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为什么唐朝的时候要设节度使呢

清朝的总督权力很大,为什么不像唐朝节度使那样容易犯上作乱

今天给各位分享节度使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为什么唐朝的时候要设节度使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叫岢岚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节度使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为什么唐朝的时候要设节度使呢
  2. 感觉澶渊之盟很屈辱,为什么还有人认为这个盟约很成功

节度使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为什么唐朝的时候要设节度使呢

大唐初年并无节度使这一官职,行军打仗多以皇帝任命某高级将领为主,以大唐帝国突袭突厥为列就任命李靖为行军道大总管统领节制几十万大军,战事一但完成,大权归复于中央,这一制度有効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军权司政于皇命,为大唐天下安危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形势有所不同,天下大事纷争缘缘不断,为治理天下的各重要辖区,才设立了节度使制度,但府兵制以名存实亡极大的制约了军队的运行,才又采用了募兵制以战养战,地方军分区也参与了财政事务,这一切均形之有效的运行着,地方蕃镇也不敢轻举妄动,自唐玄宗老眼昏花重用倚重安禄山始制度形同虚设,一个杂胡将领仅独领三镇节度使大权,岂会天下不乱,天下大势正可分而制衡必心有敬畏,谁敢胡为造次。因此安禄山提拨任命了千余名将军,成为化外重地天王老子天下第一。才丧心病狂的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安史之乱,从此天下大乱经八年的坚辛剿乱,终于平息了这一场祸国殃民的暴乱。但大唐也由此由盛而哀积重难返,在众多节度使大将中起初中央尚可有効的任命和撒换,但这一切皆积于有品德知恭顺的将领和节度使。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众多将领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形成了大大小小势力不圴的地方割据势力,唐德宗再时也曾一度令李塑大力平剿有利的筑固了中央集权。到唐未黄巢举义时天下大乱中央失去了向心力,采用了用贼防贼的烂掉牙政策,才令大老粗流氓叛匪朱温登上了大雅之堂,开始了恶梦的般的掘墓自坑之路,否则天下岂会失控覆水难收。

感觉澶渊之盟很屈辱,为什么还有人认为这个盟约很成功

澶渊之盟前,宋辽进行了25年的拉锯战。

在这25年里,小规模冲突不算。规模较大的战役有15次。

第一次是979年的高粱河之战。

宋攻辽守,宋惨败,宋太宗坐驴车逃走。

第二次是979年的满城之战。

辽攻宋守,宋大胜,斩杀辽军一万多人。

第三次是980年的雁门之战。

辽攻宋守,宋大胜,斩杀辽军主将,并俘虏辽军副将。

第四次是980年的瓦桥关之战。

辽攻宋守,宋战败,宋军控制的瓦桥关被辽军攻陷,亦有多位将领被辽军俘虏。

第五次是986年的雍熙北伐。

宋攻辽守,宋惨败。

这次北伐规模很大,主要战场有二处。

一是河北雄州的岐沟关,十万宋军被辽军打得惨败,损失数万人。

二是山西大同的陈家谷,由于判断失误,宋军副将杨业英勇战死。

此次北伐失利后,北宋再也不敢主动出击。

第六次是986年的君子馆之战。

辽攻宋守,宋惨败,宋军死伤数万。

第七次是986年的土磴寨之战。

辽攻宋守,宋小胜,斩杀辽军两千余人。

第八次是988年的唐河之战。

辽攻宋守,宋大胜,斩杀辽军一万多人。

第九次是989年的徐河之战。

辽攻宋守,宋小胜,辽军主帅耶律休哥大意轻敌,差点被宋军的偷袭小分队斩杀。

第十次是994年的子河汊之战。

辽攻宋守,宋大胜,辽军在行军途中遭到宋军埋伏,损失了六成兵力和所有物资。

第十一次是995年的雄州之战。

辽攻宋守,宋小胜,擒获辽军主帅。

第十二次是999年的遂城、瀛、莫州之战。

辽攻宋守,双方打平。

这场战役可以看做是澶州之战的预演。

先是辽攻宋,遭到宋军顽强抵抗,损失数千兵力。宋军本来形势大好,但由于宋军前线总指挥畏敌,故意逗留不进,致使后来宋军万余人被辽军歼灭。形势瞬间变得不妙。

随后,为了鼓舞士气,宋真宗亲率大军至大名督战。宋军受到鼓舞,士气高涨。

辽军见情况不妙,主动退兵。宋军则随即发动反击,夺回辽军所掠的部分物资。

第十三次是1001年的遂城羊山之战。

辽攻宋守。宋大胜,斩杀辽军两万人。辽军精锐“铁林军”几乎全军覆没。

第十四次是1003年的望都之战。

辽攻宋守,宋惨败,损失约三万人。

第十五次就是1004年的景德之役了。

辽攻宋守,前线宋军统帅畏敌,宋真宗被迫御驾亲征。

最终,宋辽在澶州城下打平以达成澶渊之盟的形式,结束了25年的拉锯战。

回看澶渊之盟前的宋辽战争,可以明显发现宋军缺乏主动进攻的能力。

宋军守家还好,但只要跨出国门,跑到辽国地界上,结果就是被吊打。

当然,辽军攻宋的战果也不好。十三次出动出击,换来八场惨败而归。

但需要注意的是,宋辽战争,辽国大部分时间都在进攻,宋朝处于挨打的态势。

而宋朝高挨打率的背后,是河北、山西地区几乎年年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经济恢复得不到保障。

另外,每每宋辽大规模决战,就有前线将领不听号令。这就意味着,宋朝皇帝的皇位其实不稳。

皇帝急需要停止战争,整顿武将风气。

在这种情况下。

既然宋辽谁也灭不了谁。

既然短时间内不可能分出胜负。

既然北宋还因为高挨打率,还是明显吃亏的一方。

既然宋朝皇帝急需要整顿朝纲。

那宋朝签订一个和平条约,用三十万银绢换取休养生息的机遇,又有何不可呢?

用三十万解决了原本每年要三千万军费才能解决的问题——维持既有地盘。

用三十万解决了原本每年要三千万军费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华北免于战火。

这不比年年被动挨打,自己的地盘被蛮夷打得残破不堪要划算得多?

这就如早年的汉朝和亲,唐太宗与东突厥的渭水之盟一样。

不是刘邦想和亲,也不是唐太宗想跟颉利可汗拜把子。实在是打不过嘛。中原王朝暂时没能力杀出关外,灭了他丫的。只能是暂时委曲求全了,日后再想办法报仇雪耻。

值得一提的是。宋使带回澶渊之盟的协议条文后,宋真宗很爽快地就签了字。而辽国方面则整整拖了五天,高层扯皮了五天,最后才由萧太后拍板,极不情愿地在条约上签字画押。

这说明,签这个协议对辽国其实是不利的。

否则,辽国高层不可能在签字问题上纠结。

所以说,耻辱与否,先放在一边不提。澶渊之盟对宋朝而言,真的很值。

那么既然澶渊之盟很值,为何现在一提起这个玩意,大家的第一印象却是很屈辱呢?

这是因为,澶渊之盟作为临时停战协定是合算的,但作为长期和平条约是不合算的。

这就好比当年的五八事件,我们落后,我们太弱了,实在无力为烈士复仇。

除了忍气吞声,我们实在没有办法。

但是,当年的忍气吞声,不代表我们就应该忘记耻辱。

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这是现在每一个有健全心理的中国人都应该要牢记的。

如果我们将来忘记了耻辱,不以当年的忍气吞声为耻,反以为荣,那我们这一代人就要被后人钉在耻辱柱上。

而偏偏,北宋统治者在面对同样情况时,就忘记了耻辱。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为了自我麻痹,主动跑去泰山封禅。

当时的宰相王旦为了宋真宗拍马屁,说澶渊之盟真是好呀,我们只用几个县的税收,就换来了和平。

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不及(军费的)百分之一、二。

后来苏轼的弟弟苏辙说得更肉麻,说澶渊之盟签的好呀,如今我大宋国力之强盛,连当年的汉唐都比不了。

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然而,实际上呢?

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八百年来,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

后世皇帝用行动表明,但凡要还要点脸,都不愿意与宋真宗赵恒为伍。

王旦说只用几个县的税收就解决问题。

可实际情况是,辽国在1042年,趁北宋与西夏开战之际,趁火打劫,用军事加外交恐吓的方式,敲北宋的竹杠。

迫于无奈,宋仁宗只得再次忍气吞声,屈辱求和,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十万两银和十万匹绢的岁币。

这个事件,史称“庆历增币”。

事后,为了避免再次被辽国敲竹杠,北宋不得不在北面加大军事防御力度。仅常设的边防部队就有15万。

而为了养这些兵,宋朝每年的财政,都要大把大把地掏银子。

事实证明,王旦的说辞,完全是扯淡。澶渊之盟后,宋朝不仅要承担高额岁币,同时还要承担高昂的军费。

而为了养兵,宋朝又不得不在其它方面缩减开支,比如废掉马政。

北宋为什么缺马?难道完全是因为产马地丢失了吗?

当然不是了。关内只是不产良马,不是完全不产马。北宋缺马,完全是统治者缺乏进取心导致的结果。

至于苏辙所说“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这么不要脸的话,听听就得了。

他老人家1112年去世。15年后,北宋就被金国灭亡了。

这真是好一个“盛世”。

值得一提的是。辽国不守承诺。西夏也一样不守承诺。

1044年,北宋与西夏签署庆历和议后,李元昊马上翻脸,撕毁合约,屡屡翻境。

北宋为了防御西夏,也不得不在西北部署了大量边军。

一个华北,一个西北。仅这两个地方,北宋就养了近40万大军。

原本想通过给岁币省军费的。可实际上,岁币要给,巨额军费也要掏。

这种二逼式的操作,苏辙的老爸苏洵在《六国论》中给出了完全否定的评价: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强烈反对澶渊之盟以金钱买和平之举。

后来,元朝人在编撰《宋史》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给出负面评价: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表示完全不能理解宋朝皇帝的脑回路。把钱拿去养精兵,干死丫的,不比每年送钱,养一帮不能打仗的孬兵要实在吗?

总体而言。北宋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本来是好事。

签了澶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就具备了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机遇。

但很可惜,签了澶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却是一种“丧事喜办”的表现。

把一个临时性质的停战协定,当作了长期和平条约。缺乏进取心,混吃等死,觉得天下太平,可以马放南山了。这就导致澶渊之盟以及后来的庆历增币,在历史上只留下了屈辱的一面。

可以说,澶渊之盟就像一面镜子,把宋朝统治集团的复杂、软弱、无耻等方面,暴露得一览无余。

关于节度使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为什么唐朝的时候要设节度使呢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地缘角度来看,隋唐时期契丹民族是如何崛起的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4/13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