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你识得的汉字里,最悲伤的字,你感觉是哪一个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汉字的故事冷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谁能告诉我中国文字的拼音是怎么发展来的
试答:从“官话”到“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逻辑。本题"中国文字的拼音是怎么发展来的"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也极有价值的命题,其内涵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本身,题下已有答案值得认真借鉴学习。
本文试从整理清末到新中国“汉语拼音方案”形成的一些史料入手,思考从统一“官话”的努力到“汉语拼音方案”立法的历史逻辑及其包含的深刻意义,就教于方家。
1、中国在19世纪末的“汉语拼音运动”是社会变革宏大主题的组成部分。
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顺应历史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富国强兵、民族振兴,其意义远远超过”文字改革“本身。
由”切音字运动“引发的”国语运动”和“国语标准音“确立”以及其后的”注音字母“的制定直到新中国”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一脉相承,从一开始就从汉民族语言的统一直指中国多民族国家独立统一、复兴这样的宏大历史命题。
正因如此,“汉语拼音方案”是对”注音符号方案"、"国语罗马字方案"、"北音拉丁文方案"的继承、发展、创新,在近百年历史中,看似远比社会变革简单容易的“汉字拼音化“方案的种种努力,如果不能顺应“华夏民族共同语”这一宏大主题就注定无法推行。
(《新约全书》,”官话“版,字母注音,约出版于1920年后。)
2、“汉语拼音运动”的核心诉求是实现“华夏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性呈现。
清末民初的”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是可以远溯至明末,众多研究都注意到了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金尼阁、丁韪良等在推进中国汉字注音方面的贡献和努力,但这种努力是局部的和肤浅的;中国对“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反思直接触发了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激进程度甚至要求”废除汉字“,这是西方传教士不容易理解的。
知识阶层在推究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时,形成了以谭嗣同、钱玄同为代表的观点:“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这是清末“切音字运动”的由来。
清末最后十年中提出各种拼音方案多达几十种。“切音运动第一人”卢戆章的《切音新字序》(1892)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种诉求已远远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而是涉及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要求了。
从内容和措施上看,当时中国的上层社会人士的努力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官话“(指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没有也不可能涉及”国语“的形成,即面向民众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的普遍推行。
(《葡汉辞典》手稿页,时间约为清末)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竟然大多是为”方言“设计的,比如卢戆章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方案就是想用拉丁化拼音来拼写“闽广方言”的,清政府批驳其“不能通行各省”而弃用。
在卢戆章之后,劳乃宣(同治进士)设计了《简字全谱》方案(汉字笔画式拼音),这是一个包括南京话(《宁音谱》)、江浙(《吴音谱》)、闽广(《闽广谱》)方言的拼音方案。尽管慈禧在召见劳乃宣后还曾御批要求“学部议奏”,但不仅社会上骂他是“分裂语言文字的罪魁”,连清政府学部的明白人也因其方案“分裂语言,有碍统一”,最终束之高阁,不议不奏。
在深刻认识“拼音”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之后,王照提出的以汉字偏旁拼写《官话合声字母》方案广受欢迎,从京津、奉天到江浙官话字母遍及遍及中国十三个省,原因正在其直指”官话统一“,所谓:”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语言必归划一,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宜取京话“。
张之洞、张百熙(管学大臣)、吴汝伦(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等与王照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也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1911年,清政府“学部”还正式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准备用五年时间,在“宣统八年"(1916年)普及国语。这既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笑话,但也是顺应大势的历史事实,其中并无矛盾。
3、重视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推行”国语“和”国语标准音“的历史贡献。
辛亥革命后,清华政府倒台,中国实际上陷入更大的混乱中。即使如此,北洋政府在1912年就着手大力推行”国语“,希望确定”国语标准音“。这种紧迫的努力同样清楚地显示,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与大中华意义的国家统一紧密联系的课题。
北洋时期,“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把“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空想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方案,甚至连”注音字母“的提法也更名为”注音符号“。自此,”国语“进入师范和小学语文教学,也进入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社会生活的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事实上的”法定地位“。
在整个民国时期几十年,”国语运动“又经历了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的演进,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以《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发布为标志,以“北京语音系”为全国“标准音”成为共识。
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语言改革进展成果也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时,”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方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书页图片:民国时期的注音”国语课本“,大约为1930年代出版物)
4、艰苦探索的十年,新中国开国领导人直接推动《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刚刚成立,毛泽东主席立即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即“文改会”。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和直接领导推动“文字改革”的进行。
1952年10月,在“文改会”成立的当年,“拼音方案组”就通过了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方案“(声母24个,韵母37个)。1953年初,正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了“拼音方案”,但他认为这套”拼音字母表“主要的缺点还是”笔画太繁“,他甚至表示有些拼音比以前的注音字母更难写,需要进一步研究。
实际上,在1950年到1955年间,“文改会”还曾就“汉语拼音方案”向海内外征集了600多种方案,选择了264种编印成《各地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作为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现在已经成为珍贵史料。
很多人并不知道,“文改会”在1954年还提出了五个“民族语言拼音方案”的草案,国务院在1957年曾经批复过一份《关于讨论壮文方案和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的报告》,这清楚地表明推动“少数民族文字”的规范和发展实际上与“汉字改革”三大任务是紧密相联的整体。
(《各地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1957年出版)
1955年10月,“文改会”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解决了《汉语拼音方案》最关键的语音标准问题,同时提出六种“汉语拼音方案”的初稿向全国征求意见。
“文改会”并且极其郑重地提出要用“普通话”代替“国语”这个历史名称,而这一提议决不是无关要紧、可有可无的。
1955年5月6日,刘少奇主席也曾经对“文改会”工作提出过三点很具体的意见,包括“简化字要分期分批进行”(繁体字不要马上废除)、“学校采用普通话教学”(教师要学会普通话,不会讲普通话的,不能当教师)和“汉字拼音方案”(考虑用拼音试译《毛泽东选集》)。
1956年1月,中央召开了一次“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这个具有全局性的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专门对“文字改革”发表了讲话,这也充分反映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层面对“文字改革”所具有的特殊重要地位的重视。
以下摘录毛泽东主席在这次大会上的讲话原文:
“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的好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周恩来总理在这次会议的总结发言中说“中央政治局决定:首先简化汉字,推行书报横排,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公布后用在小学课本上,代替注音字母。”
1956年一二月间“文改会”后,《人民日报》在2月12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和《关于拟订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向全国征求意见。
1956年9月26日,“文改会”主任吴玉章还在“中共八大“上专门作了《关于中国文字改革问题》的发言。这些都充分说明”文字改革“所涉及内容的广泛和动员的深入。
在经历近十年艰苦工作后,直到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所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中才首次明确提出:我国文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项任务。
所有这些都反映新中国开国领导人对于“文字改革”的全局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清楚的认识,这也使得“文字改革”在1950-1958年近十年的基础工作细致而扎实。
(全面总结、继承、吸收古老汉字的文化营养是”汉字改革“的题中之义。)
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郭沫若为主任的“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张奚若、胡乔木为副主任,委员共16人),将提出的《汉语拼音修正草案》向语言、教育、文艺、新闻、出版、科技、翻译各界以及部队、人民团体和39个城市的100位语文工作者书面征求意见。
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决定中有“准备提请全国人大讨论和批准,并且决定登报公布,让全国人民事先知道”这样认真而又感人的表达。
同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特别发表社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和汉语拼音方案》,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定下基调。
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明确要求“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求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需要指出的是,直到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才通过《ISO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但这项迟到的决定正式确认了”汉语拼音方案“为汉语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其中对中国地名、人名、专有名称形成国际规范的意义极其深远,比如地图翻译或标注。
(1950年代,出版了大量《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作为”汉字拼音方案“参考)
5、结语:从”国语“走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历史必然。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此项立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立法意图在于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
其中,《通用语言文字法》在第十八条对《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如下:
(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2)《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
(3)《汉语拼音方案》同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4)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这几行看似简明的文字既是中国古老文字在新时代的使用规范,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向现代化迈进艰苦探索的重大成果,既是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维护国族独立、统一百年奋斗史的”文字总结“,更显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附记:
2015年12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日内瓦出版了(InternationalStandard,2015),向全世界公布了最新的"汉语拼音国际标准":《ISO7098:2015》。
鲁迅当年为何要说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的话
不要只摘抄这一一句,后边一大截怎么不发出来!
鲁迅当时是这样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整个民族的危机。
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譬如说,一个小孩子要写一个生姜的“薑”字,或一个“鸞”字,到方格子里面去,能够不偏不歪,不写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花一年功夫,你想汉字麻烦不麻烦?
不要断章取义了!
汉字有什么“硬伤”
要说汉字的硬伤,就得先说汉字的优势。在这里必须跟英文做对比。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英语的词汇量每天都在增加,只要有新物质出现,就得有词汇进行描述,有很多是新创造的词汇,所以英语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如果不能解决这种蝴蝶效应,英语必然会阻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汉字优势非常明显,因为汉字总量基本不变,却几乎可以描述如有事物,甚至包括尚未出现的。你认识3000个左右的汉字,就能完整的读懂一本小说,但是你认识50000个英文单词,却不一定能读懂一篇资讯。
然后就得扒一扒汉字的“硬伤”了。相对于英文来说,汉字总量看起来很少,但是包含的意境太过博大精深,加上古人上千年的锤炼,已经可以说是没有人能完全掌握。一句话,一个词都有可能包含了好几层意思,在官场和生意场等等场面,中国人都被玩得团团转,其他国家那些“死脑筋”的人,懂得皮毛都不错了。
当然,很多中国人都以此为荣,可以愚弄一下别人。但是别忘了,中国要崛起,首先得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文化,认可我们的文化,那么消除这些“硬伤”就显得非常重要的。
你识得的汉字里,最悲伤的字,你感觉是哪一个
中国人比较含蓄,这是独特的东方审美观,美学,含而不露。汉学里面,最悲伤的字,应该是一个“迟”字。
迟,晚了。晚一步,就差那么一点,煮熟的鸭子飞了,太可惜了,悔之晚矣!
什么事物令人深感悲伤?最残忍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人迟暮”,极具悲情的美女之“迟”,这个相对比较直观。花自飘零水自流,自然法则,美人也不能避免,绝世容颜也抗御不了风霜的侵蚀、岁月的蹉跎。
曾经豆寇,风华正茂,出水芙蓉,貌如凝脂,冰肌玉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手是红酥手,眉是颦蛾眉,眼是星眸,面映桃花。这是你的时代,山水都为你倾倒。有朝一日,忽然,枝疏叶落,花瓣凋零,容颜不再,曾经的倾国倾城不再,只有风中的叹息!美人迟暮,残不残忍?悲不悲伤!
昨天,偶然看到张曼玉的一则消息,说是张曼玉真的老了,容颜失色。想来,也是啊!张曼玉1964年生,到现在也五十好几、快六十的人了!时光蹿梭催人老啊!
张曼玉,一代玉女,代曾经是多少男生心中的女神啊!五界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四界台湾省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一界最佳女配,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拿奖拿到手软。《新龙门客栈》,《英雄》,《甜蜜蜜》,《花样年华》,等等,这些作品至今记忆犹新。
张曼玉真的在渐渐老去,岁月从不待美人,愿你从容,愿你优雅依旧!
赵雅芝女士,年过六旬,保养得好,被称为不老女神。《上海滩》、《京华烟云》,特别是《新白娘子传奇》,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美貌又优雅的女子一一赵雅芝。赵老师依然存有优雅的美,只是,怎比得当初?小何才露尖角时!
其二,英雄未路,男人的悲情,也是一种“迟”,路到尽头,深痛反思,悔不当初,悔之晚矣!英雄,雄姿英发,拔山盖世,一时风头无两。英雄,多是性情中人,有魄力,有实力,伟岸高大。所以,自古以来,英雄都被世人所仰慕、夸赞,竖大拇指。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铁打的汉子也是血肉之躯,英雄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这一点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英雄豪杰也有弱点,也会犯错误,甚至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到那时候,天地依然广袤辽远,可是,英雄已无立锥之地!悲残!
英雄项羽,西楚霸王,出身贵族,力能扛鼎,“力拔山兮气盖世”,以江东八百子弟起事反秦,是实打实的亡秦的主力和中坚,是主心骨。“羽之神勇,干古无二。”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英雄,最后却四面楚歌,拔剑自戕。“天亡我也,非战之过!”王者项羽,在拔剑那一刻,除了依旧的傲气,会不会有所后悔呢?我相信,一定会有的。比如“鸿门宴”,比如鸿沟之约,又比如放走韩信,等等。可是,悔之晚矣!迟了!一切都太迟了!英雄末路,回首太迟。够不够悲?算不算伤?
其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做事要乘早,不要迟了,没能力了才想起,太迟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岳飞岳武穆的词作中的警句,出自大名鼎鼎的《满江红》。
我们后世一般把这句话当做警句,该句警醒我们,教导我们,不要空付大好年华,在青壮之年,要努力去做事,才能实现理想,对得起自己,也不辜负了时代。
在青年时期,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你不去尝试做一蕃努力,到老了,白发对霜镜,没用了,力不从心了,迟了!只能空悲切!
范进中举。范进老童生,那么大岁月也努力去考试,最后也算得尝所愿。他的这种努力当然应该肯定,可是别忘了,那是人家考官可怜他,心生怜悯,才给他个名额。这种事儿可遇不可求,机率太低。
做事,要乘早。不要迟了,再后悔。没用了!悲伤。
其四。“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给亲情“迟”的遗憾,太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顺老人,就在平常的生活中;吃饭穿衣,日常的细节就是最好的机会,对父母长辈多问候,虚寒问暖。出门了,说声:“爸爸,我上班去了!”做好饭了,先给妈妈盛一碗;天凉了,给老人添件保暖的衣裳。主动些,不要总等着父母提示,还小心翼翼。你平常以为的小节,小事情,对老人家来说,可能就很重要。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应该的,都是孝顺父母的机会。一但他们先我们而去,那我们真的就是个孤儿了。世界虽大,那个可以完全无私爱抚你的人,他,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我们来粗略算一下,子女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幼小两三岁,孩提,完全不懂事;三年幼儿园,六年小学,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很多都是住校了,周末几天,假期在家多一些;大学四年,少年已经展翅要远飞了;然后工作、恋爱、成家,接着就是又一代了!要是考研读博,那就更远了。指不定飞到大洋彼岸去呢!
这么一算,吓一跳!
善待双亲吧,一但失去,永无可补的可能。
“子欲养而亲不待”,岂止是悲或伤,铭心刻骨,痛彻心肺。一抷黄土,站在田间地头,那不是悲伤,有一种痛,叫绝望!
迟,一个字,可以成为悲伤,可以成为各种悲情的由头;一个迟字,蕴含了悲之情、悲之最、悲之痛、悲之伤、悲之念、悲之悔、悲之恨。。。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