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隐为何被张居正杀害(何心隐思想)

何心隐 杀我者张居正也,万历七年,果然一语成谶

大家好,关于何心隐为何被张居正杀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张居正为什么杀何心隐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难道他没有考虑到
  2. 何心隐为何被张居正杀害
  3. 为什么心学一派到了明朝后期就消失不见了
  4. 何心隐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难道他没有考虑到

谢谢受邀回答悟空问答!

张居正自幼聪颖,好像历来有“天下第一神童”的称号!

科举、仕途,张居正一帆风顺。又当了小皇子的老师,大摆“师道尊严”威势。最高官至“内阁首辅”,虽然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角色,然皇帝是他的学生;这万历皇帝从小受张“训”斥,内心留下“惧”怕张的阴影;况且母后还是站在张居正一边,朝政之事按照张居正的经营调度,万历也只得“言听计从”!毕竟(上)太后、张居正、(下)太监冯保这“三角联盟”还是蛮牢固的,皇上也奈何不了。

张居正的聪明,在当时及后世是被公认的!

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被清算,他身前是不会考虑的那么周全的!

第一,他属“英年早逝”,死时才五十八岁。而这个年龄,是为政者的“壮”年,他应该不会想到小小的痔疮会要了他的命!(没有考虑到)

第二,他主政时,改革、变法虽然很成功,对大明社稷绝对有利。但这样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肯定会伤害一大批的既得利益者;一旦“气候”转变,他们一定会拚命反攻倒算的。(应该考虑到)

第三,自以为是!没有认清“学生”的身份和个性,一味以正统的“严师出高徒”的要求对待学生;尤其是“学生”当了皇上后,仍摆出老师的架势待之,留下祸根。(没有想到)

第四,“接班人”选错。没有看出长期跟在身边,又是鞍前马后的接班人,会在他身后出卖他。(没有想到)

第五,生活奢侈、铺张。从三十二人抬的超级豪华轿子,就可看出端倪!捞了不少好处当然会落下把柄、口舌的。(应该考虑到)

总之是,在他去世的那个年龄,正常情况下应该还没人考虑“身后事”!尤其是没有想到,“学生”会这么憎恨他这个老师!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

何心隐为何被张居正杀害

何心隐被杀是迫不得已。

何心隐和张居正相识是在京应试时,彼此之间相互欣赏。张居正金榜题名,而何心隐名落孙山,从此两个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以天下为己任,何心隐以讲学而乐此不疲。

问题在于,所谓讲学,实际上是对朝廷的政策进行大肆攻击和歪曲。久而久之,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何心隐已经不能见容于朝廷,其被杀是必然。

为什么心学一派到了明朝后期就消失不见了

个人见解

心学并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是开发人的心智,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解决世间万物之谜的终极哲学,作为心学的铁杆粉丝,我认为心学不拘泥于死板的宋明理学,不能被封建统治作为思想枷锁来束缚百姓的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学针对封建统治来说还会有点反动,不利于封建统治,所以明清后期的集权化管理模式下,是不能容忍心学的学说的发展的。

何心隐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一部分

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鲜明战斗风格的学派。

王艮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序》)。

身为启蒙思想家先驱的泰州后学李贽称王艮是个有“气骨”的人,说他是“真英雄”,他的后学也都是“英雄”,而富有气魄,“以布衣倡道”,最后遭到统治者杀害的何心隐更是“英雄莫比”(李贽《与焦漪园太史》)。

何心隐(1517—1579)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州永丰人。幼年时期,他“颖异拔群,潜心经史”,具有远大的抱负。

30岁时赴郡试,得第一名。后来跟随王艮后学颜山农学“心斋(王艮)立本之旨”,毅然抛弃了科举的道路。

何心隐出身于富有之家,但他并不眷恋钱财,相反,他却同情人民,不满于封建专制统治。37岁时,他写了《聚和率教谕族俚语》《聚合率养谕族俚语》及《聚和老老文》三篇文章,认为《大学》先齐家,于是在家乡把本族人合在一起,创办“聚和堂”。

他本人亲自“身理一族之政,冠昏丧祭赋役,一切通其有无”,而且“行之有成”(《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序》)。他这样做并不是简单的大家族的合族共财,而是希望从“齐家”开始,逐步推而至于“治国”、“平天下”。

第二部分

在社会组织方面,何心隐还要求破除一般的身家,从而建立一种超乎身家之上的“会”。他十分重视朋友关系,以朋友为性命。

他虽家饶于财,却“独弃置不事,直欲与一世圣贤共生于天地之间”(李贽:《何心隐论》)。

他去世后,弟子胡时同根据何心隐的遗言,还将其骸骨与其好友程学颜合葬一墓。在何心隐看来,朋友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交尽于朋友”,其他如昆弟、夫妇、父子、君臣等社会关系都是不正常的。

与朋友关系相联系的还有师友关系。朋友是“交之尽”,师则是“学之至”、“道之至”。把朋友、师生关系用一种组织形式联系起来,就建立起了一种“会”。

在这种“会”里,“人伦有无,公(何心隐)舍其四,而独置身于师友圣贤之间”(同上),这是一种超乎一般封建伦常的社会关系,主“会”的人轮流担任,各个家庭分别隶属于“会”。

第三部分

与理学家的“灭人欲”说教相反,何心隐主张“育欲”。

他认为:“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逸,性也。”又说:“欲货色,欲也;欲聚和,欲也。”

他主张人性应顺其自然,不须加以束缚。在《聚和老老文》中,他谈到周人始祖后稷的曾孙公刘喜爱财物,也希望百姓多有财物;文王的祖父太王喜爱女色,也希望百姓男女都有婚配,这便是“育欲”。

因此,对人们的欲求要加以尊重,而不可横夺。这反映了他的平等精神。

何心隐的上述理想,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都是一些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空想,但其意义是重大的,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何心隐也正是基于这种理想,才富于胆量,气魄超群,成为被后人称道的“英雄”。惟其如此,他才能一生“猖狂无忌惮”,坚强而不屈。

第四部分

何心隐40多岁时,因反对邑令收取“皇木银两”杂税,写信进行讥笑,因此被捕入狱,定了绞罪,后经好友程学颜营救才释放出来。

以后,北游京师。有一天,何心隐侦察到严嵩要向嘉靖皇帝进揭帖,于是密授一位叫蓝道行的道士。

蓝道行替皇帝占卦时,说:“乩神降语:今日当有一奸臣言事。”皇帝正犹豫时,严嵩揭帖到了,因此严嵩受到怀疑。

严党发现后,对何心隐十分仇视,他只得隐姓改名,离开京师,漫游讲学。

十几年以后,张居正为相。他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禁止讲学,毁天下书院。

为此,何心隐写下了万言长文《原学原讲》,阐明“必学必讲”的理由,以驳斥张居正,指责他“蔑伦擅权,实召天变”(《野获编》卷十八),还试图以术去掉宰相。

为此何心隐受到通缉,最后终于在祁门被捕。他被押至武昌,受到严刑拷打,始终不屈,还先后写了20多封书信,以阐明自己的观点,没有丝毫乞怜的样子,最后死在狱中。何心隐被害后,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张居正为什么不喜欢何心隐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4/13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