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汉武帝为什么害怕她(汉朝窦太后为什么只喜欢小儿子)

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汉武帝为什么怕她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汉武帝为什么害怕她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汉武帝为什么怕王太后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汉武帝为什么害怕她
  2. 《汉武大帝》当中刘彻的母亲王太后到底有多阴险
  3. 刘彻为什么立子杀母
  4.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大臣,为何一直受着别人的排挤

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汉武帝为什么害怕她

汉武帝是皇帝,手握大权,会害怕一个老太太吗?还真不是这么简单,事实上汉武帝对窦太后既尊敬又害怕。原因很简单,在窦太后眼中,汉武帝只是个“未央宫实习生”,如果有必要,她一句话就可以让汉武帝“摘帽”,提前退休。

汉武帝即位的时候才15周岁,少年天子。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即位之初就围绕儒家思想,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提拔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加上崇儒的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昔日“黄老派”集体为“儒派”让路。

汉武帝向祖母窦太后汇报工作时,高傲得像只大公鸡:您老人家看看,您孙子翻手是云覆手是雨,厉害不?

可汉武帝毕竟是嫩鸡仔,他完全没注意到老太太的脸,阴得几乎要淌水。“黄老派”为何在景帝朝得势?因为窦太后是他们的根。估计老太太心里气鼓鼓:你这孙子真孙子,敢往你奶奶脸上扔臭袜子了!

汉武帝沉浸在自嗨中,他再接再厉,又下令举贤良方正,大规模选拔儒生;又奏议建明堂、辟雍;还自我感觉良好地准备封禅泰山。

老太太终于出手了,时不时给按个暂停键,把王臧赵绾等“儒派”搞得七窍生烟。于是他们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作死的建议:干嘛事事都要请示老太太,玉玺在您手上,自己盖章就是了嘛!

古代新皇登基,往往因为年幼驾驭不了朝政,所以老皇帝“大行”之前,通常会指定辅政班子。窦太后就是汉景帝留给汉武帝的“掌舵人”,所以,汉武帝必须老老实实地定期汇报工作。

王臧赵绾太眼拙,太急于吃热豆腐,腐儒两枚,完全看不清政局。汉武帝虽然可以撇开窦太后盖章,问题是老太太手上有一个杀手锏,她要是“盖章”,汉武帝就只能当“孙子”啦!

窦太后的杀手锏是什么?兵符。

建元三年,闽越入侵东瓯,东瓯向汉武帝求援。汉武帝派严助为使,征调会稽郡守军攻伐闽越。严助临行前,汉武帝对他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刚刚登基,不方便用兵符调兵,你只能自己想办法。

这是什么话呢?让人家调兵,又不给兵符,跟人借十块钱还得打借条出个凭证,调兵这么大的事,让严助空口白牙去解决,闹呐?

其实不是汉武帝故意刁难严助,而是兵符根本不在他手上,只不过汉武帝不好意思直说。兵符代表兵权,不在皇帝手上在谁那里?当然在窦太后手上了。

兵符就是窦太后的权柄保障,假如汉武帝敢不听话,不经汇报批准就擅自行事,窦太后就可以调动军队,以武力给汉武帝“摘帽”。有兵符这把利刃悬挂在汉武帝的头上,他能怎么办?老老实实当乖孙子呗。

对比一下后来的王太后,她好容易从媳妇熬成婆,以为自己从此可以代替窦太后,对儿子发号施令了。汉武帝憋不住直乐:手上连把刀都没有还想吓唬我?我可没那么高的“自觉性”,兵符我收了,老妈您好好养老。

窦太后为啥跟孙子较劲,她就那么大权力瘾吗?其实不能这么粗暴地看待这个问题,老太太有她的理由。

西汉自建国以后,一直以黄老治国,这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治时代——文景之治。老太太出身低微,没念过书,跟她谈儒家新思想,说句大不敬的话,那就是对牛弹琴。老太太只懂一个道理,成功的经验要坚守,所以在她眼里,汉武帝这么搞就是瞎折腾,就是“崽卖爷田”的败家子行为。

她的这个思想,从另一个侧面看,又是派系利益之争的源头。放眼朝堂,当时几乎全是黄老派的天下,汉武帝尊儒的结果,等于逼迫黄老派集体将权力交给儒派。这不等于要了这帮政客的命?谁熬到这步容易啊,胡子泛白的时候,你让我向新学小生交权?

窦太后历经五朝,学问再低也能看清一个现实:政治基础不能动摇,满朝黄老派集体反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她可以容许汉武帝招贤良方正,绝不允许将黄老派集体扫进垃圾堆。

汉武帝初生牛犊,根本不能洞悉政治势力的强大,出手太轻率,被狠狠打了爪子。窦太后则老谋深算,依靠黄老派的支持,坐在后宫闭着眼睛就能把汉武帝玩得团团转。

当老太太雷霆震怒时,汉武帝才发现:妈呀,老太太背后这么多豺狼虎豹啊,没有兵符自己其实就是个“未央宫实习生”,转不转正全凭老太太一句话!原来我以为向老太太汇报工作,是自己有孝心,现在想想,其实是奶奶有慈爱心。

汉武帝不禁哆嗦一下:罢了罢了,从今以后安心当孙子吧。王臧赵绾,委屈你俩了。窦婴田蚡,你俩先退休吧!

《汉武大帝》当中刘彻的母亲王太后到底有多阴险

王太后不算是阴险,是苦命人熬出了头。失去重压后也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王太后

可以闭着眼断言:历来外戚专权都是“母壮子弱”造成的。吕后是这样,窦太后是这样,王太后差点也是这样。所不同的是,惠帝和景帝都属于至孝,而且性格相对偏软。汉武帝刘彻则不是这样的,他视儒家所谓的孝道为“愚孝”,不受它约束。这一点可以从汉武帝处理与董仲舒的关系就一目了然。赏识董仲舒,是因为儒家的理论为他的改革提供了依据。但一旦董仲舒在文章里用批评的口语,用儒家的宗法去约束他的时候,他果断地选择把他下了大狱。

汉武帝

王太后一直比较有低调。这一点用“情商高”来概括可能更合适一些。早在他还是王美人的时候,从她处理与景帝的关系,处理与窦太主的关系都看得出。在窦太后面前更是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因为她比其他嫔妃看得远,看得透。景帝病重期间,栗妃去看他,景帝试探着问:我死后,我的这些子女还小,你会怎么对待他们。栗妃一句话就把自己填坑里了:他们又不是没手没脚,用得着我去照顾?这句类似于打情骂俏的话,让景帝的心凉到再也捂不热。栗妃也在没翻身。还牵连了儿子刘荣。情商被王美人甩了十条街都不止。

栗妃

武帝继位后,窦老太后听政,王美人做了太后也还是被压了一头。直到武帝亲政,她才算熬出了头。疫情过去之后常听到一个词,叫做“报复性消费”。这个词好就好在报复两个字真的无比贴切。人受压抑久了,会爆发就是这个道理。这时候的王太后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是在“报复性”。

王太后和窦太皇太后

严格意义上说,我不觉得王太后阴险,只是情商高加报复心理主导导致了前后的反差有点大。

刘彻为什么立子杀母

刘彻为什么杀母?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下问题本身,即题主所问的应该是刘彻为什么要搞杀母立子制度。

在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具体地说就是在公元前91年的时候,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纠葛和矛盾的爆发,汉朝廷发生了有名的“巫蛊之祸”,甚至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都举兵反抗,但是最终都自杀身亡。

这件事的发生,致使汉武帝刘彻很久没有确定新的皇位继承人。

可是,饶你是雄心万丈,心胆包宇宙,终究拖不得垂垂老去,刘彻到了晚年,依然还要面对由谁来接汉室江山这个问题。

汉武帝共计7子,太子刘据、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少子刘弗陵。

就在“巫蛊之祸”发生三年之后,汉武帝刘彻令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辅成王图》,然后,将这幅画赐给大臣霍光,很快,群臣就领悟到,汉武帝刘彻想立少子刘弗为帝了。

可是,在甘泉宫居住的刘彻却莫名其妙的心情开始烦躁,经常无故的训斥少子刘弗陵的母亲赵氏,性格温顺的赵氏对此没有丝毫的抵触行为,她摘下身上的配饰,匍匐在地,向刘彻请罪。

汉武帝刘彻依然不依不饶,让人将赵氏拖出去送入宫中监禁。

无辜的赵氏被拖出去的时候还频频回看刘彻和自己的幼子,汉武帝心肠似铁,摆手说,快走,你怎么也不能活了!

数日后,赵氏死于云阳宫。

第二年,汉武帝刘彻病死于五柞宫中,终年70岁。

刘彻死后,赵氏夫人的幼子,8岁的刘弗陵登上皇位,即汉昭帝。

那么,“刘彻为什么杀母?”

我们替题主延续一下其问题;为什么刘彻要采取杀母立子这种残酷的方式来确定皇位继承人呢?

这个问题早在汉武帝刘彻死之前,他自己就做过基本的概括和解释。

刘彻说;“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

汉武帝刘彻的意思是说;古往今来国家之所以陷入混乱的局面,很多事因为君主年纪小,而其母后身体正当壮年,壮年的母后难免独断政事,生活上淫荡肆意,没有其它东西能制止她,你们没听说过吕后的事情吗?

因为刘彻担心在他身后,会出现女主干政,导致汉室衰微,朝纲混乱,所以,采取了这样极其残忍的方式来预防他所担心的事情发生。

汉武帝刘彻所提到的吕后故事,就是指汉高祖刘邦死后,其皇后吕雉专权,为巩固其统治,外戚掌握汉室大权。严重威胁到了刘氏的皇汉地位。直到吕后死后,诸臣将吕氏一族一网打尽,才了结了这段故事。

汉武帝对这一段历史之所以口诵心惟,念念不忘,也是由于自己幼年之时,他的祖母窦太后也是干预朝政汉景帝的立嗣问题都要看窦太后的眼色行事。景帝去世之后,刘彻继位,成为太皇太后的窦氏前期依然抓权不放,中间朝臣上书,建议汉武帝乾纲独断,于是,这些人都被逼死或被免职。

直到窦太后病逝之后,汉武帝才算能够自己秉政行权。

有鉴于此,汉武帝对于女主擅权之事,可谓之深恶痛绝。以至于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先行下手,欲免除后患,不使自己的子孙重蹈覆辙。

汉武帝这种不人道的做法极其残酷和野蛮,而且,对后世也起了一个不好的样板作用。嗣后的封建王朝当中,这种杀母立子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北魏一朝,北魏的肇始者拓跋珪甚至对其儿子嘱咐;“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参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

于是,杀母立子,成为北魏王朝的一项国家制度,“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

综上所述,汉武帝刘彻为了自己刘氏一族对王朝的长久统治,采取这样残暴不仁的方法,实属暴虐,有违人伦,凸出了人性自私、黑暗的一面,应该予以谴责,视为封建王朝的糟粕而厌弃之。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大臣,为何一直受着别人的排挤

汉武大帝主父偃

01

主父偃,今山东临淄人,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来又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啥叫“长短纵横之术”?文雅的说法叫以辩才陈述利害、游涚君主的方法,说白了就是耍嘴皮子。

别看这玩意儿不能吃不能穿,更不能当钞票用,学好了可不得了,所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战国策·东周》),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就是靠这玩意儿吃饭的典型代表。

不知主父偃学得怎样,只知道他一开始“混社会”,就把人际关系搞得非常不好,见谁怼谁,见谁得罪谁,而且都是往死里得罪,当年在老家齐地游学时,当地所有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其他人见了他也像见了臭狗屎,肚子饿了,想借点钱买个馍馍都没人借,亲戚朋友(哦不,这种人早就没朋友了)也恨不得世上没有这个人,他没饭吃,兄弟不管,他没衣穿,兄弟也不管。

在老家呆不下去了,就到其他地方去,比如燕国,比如赵国,比如中山国,走一路臭一路,臭一路再走一路,除了遭人厌恶,就是遭人排挤。

02

急中还真能生智,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走投无路的主父偃脑子一闪,忽然冒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此处不理爷,自有理爷处,老子去找卫青,卫青是陛下的小舅子,他若是为我在陛下面前说句话,还愁找不到工作吗!

卫青倒是个好人,明知主父偃为人差劲,但也多次在汉武帝面前进言,不料汉武帝就像没听见一样。

这下他是真的木有办法了,京城米贵,带的钱又很快花光,眼看明天就要断顿,好在他还没饿昏,又来了个急中生智,铤而走险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

《史记》提到过这道奏章,但记载不详,仅提到奏章一共有九章,关于法律方面的就有八章,另外一条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

虽然对匈奴作战那条不合汉武帝的意,但是其余八条,条条都说到汉武帝心坎上了,汉武帝便马上召见了他,一见面就来了句肉麻的话:“咱们真是相见恨晚啊!”

尝到上奏章的甜头后,主父偃没事就上一道。

也是奇了,主父偃上的每一道奏章,汉武帝看着都那么顺眼,所以他上一道汉武帝提拔他一次,上一道提拔他一次,一年之内居然提拔了四次,飞黄腾达速度之快,让人眼红得滴血!

03

要说主父偃为汉武帝做过什么贡献,除了促成《推恩令》的实施,好像啥都没有了。

所谓“推恩令”,简单点说,就是让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就像分蛋糕,在蛋糕不变的情况下,分的人越多,分到手的就越少,直到分完为止。

对诸侯王来说,这个计策,可谓是一条“毒计”,但却是汉武帝最需要的,因为这条“毒计”,可以极大地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诸侯王势力的日益膨胀,是从文、景两帝开始的,那时候的诸侯王,真是牛得不得了,有的诸侯王,势力大到可以和中央分庭抗礼,甚至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

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就是因为诸侯王的势力太大,而惹出的幺蛾子。

这场差点导致“亡国”的,由诸侯王引起的动乱,后来的统治者,想起来就要做噩梦。

相信这种噩梦,汉武帝也做过,而且做梦都想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父偃的到来,让汉武帝这个梦想,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被汉武帝看上没多久,就摸准了汉武帝的心思,给他建了一议:“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这个计策的好处在于,既能巩固中央集权,又能避免激起诸侯王的反抗,比削藩高明多了。

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就是晁错建议削藩引起的,所以有人说,主父偃还是相当有才的。

04

为汉武帝立了一大功,被汉武帝连续破格提拔后,主父偃做官做到了中大夫。

但对他来说,这远远不够,他还要攀龙附凤。

故事,得从齐厉王刘次景讲起。

齐厉王刘次景,诸侯国齐国的国君。

当时的齐国,是比较大的诸侯国,齐厉王的妈纪太后,也学当年吕后的做法,把儿子的表妹许配给了他,可这小子不喜欢这个表妹,纪太后就让女儿,也就是儿子齐厉王的姐姐,去处理这个问题——你到你弟弟后宫去,把你弟弟和宫女们隔绝开来,让你弟弟和宫女见不了面,这样他身边就只有你表妹一个女人,他不喜欢也得喜欢。

谁也没想到,姐姐一去,齐厉王这个畜生,竟然喜欢上了自己的亲姐姐,然后就开始乱伦。

巧的是,汉武帝老妈王太后,也希望自己的外孙女嫁一个诸侯王,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一个名叫徐甲的,出生于齐国的宦官,一直伺候王太后,他对王太后说,我觉得齐厉王比较合适,也许您可以考虑考虑。

王太后恍然大悟,怎么把这茬给忘了呢,齐国是很大的诸侯国,齐厉王配我外孙女,正合适,那你就去办吧,办妥了给你发红包。

徐甲的目的,就是这个,所以王太后一发话,他就准备动身去齐国。没想到密没保好,被主父偃知道了,主父偃就对徐甲说,办好这件事,麻烦你顺便把我女儿,也弄到齐国后宫里去吧,事成之后我也给你发红包,徐甲心想这不是顺手牵羊的事吗,不难不难,就答应了。

谁知这个自以为聪明的阉货,到了齐国不是直接去找齐厉王,而是先放了个口风,看齐国君臣是什么反应,结果导致齐厉王他妈纪太后勃然大怒,我儿子已经有了王妃,也有其他嫔妃,还要那么多女人干什么?再说那个姓徐的,他有什么资格来提亲?一个穷光蛋,活不下去了才割掉小鸡鸡做了宦官,这种货色也配来提亲,真是笑死人!还有那个主父偃,凭什么要把他女儿塞到宫里来?

徐甲把事情搞砸了,回去又不敢说实话,就向王太后撒谎说,齐厉王已经答应了,“但我担心再出现燕王那样的事”,王太后立马吩咐:这事儿到此为止,今后再也不许提。

05

为什么徐甲一提到燕王,王太后就是这反应呢?

原来燕王刘定国,也是个乱伦的畜生,而且比齐厉王刘次景更厉害,刘次景只和亲姐姐通奸,燕王刘定国不但和庶母上床,还生了一个儿子,还和三个亲生女儿通奸、霸占了弟弟的妻子,被人告发后畏罪自杀了,燕国撤销。

徐甲提到燕王,是在暗示齐厉王也有乱伦行为,王太后既不愿意外孙女嫁给这样的畜生,也不希望再发生燕王自杀那样的事情。

当初告发燕王乱伦的是谁呢?

正是主父偃。

对王太后来说,外孙女嫁不了齐王当然没关系,主父偃的小心脏却受不了了,因为他攀龙附凤的如意算盘泡了汤。

按理说,这事儿与齐厉王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是纪太后不准他儿子再找别的女人,主父偃却恨死了齐厉王。

于是他开始报复。

他对汉武帝说,齐国那地方好啊,富有,人口多,仅每天收贸易税就不得了,在这种地方做诸侯王的,应该是陛下您的亲儿子或者亲兄弟,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如今肥水流到外人田里了,可惜。

这是其一。

其二,齐国那地方,历来让人不省心,吕太后的时候就发生过叛乱,七国之乱时,齐孝王虽然没有参与,但并不意味着他不想参与,如今又传出齐厉王乱伦的事情,这事儿得查呀陛下。

送金子也没用

汉武帝也希望齐王出点问题,以便像主父偃说的那样,把这块肥肉吃到自己嘴里,就说好吧,任命你为齐国国相,去查这个案子。

主父偃一到齐国,刚开始查把齐厉王领到他姐姐那里的宦官,齐厉王就怕了,年纪又小,经不起考验,干脆我也像燕王那样,死了算了,就喝药自杀了。

主父偃没想到会这样,这也不是他希望的,顿时就尴尬了。

他再笨,也明白齐王不能死,因为齐王一死,他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何况他并不笨。

果然,齐王一自杀,人们都认为是他逼死的。

06

一个大汉的堂堂诸侯王,居然被一个中大夫逼死,简直是婶可忍叔不可忍,之前被他整过的人,就得到了报复他的机会。

特别是赵王,他最恨主父偃,因为他家里也有乱伦现象,自己的亲儿子和他姐姐妹妹乱搞,所以赵王整天提心吊胆,常常半夜从噩梦中醒来,害怕被主父偃告发。

其他诸侯王,对主父偃也是恨之入骨,因为他告死燕王逼死齐王后,他们都人人自危,害怕也遭他的“毒手”。

这年头,哪个诸侯王的裤裆里没有一点屎呢?

而主父偃的鼻子,又特别灵。

之前他在朝中时,虽然很多人恨他,但都不敢拿他怎么样,因为他不但笔杆子厉害,嘴皮子也厉害,谁也不是对手,都不敢碰他,只好任他放肆。

所以他一离开朝廷到齐国,出了齐王自杀的事情后,赵王马上就行动了,告他受贿,告他逼死齐王,而且居然有效,汉武帝派人把主父偃抓了起来。

可是主父偃只承认受贿,不承认逼死齐王,因为他确实受过贿——刚当上中大夫时,许多大臣见他升官升得这么快,今后肯定不得了,要不了多久,除了皇上他就是老大,所以为了巴结他,都不惜重金行贿,主父偃呢,当然来者不拒,收了无数银子。

他不承认逼死齐王,因为他确实没想逼死他。

他还算是条汉子,做过的坦然承认,没做过的,打死也不承认。

只要齐王不是他逼死的,那就没必要处死,至于受贿嘛,哪个当官的是清白的呢?

汉武帝就想赦了他。

关键时刻,公孙弘说话了:“齐王没有儿子,他自杀后,封国撤了,收归中央政府,改设郡县,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主父偃,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

公孙弘是什么人?

是御史大夫,副丞相级别,关键是,他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所以在司法方面,他才是权威,他一说话,汉武帝都不好再说什么,不然他就是干预司法,虽然他有这个权力,但是不能服人,于是“公事公办”,不但杀了主父偃,还杀了他全族。

有人说公孙弘是个典型的阴险小人,平时一团和气,不与任何人争,节骨眼上才来个“恶毒一击”。

也许的确是这样,但如果你自己没问题,他又怎么能对你恶毒一击呢?何况像主父偃这种逮谁咬谁的疯狗,留着对所有人都是祸害,包括对他公孙弘,说不定哪一天,对他公孙弘也来一口,除掉他,等于除掉一大隐患,睡觉也踏实些。

07

主父偃死后,连给他收尸的人都没有,而他死前,追随他的达数千人。

都因为之前他得罪的人太多,树敌太多,从诸侯王到大臣,见谁告谁,见谁写谁的奏章。

他从来不给自己留后路,想都没想过。

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他都和他们绝交了——

当初他以相国的身份到齐国去查案,亲友们不远千里去迎接他,结果他把哥哥弟弟,以及之前的故交等等,都召集拢来,对他们说,感谢你们不远千里来迎接我,说明我们还是有点交情,我也不能没有一点表示,说着拿出五百两银子撒在地上,你们捡吧,捡完之后咱们谁也不认识谁,断交。

这叫“散金断交”。

对于主父偃的“遭遇”,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叫屈”:“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大意是主父偃飞黄腾达的时候,好多人都来巴结他,等他一倒霉,都说他的坏话…

这也是人之常情。

主父偃生于齐国,潦倒于齐国,衣锦还乡于齐国,死祸也来自齐国。

还有个细节,一句话杀掉主父偃的公孙弘也是齐国人。

所以简单的剧本是这样的:一个愤青在家乡备受侮辱,闯荡江湖发达后,衣锦还乡却不能放下小时候的芥蒂。一个老乡终于把他消灭了。

司马迁其实把公孙弘、主父偃列传写在了一起,这就是一阴一阳。

还有个细节,公孙弘不建议设立朔方郡:秦朝派过30万人去,失败了,陛下不要去随便试。

主父偃却说此一时彼一时,匈奴被打跑,正式时侯。

汉武帝如此好大喜功,自然听主父偃的,朔方郡就立起来了。

这就是主父偃另一个死因。

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计,立朔方郡。

他有两个生还的机会:回到齐国低调,仇将恩报;给汉武帝说说赵国的处理方式,体现自己还有价值…

“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多少人逃不过这个轮回,下次你得意的时侯,要原谅怼过你的人,知道莫?

关于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汉武帝为什么害怕她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汉武帝为什么害怕她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4/13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