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63式自动步枪,为何仅仅装备了9年就退出了现役(63式自动步枪口径)

中国国产最经典的军刀,第2把最毒,越军最惧怕,被禁用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国产63式自动步枪,为何仅仅装备了9年就退出了现役,以及63军为什么被解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如何评价63式自动步枪
  2. 铁原阻击战剧情详解
  3. 集团军和军有啥区别
  4. 国产63式自动步枪,为何仅仅装备了9年就退出了现役

如何评价63式自动步枪

63式自动步枪是笔者亲手接触到的第一支步枪,在笔者军训的时候,用63式练习劈枪和战术,不过当时63式步枪已经属于退役武器,不可能再用来射击,所以射击性能如何实在是不知道了。

63式的全重量比较大,用来劈枪比较费劲,后来劈枪用56半自动就轻松的多,而且全枪比较长,尤其是刺刀打开的时候,不过我们用的63式很多已经没有刺刀了,应该是丢掉了。而且没有日常的保养,我们向后拉枪机经常无法复进,我们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班长们一般是找东西敲拉机柄,实在不行就上脚踹。

63的宽度比较大,手握持比较困难,尤其是做低姿匍匐的时候,手的虎口要握在枪的标尺附近,63的枪管长,手握在标尺的位置,在匍匐的时候,枪口经常向下触地,枪口容易进土。

说完了自己体会到的,再说一下纸面上的,我们军训回来,轻兵器就登了一篇介绍63式步枪的长文,详细的介绍了63式的来龙去脉,63式步枪是通过对印反击战的总结,提出了步冲合一的要求,针对是56式冲锋枪火力猛,但是连发精度偏差,56半自动射击精确,节约子弹,火力密度不够,而且一步兵班中,同时装备3种枪械,对于维护保养不利,如果可以减少枪械的种类,就比较好了,这种情况下,步枪和冲锋枪首先就要合成一种枪械。

63式的总体设计就是把56式冲锋枪和半自动捏合在一起,不过是偏向半自动一点,比较强调射击精度,同时兼顾火力密度。应该说这样的要求就是已经落后于当时的战争对于火力密度的要求。而且全枪长比较大,不方便携带。

不过当时设计定型的63式还是一只性能优良的步枪,各种性能都能够满足部队的要求,小批量生产以后,换装的部队对于这只枪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随着生产的继续,很多的问题就出来了,而这种问题实际是人的问题,当时生产厂生产能力好像是十万支每年,但是上级要求提高的60万,超过实际产能5倍之多,由于任务的缺口太大,生产厂对于实际的生产工艺做了很多的改动,其中大部分改进是好的,但是其中有两项改动是严重的影响了步枪的质量。而这两项中,对于步枪质量影响最大的是冲铆机匣。

原来63式的机匣是用一块金属通过切削加工抠出来的,而冲铆机匣也是首先机匣的主要部分冲压出来,然后用铆接或者电焊等工艺组装在一起,从大规模生产的角度来说,冲铆机匣比用一块金属抠出来的机匣要方便的多,不过整体机匣比冲铆机匣要结实,使用寿命要长,不过这种寿命的减少是可以接受的。后来,56~2自动步枪就是用了冲铆机匣,也没有什么事,笔者军训时,劈枪用63,而射击用就是56-2,对于射击精度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还有同学用5发子弹打了48环。

但是没有影响的前提是生产工艺过关,但是当时63式就是工艺不过关,生产出来的机匣可能是内部应力没有消除好,总是在变形,所以射击精度不高,经常出现校好的枪放一段时间后就打不上靶了。当时据说11个军区有9个打报告要求换枪,并喊出来还我半自动。而到了1978年全面撤装距离大面积装备只有10年。

对于63式自动步枪,虽然它最终撤装,但是通过研制63式,首先建立一支队伍,中国自行研制步枪步枪的队伍就是通过63式建立起来的,而且是全过程的走完了一支步枪生命,这种锻炼对于设计人员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虽然,63式本身并不成功,但是对于中国设计人员的锻炼是不容抹杀的。

铁原阻击战剧情详解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为扼止“联合国军”的进攻,在朝鲜涟川、铁原地区进行的阻击战。该战役中,第63军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共毙伤美军1.5万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

集团军和军有啥区别

集团军和军有什么区别?有时候几乎一样,有时候却差着三个级别

仅仅从国民党军队方面看,集团军和军十分相似,但集团军始终都大于等于军。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先后成立过40个集团军的番号,比较有名的是张自忠的第33集团军,王耀武的第24集团军,以及我党领导的第18集团军。

很多时候,集团军是军的上一级机构。比如川军中的杨森带领的集团军下辖第二十军、第二十六军和第三十一军。番号大了就能冒领军饷,杨森手下的三个军实际兵力分别是是二十军有4567人、二十六军有4522人、三十七军更仅有2056人。其实三个军加起来,还不如第十八集团军最一开始的一个师大。

我们的第18集团军,其实只有3个师,三个师下面各有两个旅六个团,平均到每个团有1500兵力,每个师则是一万出头甚至一万五左右。这几乎是国军中编制最满的师了。同时,单兵的财政拨款上,第十八集团军也绝对是最小的一个。

反观新四军,虽然直属于第三战区,却只有1.03万兵力,下辖四个支队。支队相当于旅,每个支队有若干个团。

新四军这样的军,其实还不算最弱的军。有的时候,国民党为了犒劳将士,常常需要直接升官,师部分出一些人就成了军部,至于说其他的师从哪里来,则需要吞并友军了。典型就是88师的命运。

淞沪会战中,88师师长孙元良有功,直接升为72军军长,下面只有一个师。南京保卫战孙元良不战而逃,72军番号取消,88师并入了71军。到抗日战争后期,71军逐渐把原有的87师,36师吸收进来,陈明仁担任军长,成了国军中的较强军队。36师、87师和88师,号称是国军最强的德械师,如今抱团在一起也还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王耀武的74军,下面有51师,57师和58师三个兵力一万的主力师。74军和73军、100军一起组成了第24集团军。24集团军总兵力能有十万,这才算是比较标准的集团军,实际上相当于解放战争后期的兵团。

从国际上看,集团军的兵力不可能少于10万,而军,相对来说就少多了。

二战中,苏军合成集团军通常不超过10万人;德国每个野战集团军为12-25万人;美国的野战集团军规模最大,达25—32.5万人。

二战后,苏军标准合成集团军,辖3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共7万人;法国集团军辖3个军,共10个师,编12.8万人;而美国集团军按80年代标准编成,下辖3个军、12个师,加上920多个连以上的各种支援部队,总兵力接近50万人。

而我们的解放军,一开始成立了四大野战军加华北军区,后期每个野战军都有十几个纵队。当纵队发展为军,纵队上面又建立了兵团,兵团之上则是大军区。这里面的兵团,实际上就是集团军。

现在我们的军队有200多万,分为了13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有十几万到二十万不等。与国际上的差距并不大。

新军阀军阀混战中,集团军的编制最大

国民革命北伐中,国民党军队从原本的8个军十几万人扩张到了五六十万,宁汉合流后,二次北伐继续,国民党总共组织了四大集团军,分别是蒋介石第一集团军,冯玉祥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第三集团军和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

这四大集团军中,蒋介石的的第一集团军和冯玉祥的集团军都是30万左右,李宗仁的集团军稍弱,有20万,阎锡山的集团军则有15万。

其中最大的蒋介石的集团军,下面并不是设立了军或者师,而是建立了方面军,方面军下面还有路军,路军下面才是军和师。这样的军事编制设置,实在是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国产63式自动步枪,为何仅仅装备了9年就退出了现役

63式是个比较可惜的武器,但它也并不像有些人炒作的那么“生不逢时”。

这杆枪最大的问题,在于当时的人对步枪战术的未来判断错误,在所谓“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导下,点歪了科技树。

人民战争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设计武器时过度地去满足那些落后的战术思想。

比如要求枪有长度,利于刺刀见红;要求有精度,每一颗子弹都消灭一个敌人。

未来突击步枪盛行的火力、可靠性、便携性、配合机械化载具的适用性全都被忽视了。

当时自动步枪的发展脉络已经比较明晰,我国也完全掌握了苏联的AK47技术,但新枪的设计还是发生了倒退。这就是落后的战术思想在作祟,总想打游击战,打白刃战,全民一起在国内与敌人周旋。

说白了,那时的人没有准确预计到未来高机动化作战的趋势,过于驻足当前,搞出了一支思想非常传统的“步枪式武器”而非现代意义的“突击步枪”。

换个角度的话,我们也不能对那个年代的武器要求过高,让63式承受过度之痛。

新中国百废待兴,万事都存在缺口,人们也没有上帝视角,不可能事事高瞻远瞩。

以当时的水平,63式已经是一支设计得无话可说的武器了,它连空仓挂机和可调式导气功能都有,桥夹弹匣弹鼓兼用,还能过多地要求什么?

不能凡事要跟AK比,除开苏联,当时的西方普遍在使用7.62NATO弹的步枪,不是M14就是FAL,那会儿确实有股潮流就是63式这样的长尺寸自动步枪。

实际上,63的表现远远优于上述的西方枪,尤其在连续射击上,63式比美帝那几乎不能用的M14强了太多。

美国人自己都受不了M14子弹乱飞的连发,给拆掉了快慢机拨块,只允许一般士兵打半自动。

这种问题直到越南战争中期,美军换装M16步枪后才解决,但又引发了更多狗血倒灶的事情,就不赘述了。

而且M14是什么?M14本质上也就是M1加兰德的自动化修改版本,美国人一直用到现在。

所以,63式很差吗?这可是1959年设计的武器,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款自动步枪。

跟同期西方设计的武器比起来,你会发现63其实很优秀。它糅合了SKS与AK的功能特性,也确实满足当时的国情和部队状况。

很多当年部队的老兵和地方民兵都打过63,它其实没有网文中传的那样不堪,大体性能就在56半和56冲之间。

一些批次比较优良的63被支援给了外军,普遍都有很不错的评价,人们认为这种步枪兼具AK和SKS的优点,射速节奏较好,可调的导气阀抑制了AK式的枪口跳动,弹匣通用性很好,火力持续性比AK更高。

最影响63的其实是那个动乱时代的工业素质。

受特殊时期和浮躁的加工影响,63式的制造简直是反工业流程的。

领导部门强行要求武器大规模生产,超出了工厂的制造能力,然后63式步枪又被下放到零零散散的其它工厂,以实现年产60万支的计划。

这直接导致了63式质量的良莠不齐,精良生产的63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许多工厂为了在技术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强行上马,恣意乱改图纸,简化工艺,篡改流程,连关键的铸锻工艺都能换成冲压铆接。

人们只管大干快干,完全不顾生产秩序和生产规律,军代表受制于“政治任务”,不敢过多干涉成批的生产,导致不少63式生产出来就是废品、次品。

有的枪质量差到什么程度呢,打不准不说,连木头都是不合规的,居然能在训练中把枪托折断。

还有的枪频繁卡壳,掉零件,喷火,机匣盖都崩飞出去老远。

这些武器装备到部队后,很快就爆发了极为恶劣的内部影响,许多战士不堪忍受63百出的故障,纷纷对上级反映问题,导致不退出现成批的“不要63式,换回56半”的呼声。

最终,中央军委在1978年下发了停产和撤装63式自动步枪文件,彻底终结了这款步枪的命运。

与其说是63式本身设计不良,倒不如说是落后的工业水平和浮躁无序的历史环境坑害了63。

不过,没有63式的教训,就不会有后来经典的81式自动步枪。尽管因为63步枪事件,导致部队步枪自动化进程晚了很多年,但这些教训同样弥足珍贵,是中国现代轻武器发展的重要养料。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63式自动步枪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4/138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