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和清朝为什么不占领朝鲜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以及清朝为什么不占领朝鲜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 清朝为何要封禁长白山200多年这其中隐藏了什么秘密
- 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
- 据说皇太极二次入侵朝鲜要了人口,却没有占领土地,为什么
- 为什么我国古代历来少有攻打朝鲜半岛
清朝为何要封禁长白山200多年这其中隐藏了什么秘密
封禁长白山,当然是为了里面的宝贝了!
在清朝入关之后不久,就在自己的老根据地东北修建了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它采用的是柳条结成的“篱笆”,也被称为“柳条边”,靠着这2600里的植物墙,清政府不仅对东北部落间进行管理,还曾经将长白山封禁了200年。
那么,清政府为何要封禁长白山呢?
一是对民族发源地的保护在满族的古老传说中,长白山被视为自己的发源地。《满洲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长白山东北的布库里山里有一个湖,名字叫做布库里湖,那里景色优美,吸引了天上的三位仙女前来沐浴。这三位仙女分别是大姐恩古伦、二姐正古伦和三妹佛古伦,三位仙女洗浴后上岸,此时,天空又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只神鹊,嘴里叼着一颗色泽鲜艳的朱果,并将它丢给了三妹佛古伦。
佛古伦对这么好看的果子非常喜欢,就顺手叼在嘴里更衣,不想等更衣完毕的时候,却发现果子早已不知不觉进了肚里,而更为神奇的是,佛古伦怀孕了。因为怀孕,佛古伦体重变大,无法飞回天上,两位姐姐则安慰她说这应该就是上天的安排,等她生下这个孩子之后体重变轻,自然可以再飞回天上。
就这样,佛古伦生下了一个男婴,取名叫布库里雍顺,姓爱新觉罗。
这个孩子一看就不是凡人,除了相貌伟岸之外,还成长特别的快,见风就长,很快就长大了。在飞回天上之前,佛古伦给了他一条船,让他乘船顺着牡丹江去到牡丹江与松花江的交汇处,那将是他的立足之地,而后沿大山向南发展,可成就一番大事业。交代完这些之后,佛古伦就飞回天上去了,而她留下的布库里雍顺,则成为了后来满洲的始祖。
从这个神话里不难看出,除了强调“皇权天授”这一正统之外,同时也印证了满族人的崛起和发展正是从长白山处开始的。而从历史活动来看,爱新觉罗入关之前,正是积极地活跃于长白山脉的广阔天地之中。
二是对“龙兴之地”的保护清朝入关建立政权之后,最初,他们的自信心还是严重不足的,总想着有那么一天可能会被赶出中原,那么,最初过来的地方就成了他们最终可能要回去的地方,为了这一保底的“工程”,使得清朝政府对东北地区的存在尤其看重。
而根据风水学一说,清朝统治阶层更是将长白山看做了自己的“龙兴之地”,认为那里有着自己的“龙脉”存在,必须格外加以保护,以免被别有用心之人去破坏掉。
就如我们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看到的那样,反清者也将“断龙脉”当成推翻清朝统治的一个方法,在那个封建思想盛行的年代,很多人都对此深信,反对与反制就相互应运而生了,而清朝给出的反制措施就是:封山!
三是对长白山“宝贝”的保护除了“龙脉”之外,长白山还真是一个盛产宝贝的地方,尤其是那里的人参和东珠,吸引了很多人前去采挖,而这些宝贝,往往都被人作为向皇室进贡的物品。
被吸引前往的人里,有一部分是从朝鲜偷跑过来的边民,尤其是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朝鲜人经常偷跑到宽甸地区挖人参、打野味、采山货,并因此时常与当地百姓产生纠纷。
还有一部分就是“移民”。
清朝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广人稀,除了乾隆以外,历朝都鼓励移民实边,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关内人民向东北流动。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多,偷采长白山“宝贝”的事情难免发生,为了鼓励移民,很多皇帝都对此类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还是会进行管制,尤其是乾隆一朝,就实行了非常严厉的封禁政策,乾隆不仅封禁长白山,连移民政策都进行了暂停,可谓是封禁最为彻底的一朝。
封禁带来的影响其实,作为自己的大后方,清朝不止对长白山实行封禁政策,而且对整个东北地区都有封禁的韵味,尽管清朝也倡导移民,但总体上说,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是有限制的,因此而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这些封禁政策,严重地迟滞了东北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为了保护“原生态”,在清朝初期之后的两百年时间里,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一带,包括当时还属于我们的库页岛在内的很大地区都还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处于落后状态。
相对比的是,北边的沙俄逐渐发展起来,东北的落后给了沙俄侵略的时机,清代丧失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一百万就发生在东北地区。而且,这种落后还给了后来的日本可趁之机,日本侵华的开始,正是从这里着手的。
由此可见,清朝对长白山乃至东北的封禁政策,是非常失败的政策。
结束语:清朝对长白山的封禁,总让人感觉有一丝诡异,似乎里面藏了多大秘密一样,其实事实很简单,不过就是一种封闭思想作怪而已。况且,清政府对长白山的封禁也不是完全的,更多的还是针对外族和汉民,里面能知道的也就那么点东西,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
不过,封禁带来的还有一个后果,那就是长白山在清朝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也成为了保护的最为原始的一块自然森林保护区。
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清(后金)在天聪元年(1627)和崇德元年(1636)两次进攻朝鲜,最后朝鲜国王李倧在坐困南汉山城,各道援军被清军击败的情况下,在崇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被迫向清朝投降,朝鲜国王率三公九卿行三跪九叩之礼,与清朝结为“君臣之国”,并接受奉清朝正朔、惩办主战大臣、以其子为人质的条件。
《燃藜室记述》:清主曾阵于麻田浦,设坛于浦南,为九层阶,张黄幕立黄伞,盛陈兵甲旗纛,手下精兵数万,结方阵。令上步行百许步,率三公九卿行三拜九叩头之礼于平地。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这两次大型军事行动都曾经几乎占领过朝鲜全境。但是并没有像吞并漠南蒙古和黑龙江流域一样去吞噬朝鲜,而是让朝鲜做为他的藩属国即可,我认为清朝之所以会这么做有如下原因:
首先,这和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系的,朝鲜半岛上的地形由山地、平原、山谷和海岸高原组成。其中山地部分占了整个国家面积的80%,这种地形首先就不利于满蒙骑兵发挥长于冲突的特长,有难以驻军的一面。而且朝鲜半岛在古代物质条件比较匮乏,富裕地区较少,产粮仅够自己温饱。天启六年,编修姜曰广、王梦尹在出使朝鲜后,就描述了朝鲜国内的贫苦经济情况。
《山中闻见录》:朝鲜通国皆山,原野甚少,大率多水田,总计八道,富饶者不过三道。毛文龙以银易米,以中国之货易该国之米,而仍称苦也。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清朝要全面的管控朝鲜建立行政机构、驻扎相当规模军队必不可少,而朝鲜的土地物产相对贫瘠,清朝很可能就要动员自己的粮饷来支付驻军费用。然而当时的清朝只局限于东北地区和漠南,在财政上还要应付对明作战和笼络蒙古人。很显然,算算经济帐,驻军朝鲜这事很不划算,而且满蒙八旗壮丁数量本就有限,一旦驻军,还容易分散自己的军事力量,何况两次征伐朝鲜,掠夺了大量人口、物资,造成了朝鲜“公私波荡,蓄积一空”,一旦占领我想清朝当地驻军等着饿肚子吧!
其次,清朝之所以兼并漠南蒙古和黑龙江诸部就是看重了这两个地区的兵员素质,他们的加入对于清军的强兵硬战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提高,而朝鲜的兵员素质就比较尴尬,如若朝鲜人在被吞并后不能形成战力对明作战,占领了又有何用。
尽管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后金军的战斗力,尤其是野战能力确实非常强。但是,人数却非常少,据《满文老档》显示,在天命六年,后金境内只有231个牛录,若是按一牛录300丁来计算(有些牛录根本不满丁,不再本文考虑范围),也只有6.9万人,这还是加入部分蒙古牛录的数量,如果除去,女真本族人丁就更少了。所以,想要在对明作战取得成功,就必须扩大自己的力量,那么将漠南蒙古和黑龙江诸部拉入自己的军事体制就很有必要。
事实上,后金从很早开始就非常注重拉拢蒙古人,就比如说努尔哈赤,据《老档》记载,每逢归附的蒙古人数众多时,他都会去亲自迎接款待,“汗亲御衙门,宴所来投人”。还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每一蒙古男丁月给米一斗及银二钱”。由于蒙古人的骁勇善战,努尔哈赤一开始就毫无保留的将蒙古人当做主要军事力量,给予与女真军相同的装备。
《满文老档》天命七年三月初七条:来归之蒙古人,优者服以良甲,劣者服以次甲,一如我军,盔尾甲背,缀字为记。在天命八年,征讨内喀尔喀札鲁特部的军事行动中,有数量不少的蒙古人接受了赏赐,可见来归的蒙古人为后金(清)的军事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努尔哈赤及其后继者皇太极也着力征服黑龙江诸部,尤其是对索伦部的征服放在了首要位置,在满蒙联军的强大攻势下,崇德六年,索伦部归附清朝,索伦人壮丁“挽弓十石,能自缚于树,射熊虎洞穿,负之而归”,其壮勇男丁披甲当兵,成为八旗精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朝鲜兵的战斗力就比较差了,岁月如梭,宗主国从元切换到明,本地政权从王氏高丽转到了李氏朝鲜,外部环境不断变换,朝鲜兵的战斗力却一如既往的稳定,稳定的“差”。
就比如说万历援朝之战的初起阶段,一月之内,大半个朝鲜居然被丰臣秀吉的日本军占领,搞得明朝君臣以为朝鲜君臣通敌,幸好朝鲜的“爸爸”大明及时出兵续命,否则后果大家都知道。再如萨尔浒会战,这个大明的好儿子又干起了坑爹事,居然与女真军做交易,用明军的人头当自己的回国通行证。附图。
尽管朝鲜人竭力否认这件事,但是还是在自己的史料里留下了蛛丝马迹,当朝鲜兵得知与后金的合约达成后,竟然驱赶前来避难的浙军士兵,这能相信朝鲜军营里的明军士兵是安全的吗?
《栅中日录》:约解之说来报阵中,军卒喜跃,无复部伍。适有浙兵七八名来到阵前,军卒纷纷驱出,不可禁抑。我想这样勇于卖队友的熊兵,后金(清)一边怎么敢用来冲锋陷阵,用不起啊!当然后金也征发过朝鲜军队,但是多征火枪手和炮手,远远开个枪炮就行了,近身肉搏绝对不要。
最后,就是意识形态问题,后金与漠南蒙古,黑龙江诸部语言、风俗习惯、社会组织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容易团结,形成合力。这些特点都是朝鲜所不具备的,如果在当地驻军,很容易爆发冲突,清军又得派兵去镇压,又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圣武记·开国龙兴记》:夫草昧之初,以一城一旅敌中原,必先树羽翼于同部。故得朝鲜人十,不若得蒙古人一;得蒙古人十,不若得满洲部落人一。族类同,则语言同,水土同,衣冠居处同,城郭土著射猎习俗同。所以,清朝对朝鲜还不如走上层路线,让朝鲜王室提供清朝想要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强行不平等的贸易来换取所需的物资,这远远比直接占领更加有利。
引用文献:《燃藜室记述》、《满文老档》、《圣武记》、《山中闻见录》、《栅中日录》
据说皇太极二次入侵朝鲜要了人口,却没有占领土地,为什么
崇祯九年(1636年),正当明朝政府围追堵截农民军时,东北的皇太极正式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年号由“天聪”改为“崇德”,族名满洲。在此之前,他曾向朝鲜通报此事,希望得到朝鲜的祝贺。
谁知朝鲜宫廷上下闻此讯,一片哗然,纷纷痛斥,“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
在此种气氛下,仁祖没有召见后金使者,更不接受其所谓的“国书”。后金使团十分气愤,不辞而别,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
同年四月在沈阳,皇太极正式举行称帝大典。当天,朝鲜使臣罗德宪、李科二人以这些“鞑子”们的仪式不正宗为由,拒绝下拜。
这下彻底激怒了皇太极,不过他还舍不得杀此二人,只是在送他们回国时放出一句狠话:“尔国王若知逆顺,当送子弟于我国为人质。不然的话,我必兴兵,直到把尔国打服为止。”
一个月后,皇太极派十四弟多尔衮率十万大军第三次深入大明腹地,并对大明政府喊话:我们此次来只抢掠你们京畿地区,以抢人掠物为主,不攻城猎地。
这是在为解决朝鲜做物资准备。
当时明政府很多大臣都认为从山西入京是清军的唯一选择,谁知清军却从延庆一直杀到居庸关,然后进入昌平,并烧毁了明熹宗的德陵。
一直到九月,清军发动了五十六次战役,都打赢了,俘掠人畜二十万,最后从冷口撤退,还让人砍去路边的树皮,上书:“各官免送”,以此羞辱大明将士胆怯。
接下来,皇太极才亲率大军跨过鸭绿江,对朝鲜大举进攻。实际上,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曾数次想出兵朝鲜,最后都没有实施,主要还是因为:避免两线作战腹背受敌;没有利益上的压力和考虑。
现在,清军已和袁崇焕议和,国内又具备解决朝鲜的人力物力。
于是,九月十日,皇太极率军渡江攻陷义州,一路势如破竹,仅四天就攻破平壤,国王逃出汉城,接下来的半个月内,清军又占领汉阳。
身在南汉山城的朝鲜仁祖被逼无奈,于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亲自出城入清军军营投降,向皇太极称臣。双方约定一下条约:一、断绝同明朝的关系;二、奉大清正朔;三、每年向清朝进贡;四、把朝鲜国王世子送入清国为质子,常年呆在沈阳;五、惩处主张与清朝交战的大臣。
不过,皇太极没有完全灭掉朝鲜,其目的是把朝鲜从大明的藩属、抗清阵营分子,变成清朝的藩属,反明朝的一员。
订立誓约后,皇太极于二月二日撤兵,仁祖率群臣跪送。
自此,清朝不用担心腹背受敌了!
为什么我国古代历来少有攻打朝鲜半岛
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关系总是处于一种扯不断,理还乱的状态。虽然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是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大多数战争,都和中国有关。
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是由商末周初时,殷纣王的叔父箕子所建立,史称“箕子朝鲜”。定都于王俭城(今朝鲜平壤)。战国时期,燕国的的影响力已经达到朝鲜半岛,箕子朝鲜归附燕国,直到燕国被秦国所灭,箕子朝鲜才成了辽东郡以外的边疆国家。
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逃往匈奴亡命,其部下燕人卫满也率领1000多名部属,逃亡到朝鲜半岛。之后,卫满召集早已亡国的战国时齐国和燕国移民中的亡命之徒,组成军队,推翻了“箕子朝鲜”政权,夺取都城王险城。卫满即位,史称“卫氏朝鲜”。末代“箕子朝鲜”君主箕准战败后,南下逃亡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自立为韩王,不与卫氏朝鲜相往来。“卫氏朝鲜”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成为了西汉王朝的藩属外臣。
有了西汉藩属外臣的身份和西汉朝廷在军事、经济方面的支持,“卫氏朝鲜”便开始不断地侵凌和征服临近小邦,真番、临屯都主动前来归顺,卫氏政权的势力因此迅速膨胀,领地扩大到方圆千里。发展到卫满孙子右渠时,由于卫氏朝鲜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直接威胁到西汉对东北亚诸民族的统治。
公元前108年秋,汉武帝征召天下死囚组成军队,派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率军五万人从海陆两路进攻“卫氏朝鲜”。战争的最终结果是朝鲜王右渠被杀,都城王险城被汉军攻克,存在90余年的“卫满朝鲜”就此灭亡。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后,在其管辖地先后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这也是中原王朝首次对朝鲜半岛进行直接管辖。
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一直持续到西晋灭亡,随着中原王朝管辖朝鲜半岛北部的郡县体制的瓦解,新崛起的边疆政权高句丽开始逐步蚕食统治朝鲜半岛北部。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四分五裂,高句丽趁机继续蚕食,不仅朝鲜半岛,就连归属中原王朝的辽东地区也被高句丽逐渐占领,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中原王朝再次大一统。
隋朝一统天下后,位于朝鲜半岛的“海东三国”,即北部高句丽以及南部的百济和新罗,均向隋朝称臣。由于高句丽占据着原属中原王朝领土的辽东地区,俨然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隋朝势必要解决高句丽问题。最终爆发了隋朝与高句丽之间的四次战争。
公元598年,高句丽联合靺鞨企图进犯隋朝辽西边疆,隋文帝杨坚派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三十万水陆大军进攻高句丽。因陆路隋军碰上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最终,隋军无功而返,死者十之八九。而高句丽的君主也被三十万隋军所威慑,立即派遣使者前往谢罪。于是隋文帝罢兵,待其如初。
隋炀帝即位后,为收复辽东故土,曾三次御驾亲征发动对高句丽的攻伐。第一次是公元612年,隋炀帝召集天下各路隋军113万,兵分三路进攻高句丽。左右两路军再分十二路,每路军马各有各自的军事目的,加上大量的辅兵及运粮部队,形成二十四条进兵路线;另外还有来护儿率领水军从海上进攻,突袭高句丽都城平壤。结果,由于隋炀帝指挥不当,造成辽东城久攻不下;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所率水军也最终战败;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所率的九支军队更是惨败,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以及左屯卫将军辛世雄等皆战死,当初渡过辽河的30万大军回来的只有2700余人。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惨败而告终。
公元613年,隋炀帝筹划第二次征讨高句丽。这次隋炀帝谨慎许多,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然而,正当攻打辽东城的关键时刻,隋炀帝后方失火,杨玄感造反了。消息传来,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失败。
公元614年,隋炀帝再次下诏,征发天下之兵,攻打高句丽。当隋炀帝的车驾到达怀远镇时,此时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而高句丽也因自身困弊的原因,派遣使者前来投降,于是隋炀帝便班师回朝。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而高句丽的请降只不过是缓兵之计,事后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隋炀帝下令将帅严阵以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先后四次大举进攻高句丽,不但没有征服高句丽,反而使自己崩溃灭亡。
隋亡唐兴,“海东三国”又向唐称臣,而此时高句丽国力已经恢复,联合百济攻打新罗,以断绝新罗入唐之道。面对这种局面,尽管有隋炀帝的前车之鉴,但唐朝的君臣坚定不移地对高句丽进行讨伐。公元644年7月,唐太宗派遣营州都督张俭等率幽、营二都督府兵及契丹、奚、靺鞨等部讨伐高句丽;同年,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4万余,战舰500艘,自莱州(今属山东)渡海直指平壤,以太子詹事兼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6万及兰、河二州胡族兵马直趋辽东,与张亮合势,水陆并进,讨伐高句丽。
公元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战,唐军先是连克盖牟(今辽宁抚顺)等10城。新城、建安、驻跸三城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杀高句丽军首级达到四万余人。战果远大于损失,高句丽开始被不断削弱,此战为唐高宗灭高句丽打下基础。
公元647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三总管兵征伐高句丽;公元648年,唐太宗派遣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以讨伐高句丽,最终在泊灼城战败。唐太宗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征伐高句丽的目标。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继续执行唐太宗的战略,以削弱高句丽的实力。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军队,联合新罗攻伐百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百济灭亡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此后数年里,大唐将领率军轮番攻伐高句丽,此时的高句丽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无有还手的实力。唐将刘仁轨更是在白江口大破援助高句丽的日本,大扬国威。
公元668年,大唐毕其功于一役,李勣率军攻打到平壤城下,彻底灭亡高句丽。从此,高句丽消失于历史中。高句丽被灭后,唐朝建立安东都护府管理高句丽故地。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晋以来,又一次归入中原王朝的统治。
唐朝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之后,唐朝与新罗为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而又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最终,新罗再次长期臣服于唐朝。后来因唐朝忙于同吐蕃作战,对朝鲜半岛采取收缩政策,放弃百济故地,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使新罗得以统一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
唐王朝灭亡后,朝鲜半岛的新罗同其宗主国唐朝一样,在9世纪末也土崩瓦解了,形成了后高丽、后百济以及苟延残喘的新罗三国鼎立之势。高丽王朝建立以后,于公元936年实现了“三韩一统”,并且积极北拓,将疆域扩展至清川江流域。此时,高丽逐渐与契丹的辽朝接壤,进而产生边界纷争。另一方面,因高丽向隔海相望的宋朝称臣,对辽朝构成威胁,最终导致辽丽战争的爆发,辽朝先后对高丽发动三次战争。
公元993年,辽朝派萧恒德东征高丽,旋即与高丽将领徐熙和谈,约定高丽弃宋归辽,辽将鸭绿江以东土地赐给高丽。但是此后高丽仍暗中朝贡于宋朝,并且高丽大将康兆不经辽朝同意就废立国王,这引起了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不满。
公元1010年,辽圣宗以高丽内乱为由,御驾亲征,讨伐高丽。高丽都城开京失守后,因辽军战线太长,而高丽军队又在后方造成滋扰,导致辽军后方不稳。因此,辽圣宗耶律隆绪在得到高丽国王亲自朝贡的口头承诺后,便开始撤军。此后高丽食言,国王没有亲自朝贡。辽圣宗转而要求归还辽朝当初赐给高丽的江东六州,高丽不还,战火再起。
公元1018年冬,辽圣宗派萧排押进攻高丽,翌年正月直抵开京,但未能攻克开京便折返,撤军途中于龟州遭遇姜邯赞麾下的高丽追兵,辽军失利,几乎全军覆没。战后,高丽继续向辽朝称臣纳贡,不再接受宋朝册封,辽朝也不再求高丽国王亲朝归还江东六州。
辽丽战争后,高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随着辽东女真的崛起,高丽和女真之间也开始了摩擦。女真有很多部落,其中在高丽北边有一片区域被称为曷懒甸,也就是今天朝鲜咸镜道境内,当时这里有女真人大大小小三十多个部落,他们并不归高丽统治。女真完颜部崛起后,开始整合大大小小的女真部落,组建女真部落联盟,曷懒甸地区的女真部落也愿意归附女真完颜部。这引起了高丽的强烈不满,于是和女真完颜部爆发战争。
公元1107年,高丽派尹瓘、吴延宠领兵十七万,兵分五路对曷懒甸地区发起了进攻。女真人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另外由于寡不敌众,所以损失惨重。之后,高丽在曷懒甸筑起九座城池,妄图长期占据。女真完颜部派颜斡赛为将,领兵出征。经过一系列的战争,高丽损失惨重,最终被迫向女真完颜部求和。金朝建立以后,高丽向金称臣纳贡。金将原属辽朝的保州、宣州等地赐给了高丽,因此,高丽将疆域拓展至鸭绿江下游沿岸。
金、元政权一直对曷懒甸地区实施管辖权。到了明朝初年,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取代,李氏朝鲜向明朝称臣的同时,大举蚕食曷懒甸地区。虽然女真首领向明成祖提出此地为古辽、金之地,但明成祖朱棣的天朝思想作祟,认为朝鲜之地都属大明管辖,没必要和他们去争,于是将这一地区彻底划给了李氏朝鲜。
蒙古兴起之后,曾协助高丽平定了高丽境内反蒙的契丹移民,并与高丽结成“兄弟之国”的关系。此后蒙古连年遣使向高丽索取岁贡。公元1225年,因蒙古使臣著古与被高丽所杀而使两国关系中断。蒙古以杀使事件为由,先后对高丽展开了七次战争(窝阔台时期3次,贵由时期1次,蒙哥时期2次,忽必烈时期1次)。起初,高丽难以抵挡蒙军,不得已向蒙古称臣纳贡。后因不堪蒙古的压迫而迁都江华岛,长期抵抗蒙军。最终高丽王室于1270年投降蒙古,而高丽反蒙势力到1273年被彻底消灭。
蒙丽战争后,高丽的国体被保留,并成为了蒙元的“驸马国”,直到公元1356年才摆脱了蒙元的控制与干涉。蒙元时期,朝鲜半岛既是中原王朝的下属行政机构,也是独立于中原王朝的高丽王国,高丽的主权遭到空前的破坏。
元朝末年,爆发红巾军起义。公元1359年12月,红巾军毛居敬率领大军四万渡过鸭绿江,讨伐高丽。红巾军连续攻克高丽西北部义州,麟州,宣州,定州和西京(平壤)。之后因为天寒地冻,被高丽反击后失利,双方均伤亡惨重。
公元1360年11月,红巾军十几万部队再次侵入高丽西北部,攻克安州,越过慈悲岭,高丽军主帅安佑,金得培逃逸。红巾军攻进高丽首都开京(今开城)。由于大雪,红巾军多于营中取暖,高丽军趁红巾军准备不足攻入开京,红巾军大败。虽然高丽大胜红巾军,但也严重打击了延续400余年的高丽的实力。几十年后,高丽政权被曾进攻过开京红巾军的李成桂推翻,接受大明王朝的册封,成为了“李氏朝鲜”。
公元1592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朝战争,作为李氏朝鲜的宗主国,明神宗万历皇帝派遣大军援助朝鲜,这场战争持续七年之久。最终日军难以为继,不得不从朝鲜半岛撤退。中朝联军在陈璘、邓子龙、李舜臣的指挥下,取得了露梁海战的胜利,但李舜臣和邓子龙壮烈牺牲。明万历年间的这场朝鲜战争,以中朝联军的胜利告终。
万历年间的这场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损失惨重,国力在衰落的基础上进一步被削弱,同时国内党争愈演愈烈;大明王朝的本土虽未遭遇战乱,但是国内受到严重损耗,使得辽镇兵额削减,给处在中国东北的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扩展势力提供了机会。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祭告天地,正式起兵反明。当时的朝鲜因万历皇帝援助朝鲜打败日军入侵的原因,坚定站在了大明王朝的一边,在公元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派兵支援明军。之后,努尔哈赤又接连挑起诸多事端,将朝鲜彻底卷入后金和大明王朝之间的战争。
公元1627年,即位不久的皇太极派努尔哈赤之侄阿敏带领3万女真军队入侵朝鲜,迫使朝鲜称弟纳贡。朝鲜派遣王子李觉赴后金为人质。同时,后金和朝鲜还约定互不侵犯领土。然而朝鲜对大明始终忠心,依然反金亲明,在后方给后金捣乱,最终引发了公元1637年后金大规模征伐朝鲜,这次的灾难堪比倭乱。皇太极统帅大军亲征朝鲜,长驱南下,直抵朝鲜首都汉城,朝鲜国王被围四十余日后出城投降,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对清朝称臣纳贡。
清朝末年,朝鲜政局动荡不安,先后爆发了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两次变乱都被清朝军队平息。随着清王朝外部势力格局的变化,朝鲜的地理位置对清朝来说极为重要。因此,清朝不再满足于朝鲜的称臣纳贡,而是试图将朝鲜变为实质性的属国,以保障清朝的安全。袁世凯总督朝鲜时,不断干涉朝鲜内政外交、加强清朝对朝鲜的控制。中日甲午海战中,清朝战败,其势力被一举逐出朝鲜半岛,从此朝鲜半岛被日本控制直至二战结束。
纵观历史,从西汉开始,中国的历代王朝基本都曾多次征伐朝鲜半岛政权,大小战争无数。从西汉到西晋,有唐一代,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区域都直接归属中原王朝直接管辖。大部分历史时期,朝鲜半岛的政权都是以中原王朝藩属国的名义存在。朝鲜对中原王朝的大一统不构成威胁,且其所遵循的文化也是中原的儒家文化,并以中原王朝为宗主国。因此,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原王朝自然也就给予了朝鲜一定的独立性。
OK,关于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和清朝为什么不占领朝鲜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