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三国里面多次使用火攻,为什么多次得手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三国里面多次使用火攻,为什么多次得手以及三国迷的冷知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三国里面多次使用火攻,为什么多次得手
谢邀:
三国里多次使用火攻,能够多次得手,主要是具备火攻取胜的条件,这里有天文、地利、人谋、战术因素。例如:赤壁用火攻是连环计成,而且是局外奇才献的此计,曹操并不怀凝。东南风起,黄盖苦内肉计、诈降计连用,助了周瑜烧赤壁之火。因而火攻得成。又如博望地之火正是诸葛亮借了当时的地利毛草。而在上方谷想焚司马,诸葛亮用了夜火灯迷影,伪装地形、埋藏炸药、堵断出口、魏延诈败等多种策略终成功引司马父子入了上方谷,不是天陡然雷雨,司马父子,便要被诸葛亮烧死在上方谷。这些战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既火攻取胜的先决条件。既天文、地利、人为谋略,多种因素。当然,火攻还有他独特的魅力,那就是火攻的杀伤力大,烟熏火辽,让人难受,人慌马乱,战力斗志削弱,难观战地布局和战情,也是受攻阵营的败点之一。还有天热无水等况,都是火攻最好的条件。为什么火攻累胜,上述就是因素。
三国一共11位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是谁,最短的又是谁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一共出现11位皇帝,其中,魏国5位,分别是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魏帝曹芳、魏帝曹髦、魏元帝曹奂;蜀国2位,分别是汉昭烈帝刘备、汉怀帝刘禅;吴国4位,分别是吴大帝孙权、吴帝孙亮、吴景帝孙休、吴末帝孙皓。
?魏国五帝
一、魏文帝曹丕,魏国开国皇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世子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受禅登基,即位为帝,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余年的统治,建立魏国。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在位7年,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有称世祖),葬于首阳陵。
二、魏明帝曹叡,曹丕长子,生母甄宓。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病榻前立曹叡为皇太子,同年于洛阳即位称帝。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在位14年,时年三十六岁。谥号明帝,庙号烈祖,葬于高平陵。
三、魏帝曹芳,生父任城王曹楷(任城王曹彰之子)。青龙三年(235年)过继给魏明帝曹叡为养子,被册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崩,曹芳于明帝灵柩前即位。嘉平六年(254年),曹芳为了夺回被司马家所把控的皇权,与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曹芳被废为齐王,在位16年。
四、魏帝曹髦,生父东海王曹霖(魏文帝曹丕之子),嘉平五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前帝曹芳为齐王后,曹髦被拥立为帝。甘露五年(260年),曹髦不满司马氏专权秉政,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亲自讨伐司马昭,结果兵败,被太子舍人成济所弑,年仅十九岁,死后司马昭以王礼将其葬于洛阳西北,在位7年。
五、魏元帝曹奂,生父燕王曹宇(魏武帝曹操之子)。甘露五年(260年),魏前帝曹髦为成济所杀,曹髦死后,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魏武帝之孙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就是做曹叡法统上的儿子)。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子司马炎嗣位晋王,如同他法统上的祖父曹丕当年逼迫汉献帝禅位一般,曹奂也遭到了同等待遇,这一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代魏建晋,曹魏灭亡,曹奂被降为陈留王,在位6年。
?蜀汉二帝
一、汉昭烈帝刘备,蜀汉开国皇帝。章武元年(221年),曹丕篡汉建魏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汉,宣称继承汉朝的正统身份,延续汉朝对于天下的统治。章武三年(223年),刘备惨遭夷陵之败,退守白帝,同年崩,在位3年,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二、汉怀帝刘禅,刘备之子,生母昭烈皇后甘氏。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派魏将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钟会被姜维阻于剑阁,邓艾偷渡阴平直奔成都,随后刘禅派诸葛瞻前往阻击,但是诸葛瞻战败,全军覆没。而后,邓艾直趋成都城下,刘禅不听北地王刘谌、南中监军霍弋誓死抵抗的建议,选择听从谯周的建议出城投降,之后刘禅被迁往洛阳居住,降封安乐公,在位41年。
?吴国四帝
一、吴大帝孙权,吴国开国君主。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建国吴。神凤元年(252年),孙权崩于建业,在位24年,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二、吴帝孙亮,孙权之子,生母潘淑。赤乌十三年(250年)十月,因孙权长女全公主的撺掇,孙权废三子孙和储君之位,改立孙亮为皇太子,并立其母潘淑为皇后,以正其皇太子之位。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孙权崩,孙亮即位称帝。太平三年(258年),孙亮不满宗室孙綝擅权专政,遂暗中与全公主、太常全尚、将军刘承谋划准备诛杀孙綝,但因全尚妻子的告密,孙綝抢先兵围皇宫。事后,孙亮被废为会稽王,在位7年。
三、吴景帝孙休,孙权之子,生母王夫人。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拥立孙休为帝。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崩于建业,在位7年,享年三十岁。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四、吴末帝孙皓,南阳王孙和子(吴大帝孙权之子)。永安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崩,虽孙休有四子,且有一子被立为皇太子,但因此时吴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外有魏国的虎视眈眈,内有交趾举兵作乱,而当时皇太子尚年幼,群臣认为他不足以应付这乱局,于是就拥立较为年长的孙皓为帝。天纪三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分六路大举伐吴。天纪四年(280年),晋军攻破建康,孙皓降,封归命侯,在位16年。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十一位皇帝在位时间由长到短(不算天数,只算年数)是这样的:汉怀帝刘禅(41年)?吴大帝孙权(24年)?魏帝曹芳(16年)=吴末帝孙皓(16年)?魏明帝曹叡(14年)?魏文帝曹丕(7年)=魏帝曹髦(7年)=吴帝孙亮(7年)=吴景帝孙休(7年)?魏元帝曹奂(6年)?汉昭烈帝刘备(3年)。
由上可知,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汉怀帝刘禅,他在位41年。最短的是汉昭烈帝刘备,在位仅3年。
三国世家和寒门的区别
世家,由血缘关系和系统的知识传承维系成的利益团体。寒门呐,几乎没有家族知识传承却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知识的有才之人。他们之间是相互转换的关系混得好就会变成大家,家道中落便是寒门了。在古代一个统治阶级对大世和小寒不偏不倚的看待是非常重要的抉择,是一种对见识和性情的考验。
读懂三国要先看三国
普通人了解三国历史文化最好先以《三国演义》为引,然后再看《裴松之注三国志》。
《三国志》是分为65卷人物传记的,是65个小故事,除魏国诸本纪,先主、后主传有个较清晰的“年表”外,其他人的传记有很多含糊不清的时间点,总的来说,没有一条完整的叙述整个汉末~晋一统的时间线,这就会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分不清很多事情的先后顺序。而《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故事,但是大的时间线是没什么问题的,可以当成是一个简略版的三国年表,对事物逻辑关系会有一个更清晰的梳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