭沫若骂鲁迅,一是蹭热度,二是恃才傲物,跟鲁迅不是一条路上的人,文人相轻,三是鲁迅批评过革命文学,郭沫若个性有点偏激,文坛上若有哪个开罪了他,或看谁不顺眼,郭沫若会以那支无比刻薄、霸气的利笔,携着权力的雷霆万钧之力,将对方横扫,决不手软。他曾像当年对待鲁迅那样,将沈从文、朱光潜和萧乾三位本来还算不上反动的中间知识分子,骂了个狗血喷头。

沈从文先生说郭沫若写诗还行,写小说不行,郭沫若就骂沈丛文是反动文人,朱光潜先生是个美学教授,仅仅因为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就把他跟蓝衣社扯在一起,萧乾批评文坛大佬现象,郭沫若对号入座,以为说的是自己,郭举证他莫须有的“鸦片”与“贡烟”。

瞿秋白先生对以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攻击鲁迅有个评价:个人认为很中肯

创造社固然抢先发起革命文学,但随之而来的以工人阶级代表自居,仍是一种顾影自怜的小资情绪。何况他们还没有什么创作实绩,却横暴的以代表身份指责他人不革命,在论战中不仅仅暴露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还剥削和消费他人的自尊心。不但调侃老头子的态度,气量和年纪,之后还自认有功的说,鲁迅投降了。

对郭沫若的痛骂,鲁迅先生回了五个字,流氓加才子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第三位于立群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不仅有妻子,还好几个情人。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郭沫若的“革命伴侣”,后被抛弃,下落不明;于立忱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黄定慧,郭沫若的早年密友。

郭沫若的十一个后辈中,除女儿郭平英任北京郭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沾点文史的边儿外,无人继承父业。他们,特别是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也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这一说法,语惊四座。

你怎么评价郭沫若是奴才还是文豪

奴才也要看是谁的奴才!鲁迅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当人民大众的奴才仆人,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信仰,丝毫不损人格。那些攻击郭沬若的人,无非是说郭与毛泽东在政治立场上的合拍,在那些人看来,反毛就是骨气,事实上,反毛者哪个代表人民的利益?只能充当反华反共反人民的败类!在这点上,郭沫若恰好是反击恶势力的先进代表,在蒋介石向人民举起大屠杀的屠刀时,郭先生首先发表讨蒋檄文《试看今日之蒋介石》,中国没有笫二个这样的文人。所以,攻击郭是奴才一说是毫无道理的。

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

鲁迅反感郭沫若的原因是郭沫若没有作为文人的脊梁,做出过见利忘义的事情,因此遭到鲁迅的反感。

鲁迅为何评价郭沫若是“天才加流氓”

1932年8月,一场特别的“隔空骂战”引发轰动,当时鲁迅在文章《上海文艺之一瞥》中,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那他们到底有什么“血海深仇”呢?

其实,从公开的资料来看,鲁迅与郭沫若没有任何私人恩怨,甚至他们两人终生都没见过面,之所以如此针锋相对,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文学上的主张与政治态度不同导致的。

也就是说,最初只是一场文学上的论战,只不过后来愈演愈烈,才出现了人身攻击,而这场论战是郭沫若主动挑起的,所以他挨骂也算是咎由自取。

100年前,并不像今天这样发达,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新型媒体,最常见的就是报刊和杂志,人们也是通过报刊杂志,来获取最新资讯的。

那个时代是一个百花齐放,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先后出现了多次重大学术思想论战,而文人之间的论战,当然也是通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来展开的。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嫉恶如仇的鲁迅,面对屡屡挑衅的郭沫若,只能被动应战,两人通过报刊杂志,彻底隔空杠了起来,下面我们就回到那段历史之中。

时间回到1928年,当时鲁迅刚刚从广州来到上海,满怀期待地打算与著名的“创造社”组成联合战线,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来到上海,就遭受到了猛烈的轰击。

攻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创造社”成员,当时创造社的干将冯乃超、李初梨等人,认为鲁迅的文学思想观念早已过时,甚至登不上大雅之堂。

于是他们率先发难,公开发表《艺术与生活》等文章,猛烈抨击鲁迅,以防止鲁迅成为,他们发展文学思想的绊脚石。

本来如果鲁迅不接招的话,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但鲁迅可不是好惹的,虽然初到上海,毕竟已经屹立于文坛多年,有着丰富的“骂战”经验。

所以他很快就整理好思路,先后写出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进行回应,宣布与“创造社”开战。

鲁迅的文学功底有多强,历史早有定论,岂是冯乃超、李初梨之流能比的,所以随着鲁迅出手,“创造社”直接被干哑火了。

既然干不过,就得搬救兵,他们找到了“创造社”的元老郭沫若,说是元老,其实郭沫若年龄并不大,1892年出生的郭沫若,当时刚刚37岁,而1881年出生的鲁迅已经48岁了,两人相差11岁。

当时,躲在日本避难的郭沫若,见兄弟们找自己帮忙非常兴奋,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他很享受,于是他很高兴地接下了这个“重担”,并亲自操刀,炮制了一篇名为《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的奇文。

这篇文章把鲁迅批得体无完肤,郭沫若在文章中说,鲁迅是“不得志的法西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份子”……诸如此类的词,实在不堪入目。

郭沫若的这种行为,直接将当时普遍存在的“文学论战”,转化为人身攻击,而这种从“论战”到“骂战”的转变,一时之间,舆论哗然,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鲁迅的反击。

正所谓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一众吃瓜群众,都准备好了小板凳,随时等着“好戏”开场,就连报刊杂志社的编辑,也在时刻关注着鲁迅的动态,因为鲁迅接下来的反击,肯定会给他们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

可谁也没想到,嫉恶如仇的鲁迅,让他们一等就是四年,直到1932年8月,才对郭沫若予以回击,大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那这段时间,鲁迅到底在干什么呢?难道他怕了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笔者特意查了一下,鲁迅在那段时间的动态,1929年9月27日,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1929-2011)出生。

可如果仅仅是因为儿子的出生,使鲁迅回归家庭,停止了反击,绝对解释不过去,因为鲁迅根本就不是那样的人。其实,当时鲁迅正忙着与文学家梁实秋,打一场更大的“文学论战”。

而这场“文学论战”,远比与郭沫若的论战,要激烈得多,甚至可以用“旷日持久”来形容,鲁迅和梁实秋在以1930年为中心的八年论战期间,双方先后发表了100多篇文章,总字数达40余万字。

双方的论战,涉及文学、教育、批判、政论、翻译等诸多领域,同时也包含了翻译理念、人性讨论、阶级立场、普罗文学、文艺政策等多种内容。

总体来讲,双方论战还是比较严肃的,但也穿插着人身攻击,比如鲁迅在1930年发表的文章《“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就把梁实秋骂得体无完肤。

(如果感兴趣的话,建议读者朋友们,可以看看这篇被称之为,“现代文学论战名篇”的文章。)

很显然,梁实秋是“骂”不过鲁迅的,最后只能无奈地“偃旗息鼓”,不过就是不知道,梁实秋能不能像他之前发表的文章《我不生气》中所说的那样,做到心如止水。

其实,在那个时期,文人之间的论战是很普遍的,虽然双方可能言辞犀利,但并不会结为死敌,也不会掺杂个人恩怨,基本上都是就事论事,有时候双方骂着骂着,还会结为联盟,一起骂第三个人。

比如,曾在1928年攻击过鲁迅的“创造社”干将冯乃超,其实,是他先骂梁实秋为“资本家的走狗”的,在梁实秋反击冯乃超后,鲁迅觉得冯乃超说得有道理,又顺着冯乃超的思路,继续骂起了梁实秋。

而鲁迅本人其实并不喜欢“骂战”,有的时候,真是被逼得没招了才反击,他曾说过:

“往往别人给我十刀后,我才还他一箭。”

鲁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但笔者在这里不得不说,鲁迅的“一箭”,往往比别人的“十刀”还厉害,不但伤害性巨大,侮辱性更是极强。

但鲁迅从来不是为了骂而骂,就像鲁迅自己说的那样,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反击,鲁迅在关键时刻,永远都是会考虑大局的。

比如,鲁迅后来考虑到,他和郭沫若虽然思想上有分歧,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所以他主动放下个人恩怨,于1936年8月,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写道:

“我和郭沫若等人,或曾相识,或未曾见过一面,或从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我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恩怨的。”

从文中,不难看出鲁迅襟怀坦荡,而当鲁迅的这篇文章公开发表后,远在日本的郭沫若立即发表文章,予以积极回应,郭沫若说:

“先生(鲁迅)实在是一位宽宏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恩怨’的人,我因此也感觉到,解决问题的曙光即将到来。”

不过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曙光到来的那一刻,因为两个月之后,鲁迅就于1936年10月19日去世了,终年56岁。

听到鲁迅去世的消息后,郭沫若连夜写出了一篇,名为《民族的杰作—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追忆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称鲁迅的死,是“不可测量的重大损失。”

写完这篇文章之后,郭沫若觉得,还是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于是紧接着,他又用日文写了一篇名为《坠落的一个巨星》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情真意切地说:

“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但可惜他已经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深切地关心了;鲁迅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但可惜的是,我已经有年纪了,恐怕不能恭维得尽致。”

郭沫若嘴上说,“不能恭维得尽致”,但他在行动上,却做到了恭维得尽致。1936年11月3日,我国在日本东京的留学生,为鲁迅先生举行悼念活动。

郭沫若听说后,立即赶往现场,并当众对大家说,他是以鲁迅徒孙的资格,来参加追悼鲁迅活动的,说完之后,郭沫若还在现场高声呐喊:

“中国之伟大人物,过去人都说是孔子,但孔子不及鲁迅。”

虽然当时全国都在悲痛地悼念鲁迅,但郭沫若的表现,明显非常反常,所以后来很多人都说,郭沫若是在“蹭热点”,甚至还有人评价郭沫若之所以能成为文坛的“常青树”,就是因为他太会“审时度势”了。

那我们说完了鲁迅与郭沫若之间的恩怨,下面我们就重点说一下,鲁迅对郭沫若的评价是否正确,笔者认为,这个评价恰如其分。

这句“天才加流氓”,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郭沫若的一生。我们先说“天才”这个评价,郭沫若成名时间早,跨越时间长,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他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精通英、日、德、俄等多国语言,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可以说那一时期的各种重大事件,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但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巨匠,为什么会被鲁迅称之为“流氓”呢?就算他的研究出现过一些失误,乃至在考古方面饱受争议,最多也只是学术上的问题而已啊?

其实,之所以称他为“流氓”,主要是他在感情上太过“丰富”了,甚至可以说是滥情,如果用今天时髦的话说,他就是一个“渣男”,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郭沫若“丰富”的感情经历。

1912年,21岁的郭沫若,在父母的张罗下,被迫与发妻张琼华结婚,由于是包办婚姻,接受了新思想且叛逆的郭沫若,对张琼华没有丝毫感情,两人只在一起生活了五天,郭沫若就离家出走了。

由于两人始终没有离婚,所以张琼华一直住在郭沫若的老家,为他守了68年的活寡,直到1980年去世,也没有等到郭沫若的回心转意,更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而郭沫若只在1939年回老家时,看过一次张琼华,据说当时郭沫若见到张琼华时,给她深深地鞠了一躬,算是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当然了,这都是后话。

我们接着从1912年说起,郭沫若离开家乡后,于1914年赶赴日本留学,在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医科,1918年考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攻读医学。(郭沫若最初是学医的,后来弃医从文。)

郭沫若虽然有原配夫人,但颇具“浪漫主义”风格的他,到日本后也没闲着,看到美女肯定是要追的,至于原配夫人嘛,反正不喜欢,他也就当做没有。

时间来到了1916年8月,郭沫若偶然间,认识了一位22岁的日本女护士佐藤富子,并对她一见钟情,当时郭沫若25岁,于是郭沫若就对佐藤富子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当时佐藤富子在东京,而郭沫若在冈山,两地相距600余公里,但距离阻隔不了郭沫若的热情,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写情书。

随后,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两人就相互写信四十多次,最频繁的时候,两人一周就写了五封信,而这些信大多都是郭沫若写给佐藤富子的情书。

这些浪漫的情书,让从未见过如此优秀才子的佐藤富子异常激动,佐藤富子的内心彻底被郭沫若俘获了,比如郭沫若在第一封信中,就曾这样写道:

“你眉宇间散发着不可思议的洁光,就好比一轮光华四射的明月,你的脸上放出了圣光,你的眼睛仿佛会说话,你的嘴就像樱桃一样,我爱上了你……”

就这样,佐藤富子彻底被郭沫若忽悠迷惑了,她不顾家人反对,仅仅相识四个月后,就在1916年底,从东京来到了冈山,与郭沫若过起了同居生活。

郭沫若特意给她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郭安娜”,同居期间,她承担了一切家务,悉心照料起郭沫若,还为郭沫若生下了四子一女,当时郭沫若非常穷,可郭安娜没有任何抱怨,始终跟随着郭沫若。

等到郭沫若从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后,郭安娜又带着孩子,跟随郭沫若来到了我国,回国后的郭沫若,由于弃医从文,所以收入很不稳定。

但郭安娜依旧任劳任怨地支持郭沫若,不畏辛苦与危险的跟随在郭沫若身边。1928年,郭沫若因参加南昌起义,并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被国民党通缉。

吓坏了的郭沫若,连忙带着郭安娜和孩子,逃往日本避难。在日本避难期间,郭沫若认识了一位叫于立忱的中国女留学生。

于立忱由于在1934年得了肺病,就来到日本治病,同时担任《大公报》驻东京特派记者,住在东京郊区一带,而郭沫若此时也住在那附近,所以两人慢慢产生了感情。

据说由于两人来往频繁,让郭安娜非常不安,而于立忱一直痴情于郭沫若,但又无法与郭沫若在一起,只能在1937年初,从日本东京返回上海,由于病情加重以及相思之苦,使得于立忱抑郁起来。

于立忱于1937年5月自缢身亡。(有传说,是郭沫若把于立忱肚子搞大了,又抛弃了于立忱,才导致于立忱自杀的,不过从后来于家的反应来看,应该是谣传。)

那于立忱死后不久,由于全面抗战的爆发,郭沫若立即动身离开日本,返回国内参加抗战,不过这一次,他是不辞而别的,并且把郭安娜和五个孩子留在了日本。

而当郭沫若在1937年7月27日下午,顺利到达上海后,日本方面才获知此消息,连忙逮捕了郭安娜,并对她严刑拷打,一段时间后,才把郭安娜放了出来。

自此郭安娜就独自带着五个孩子,在日本艰难度日,由于她特殊的身份,加上早年为了郭沫若与父母决裂,所以根本没有人帮她。

她只能依靠自己,带着五个孩子,在日本艰难度日,而郭沫若在这期间,甚至连问都没有问过郭安娜和孩子的情况,就这样郭安娜独自带着孩子,在日本度过了十一年。

时间来到1948年,郭安娜偶然间获得了郭沫若的消息,兴奋的她终于看到了希望,连忙带着五个孩子,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找郭沫若,可让她奇怪的是,郭沫若始终对她避而不见。

也直到此时,郭安娜才知道,郭沫若早已娶了妻子,没有办法的郭安娜只能无奈地说了一句:“我走……”可当时的情况,她又能走到哪里呢?

最后,还是在政府的关照下,郭安娜成功地加入了中国国籍,独自带着五个孩子在大连定居,加入我国国籍后,郭安娜很少与外人来往,更不会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她也一直没有见到郭沫若,直到郭沫若去世的前一年(1977年),郭安娜写信给郭沫若,说两个人都已经垂垂老矣,希望无论如何都要见上一面,这才有机会见了一次郭沫若。

1983年,郭安娜被推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当时正好赶上她90岁寿辰,统战部和全国政协,还专门为她祝寿。

1994年8月,郭安娜病危时,将自己的全部财产—500万日元捐给了我国政府,同时她还表示,她要死在中国,埋在中国,她说:“因为我是中国人”。

随后,郭安娜平静地在上海去世,享年101岁,她虽然没有跟郭沫若一直走下去,但她跟郭沫若的原配夫人张琼华一样,都是非常长寿的。

那说完了郭安娜,我们接着说郭沫若的恋情,时间重新回到1937年,郭沫若离开郭安娜和孩子没多长时间,就认识了21岁的于立群。

这个于立群就是于立忱的胞妹,(有传说,郭沫若是在于立忱的葬礼上认识的于立群,不过根据于立忱的死亡时间,以及郭沫若的回国时间来看,应该是谣传。)

由于当时于立群经常参加抗日救亡文艺演出,所以她与郭沫若的交集也就变得多了起来,而郭沫若第一次见到于立群时,就又一次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感觉。

按照郭沫若后来的说法,他仿佛从于立群的身上,看到了于立忱的影子,加上于立群此时将姐姐于立忱生前,写给郭沫若的诗,交到了郭沫若手上,更是让郭沫若非常激动,郭沫若后来对身边的人说:

“我有责任保护于立群,我要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这就是对于立忱最好的纪念。”

虽然,此时郭沫若已经45岁,足足比于立群大了24岁,但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很快两人就走到了一起,并于1938年正式结婚,后来于立群为郭沫若生下了四子两女。

而于立群也一直陪伴着郭沫若,直到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去世。半年后的1979年2月25日,于立群跟她的姐姐一样自缢身亡。而于立群的自杀原因,也跟她的姐姐于立忱一样,扑朔迷离。

(有传说,于立群在郭沫若死后,才知道姐姐曾跟郭沫若有过感情,所以精神上受到打击,进而自缢身亡,不过根据当年的情况来看,于立群应该至少在1937年时就知道此事,以此来看,应该是谣传。)

以上,就是郭沫若“丰富”的感情经历,所以笔者认为,鲁迅给郭沫若一个,“天才加流氓”的评价,丝毫没有任何问题。诸位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关于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同为文学大家,鲁迅为何骂郭沫若是条狗 真有过节 还是后人杜撰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4/12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