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历史上五胡乱华这件事

历史书上把五胡乱华这个词删掉,换成了少数民族南下,这是为何

大家好,关于如何看待历史上五胡乱华这件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能讲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如何看待历史上五胡乱华这件事
  2. 为什么我们说“胡说八道”而不是胡说七道六道
  3. 春秋战国时中原战乱不止,为什么没有出现五胡乱华
  4. 五胡乱华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如何看待历史上五胡乱华这件事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的时代,没有之一,异族侵入中原大地,残害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汉族一度被杀的不到两百万人,中华文明存在于濒临灭亡的边缘,若不是冉闵的“杀胡令”,中华名族不知还要承受多少的伤害,淝水之战,东晋谢安谢玄以八万北府兵力挫前秦苻坚百万大军,前秦大军被杀的血流成河,苻坚之第符融在收拢败逃的的军队时,被冲过来的北府兵连人带马的掀翻,被剁成肉泥,淝水之战胜利的时候,估计全中国的汉人都哭了,说到冉闵,尽管冉闵的“杀胡令”以失败而告终,但他是那个时代第一个跳出来号召汉人杀胡人的的英雄,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曾试图挽救中华名族于水火的民族英雄,

为什么我们说“胡说八道”而不是胡说七道六道

胡说八道,为什么不是七道六道?因为胡说和八道,都是有讲究的。

胡说

所谓胡说,现在的解释就是随便乱说,比喻人说话不加分析,章口就来,不负责任。实际上,这个词来源于晋朝。西晋时八王之乱,塞外少数民族趁机入侵中原,晋廷难度,史称东晋。从此开始了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黑暗时期。入侵的少数民族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部落为主,因此这一段时期也被叫做“五胡乱华”,当然了,现在叫少数民族南下。

为什么把少数民族叫胡呢?

其实自古以来,中原正确就把中国北方塞外以及西域民族称作“胡人”,比如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穿着胡人的衣服骑马射箭。把这些地方传入中国的物品,通常冠以“胡”字,比如胡瓜,其实就是黄瓜。

后来胡的含义延伸了,用以泛指外族人。扯远了。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除了战争和侵略以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文化交流,中原以儒家为正统,不论是治国还是修身,讲究的都是以儒家为中心的礼仪仁智信。但少数民族可没有学过什么儒家经典,就很豁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原人就认为,和他们打交道真是太麻烦了,因为说话做事都没有标准,没有礼法。

后来,中原人就把胡人这一套做法,也通通冠以“胡”字,因为五胡乱华,再加上胡人做事儿没有规矩,一通乱来,这种行事作风就被叫做“胡乱”;说话没有礼法,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叫做“胡说”。

渐渐流传开来,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讲的“胡说”。

八道

八道有不同的说法,分别是道家八道和佛家的八正道。

道家八道

道家的修炼以长生不老和羽化成仙为目的,道家认为,要想达到目的,必须经历八个阶段的修炼:一为入道;二为学道;三为访道;四为修道;五为得道;六为传道;七为了道;八为成道。

佛家的八正道

是为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按照佛家理论,修炼想要到达最高的理想境界,必须要经历八正道。

胡说八道

那么问题来了,胡人入侵中原,在文化交流上,他们不仅不懂儒家思想,也不懂道家,佛家倒是有一些僧人,会到中原传教,但你一个胡人,到汉人的地盘上宣传教义,语言就是个大问题,他自认为讲的都是高深佛法,汉人听起来就是叽哩哇啦。

而且按汉人的理解,佛家讲求的是慈悲,而胡人都是嗜杀成性的蛮族,他们又懂什么高深佛法呢?

因此就把这种行为称为“胡说八道”,用来表示没有根据、没有道理、不负责任地乱说。就如下图这位满嘴跑火车的大爷。

春秋战国时中原战乱不止,为什么没有出现五胡乱华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已经无力掌控分封的诸侯王,一时间群雄并起,诸侯林立,历经五百余年的战乱,终于由秦国歼灭六国,完成统一。那是一个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大动乱时期,甚至一些小国家在失去周王室的庇护后,如同薰华草一般朝生夕死。在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为何那些不属于周朝控制范围的少数民族没有趁机发难,入主中原呢?

一、楚人以“蛮夷”自居,秦嬴自西陲伊始

楚国,在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昔日楚庄王问鼎天子,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还确定了自己“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后有楚怀王约定合纵伐秦齐,为五雄之首。楚国的强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谁能想到楚人始祖却为“蛮夷”出身,楚族在与远古先民的长期交往、争战与融合中逐步发展起自己的文化。楚地楚民虽以“蛮夷”自居,但在发展过程中,楚人北上争霸、先后征服或灭掉诸夏之国的同时,积极地吸收华夏文化,使自己成为与华夏同步前进的先进的文明大国,楚共王即位后更是做到了“抚征南海,训及诸夏”。有了这么一个心向中原的大国镇压周边的少数民族,让他们没有办法起兵逐鹿中原。

秦国,是不逊色于齐楚的西方大国,自秦嬴伊始,便是与西戎为敌,秦庄公受封“西陲大夫”,却将秦人置于刀剑之前,死在西戎手下的秦人、秦国国君不胜其数,秦与西戎已成死敌。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秦暴霜露、斩荆棘,秦人逐步适应了西陲恶劣环境,实力与日俱增,终于,在秦文公十六年(前750),“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此后,秦穆公在与晋争霸时失败,转而向西征讨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昭襄王在位时,平定义渠,可以说,秦国是阻挡西戎继续进军中原有力屏障。除了秦楚外,还有灭了戎狄的晋国、胡服骑射的赵国、消灭莱夷的齐国,使得少数民族不敢再进军中原,也没能早早实现“乱华”而自取之的愿望。

二、无马镫之铁骑,不敌千乘之威

据目前考古发现可证,早在我国西汉时期,便有了马镫,可别小看这个东西,虽然它只是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却能够帮助骑马者在骑行时支撑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可以说马镫的诞生,不仅解放骑乘者的双手,加强了骑兵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了历史。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的铁骑却是不敌中原诸国的军队,在那个没有马镫的时代,少数民族的骑手必须夹紧马身再揪住马鬃,才能不让自己摔下马背,连骑行都是困难重重,更别说拉弓搭箭、骑马砍杀了。相比之下,中原的车乘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辆“战车”中,一人驾马,一人指挥,一人拿戈进攻,可以打乱对面阵型,进可攻退可守。同样,没有马镫的骑兵,冲锋之势大打折扣,比不过轰隆驰骋的中原战车,人与马一起,难逃冤死车轮之下的命运。装备的差距,让边陲少数民族的骑兵方阵根本打不过中原的步兵军队,“问鼎中原”的野心被毫无悬念地浇灭了。

三、西周灭亡之耻,华夏族十倍还之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而戏诸侯,不曾想犬戎真的来犯,周平王被迫迁都,东周开始。东周王室衰微,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面对昔日覆灭了西周的犬戎,各路诸侯可是一点都不客气。在那个中原人还不是以“汉族”而是“华夏族”自称的年代,虽然中原各国打打杀杀,但都还是沾亲带故的,而犬戎是灭了自己“大哥”的外人,各国国君的脸上都有些挂不住啊,所以别看春秋百余诸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打的不亦乐乎,但论血缘还是“一家人”啊,我们华夏人打架是我们的“自家事”,犬戎敢来那就是“找打”,因此靠近这些少数民族的诸侯国,个个都是摩拳擦掌,等着他们上门,“报西周灭亡之仇”。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路诸侯征战不断,但无论是春秋时期的几位“霸王”,还是战国七雄,哪个不是积极讨伐周边的少数民族的主,或暴力征服、或怀柔内化,稳定自己的后方。在连年不断的征战中,这些少数民族得以保存就不错了,更别提是否还有余力企图侵犯中原、饮马长江了。

五胡乱华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从西晋后期,一直到南北朝结束,大批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过去对北方少数民族往往有一个比较笼统的称呼:胡人。所以,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情况,也被称为五胡乱华。

当然,“五胡乱华”的出现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首先,西晋政府难辞其咎。早在晋武帝司马炎还活着的时候,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之后,曹魏到西晋建立四五十年人口虽然恢复了一些。但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人少地多的局面。为了解决劳动人手不足的局面,晋武帝下令招徕少数民族人口内迁。当时有大臣对此提出了异议,但晋武帝没有采纳。晋武帝去世后,他的傻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统治阶层内部为了争权夺利,打成了一锅粥,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八王之乱。一方面,中央政府失去了控制力之后,自然会使得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八王之乱中,参与其中的那些权贵也争相引诱少数民族势力来支持自己与敌人作战。比如东海王司马越就勾结匈奴人刘渊为援。这就促成了少数民族军事势力的崛起。而最终导致西晋政权灭亡的就是刘渊及其子孙。

其次,少数民族内迁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匈奴族的内迁,早在东汉的时候就开始了,光武帝刘秀的时代里,南匈奴就已经内迁到长城以内。一开始,他们住在美稷县附近,后来逐渐迁移到今天山西省的中南部一代地区。东汉末年,蔡邕之女蔡文姬曾经流落到匈奴,嫁给左贤王为妻,后来她被曹操赎回。蔡文姬并不是流落到草原上去,而是在今天山西省。到了公元三世纪左右,从气候的角度来说,出现了比较长时间的干旱、寒冷。张敏在《史学月刊》2003年第5期发表了《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政权割据局面的出现》一文,该文中认为东汉以来的气候变冷,到公元280年前后达到了顶峰,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1-2度。北方草原上的民众被迫大规模南迁。于是就出现了从三世纪持续到五世纪,前后三百年的少数民族内迁。

再次,少数民族内迁以后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加速了天下混乱的进程。比如羯人石勒,他们大概是跟随者匈奴人一起迁移到内地的。他们进入内地以后的日子非常惨,石勒曾经被人用绳子拴住去当牲口一样卖!他们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凄惨无比。走投无路,自然就会铤而走险。他们进入内地以后,需要承担更多的剥削,比如匈奴人进入内地以后,他们的宗族组织没有破坏,他们的百姓需要承担起和汉人百姓一样的赋税,同时他们还要接受匈奴贵族们的剥削。也就是说他们进入中原以后,他们所受的剥削比中原百姓更重。西晋统治者极度腐朽,这也是致命的。大家都知道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吧,他们穷奢极侈的生活,也是导致西晋后期剧烈动荡的原因。有时候,一些少数民族都是被地方政府和官员给逼疯的。比如氐族人李雄、李流、李特等人率领族人进入四川以后,地方政府对他们不是安抚,而是不给活路,最后没有办法,他们只能选择反抗。最后他们占领了四川,建立起了成汉政权。这也是十六国之一。

总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尖锐,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没有必要回避。民族融合,也是一个事实,因为今天的中国人,比如你姓刘,你如何保证自己就不是刘渊的后代呢?假如你是一个四川人姓李,你又如何知晓自己不是李流等人的子孙?不同的民族,今天已经融合为一体了,实在分不清楚。这就如同,把几杯水倒在一起,你如何能再分得清楚呢?当然,融合的过程,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就如同教材上对北魏孝文帝的描述,仿佛一纸政令问题就解决了。民族融合的过程之中,也有冲突,也有杀戮,并不那么诗意,这也是事实。

在今天的我们,第一没有必要去挑动民族仇视,比如网上有些人吹捧什么冉闵,称之为民族英雄,真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第二,珍视今天的民族团结,这一点我就不同多说了,道理大家都明白的。第三,历史事实没有必要回避。比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是事实,何必去回避他呢?说清楚事实,和维护民族团结并不矛盾。比如岳飞抗金和今天的满汉民族关系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联系。讲岳飞抗金,并不是挑动今天的民族仇视,破坏今天的民族团结。这一点,我想大家也能明白这个道理。这就如同秦灭六国时期的杀戮,并不造成今天陕西人和河北人、山东人、江苏人之间的矛盾。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何看待 2018 统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将五胡乱华这一历史事件写作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4/137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