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地核形成的原理,为什么钻不到地核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地核形成的原理
比重大的铁镍下沉形成的。
原始地球,内部几乎是由岩石或金属构成的均匀混合的状态,但是,由于碰撞产生的热,地球内部也因放射性元素发出的热而变成极高温。因此,比重大的且熔融的铁等金属类从比重小的岩石分离沉入内部深处,最后形成地核。
直到今天,我们对于地核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迄今为止,人类挖过的最深的坑也只有大约12公里,远远没有到达地幔,更不用说地核了。因此,我们目前也只能通过地震等方式来推测地核的结构。
地球地核的热量哪来的,怎么不会消失
地核的热量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就有了的,当时的情况大约是这样,大量气体、尘埃,聚集成星球,而在这个过程中,引力势能转化为热。在地球形成一段时间之后,也有大量小行星撞击地球,甚至有近乎火星大小的行星与地球相撞,这些过程,都给地球带来了大量的热,这也是地球内部高温的来源。地球本身不产热,因为温度远远达不到核反应的要求,里面的物质也有很多的重物质,无法进行核反应。
热量不消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一些简单的解释可能认为,这只是散热比较慢而已。然而看看火星就知道,这样的解释并不完整——火星已经没有了磁场,其内部温度也相对很低。显然,如果直接考虑散热的话,这几十亿年,恐怕也会散的差不多了。
答案可能出人意料的简单,就是太阳。有的人可能觉得很难理解,虽然夏天我们会被热的很难熬,但温度也远不到地核内部的程度吧。但是我们要考虑一个事实,就是地球散热,总是从表面散热,不论内部有多热,都是从表面散热的。即便内部有热辐射,也总会被上层的物质所吸收,所以最终的散热效果,是与表明散热相同的。
而如果做一点简单的计算,根据太阳的表面温度(6000K左右),以及日地距离等数据,假设地球【吸热】、【散热】平衡,进而算出的平衡温度,恰好是25摄氏度左右——这与当前地球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非常接近(按开尔文温标,即+273K之后的数据)。
这样的结果,则表明刚刚的假设——地球【吸热】、【散热】平衡,是基本正确的。也就是说,地球的散热,包括地核内部温度的散发,应该都被太阳的辐射给抵消了。
为什么地球不是实心的
地球是实心的。经典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实心球体。实心论者是目前物理界的权威。他们认为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在地表以下1000千米深处,温度可达1400℃-1500℃,地球的平均温度在2000℃左右。不言而喻,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储体。对于地球空心的观点,实心论者说:如果地球是空心的,那么地球质量就要比实际轻的多,就没有足够的引力吸引大气,那么地球的大气层会变的很稀薄。其次地球如果中间是空的,为什么海洋还存在?只要引力还在,水就会往下钻。如果是空的,地球表面就看不到海洋了
如果从地表向地核钻一个直径1千米的洞,能从这个洞中看到地核吗
这位同学,假设你的想法成立,这道题就可以理解为距离光源6000米的地方,笼罩一个直径1000米的圆筒,光源覆盖整个圆筒的一端,圆筒内壁为黑色(土壤颜色其实不确定),则能否在另一段看到光的传播?考虑到光的波长,和光在圆筒内壁折射和被吸收的光,如果这个洞的内壁是光滑的,理论上是可以看到的,如果是非光滑的,那理论上是很难看到的,因为反射上来的光已经超出人眼的识别范围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