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对派为什么不希望填海

香港又向珠海借岛开发 为什么香港不能大规模填海造陆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香港反对派为什么不希望填海的问题,以及和香港为什么要闹事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香港反对派为什么不希望填海
  2. 为什么经常看到香港的街边站着很多印度人他们是做什么的
  3. 郑伊健赛车敲人腿是什么电影
  4. 长崎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香港反对派为什么不希望填海

香港反对派为什么不希望填海?更客观讲,不仅仅是反对派,其中也有部分市民反对港府的“明日大屿”计划,也就是计划填海1700公顷兴建人工岛。在香港这样的社会,假如能得到绝大多数民众支持的项目,即使反对派设置各种阻挠,其目的也很难达成最终会以失败告终,比如最近开通的高铁香港西九龙站,就一地两检不也是争执很久,因为得不到多数民众的支持,反对派也不敢违背民意,做一些太出格的事。但现在争议的填海计划,可能就要复杂一些了。

香港政府提出这一计划,是希望能借此提供土地,让市民可居住可负担房屋,并分散市区稠密人口,而且由于造地时间冗长,故不能等待至完全没有土地供应时才研究。最初的填海计划是造地1000公顷,后来评估以后,增加到1700公顷。不谈反对派为反对而反对(因为政府做得太好,成绩太亮眼,对它们肯定是不利的,这在台湾不也是一样),只看民众对这一计划的关注点:

1.填海费用过高,民众担心会花尽政府财政储备;政府预计的成本要4000亿至5000亿港元,而现时港府的财政储备约1万亿元。

2.担心破坏环境。

一些人认为香港有足够土地应付将来的人口及房屋估算,如棕土(曾经利用过后又闲置、遗弃的土地,像香港一些工厂转移到大陆或其它地区后空置的工业区)及闲置土地等,所以无需大规模填海造地。

填海议题关系到香港财政储备及下一代,所以会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当然这也成为反对派可以操弄的议题。这样的大工程到底是好是坏,其实是很难说的。如果决策错误,将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果;如果被利用操弄成为反对而反对,整个社会将为此来埋单,大陆人也就是旁观者而已。

为什么经常看到香港的街边站着很多印度人他们是做什么的

在香港的印度人分为几类,第一类就是港英政府时期土生土长的印度人,他们会讲广东话,是香港的永久居民。

第二类则是非法移民或者非法滞留的劳工,这一类在其他国家也都有类似的现象,而香港尤其突出的是在位于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的南亚裔劳工,其中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大多数是印度或者巴基斯坦人为主。

重庆大厦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弥敦道36-44号,,由5栋17层连体式楼宇组成。十七层高的重庆大厦汇聚来自亚非各国的商人、劳工和避难者,和各国的背包旅客,是全球化的缩影。虽然大厦最早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居住,但现在由平价酒店,商店等其他服务业使用。

重庆大厦以咖喱餐馆,旅店,莎丽服装店,和外汇兑换处为特点。它经常会被当成香港少数族裔聚集地。具体有印度人,东南亚人,尼泊尔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中东人,尼日利亚人,欧洲人,美国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CNN的PeterShadbolt将其称为“非官方非洲驻香港办事处

大厦建于1961年,最初由中国人主要居住。50年之后的今天,估计大厦居住者超过4000人。

重庆大厦商户不少,最多是手机、电讯公司、外汇及外币找换店、小型宾馆、东南亚特色西餐厅、咖喱小食店、电话卡、士多、成衣商店都有。顾客主要是南亚游客。

楼内底下两层分成380个摊位,以出售珠三角地区制造的廉价的中国商品为主,也售卖南亚和非洲地区的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品。三层以上开设有大约90家廉价旅店,以及20-30家食肆。

重庆大厦分属920多个大小业主所有,多为香港人;其中的经营者和打工者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地。

郑伊健赛车敲人腿是什么电影

是烈火战车2:极速传说

郑伊健赛车敲人腿是电影《烈火战车2:极速传说》中的一句场景。该电影于1999年12月18日在中国香港上映。该片是1995年电影《烈火战车》的续作,讲述了生于富裕之家的年轻人Sky,没有经商从政,驾著他心爱的跑车,疾走于香港闹事街道之间,试图闯出自己的世界,创造出大都市中的极速传说。

长崎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谢谢邀请!有关北洋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近代史上的长崎事件,特指1886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期间,在日本发生的北洋舰队水兵与日本警察、部分平民的冲突。要比较清晰地了解这一事件,除了事件本身的经过始末外,也还需要对北洋舰队访日的背景,以及事发地区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为了有助于大家直观了解这个问题,我会把我这几年来在长崎事件事发地实地调查时拍摄的照片贴出一些。

下面逐层来剖析这一问题。

一、1886年北洋舰队为什么去长崎

关于长崎事件的起因,现代一些中国学者喜欢说成是北洋舰队故意去耀武扬威,结果非但没有能耀成威武,反而发生了灰头土脸的挨打事件,进而激起了日本对中国的警惕和同仇敌忾心,乃至还有人说这就是甲午战争的原因。总体上给人感觉,就是北洋舰队的自大、颟顸自己招来了这番事端。但是需要我们加以甄别的是,这种说法纯属是故意歪说,与历史事实根本不符。

在真实的历史上,北洋舰队之所以在1886年前往日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两艘铁甲舰可以顺道进坞油修。

(铁甲舰需要逐年进行这样的进干船坞维护的作业。CG制做:胡滨。)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在德国订造的“定远”“镇远”号铁甲舰得以归国,于10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外,11月8日验收成军。按照舰船保养规程,为了防止舰体水下部分被附着的海生物腐蚀,同时也是防止附着的海生物过多影响军舰的航速,例行每年要进入干船坞,离水维护。即将军舰舰底外附着的海生物刮干净,而后上油漆。

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干船坞(旅顺船坞正在修建中),北洋舰队的军舰上坞作业主要在上海旗昌等外商船坞完成。然而“定远”“镇远”回国后,这两艘军舰单舰的长度达到94.5米,宽度18米,中国沿海的外商船坞基本无法容纳这样的大舰,而整个远东地区,南方只有香港和新加坡有可以容纳“定远”级铁甲舰入坞的船坞,北方则只有日本的横须贺和长崎两地有符合条件的大型船坞。

(现代依然在使用的长崎大船坞,1886年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就是前往这座船坞入坞维护)

1886年8月,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和总查琅威理率“定远”“镇远”“济远”“超勇”“扬威”“威远”六舰例行绕巡朝鲜半岛,而后前往俄罗斯海参崴,将在俄国谈判中俄勘界问题的特使吴大澂、伊克唐阿接回国。返航途中,考虑到“定远”“镇远”入水使用已经逾一年没有进行过勘底坞修(1885年6月航行回国以来就没有进行过坞修),而如果等到北洋海军冬季例行南下时再前往香港坞修,则还需要等待半年时间,这样就严重超出了保养时限,对于国家耗费重金购置的这两艘主力舰显得不够负责。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决定就近顺道前往日本,又选择日本横须贺、长崎两地之中,距航路较近的长崎,以便让“定远”“镇远”得以快快进行坞修。于是丁汝昌将舰队一分为二,自己和琅威理率领“定远”“镇远”“济远”“威远”4舰前往日本长崎,“超勇”“扬威”则按原定航路航行。

需要说明的是。北洋水师之所以可以随随便便决定去长崎,其实是因为具有国际法上的法理依据。1871年,中日两国按照现代国际法的模式正式建交,其标志就是签订了两国的建交文件《日清修好条规》,其中规定两国的指定通商口岸,对方国家拥有军舰可以驶入的特权。而日本的长崎正是中国的通商口岸,清政府从1878年起设领事保护,中国人不仅在长崎享有领事裁判特权(简而言之,就是中国人在长崎违法乱纪,不受日本司法管辖,而由中国驻长崎领事管辖),中国的军舰也可以自由进出长崎。

(日本漫画家宫崎骏创作的“定远”铁甲舰系列作品中的一幅,表现了日本人看到中国铁甲舰时的惊讶、羡慕反应)

(停泊在长崎的“定远”舰)

所以,北洋舰队军舰前往长崎。首先符合国际法,其次就近顺道修船,也属合理。唯一的一点特殊是,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之后,中日两国明里暗里就开始了海军竞赛,而到了1885年“定远”“镇远”铁甲舰回国,清王朝在中日海军竞赛中终于扳回一局,中国的海军力量超越了日本。而此时,作为中国海军压制日本海军标志的“定远”“镇远”直接出现到日本本土,是否会引起什么反应,无论是李鸿章还是丁汝昌都未作特别考虑。相反的,李鸿章事实上的确抱有借这次机会,展示一下中国海军建设实力的用以,以遏制当时在东亚不断针对中国挑事生非的日本政府。

二、长崎及事发地的一般历史

说完了北洋水师为什么要去长崎。再来说说长崎这座城市。

(表现中国客商在长崎饮宴场景的日本美术作品。19世纪纸本墨画)

(日本浮世绘。在长崎唐人街寻欢作乐的中国商人。)

北洋水师去长崎时,长崎是中国在日本拥有特权的通商口岸,然而事实上,长崎在更久远的历史上,就与中国存在密切的联系。且不说明代,就以清代为例,在康熙年间,就有大量从事海运贸易的福建、浙江商人前往长崎贸易乃至居住。日本幕府政权还专门在长崎划出一个区域,提供中国商人囤货,居住,日本人除了从事商业贸易者,或者游女(妓女)外,概不得入内。而这个填海填出的“新大陆”,称为“新地”,也就是在今天长崎的港口区附近的著名的“新地唐人街”一带。

(现代长崎红灯区入口处的牌坊,上面的清代中国人形象和洋人形象,说明了这一区域曾经的历史)

由于和中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长崎文化受中国文化浸染颇深。又由于当时到长崎的中国人,多是贸易商、航运商,显得比日本人富裕得多,在日本花天酒地,现在有很多幕府时代关于长崎生活风情的浮世绘上,都能看到有表现中国人在长崎当大爷的场景。也由此,难免在当地日本人心中留下一丝羡慕嫉妒恨乃至报复的心理。

此外再说后来长崎事件的事发地。北洋水师修船的位置,是在长崎大石船坞,船坞的海对面就是长崎港口。港口一带因为历史渊源,本身就是唐人街,也就是说,后来的长崎事件一部分发生于唐人街地面。

(清代初年,长崎港的码头区附近就是华人聚居的区域,旧址就在今天长崎新地唐人街一带)

另外一部分呢,因为长崎的历史原因,各国船只往来,于是催生了当地的色情业发展。江户时代,为了便于管理和抽税,地方政府在1642年下令将长崎市内各处的“游女屋”全部迁移到丸山一带,形成了和吉原游廓齐名的日本三大花街之一的丸山花街,其街区后来成为“寄合町”,而地点就紧邻着码头区的唐人街,至今仍然是日本九州著名的红灯区。因而,1886年长崎事件的另一部分事发区域,则涉及到丸山花街。

(19世纪中后期拍摄的丸山花街照片)

(丸山町至今仍然保存着的一处19世纪中后期花街饭店建筑,第一次长崎事件或许就是在类似的房屋中发生)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从花街路过,在花街的酒店吃饭,并不能直接和去色情场所画上等号。

另外,在外国商人、水手云集的长崎,日本人表面恭顺,游女们招待热情,但是私底下存在怨恨报复心理。在北洋水师访问日本的数十年前,丸山花街就发生过一桩严重的涉外凶杀案,1867年7月6日,2名上岸休假的英国军舰Icarus的水兵,就是在丸山花街被日本人秘密杀害。

三、8月13日,第一次长崎事件始末

在中国的一些历史书和影视作品中,对长崎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则说是水兵逛妓院,或说是水兵购物和日本人言语不通发生冲突等等。事实上,这些说法都有问题。

(1886年8月13日晚上,丸山町某妓楼的老板就是来到这座警署报警。而不久之后,一批北洋水师水兵也是来到这里聚集,要求放还他们的同伴。至今这座建筑依然是丸山町的警局)

(笔者2014年路过船大工町拍摄的照片。100多年前,受伤的北洋水师一等水兵王发被日本警察押着就是经过这条道路送往长崎警署)

1886年8月9日,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抵达长崎,开始办理修船事宜。8月13日,“定远”舰一等水手王发等5名上岸休假的北洋水师水兵从码头区到了寄合町,即丸山花街一带,在一家妓楼中因为争夺游女等发生哄闹,将妓楼的障子(木、纸制的隔墙屏风)弄坏,妓楼主人前往丸山町巡查所报警,一名叫星川的警察赶到后,和几名水兵发生争斗,警察与水兵王发均受伤,而后王发被拘捕,经过船大工町,送到位于西浜町的长崎警察署,后转交给中国驻长崎领事馆。

四、8月15日,第二次长崎事件始末

第一次长崎事件发生后,中国驻长崎领事蔡轩立即向日本长崎县知事日下义雄进行交涉,要求将受伤的中国水兵王发送入医院治疗,并希望此事不要影响两国的关系。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闻知此事后,立即下令禁止再允许水兵上岸,要求各舰军官加强监督。然而在总查琅威理的要求下,最终在8月15日再度批准水兵上岸。

(长崎广马场街口,现代由华侨募资建成的路名牌坊,显现了这里是传统的华人聚居区。1886年8月15日下午,放假上岸的中国水兵首先来到的就是这里。)

1886年8月15日下午1时左右,约400余名中国水兵上岸,首先来到新地唐人街附近的广马场一带,在思福楼、宝和楼等中餐馆聚集。而当天,长崎县警署事实上已经预先调集了大量警力,对码头区实施了暗中布控。

(广马场街区的老旧建筑,还能看出一点明治时代日本建筑的样貌风格)

(长崎丸山町以制做蛋糕著名的百年老店福砂屋,创业于明治时代的店铺建筑依然保留,这座建筑应该目睹了1886年8月15日晚上的那场血腥事件)

入夜后,在广马场等处多个地点,均发生了日本警察就中国水兵的走路姿势,以及随地小便等事挑衅找茬的事件,发生了多起互相调闹的状况。晚8时之后,黑田雪章、福本富三郎等3名日本警察在广马场桥附近拦住3名中国水兵盘查,双方发生打闹,而后附近饭店里的北洋水师水兵涌出支援同伴,日本警察福本富三郎在混乱中被打死,而后事件陷入失控,大量的日本警察开始封锁街区,直接进攻中国水兵。

(1886年8月15日夜间北洋水师水兵遭到集中攻击的一个主要地点,思切桥)

(思切桥路口19世纪中后期的照片,长崎事件发生时大致就是这番面貌)

至当晚11点左右,在广马场、思切桥等地,均发生了大量日本警察围攻北洋水师水兵的严重事件。当时日本警察佩有警棍、佩刀(长刀)等武器,而北洋水师水兵则只有水手刀(西式折叠刀,大小和造型类似瑞士军刀),且北洋水师水兵人数不占优,又对当地街巷不熟,最终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五、长崎事件的解决

事发之后经过统计,8月15日晚间的事件中,北洋水师当时共有4名水兵被当场杀死,1名伤重不治而死,另有45人受伤。日本方面,除被当场打死的警察福本富三郎之外,另有1名警察伤重不治,29名警察负伤。

事发之后,北洋水师方面曾一度做好采取军事行动实施报复的准备,清政府方面最终采取外交和法律途径解决此事。

(现代的长崎。1886年时,北洋水师的舰船在左侧进行维护,而水兵上岸的去处则在港池的右侧岸上。)

先是双方在长崎进行联合会审,调取当事人和目击证人,收集证言、证物,之后经反复谈判交涉,围绕责任、赔偿等问题相持不下,最终在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的斡旋下,于第二年的2月8日达成了互相赔偿,各自问责的协议。总计日本向中国赔偿抚恤金、治疗费等共计52500日元,中国向日本赔偿抚恤金、治疗费等共计15500日元。

至于这件事的对错责任,双方不再追究对方。而从事后的发展来看,日本政府事实上已经明确了是长崎警察的过激行为挑起了这次风波。

1887年3月30日,日本警察城台友太因造成中国水兵王兆炎的致命伤,被判重禁锢一年六个月;警察滨岛彦助因导致中国军官叶烺重伤,判刑九个月;水上荣吉杀伤中国水兵王兆炎,判刑六个月,庄司幸四郎打伤中国水兵张林龙,判刑三个月。

其他则因难以查证,日方未再深入调查追究。

六、被扭曲的历史,究竟是谁准备炮轰长崎

北洋水师水兵在拥有特权的通商城市,遭到日方警察有组织的围攻,事态性质极为恶劣。在中国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桥段,即北洋水师总查、英国人琅威理对此怒不可遏,下令炮轰长崎,最终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制止。

这个著名的段子,随着影视剧的传播,被很多人当成了真实的历史。事实上,真正的历史现场,恰好和这个情况完全相反。

长崎事件发生后,事实上是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怒不可遏,当即电报威海基地,要求国内的各舰做好战争准备,一旦命令下达,即与日本开战。

(被现代中国人一厢情愿神化成英雄的英国人琅威理,事实上在长崎事件问题上的表现十分不堪,以至于彻底失去了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对他的信任)

而那位中国影视作品里表现出来的英雄琅威理呢?实际上非但没有什么下令炮轰长崎的举动,反而是在长崎事件的事后处理上,处处作梗,袒护日本人,更为严重的是,在中日双方进行联合会审时,琅威理故意释放大量含糊其辞、对中方不利的话语。这些行为令丁汝昌恼火不已,丁汝昌曾称“每议此事,彼(琅威理)竟张言,不是不在倭人,其委曲求全,惟恐打仗之情显露于外……(琅威理)种种作梗,笔难禅述”。而琅威理的这些举动,彻底激怒了丁汝昌,这也是几年之后琅威理被逐离北洋海军时,丁汝昌选择坐视默认态度的一大重要原因。

七、总结·综述

发生于1886年的长崎事件,其起因可以归结为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充盈对华扩张侵略的思想,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优势军舰到达日本,且中国水兵在日本街上散漫行走,最终引起了积郁在日本人心中的忌恨情绪的爆发。

在此事件上,我们不用自我轻贱,故意歪说是水兵前往妓院而招致了此事云云。事实上易时而处,很多在今天看来不正常的事情,在当时是司空见惯。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军舰访港,放假上岸的水兵的种种荒唐举动,并无法归结为是这支军队军纪涣散、缺乏战斗力。

长崎事件的原因、是非曲直,其实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早在当时就做过非常到位的分析,是对此事的最好总结。

是日各丁购买食物,于长崎街巷各处便溺,该日人初则用武,二则行凶,该勇队势寡不敌众,复又究其同伙数百人理论前事,日人遂协同巡捕以及闲杂人等不下一千余人,致有此事。便溺细故,酿成如此祸端,虽各勇不守成规到处作践,而日人结党行凶,洵属藐视我国已极。

彼主我客,我兵赤手登岸,彼捕伏兵于暗,一呼四合,不旋踵已挺刃塞途。我兵有先时欲归者,海滨民艇率皆不渡,其有心为仇,显然可见,曲直所在,亦不白可知。

除此之外,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即8月15日长崎事件发生时,事实上在日本警察追打砍杀中国水兵的核心街区,“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等部分军官正在当地一家酒楼饮宴,而且从楼上目击了日本警察行凶的过程,但是这些军官并没有挺身而出,利用高级军官的身份和权威去试图控制平息此事,而是选择了匿避。

OK,关于香港反对派为什么不希望填海和香港为什么要闹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填海工程是 倒钱落海 ,那么新加坡政府早已破产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4/128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