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现在生活已经很好了,吃穿住行很好了。为什么有人还在怀念过去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我们为什么怀念民国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为什么民国会出这么多的大师
先前也曾有过这样的问题,后来询问了老师,自己想了想才知道原因。
首先整个大的时代背景,民国时期是处于一个新旧文学交汇的时期,很多大家文人既接受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养成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又有着留学的经历,这种经历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宽广的、科学的、世界性的角度看待问题,如王国维是我国第一位研究尼采的学者,他从西方哲学尤其德国古典哲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从而有着更加开阔的学术研究领悟,这也就是多学科多方面研究的好处。
其次,民国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学术领悟开拓性的学者,很多人便认为那个时期比现在厉害很多,其实如今的研究能力并不比当时弱,只不过相对于来源而言,一步一步地深入显得相对微小罢了。学术研究本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前人也可能存在错误的观点,在之后被推翻了。
另外,历史的久远让人更容易产生距离感,在这种距离感的作用下使人们对那个时期那些人产生好奇心以及憧憬,人们除了关注那些人的学术成就以外,更多的是被其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将其推去“神坛”,
因为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学者做学术的方向和观点可能不同,但目的基本上都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发展。
而现在很多所谓学者怀念民国,不是觉得自己能在那时作出贡献,只不过是指望高人一等罢了。一句话概括,民国学者因为理想纯粹而优秀;现在怀念民国的所谓学者因为个人利益而猥琐。
说到底,还是他们沾了祖宗的光。中国古读书人死记硬背能力特别强,这种能力延续到民国。所以那时候的文人有懂得特别多,而且融会贯通的,像胡适。当然其他因素也有啦,比如乱世出英雄,学术自由。
再说那时候的文人,做summary可以,但是创新也马马虎虎。对中国历史争论不休,有顾颉刚等疑古派,有钱穆等守旧派(老学究的缺点就是满脑子都是知识,不在乎现实)。总之学术争论也不怎么伟大。那时候没有出萨特,海德格尔这样创新的大师。但是现在好的summary,比如中国通史,哲学史,还是那时候的好。
至于社会改造,都是从西方借过来的。有一些值得称道的人,最有名者鲁迅,胡适。他们提出了很多对中国旧社会的想法。有很多成果,但其实现在的中国和他们想象的,尤其是鲁迅想象的,还差得远。知识分子对于这个社会的影响力,实在太小了。
中国至今为止称得上能和西方诸贤(知识分子)媲美的人物,还都在古代。哲学家如孔孟老庄,文学家如屈原李杜曹雪芹。
另,鲁迅在纯文学和思想性方面不是他同时代的所有人能比的,他是那种有点超越了时代的人。
即此。也就是说,文学于崇尚文学审美性和社会功用性的同时,还轻薄因循的作品,更喜创新的写法。胡适的作品,平心而论,文学性达不到顶级水平,却能享受一些顶级的盛誉,即此。
民国的几位大师,作品的思想及表达形式,皆能新人耳目,又不失正确性和感染力,此所以他们的开宗立派能够成功,为后人留下巨大精神财富,开无数法门,贡献着因循者不能有的特殊成就。
现在生活已经很好了,吃穿住行很好了。为什么有人还在怀念过去
文革和大集体时期的既得利益者们,虽然他们的生活也比不上今日。但当时比普通群众却是高高在上,今天许多人走在了他们前面,这让那批人如何不嫉妒恨呢?这种怀念也是他们的无奈呀。
民国时期很重视教育吗
民国时期最重视教育的地方蒋介石总结过,就是“匪区”。至于其他地方连经费都保证不了,就更谈不上重视了。
现在吹捧民国教育的人不少。然而1933年5月15日,蒋介石在演讲中对苏区和国统区的教育进行了对比,对于苏区的教育进行了极大的肯定,并批评各地对教育毫不重视,挪用教育经费成风。
匪区里面最紧张的,就是教育!最有纪律的,就是教育,最有精神的,也就是教育!而我们现在各地方的情形却不然……土匪他们什么经费可以少,教育经费一定要筹到,我们却反而要常常拿教育经费来做旁的用。
其实这种情况并非1933年才有,而是民国建立以后的普遍现象。
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块,其中中央财政主要负责大学教育经费,而地方财政则负责中小学教育。然而自民国成立以后,战乱不止。特别是进入军阀混战时期以后,大小军阀为了争权夺利互相征战。大帅们都忙着扩充实力,因此这钱大部分就成了军费,教育经费根本无法顾及。
以1919年为例,当年北洋政府总支出的42%用于军费,教育经费则1%都没到。1920年情况类似,军费开支超过了38%,教育经费还是没到1%。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军费开支并不包括大帅们私下自己筹集的军费,而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用银行券等代替,因此落到实处又要打几分折扣。
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校数量少,设备落后。
以河南为例,在民国时期很长时间里,河南总共只有开封和安阳两所省立高中,共计招生250人。初中也只有区区50所,平均每两个县才有一所初中。还有像广州,这民国时期的一线城市里在1932年足足有3.2万儿童没有经受过任何教育。所以在民国时期,小学毕业就是知识分子了。
教育经费少的另一个坏处就是教职员工拖欠工资严重。比如像鲁迅先生,很多人都知道他在教育部时薪水很高,但是这只是名义上的薪水,即使上他经常只能拿到一半或者更少,甚至几个月都没有钱拿。所以鲁迅的生活一直很窘迫,还参加了几次闹薪水的罢工活动,最后干脆辞职专心写书,生活立刻得到了改善。
比教育经费更糟糕的是读书环境。正因为读书难,能读书的都是有钱人,因此连土匪都知道要打劫就打劫学生。像1923年8月4日,一股土匪就打入孟县县城,直扑县小学,抓走学生一百多人。后来地方上筹集了赎金,才把人赎回。
所以这民国时期读书的难度可想而知。就别说什么重视教育了,连基本的教育都无法保证。
为什么总有一类人怀念过去的时代,比如总觉得汉唐盛世辉煌,总觉得民国充满人文精神
最可能的原因是人云亦云。
除去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很多人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只是其中一个侧面,尽管这个侧面可能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一面。
比如提起汉朝,会想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穿越千古的时代强音。比如提起唐朝,会想起贞观开元李白杜甫。比如提起民国,会想起那些星光璀璨的民国大师们。
这些都是口耳相传融合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不朽印记。我们的教材会重点表现,我们的媒体会大力传播。但我们很少会注意,伴随着大汉王朝的征伐,百姓的生活越发潦倒困厄,朝廷内部的倾轧更加严重。大唐经历安史之乱,从此一蹶不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民国不单有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更背负着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时刻有亡国之危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也许,对历史了解得更全面一点,我们的眼光也会更加客观。不要用所谓历史的一点“好”,来论述今天的所谓不好。活在今天,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幸运。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现在生活已经很好了,吃穿住行很好了。为什么有人还在怀念过去和我们为什么怀念民国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