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时期有的大炮不需要用药包(大炮为什么不会炸膛)

回看二战时期的大炮类型,为什么都是大炮,有的却不需要药包呢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为什么二战时期有的大炮不需要用药包,以及冷知识二战早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有哪些非常冷门的冷知识
  2. 有哪些知道后最让你细思恐极的冷知识
  3. 为什么二战时期有的大炮不需要用药包
  4. 为啥二战德国坦克兵不戴头盔

有哪些非常冷门的冷知识

1.最近刘德华主演的《拆弹专家》很火,但是你知道吗?拆弹防爆服不管有多厚、质量有多好,最多只能50克量的炸弹。专业拆弹人员穿防爆服的意义仅仅是为了没有拆掉炸弹时给自己留一个全尸。所以向所有武警、边防战士和消防员同志们致敬。

2.刘翔是在全世界唯一一个在直线赛道上真正打败黑人的运动员,不是之一,是唯一一个。还有我们常说欠刘翔一个道歉,不是没有道理,在他参加的48次世界大赛里,共获得36次冠军、6次亚军、3次季军,这项壮举可以比肩任何一个顶尖运动员,但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我们只记住了他的两次因伤退赛。

3.跑步机的发明最初不是为了让人们健身用,而是做为一种刑具被西方国家用在监狱里,为了惩罚一些穷凶极恶又呆在监狱无所事事的罪犯,监狱跑步机应用而生,它不仅可以让犯人们一直消耗体力,而且还能够产生动力用来碾谷物或者抽水。直到后来才慢慢发展成室内健身用的器械。

4.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和四个拥有核武力量国家接壤的国家。具体是哪几个大家都知道了,这里不再说了,并且其中三个国家并未签署防核武器扩散条约。

5.当你断气后被医生宣告死亡的时候,其实你的大脑还可以保持5到10分钟的活性,也就是说周边亲属的哭泣声你还可以听到。“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曾经做过实验,他在断头台上和刽子手有过约定,铡刀砍掉他脖子的时候,他会拼命眨眼,证明自己头掉了还有意识,那个刽子手亲眼看到拉瓦锡掉落的脑袋眨了11次眼。

6.千万不要再骂人蠢猪了,因为全世界数十万种动物,猪的智商可是排名第10名!动物器官移植最适合的就是猪,之前科学家进行过多次实验,狒狒、狗、山羊全部失败,而猪的肾脏和心脏与人大小相似,可以用于人类的移植。

7.飞人乔丹是这个星球上最知名的运动员,他的滞空能力已经接近人类极限,有专家专门做过数据统计,乔丹15年职业生涯滞空时间加在一起总共超过4个小时。而这个时间足以坐飞机从北京飞到深圳了。

8.最后一个,既然是冷知识,那就讲一个很冷的知识吧。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如果一个月第一天是星期天,那么这个月的13号100%是星期五,神奇吧,这个知识够不够冷?

有哪些知道后最让你细思恐极的冷知识

说几个医学冷知识吧:

1.似曾相识?或许只是你的额叶还不发达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法语形容这种感觉,叫做déjàvu,可翻译成似曾相识,记忆错觉。研究表明,大约七成的人会经历这种感觉,特别是15-25岁的年轻人。

英国科学家O'Conner认为déjàvu的出现,是不同大脑皮层竞争和纠错的结果。fMRI证据显示,当志愿者有déjàvu感觉时,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区域并没有活跃,反而是与选择决定有关的前额叶皮层被激活了。

研究者猜测,这是因为前额叶皮层在意识到大脑犯错后,向后方发射了纠错信号。这样人就只是感觉似曾相识,而且,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人在15-25岁间最容易遭遇déjàvu,那时前额叶皮层还并不发达。

2动眼球的时候脖子的肌肉也在动,你知道吗?

在几年前的一个搞笑广告视屏中,摄影师David灵感迸发(脑洞大开),将摄像头安装在小鸡Lizzy头上,制作成为防抖动效果(笑果)出众的稳定“摄影器材”。他所利用的原理是鸟类依据视野中物体相对位置来保持头部空间位置稳定的能力。我们人类,其实也具备类似的协调头部位置与视野关系的能力,其结构的基础是我们的枕骨下肌群。

枕骨下肌群内含大量张力感受器,协调眼球运动和背部其他肌肉。这部分肌肉每克中含有36束肌梭;相比之下,臀大肌中每克仅有0.7束肌梭。这使枕骨下肌群对张力变化敏感,动作调节精准。如果要自己体会头部随视野变化的这种反射,可以把你的双手放在头的两边,把拇指放在枕骨下方感受深层组织。闭上眼睛,左右移动眼睛,双手位于耳旁,固定头颅,拇指下便能感受到细微的肌肉张力变化。当眼球上下运动时,这些肌肉也做类似的运动。甚至于你会发现想要不动这些肌肉而单独移动眼球是不可能的,这种原始的反射几乎经历了我们整个脊柱发展的历史。

3.你能单脚跳吗?

幼年时的行为对于成年后的运动能力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亚洲蹲(TheAsiansquat),据说只有约10%的欧美人才能完成这一动作。而另外一个例子,则是与巴厘岛人有关的一条传言。MesheFeldenkrais是研究运动的专家,有一次著名的人类学家MargaretMead向他请教关于巴厘岛人舞蹈的问题。巴厘岛人是很优秀的舞者,协调性很好,但Mead却无法教会他们单脚跳。

Feldenkrais经过分析后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巴厘岛人的婴儿错过了匍匐爬行的阶段。巴厘岛人不让他们的婴儿在第一个“大米年(7个月)”前接触地板,所以他们从来没有过匍匐爬行。观察6个月左右的婴儿在早期阶段用腹部在地上移动,我们能看到潜在的体重从一脚到另一脚的移动,当婴儿一只脚回缩时,另一只脚会用力推,建立起这样的协调以后就可以将上半身的体重传递给单侧下肢,这样才有单脚跳。巴厘岛人的头脑里没有经历这个阶段,虽然仍能行走、跑步和跳舞,但不能直接做专门的单脚跳。

4.疼痛是会转移的

脚踝、膝盖的损伤会“转移”到背部,这听起来就像是本山大叔当年在春晚舞台上的“忽悠”之言,但其中可能真的存在几分科学道理。

传统的解剖学观点中,运动系统的力学传导是以肌肉与骨骼为基础,但随着目前对于筋膜的了解日益加深,已经可以明确,深筋膜在联系全身肌肉骨骼,使其成为一个力学的整体上具有重要作用,而既往损伤引起的深筋膜异常粘连的确会导致筋膜力线的病理改变并远程影响深筋膜。

这一观点可以解释一些临床现象,比如,在对那些已感觉不到的陈旧性膝盖或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后,他们的一些慢性背部损伤问题也会随之得以解决。我们的临床经验表明,持续的筋膜致密化/纤维化会最终形成代偿性的筋膜连续结构。这样,最初的疼痛会消失,但是深筋膜内病理性力线会随之出现。

当年的小品表演本是旨在突出谎言内容的信口胡来,但如今看来却还真可能有那么几分道理,只能让人感慨:有多少真理在玩笑中被不经意说出。

更多有趣的医学小知识,记得关注我的悟空问答~!

为什么二战时期有的大炮不需要用药包

二战期间的火炮基本上和现在是一样的,都采用定装弹和分装弹,通常来说105毫米以下口径采用定装弹,也就是炮弹的弹丸和发射药弹壳在工厂内结合完毕(不安装引信),整体装箱运到前线,战斗的时候直接从弹箱里拿出来,拧上引信装进炮膛击发...比如说:图片上的德军88毫米高炮的炮弹,它就是定装弹。另外一种是大口径火炮用的炮弹,比如图片上的德军S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它的150毫米炮弹用的是分装弹,也就是弹丸和发射药弹壳是分开存放的,运到战场上使用时先将弹丸推进弹膛,再把发射药弹壳放进发射药室,关闭炮栓后弹丸和弹壳就被挤压结合在一起了,然后击发...。

那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形式的炮弹呢?首先:就是重量和射速问题,通常来说105毫米以下的炮弹重量在15~16千克左右,这个重量装填手能拿得动,可以较快速的装填进行急促射击,口径更小88毫米高炮炮弹在12千克左右,高炮必然要用到定装弹,打击飞机再用分装弹显然是速射更慢,根本打不着飞机,所以中小型炮弹为了提高火炮的射速都采用定装弹;而大口径火炮炮弹的重量很重150~155毫米的炮弹重量都超过了40千克,这个重量要是再使用定装弹的形式装填手装填2~3发后就拿不动了,所以为了提高大口径火炮的射速要采用分装弹SFH–18榴弹炮很明显采用的是分装弹。

第二个问题就是火炮在射程内有多个打击点(火力覆盖点),比如说:105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15千米,在这个范围内根据不同的目标距离要有8个以上的打击点,火炮在打击这些点时靠“俯仰机”的上下角度调节射击就可以将炮弹打击到目标;而大口径火炮由于射程更远只使用“俯仰机”调节射程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发射药进行编号,编号代表着发射药量,比如说:1号装药它的最佳仰角射击距离8公里,在这8公里内再通过“俯仰机”的角度调节可以实现射程内所有目标的覆盖,2号装药最大射程12公里...以此类推,所以大口径火炮需要分装弹是因为射程远,射程之内要打击的点更多。同时发射药量的多和少也影响到了弹丸的初速,初速越大弹丸飞行的距离就会越远,炮弹的穿透力也更强,打击远距离的地下掩体目标必然要装填全装药量。陆军大口径炮分装药量,海军炮也是一样的,图片上是美军“衣阿华级战列舰”上用的406毫米炮弹,涂成蓝色代表它的训练弹,即便是训练弹它的重量也接近了900千克,靠人力去装填是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只能是由半自动装弹机来完成,这也让MK7型舰炮的射速更慢,发射一发炮弹需要2分钟的时间。而它的发射药则采用发射药包的形式,因为根本制造不了它所用的金属弹壳,即便是制造出来了由于它的装药量太多产生的能量过高,会让弹壳在击发过程中严重的变形!弹壳要是变形卡在发射药室内后果很严重的,所以战列舰的巨炮使用发射药包要采用高档的蚕丝编成外包装,这样既有很高的韧性不让发射药包变形,同时在发射过程中发射药的高温可以让蚕丝烧成灰烬,不会残留在发射药室当中,那为啥不用棉线呢?是因为强度不够,其它纤维也替代不了...406毫米炮弹的价格非常昂贵,一枚在1940年代成本价5000多美元,而B–29轰炸机机长月薪才200美元,所以当时的陆军大口径尽量用金属弹壳,只不过里面的发射药量是有标准,不可能都用蚕丝,价格太贵了原料也非常缺乏。

为啥二战德国坦克兵不戴头盔

讲真,别说二战时的德国坦克兵不戴头盔,就是同期的英美苏、甚至当今21世纪的坦克车组人员,他们头上的那个厚实的大帽子,也并非“头盔”,而叫做“坦克帽”,基本用途是防止坦克兵在装甲剧烈颠簸时碰伤头部,并连接无线电通讯工具,属于作战数据链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坦克帽内都嵌着一体耳机及话机,把帽子后面的连接线插入坦克通讯插孔,即可完成通讯指挥连接。

当今的坦克帽主要是软质内衬和外部防弹罩的结合,透气性好,一旦坦克兵走出装甲在外部活动,还可以更有效的保护头部免遭流弹或者炸弹碎石的伤害。

(现代俄军的坦克帽)

二战美军坦克帽

那么,为什么二战德国坦克兵不戴坦克帽呢?

首先,这与德制装甲的设计思路有关。

跟美英苏把耳机做到了帽子里不同(早期的苏联坦克,都没配无线电设备,通讯基本靠吼或者旗语),德军的坦克,内部的耳机是独立的,造型类似于咱们大学四六级考试的那种大耳麦。

所以,大家经常能看到类似的照片,德军坦克兵带着大檐帽或者船型软帽,然后扣上个耳机,搭配着笔挺的制服、高冷的表情,好似上战场是来走秀场一般。

其实,早前的时候,德军也曾经配发过一种半球形宽松的软帽,类似一顶加大号的贝雷帽,德军装备手册里,它的正式称呼是防护帽(Schutzmutze)。

这款帽子的主要功能就是防震,它由羊毛外罩与软质橡胶防护盔两部分构成。内衬是一个半球形的橡胶软盔,外形像瓜皮帽,外罩由一整片精纺毛呢裁剪整形而成,用松紧带固定在橡胶软盔边缘的凹槽上,便于拆卸清洗。

没成想,这款坦克帽从派发那刻起就遭遇了德军装甲兵的抵触。

一方面是因为“丑拒”,——那层软呢外罩过于松垮,德军士兵直接嘲讽其为,“戴着这种帽子活像头上套着个面粉袋”。

此外,装甲内部本身空间就非常有限,戴着这顶宽松没有“造型”的德式坦克帽在车里行动时,常常会挂住一些开关和手柄,不利落还特别容易引起事故。

加之,由于橡胶撑起的边缘太宽,以至于无法稳妥的佩戴制式耳机,让车长只能被动的把耳机挂在后脑勺上,路况不好时还得腾出一只手扶着它,否则就会被震落。要知道,坦克运行时,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夹杂着炮火声,让装甲兵的作战环境非常嘈杂,一旦耳机戴不稳,密封性受影响,将严重通讯效果,弄不好会耽误大事儿。

由于使用体验感太差,这种蹩脚又磕碜的德式坦克帽,在1940年夏,法国战役之后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自此,船型作训帽+耳机也就成了当年德军装甲兵的制式形象。

那么,说到这儿,大家肯定会问了,不是前面讲了,坦克内部颠簸的厉害吗?难道德国装甲兵为了“耍帅”,人人都练就了一身“德意志铁头功”?

虽然此时的德国人较盟军相比,在审美方面要明显讲究的多,但还真不至于玩命去图“好看”。

主要还是人家的防撞思路不同——德国坦克内部尖角和突出部位全部都裹了橡胶(资源极度匮乏的战争后期开始用皮革加海绵),座椅都是皮质的,跟苏联装甲比,内部空间也相对宽敞,舒适度要好得多,乘员在坦克内部的一般磕磕碰碰,都不是问题。

而像苏军的T-34,内部舱内全是钢铁,有的还带着毛刺,座椅也是铁板一块,不戴坦克帽,一旦开动,坐里面简直能要了人命。

此外,德国坦克履带多采用交错式负重轮设计,底盘越野性能好。

大家都知道,装甲负重轮越多,则支撑点越多,驶起来也就越平稳。交错式负重轮设计可以让装甲在保持大直径负重轮的情况下,通过交错布置,增加了支撑点的数量,进而在拥有优良地形适应性的前提下又获得了不错的舒适性。所以,二战德军的坦克行驶相对平稳,颠的不算特别厉害。

(德军豹式坦克的交错式负重轮)

左苏联,右德国

不过,发展到现在,虽然坦克内部采用了更为优秀的悬挂系统和悬挂座椅,但速度却至少高了一倍,在火控系统的辅助下,更多的采用行进间射击,冲起来猛如虎。因而,坦克帽仍然属于必需品,即便在闷热的中东战场,也得老老实实的戴齐全,否则真容易磕个头破血流。

再加上,坦克帽密闭效果好,戴上后任凭装甲发动机轰鸣,每个成员依然能非常清晰的听到各项通讯指令。这方面,也是单纯的通讯耳机所不能比的。

这不,当今的联邦德国军队,也不“耍酷”了,都老老实实的戴着坦克帽。唯一继承下来的,表面上看,好像就是那个铁十字的logo了。

为什么二战时期有的大炮不需要用药包和冷知识二战早期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二战时期为什么大炮面前要堆上这么多沙袋 不说你一定不知道这些原因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3/146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