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二十一世纪的外国人如何学习中文这个问题,老外学习中文冷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二十一世纪的外国人如何学习中文
通过老师教导或者自己网上学习
在清代,外国人如何学习汉语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岳忠豪
在清代,有汉语需要的外国人基本有两类,一是西方传教士;二是西方外交商务官员。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传奇特色的则是传教士。鸦片战争前,学习汉语的以传教士居多,虽然他们在国内的大学中也有相应的汉语讲座,但是价格昂贵,效率低,致使学生很少,实际运用不尽理想。所以,传教士基本上都是从来到中国之后开始正式学习汉语的。
我们知道,汉语属于表意文字而非西方的表音文字(看词能发音,有词根能推导词的意思),对外国人来说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的难学程度使新教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1807年来华)认为,没有中国人的帮助,要成功地学会中文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清朝的闭关政策和各种条文的限制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客观条件也是十分恶劣,延请汉语老师比较困难。即便支付高薪酬,汉语教师教地也是胆战心惊。据说有位老师身边常带着一双鞋和一瓶毒药,碰起别人询问,就说去买鞋了;如果被识破告官,就喝下毒药自尽,以免被捕受酷刑的折磨。为了教学安全,教学活动也必须秘密进行,一般利用晚上时间,并要挡住屋内的光线,以免为人发觉。这些主客观条件都使汉语对外国人来说十分困难,但也算艰辛起步了。
(西方首位新教来华传教士——马礼逊)
为了减少后人的学习困难,传教士们也开始着手进行中英语言工具书的编纂工作。1807年(嘉庆十一年),派遣马礼逊来华的伦敦传教会指示他,完全学会中文后,可以编纂一部中文字典,以供后来者使用。历经数年之后,马礼逊编纂成功中国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他的这一功绩也久久为人们所追述。日后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字典,极大解决了西方人的汉语学习问题。也随着清朝国门的大开,对传教士限制的松绑,他们也可以自由的学习汉语了。
(商务书馆出版的《华英字典》)
相对而言,传教士的汉语水平远超当时中国人的英语水平。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了语言工具后,一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马前卒”的角色。他们被侵略者聘为翻译,但却发挥了公使或是领事的功能,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语言特点,知道在条约和合同中如何表述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如在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时,美国传教士伯驾(1804—1888年)就将“允许设立教堂”硬塞进条约之中,后来并鼓动美国占领台湾。国家以武力支持,传教士以智力保证,齐头并进地侵略中国,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悲惨的命运。
(美国首位来华医疗传教士——伯驾)
参考文献:
1、季华:《鸦片战争时期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语境探析》,2013年南京大学硕士论文。
2、季压西、陈伟民:《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
对外汉语培训中,如何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效率
教外国人汉语既不同于教中国人语文,也不同于教中国人英语,它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和要求,不能一概而论。母语是习得的,不需要学习。比如中国人学汉语,是在小时候就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和获得母语的过程和方法。而外国人学汉语是指在学校环境或者课堂中有意识的掌握汉语的过程和方法。
教外国人汉语,教什么?外国人学汉语,因其不具备汉语基本的语言能力,教学要从最基本的发音说话和汉字教起,因此教外国人汉语不同于教中国人语文。有很多语文老师来应聘对外汉语老师,觉得自己教语文很厉害,教汉语也没问题。其实不然,比如最基本的二者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教汉语:-从基本发音、说话、写字入手-以练为主-主要利用直观手段,图片、卡片、身体语言、简易化和多媒体等教语文:-从培养语文素质出发,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思维的发展。不仅是语言技能的教学,更多是对语篇的分析、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教学-以讲授为主还有文化的差异、教学环境和背景的区别,这些都是不一样的。最主要的是外国人不会汉语,没法沟通,你要一股脑都说出来,老外肯定晕了。所以教汉语不等于教语文。
教外国人汉语的特点教汉语的母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就是能用汉语沟通。一般来说需要教外国人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通过教授以上知识,让外国学生能正确的运用汉语。既然是以汉语的运用为主要教授目的,那么教学方法就自然有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由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自动化过程需要大量有效的练习和操练。(主要采用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全身反应法等教学法);2、汉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生学会2500个最常用的现代通用汉字;3、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要消除由不同文化产生的文化障碍,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同时进行相关文化因素的教学;4、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和完全真是的情境中习得语言。5、听、说、读、写全面提高。
教外国人汉语的教学原则1、实践性原则教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实践,只有展开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进来,才能使学生掌握汉语。这和教语文完全不一样,教语文是讲授的方式,教汉语是实践的方式。2、交际性原则教汉语的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因此,课堂教学一定给学生提供情景让学生用,在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模拟情景不同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在掌握课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后根据教师的布置的情景二进行的“表演”,实际上学生是在角色的假象状态下进行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角色体验能力和情景适应能力。3、针对性原则教汉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等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国别,身份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强调,外国学生只是不会说汉语,有可能他们的见识、地位、阅历等各个方面都比汉语教师强很多。所以,一定要尊重学生,在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能将外国学生当低能儿,问一些低级和小儿科的问题。
第一个学英语的中国人和第一个学中文的外国人是怎么学的
我不知道人第一个学英语的中国人是谁,也不明白他是如何学习英文的;更不清楚第一个学汉语的外国人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汉语学得怎么样!
关于语言的传播,大概只有语言研究专家才能给出较为有力的答案和佐证材料。作为局外人,只能通过现象探本溯源。
《鲁宾逊漂流记》曾一度风糜世界,影响了几代人,直到现在还让人乐此不疲。它里面有两个场面描写,足以证明两个第一次见面的人是如何相互学习,相互明白对方的。
鲁宾逊偷驾老板的英式小船,和小仆人来到了黑人居住的海岸。他断水缺食,不得不上岸求助于黑人。由于是完全陌生的双方,语言完全听不懂。为了达到目的,鲁宾逊只好用原始人的呕啊声,借助手舞足蹈的动作,和地面作画的方式比划才让黑人明白了他的意思,并提供并满足了他的要求。可见,肢体语言才是传达思想的直观体现,当然,声音的作用不可磨灭。只有语言和动作的结合才是完美的。怪不得我们在和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时,往往会夹杂许多手势,原来它在比划说明自己的思想意图。
鲁宾逊在孤岛上,第一次遇到他的仆人星期五时,双方都不懂对方的语言。同样,是肢体语言让他们读懂了对方的思想。接下来便是鲁宾逊正式教星期五学英语了,他开始从手边的生活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让星期五记农具和灶具的名字,当然,刚开始很费劲,他不得不语言加手势一遍遍地去教,星期五也必须一遍遍地去练习说。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后,星期五便会说简单的句子了。同时,鲁宾逊也明白了星期五的一些语言。经过了两年时间的不断实操,他们双方都完全掌握了对方的语言,流利的英语让鲁宾逊对星期五刮目相看。
由这两个片断可以看出,不管是哪种语言,要掌握它就必须在听的基础上去判断,去分析,在听懂的基础上不停地练习应用,等到耳熟能详的程度后便学会了说外语。
对于一门外语来说,不是要求会说就必须会写,但它一定要达到会写就必须会说的程度。不是有很多文盲吗?他们并不会写字,但是他们能豪无障碍地跟人交谈。如果不是应付书面考试,那些外语文肓就能算作懂外语的人了。
所以,学外语就得说外语,会说才是王道!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