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前海宁为何叫硖石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海宁历史冷知识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以前海宁为何叫硖石
大家都知道现在海宁的市区原来就是硖石镇,那么硖石为什么叫硖石呢?其实硖石是以两山夹一水的地理形状而得名。据《海宁州志》载:“本两山相连,秦始皇东游过此,见有王气,发十万囚徒凿之,遂分为二:一曰东山,一曰西山。”不过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晋太康中,分嘉兴治,由拳故地始专属盐官(海宁,时称盐官县)。自此,硖石作为海宁所属区域,延续至今。唐永徽六年(655)置硖石镇,开元十一年(723)称硖石市,天宝中改为海宁镇,会昌年间复称硖石镇。
自海宁解放后,海宁县治迁驻硖石镇,硖石渐渐成为海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硖石”一词渐渐成为人们对海宁市区的称谓。至今,老一辈的海宁人还会时常将海宁市区称之为“硖石街上”。而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城市的变迁,“硖石”这个称呼也渐渐在历史长河中淡去。
海宁的三大特色是文化是什么
海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海宁“三大文化”,即“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 1.天下奇观涌起“潮文化” 海宁潮,又称浙江潮或钱江潮,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海宁观潮之风汉时已蔚然,唐宋时盛。北宋词人潘阆所唱“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的真实写照。海宁潮是在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宁潮每日有两潮,农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环一周,尤以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潮为大,一年有120个观潮佳日。 海宁是观潮胜地,这与海宁独特的地理有关。钱塘江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东面宽达10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形成了陡立的水墙。海宁潮形成了“一潮三看四景”的追潮旅游。在盐官镇东约8公里的大缺口观看“双龙相扑碰头潮”,在盐官可以看到“江横白练一线潮”,在盐官镇西约11公里的老盐仓观看“惊涛裂岸回头潮”,在夜间可观看“月中齐鸣半夜潮”,同时可享受听潮之妙。 世界一绝的海宁潮,千百年来无数名人游客为之倾倒。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历代名人墨客在一睹奇观后留下千余首咏潮诗词。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四次到盐官观赏海宁潮,赋诗10余首。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也曾来海宁观潮并留了诗文。浩瀚的海宁潮撞击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潮文化”资料,凝成了一部特殊的历史教材。 2.轻罗万眼映出“灯文化” 海宁硖石灯彩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品。始于唐盛于宋,经历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以手工艺、书画为一体的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宋代被列为皇宫贡品。 海宁硖石灯彩以针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工艺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技法,除了有与各地制作灯彩相同的工序外,还在书画既成的纸面上以极其细致的针刺和铲刻把书画图案以外的空隙,刀刀铲除,针针刺透,一个灯彩少则刺几十万孔多则刺千万余孔。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下透明发光,五彩十色。 有灯必有会。在海宁,元宵举行灯会时农历正月十三为上灯,十五元宵最盛,十八为落灯,统称“灯节”。海宁硖石灯会作为一种地方风俗,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每逢五谷丰登、社会升平时,民间自发迎灯之举,历代相沿。迎灯时,人们手提肩舆各式各样的彩灯,伴以丝竹管弦、鼓钹之乐,欢声笑语,穿街走巷;迎灯队伍长达数里,观灯群众人山人海,通宵达旦。近年来在灯彩工艺上展现了近代特色,如灯内配以电珠、电灯、日光灯、霓虹灯和现代灯光艺术,灿烂夺目。特别是造型古今兼具,引人入胜。 海宁硖石灯彩是吴越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为使这古老的灯彩艺术发扬光大,海宁成立了“灯彩研究会”,在老艺人的悉心指导下,汇聚了近百名的灯彩艺人,使这古老的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3.辈出人才汇成“名人文化” 海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清代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簪缨科第之盛,千百年来海内数第一。 在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忠臣许远、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和查继佑,清代三阁老(大学士)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诗人查慎行,棋圣范西屏、施定庵,书法家陈奕禧、查升,藏书家吴骞、蒋光煦、蒋光,医学家王士雄,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穆旦,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佛学家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学者、书法家张宗祥,训诂学家朱起凤,铁道学家徐骝良,文史学家宋云彬,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教育家郑晓沧,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漫画家米谷,科学家沈鸿,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美术理论家吴甲丰,香港实业家查济民,作家金庸、陈学昭,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篆刻书画家钱君等一大批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 浙江省海宁县,公元前6000多年就有人类生活、农耕于此。夏时属“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域内;春秋时先后归吴属越;东汉末年始建县,称盐官县,后因居户增多升为州;公元1329年易名“海宁”州,意为江海永远安宁,属杭州府。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宁县,设立海宁市。
海宁市第一中学的历史
海宁市第一中学校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光绪二十三年)。此年二月十七日朱宝瑨在长安仰山书院旧址创办海宁州中学堂,并兼任监督(堂长)。1912年,朱宝瑨重措经费,在海宁州中学堂原址创办海宁县立乙种商业学校(海宁县立商科职业学校)1916年5日,即当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中华民国国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专程抵海宁县盐官镇观看钱塘潮。当晚,孙中山下榻海宁县乙种商业学校,为学校师生题赠了“猛进如潮”的匾额。1919年5月9日海宁县立乙种商业学校师生集会,声援北京“五四”爱国学生运动。
1922年海宁城区教育委员朱宇仓创办私利愚移初级中学。1927年海宁市第一中学,建于城区(今盐官镇),时称县立中山初级中学。抗战胜利后迁至硖石镇。1951年春,更名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秋,增设高中,改称县第一中学,1986年11月,改名海宁市第一中学。1980年11月,被列为全省80所重点中学之一。
海宁十大古镇
海宁·南关厢:南关厢历史街区,位于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老家海宁市的市区硖石镇东南部,北起大瑶桥,南至塘桥、会源庵,东临洛塘河,西靠人民路。南北长350余米,东西宽50余米,占地总面积约1.7公顷,是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江南明清时期街道风貌的历史街区之一。
童氏宗祠:前童古镇里大部分的人都是童姓,童氏宗祠是童氏合族聚会、祭祀、庆典等活动的场所,凡是有大事都会聚集在此议事。建于明朝洪武18年,占地1.2亩,是明代大儒方孝孺在此讲学时设计。门口竖有四对长方形旗杆夹是童氏历代人才辈出的象征。祠堂总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厢房、天井及大厅,是封闭式四合院。长廊上的挂着童氏的族谱和家训,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人才辈出,百善孝为先的童氏一族。
泽思居:尽管房梁上已经被熏得黑漆漆的,由于常年的风雨冲刷,雕梁画栋上也难以分辨出雕刻的模样,但依然能够感受到曾经雕刻的精细与考究的工艺。
这栋宅院坐北朝南,由正屋和东、西厢房、倒座组成。建筑雕刻有“福禄寿”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极富有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号称“江南第一雕花楼”。因为曾经的主人是一品大官员,又称为“宰相府”。
文章分享结束,以前海宁为何叫硖石和海宁历史冷知识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