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南明最后的名将李定国和郑成功)

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可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今天给各位分享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定国为什么失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李定国真的很厉害吗
  2. 李定国和郑成功为何难以实现联合抗清
  3. 孙可望率领十万大军征讨李定国,失败后反明投清,最后下场如何
  4. 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历史上,李定国真的很厉害吗

答:李定国的厉害之处,主要在于他在抗清战争中所取得的战绩。

要了解这战绩的含金量有多高,就得先了解他的对手清军的一些情况。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而满族人最初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靠渔猎为生。他们穿梭在深山老林之间,擒熊缚虎,一个个都成了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的斗士,经努尔哈赤训练成军,爆发出的战斗力是极其惊人的。

后世有史家说:入关前后的清军八旗,乃是同期世界上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军队。

反观明朝这边,军队主要由来自耕种之家的农家子弟组成,血腥、凶残、暴力等诸方面都不可与清八旗相提并论。

而从明清双方的交战经过来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且看,1616年,努尔哈赤自上尊号建后金,改年,以“七大恨”誓师伐明,率两万步骑出征,不到一个时辰便攻陷抚顺,迫降明游击李永芳,掠人畜三十万。

同年七月,又是这两万人,发动清河之战,屠杀明守军万余。

明神宗万历皇帝忍无可忍,于1619年三月集结起十二万明军,号称四十万,揭开萨尔浒大战的序幕。

非常遗憾,此战的结果是:明军分兵四路,其中三路全军覆没,唯剩一路逃遁,文武将吏死三百余人,军士死四万五千八百余人。

努尔哈赤挟得胜之威,率四万兵马进击东北重镇开原,屠杀了明总兵马林及守城将士;随后,进击铁岭卫,同样尽屠城中军民,劫尽城中财物。

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陷沈阳,尽屠明军七万人。并在浑河南岸尽歼由川中秦良玉训成的石柱白杆兵和江浙戚家军组成的援辽大军。

五天后,努尔哈赤又取辽阳,尽歼明兵数万。

震响之下,明辽河以东大小七十余城闻风降服。

从此,明清交战的战场转移到辽西。

插一句,现在网上流传的一首据说是袁崇焕绝命诗的诗作中有这么一句: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但是,袁崇焕一生都未跨过辽河往东一步,所以,单此一点,有人揭露此诗并非袁崇焕作品,而是后人托名伪作。

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领兵五万直取辽河西岸的坚城广宁(辽宁北镇),沿途血洗哨所西平堡,在沙岭歼灭赶来救援的明军三万余人。

广宁守军不战而溃,而宁远、锦州等地无兵可守,整个辽西尽落入了努尔哈赤手中。

可幸,大明有死士毛文龙,领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横跨海峡,深入敌后,夜袭镇江(即今辽宁省丹东市)成功,尔后退兵皮岛,开设东江镇,从敌后牵制后金。

努尔哈赤一则粮饷难继,二则担心老巢有失,三则兵力不足(也就五六万人),因此弃辽西不要,劫掠了大量牛马人口及财物匆匆东归。

现在,很多人视袁崇焕为大英雄。

袁崇焕为什么能成为英雄?

是因为他在后来宁远、锦州的两场大战中守城不失,扼住了后金军予取予求的势头。

努尔哈赤死,皇太极践祚,后金军的攻击力一如既往。

在袁崇焕蹈海岛斩杀了毛文龙后,皇太极无后顾之忧,振旅西征,其取道内蒙古,自北向南,直奔北京,纵略良乡、固安等,连下迁安、滦州、永平及遵化四城,大败明军,抢掠人畜财物无数。

熟门熟路的八旗骑兵其后又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奔袭战,分别是:1634年的入口之战、1636年的京畿袭扰战、1642年的山东骚扰战,清军在大明境内横冲直撞,穿州过省,残杀明朝百姓,烧杀抢劫财物,无人可挡。

而在正面战场,皇太极兵围大凌河,迫降明将祖大寿,再围锦州,尽歼来援的十三万明军,俘获明统帅洪承畴……

讲真,入关前,清军除了在面对袁崇焕的两场战斗只未能得志外,其他所有战斗,全都攻必克、战必胜。

李自成趁着明军与清军展开生死搏杀,不断坐大,进而在明廷奄奄一息之际,袭取北京,迫死了大明崇祯帝。

彼时的李自成内心迅速膨胀,雄视四海,自以为天下无敌。

但是,是骡是马,遛过便知。

山海关外一片石,李自成与吴三桂决斗不下,难解难分。

多尔衮率清军八旗杀出,李自成全军败如山崩。

李自成不服,骂清军是暗中偷袭。

不服?不服再来。

清军追杀李自成至西安,端掉了李自成的老巢,又撵着李自成的尾巴打,终于使李自成窜入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亡命于牛迹岭。

曾经煊赫不可一世的大顺政权就此死亡。

清军兵锋南指,过泗州(今江苏泗洪县),克扬州,占南京,取江阴,屠嘉定,下杭州,遍拾取绍兴、温州、台州等地……

一句话,清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

再补充一件趣事:江阴攻略战前夕,明李成栋已率部降清,其手下有四名士兵装扮成清满洲勇士,前去弹压抗拒剃发令的江阴军民,嘴里叽哩瓜拉操满语,吃生猪肉,席地睡觉,很是吓住了城中军民。后来有人大胆向这四人发起攻击,发现是伪满洲,虚惊之下,越加愤怒,将这四人杀死撕碎。

由此可知清八旗军在明朝军民中的震慑力。

再从金声恒、李成栋等军的战斗力也可感知这一点。

金声恒、李成栋等军降清为清廷效劳时,追杀南明军非常犀利,怎么打怎么有;但是,当他们反正归明,打着明军的旗帜和清军开战,就成了豆腐军,被清军蹂躏得不成样子。

了解过上述背景,再来说说李定国。

李定国原是张献忠的部下,张献忠死后,他率军转入滇、黔,旬月之间即破交水、曲靖,占领昆明。

随后,连克呈贡、师宗、通海、河西、蒙自、临安等地,悉平迤东;并于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破沙定洲所据大小三百余寨,平定全滇。

时逢乱世,天下汹汹,李定国以春秋大义自许,倡议举滇、黔、蜀三地归就明室,诚心辅佐,恢复旧京,荡清海内。

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李定国率师东出,不一月,便连下沅州、遂卫、蓝田,、靖州,走马取武冈,进逼宝庆,真可谓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负责镇守湖南的清续顺公沈永忠胆碎心寒,弃宝庆北遁,先奔至省会长沙,再逃至岳州。

沈永忠如此狼奔豚突,则清朝在湖南设置的许许多多道、府、州、县官有样学样,一窝蜂跟着逃窜。

于是,李定国跃马横刀,于俯拾之间就几乎遍复湖南全境,可谓英雄盖世,豪气冲天。

六月,李定国兵出祁阳,直取广西门户全州,尽歼清李养性之众,至榕江大破清镇南王孔有德,乘胜取桂林城,迫死孔有德,进而平定广西全省。

不得不说,李定国真是牛!

其自五月底出兵,到了八月中旬,攻无不克、战无不捷,横扫湖南、广西两省清军,真正的雷霆万钧、气吞山河,震撼天地。

顺治皇帝大惊,令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两广,自江宁移赴长沙,另派敬谨亲王尼堪,统十万之众,南下增援湖广。

尼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第三子,亦即多尔衮的侄子、顺冶帝的堂兄,身经百战、谙于战阵。

然而,在衡州城北草桥、香水庵一带,李定国亲自率军与尼堪的八旗精兵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割下了尼堪的首级。

“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

此战过后,天下无数忠于明室的官绅百姓精神大振,交口同称大明中兴有望。

黄宗羲曾神采飞扬地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

不过,明清易势,非李定国区区一名武将可以扭转,大明终于江河日落,大清最后坐拥了天下。

但这并不能掩没李定国善战、敢战之亮色。

李定国在大势已去的背景下,败走磨盘岭,巧施拖刀计,差点砍杀吴三桂,尽歼吴三桂追兵。

李定国入缅救主,以两千精兵攻缅都,把缅王吓得魂飞魄散。

则李定国用兵如神,攻城城下、野战战捷,能以少量的兵力摧败强敌,取敌帅首级于掌股之间,称之为“明末第一名将”,绝不为过。

李定国和郑成功为何难以实现联合抗清

李定国和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时期致力于抗清的两位杰出将领,他们领导的武装力量在西南战场和东南战场上给了清廷巨大的杀伤。南明诸多将领中,清廷最为忌惮的就是他们两个。在抗清过程中,郑成功主动在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联络永历政权合作抗清,“藩遣效用官李景往广西约会师期”,此后双方便通信频繁,但是在具体合作上却雷声大雨点小,所谓的“郑李同盟”终郑成功、李定国一生都没有实现会师抗清的目标。

郑成功和李定国不能实现合作抗清,论者多归咎于郑成功并非真心抗清,并且在与李定国联络期间还和清廷展开谈判,给人一种两边跳梁的印象,似乎“拥明”的表象下,有行私下割据之想法。在这方面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就我认为郑成功所谓的“和谈”,只是以谈判的名义,先扩大自己的实力,更好的反抗清廷。细看谈判过程,就会发现郑成功的要求不断加码,从索要三府做为屯兵之地再到三省地盘以养兵发展成要像高丽、朝鲜一样做藩属国,实际上只是郑成功为了防止和谈成功而采取的步骤。

而郑成功对待和议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将计就计,权措粮饷,以裕兵食也”,因为在谈判前,清廷攻破中左卫(今厦门),掠走了大量郑氏集团的财富,“运我黄金八十万,银百万云云”,在和清廷虚与委蛇的谈判中,郑成功利用这个机会不断征集兵食和饷银,史书记载比比皆是,缓兵取饷的目的非常明确。

《从征实录》:以和议故,分遣各勋镇就漳、泉派征乐助兵饷,遣督饷都督黄恺追晋南地方饷二十万。《从征实录》:遣中权镇黄兴、前冲镇万礼统领辖镇进入龙岩地方,征饷二十万。《从征实录》:遣前锋镇赫文兴、北镇陈六御、右冲杨朝栋等率辖镇往惠安、仙游等地方,征饷三十万。

郑成功打着谈判的旗号,公然在漳州、泉州等处征饷,而清廷的福建官员害怕自己被扣上破坏和谈的大锅,面对郑成功肆无忌惮的征取财富,只能干瞪眼,所谓“藩(郑成功)分遣各提督、总镇就漳、泉、福、兴等地方派兵助饷。以和议未定,虏兵无敢阻抗,追遣益力”,等到后来连清廷都知道受了郑成功的蒙骗,反对与郑成功和谈的声音越来越大,清廷最后只能决定以武力征服郑成功。

《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三》:福建提督总兵官杨名高奏言:“郑成功虽经就抚,而奉诏不恭,衣冠如旧,且纵兵焚掠,侵扰延建等处,情甚叵测。”

所以,综合史料来看郑成功的反清立场并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对配合李定国确实也很不热心,就比如在永历八年(1654)的九月初,李定国去信要求郑成功发兵南下,与其一起攻打广东新会,使义军形势连成一片,在信上希望在十月十五日之前会师,但是郑成功偏偏在十月十九日才让辅明侯林察、闽安侯周瑞发水师增援,次年五月才到达指定位置,但当时新会战役已经结束,李定国已被清军击退,这样的配合实在失之于敷衍。

在新会战役会师失败后,郑成功致信向晋王李定国致歉,讲到自己不能如期会师,“某实有罪焉”,但是细看这封信却有坑害李定国嫌疑,以下展示重点段落。

《闽海纪要·卷一》:今援粤之精锐已悉来闽,且檄援全粤水陆与某对衡,则粤东势必空虚,乘机袭取,正其时也。

歌词大意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清军的精锐已经被我吸引到福建去了,老兄在广东好好发展。这就有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嫌疑了,从《清世祖实录》来看,此时清军在两广、湖南地区为了镇压永历政权可是驻有重兵的,“今湖南、两广俱有重兵”,事实上为了阻止李定国攻占新会,清廷在本次战役中调动了朱喇嘛江宁驻防八旗军和耿继茂、尚可喜的全部汉军,据史料显示甚至还有黑龙江的索伦军参加了对李定国的攻势,“定国悉其精锐据山谷,列象炮拒战,我索伦劲骑突阵,溃之”。所以,对于李定国来说,郑成功这个盟友真是比较坑的,就比如说新会战役,郑成功的表现就是“事前不积极,事后大忽悠”。

我认为郑成功之所以不愿配合李定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郑成功热衷于北上战略,而李定国先占广东计划与其战略有一定冲突。

其实细看郑成功集团的整体战略,其实就是分四步走,以闽粤为根基、夺取金陵、划江而治、夺取京畿,而在实际行动上,也反映出郑成功对北上战略的热衷,具体行动有1654年郑成功支持张名振三入长江、1655年派忠振伯洪旭、及陈六御等远征舟山、1658年的戊戌北征(途遇风暴,未果)以及1659年的大入长江(此次北征对清廷震动最大)。估计在郑成功眼里看来,广东地处中国南方,即便是配合李定国占据广东成功,北上之旅也是困难重重,如果能一举攻下曾经做为明朝南都的南京城,夺取清廷赖以补充饷源的东南地区,形成割据之势,趁机北上直捣南直隶,岂不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很显然北上攻取南京对郑成功更有诱惑力,当然不愿意将兵力配合李定国从广东展开攻势。

而郑成功的割据长江战略和永历政权部分高层也是一拍即合,并取得联络。比如说当时的秦王孙可望当时有“慨然经略中原之志”,让刘文秀率兵出师东伐,“诏以刘文秀为大招讨,都督诸军,出师东伐”。而据史书表明,张名振北入长江就是要和孙可望一起执行攻占长江流域的计划,张名振军在进入长江流域后,抵达金山题诗,上有“予以接济秦藩,师泊金山”之语,很显然这个秦藩便是指孙可望。由此可知,孙可望很可能和郑成功达成了北入长江的协议,对于李定国的直下广东不上心,也在情理之中。

二、永历政权内讧愈演愈烈,让郑成功缺乏与永历政权合作的信心,但利用永历政权牵制清军,达成其战略目的的意味非常明显。

就在1655年(注意这个时间点,新会战役正在展开),郑成功接待永历政权的来使后,得知了永历政权内部严重分裂的事实,这就加深了郑成功对永历集团的负面印象,从其言语中就可以看出来。

《台湾外纪·卷八》:当此之际,内无贤相匡其君,而运筹帷幄乏其人;外有骄将,兵无纪律;又不积储粮饷以足兵食,谋扼险阻以图恢复,而乃恃功互党,致使英雄失望,人心瓦解,何以望中兴哉?

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到郑成功对永历政权态度非常消极,既然他认为自己的盟友不靠谱,当然不会全身心的与李定国合作。但是,为了自己的北上战略,要利用永历政权来牵制清军,所以要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与永历政权联络。事实上郑成功之所以于顺治十六年选择大入长江,就是打探到清军主力忙于消灭永历政权,想趁东南空虚,一举占领南京,“时江宁重兵移征云、贵,大半西上,城大守备空虚”,要不是郑成功大意兵败,战略几可达成。所以,郑成功在永历九年(1655)之后,郑成功一心只想利用永历政权,更不可能与李定国真心合作了。

《圣武记·国初东南靖海记》:成功闻王师三路攻永历于云、贵,乃大举内犯江南,以图牵制。

综上所述,郑成功和李定国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联合抗清,不但因为战略方向不同,而且郑成功也不信任永历政权。随着战局对永历政权越来越不利,永历政权逐渐被压缩至云南,双方联络更为不便所谓的联合就只能成为画饼了。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圣武记》、《永历纪年》、《从征实录》、《明季南略》、《闽海纪要》、《台湾外记》、《小腆纪年附考》、《北游录》

孙可望率领十万大军征讨李定国,失败后反明投清,最后下场如何

孙可望,是张献忠养子中的长子,他是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军大西政权的重要将领。孙可望被张献忠收养长大后,他作战勇敢,在军中被称为是“一堵墙”。同时孙可望不仅机灵,而且还认识字,所以深受张献忠的倚重。并且在大西政权建立后,孙可望是位于诸将之首,为平东将军,监军,节制文武。

后来孙可望和大西军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李定国不合,于是孙可望带领十万大军进攻在云南仅有三万兵马的李定国,由于双方力量悬殊。所以李定国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同时又因为孙可望一些部下又倒戈归顺李定国,最终孙可望兵败。

本来这时孙可望和李定国虽然不和,但是他们毕竟都曾是大西政权重要将领,所以此时他们还是有机会和好再次一起抗清。但是孙可望却因为心中有怒火,故而孙可望要借兵报仇,最终孙可望就投降了清朝。

那孙可望带领十万大军攻打李定国,孙可望兵败后投清,最后下场如何呢?

其实在孙可望刚投清的时候,因为孙可望曾经的地位,所以清朝开始的的时候对孙可望还是比较礼遇的。比如孙可望到清京城后,清朝廷就名王公大臣、高官显爵的人去出城迎接,顺治皇帝还亲自接见他,赐他银两、府第、解袍、朝衣等。同时孙可望投清后,义举底细被暴露,让李定国和西南的抗清势力失利。孙可望又被清朝廷封为义王。可以说孙可望在当时是一个红极一时之人。

虽然如此,但就以孙可望本身而言,清朝廷对孙可望还是挺猜忌的。所以后来当有人弹劾孙可望放债取利等事时,清朝廷就开始打压孙可望。本来放债取利在满洲八旗中是一件平常之时,但清朝廷还是借这个机会打压孙可望。而孙可望知道这件事后,他也非常恐惧,急忙上书请罪,希望得到宽恕。所以当时孙可望的处境是很危险的。

后来孙可望就突然死了,而有关他的死因却有多种说法,清朝官修史书《清史列传》说的是孙可望是病死。但是一些野史也认为孙可望不是病死,有的说他是随从出猎时,被人用箭射死。有的说孙可望是喝毒酒而死。

孙可望死时,李定国还没有去世,清朝廷就赐孙可望谥号为恪顺,其子袭义王爵位。后来李定国去世,从此孙可望家族对清朝而言已经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所以清朝对孙可望家族的礼遇优待也就开始降低,由义王降为义公,一等轻车都尉。

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我们一个一个看题主描述的南明的擎天之柱都是什么人:史可法,在私德上无可挑剔,但是无论从政治视野上,还是工作能力上,都相当一般。史可法在南明建元之前的职务是参赞南京兵部机务尚书,尽管名头很大,但是作为守备南京的“影子内阁”,整套班子在有明一代都处于基本混吃等死的状态,被人戏称为“吏隐”。在南明“立贤”、“立亲”之争中,史可法既举棋不定,又左右摇摆,更是将自己的把柄交到了政敌马士英手中,面对着拥有“定策之功”的江北四镇与马士英,从南明建元之初史可法就成了跛脚虾,不得不出镇扬州。在督师扬州期间,史可法不仅没能成功制约江北四镇,反而耗费巨额公帑数百万去填军阀的欲壑,结果可想而知,全砸了水漂。面对着南下的多铎大军,史可法也没能表现出应有的指挥水平,连身边的将领都直言:“督师方寸乱矣,哪有百里之地,如许之晌,而一日三调者乎”,最后被清军轻易破城。史可法最光辉的时刻,笔者认为一是最后在南京城郊燕子矶上的“面南八拜、长跪当哭”,二是扬州城破后的誓死不降、英勇就义上。别的,实在是乏善可陈。

左良玉、高杰、刘良佐,这三位不仅算不上英雄豪杰,有的连军阀都不算,就是一伙投机分子。左良玉部早在崇祯年间被大顺军屡次击败后就有听调不听宣的趋势了,南北交通基本断绝后更是成了湖北的独立王国。多铎大军与大顺军同时南下的时候,左良玉一方面忌惮李自成的兵锋,一方面又对马士英等人攫取“定策之功”极为妒忌,竟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同多铎同时向南京进军,一路烧杀抢掠,不仅自家经营的湖北老巢丢了个精光,还使得南明政府应对失据,不得不分兵阻拦左军东下。弘光皇帝被清军俘获后,左部又在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的率领下迅速叛变投敌,成为帮凶;高杰、刘良佐,加上黄得功、刘泽清,这四位是著名的“江北四镇”,在崇祯年间已成地方军阀,而在南明建元之时站对了队,势力迅速膨胀,何止“尾大不掉”,简直有凌驾偕越之势。清军南下之时,四镇之中只有黄得功进行了认真抵抗,算是尽了最后的责任,其它三镇皆迅速投敌。此三镇从清军杀入江南后依然不改其军阀的无耻本色,诸如刘良佐部屠嘉定、李成栋部屠广州都是以上“南明栋梁”的“杰作”。

有南明一代,真正值得钦佩、堪称南明最后擎天之柱的人并不多,文可有联合大顺军抗清的堵胤锡、力图从海路恢复江南的张煌言,武可有两蹶名王、到最后还能打出磨盘山战役差点干掉吴三桂的晋王李定国,还有一门三代抵抗清军一直打到1664年的李来亨、郝摇旗、袁宗第等人,可惜这些人要么始终在南明的党争内斗中处于边缘地位,要么由于其农民军的出身始终不被重用,乃至被排挤压制,这真的是“玄武湖中风浪起,嗖嗖,虎踞龙盘一夕休”。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南明为何只坚持了15年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4/13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