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作为开国皇帝的刘秀,无论文治武功都是顶尖水平,但为什么有人觉得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高这个问题,刘秀为什么不出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 作为开国皇帝的刘秀,无论文治武功都是顶尖水平,但为什么有人觉得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高
- 为什么西汉名将刘秀称帝后,世人称其为“光武帝”
- 相比之下,为何“开山太祖”光武帝刘秀的知名度较低
- 为什么感觉东汉建国这段历史不是特别出名
作为开国皇帝的刘秀,无论文治武功都是顶尖水平,但为什么有人觉得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高
刘秀是历史上广受赞誉的皇帝,但是,他的知名度却并不高,远不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样的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秀剧照)
说刘秀是一个广受赞誉的皇帝,确实不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证明这一点。
其一,刘秀很好地处理了开国功臣的问题。在处理开国功臣的问题上,最遭人诟病的是朱元璋和刘邦。
刘邦杀了不少功臣,不过多多少少有一些被逼无奈。确实是刘邦很猜忌功臣,那些功臣确实又有造反之心。两相作用,互相猜忌,矛盾就越搞越大。功臣们被逼造反,刘邦也穷于应付,最后就出现了那样的悲剧。这事表现出刘邦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其政治手段其实并不是很高明。朱元璋则更加冷酷无情,一开始就有意地要打击功臣,找功臣的不是,把功臣的问题放大,最终屠杀了不少功臣。他的这种做法,把开国功臣的问题极端化,变得不可调和,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开国功臣问题处理得最好也最有名的,是赵匡胤。不过,赵匡胤处理这个问题是有前提的,因功臣们都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同时赵匡胤这个人也比较仗义,“用金钱换功名”,所出的“价钱”也不菲。换成别的皇帝,没有这个条件,这件事肯定做不好。同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整个宋朝的军事变得比较软弱,造成北方部落的势力做大,给后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刘秀处理功臣问题的办法,并没有引起后世足够的重视,但是他的方法其实是最好的。他所做的,就是大肆封侯。刘秀一共封了三百六十多个列侯,其它爵位的分封更不在少数。
刘秀因为封了不少侯,实际上每个侯所占的资源就比较有限。毕竟蛋糕只有那么大,让更多的人来切,每个人得到的肯定很少。刘秀实际上是继承了汉武帝“推恩令”的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的。他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功臣们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削弱东汉的军事力量。
(赵匡胤剧照)
其二,刘秀复兴了一个王朝并且没有以失去土地为代价。历史上一个王朝覆灭后,对它进行重新复兴的不在少数。比如,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了南宋。明朝灭亡后,朱由崧等人建立了南明。
但是,无论是东晋,还是南宋、南明,其实都是以失去部分疆土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是苟且偏安,并不算真正的复兴。
但东汉不一样。刘秀的东汉政权建立后,和西汉比较,并没有丧失什么国土。而且整个东汉政权,各方面也都并不比西汉差。可以说,东汉的复兴,是完全的复兴。这一点,历史上是没有一个皇帝能够达到的。
(汉武帝剧照)
其三,刘秀是历史上能够做到善始善终的皇帝。历史上那些很出名的皇帝,都很难做到善始善终。秦始皇的暴政,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唐太宗晚年的怠政,宋太祖的继承人问题。总之,这些非常出名的皇帝,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可是,刘秀一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出现,而且能够做到善始善终,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
刘秀的作为,也得到了后世的高度称赞。连润之先生也评价他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连用三个“最”,这份评价,实在是不低的。
不过,就算被伟人用三个“最”来形容,但是,刘秀实际上在后世的名气却并不大。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恰恰是刘秀会做事,把事情做得非常完美,因此在他统治期间,没有闹出什么动静,功臣们矛盾不多,边关问题不大,老百姓生活比较安康。其实,这也是与整个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非常合拍和谐的。而后人所能记住的,以及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那些不合拍不和谐的惊天动地的事情。
也因此,刘秀在后世中的名气并不大。
(参考资料:《后汉书》《东观汉记》)
为什么西汉名将刘秀称帝后,世人称其为“光武帝”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刘秀之所以称之为光武帝,是因为刘秀死后,继位的刘秀四儿子汉明帝刘庄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曰光武皇帝。
为什么要给刘秀谥号为光武二字呢?我们来看看古代给皇帝的谥号。
谥号分为上中下三个档次:上等的谥号都是:文、武、明、昭、烈等等;
拿以史为鉴经常写的三国时期为例,曹操被追谥为魏武帝,曹丕谥号是魏文帝,曹睿谥号是魏明帝,这三位都是美谥,并成为曹氏三祖;刘备的谥号是汉昭烈帝,也是美谥。
中等的谥号大多数给早夭,或者出于同情给予的谥号:比如怀、愍等谥号;所谓“怀”,有失位而死之意;“愍”有使民悲伤,佐国逢难之意。都是身为皇帝却身遭不测,深为后人同情而给予的谥号。
同样拿三国时期来举例,刘禅在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去世后谥号为思公,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到了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起兵,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人,然后重新给刘禅定了一个汉怀帝的谥号。
下等的谥号就基本上是批评帝王了,比如:灵、厉、幽、炀等。最早见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厉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的周幽王;在汉代有导致黄巾起义的汉灵帝;隋唐时期著名的暴君隋炀帝……
说完了上中下三个档次的谥号,我们再来看看汉光武帝刘秀的谥号中,“光、武”二字的含义。
按照《谥法解》一书的解释:
光字意味着:
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着曰光武字意味着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光、武二字都是非常上等的谥号,而且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把中兴之君和定鼎之君两个称号同时收入囊中的皇帝,刘秀在文攻武略上都极为优秀。
而且更重要的是刘秀作为皇帝,在家庭教育上也是极为出色,是历史上少有的拥有丰富爱情、亲情的皇室。
从这几点上说,光武帝刘秀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皇帝之一。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
相比之下,为何“开山太祖”光武帝刘秀的知名度较低
这个原因很多,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流传很广的小说演义,这一点其实就说明了很多,因为小说家认为故事不够吸引人,类似的我认为高欢和曹操简直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且高欢的出身低的太多太多,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北齐神武帝。即使是后汉演义里面关于刘秀的篇幅也不多,过于简略,而且大家最熟知刘秀的战绩应该是昆阳之战吧,虽然刘秀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他也不是当时的主将。后来刘秀发挥的多是谋略性质的,后方遥控指挥。还有对手的能力性格也不够鲜明,刘秀破铜马收编了农民军,主要的对手还是赤眉这个蝗虫一般的农民军,剩下够看的也就割据巴蜀的公孙述,还是类似于三国刘表一样的人物,内政一流,打仗三流。还有一点很抽象就是朝代的存在感,人们往往都把前汉后汉合并在一起称作汉朝,所以有很多的事迹会模糊会归功于前汉,刘秀的存在感会被刘邦给代表了。还有就是没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类似标签一样的东西,比如秦始皇,第一个大一统皇帝,刘邦,流氓皇帝,唐朝就不说了,李渊的存在感更低,几乎快找不着了。
为什么感觉东汉建国这段历史不是特别出名
相比盛唐大宋西汉,东汉却是少有提及,但存在感低并不代表其端位低。东汉被首尾掩盖了光芒。
东汉始于人尽皆知的王莽篡汗终于妇孺皆知的东汉末年分三国。它是历史上唯一国灭后又军事复国的朝代。可能刘秀祖先汉武大帝光芒太过万丈,退匈奴,斩异族。以至于二次创业成功的刘秀都暗淡无光。
一切都始于王莽篡位,他是以权臣身份夺得帝位第一人。随后爆发赤眉起义,刘秀乱世出英雄。公元25年称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随后明帝和章帝把东汉推到了全盛。后期走起了朝代没落的老路,宦官当政,朝廷腐败。公元184年爆发了路人皆知的黄巾起义,各路豪强纷纷登台,虽说黄巾起义被镇压,但是直接后果是各路豪强发展壮大,失去控制。之后董卓把持朝政。军阀混战就此开始。
再往后就是老少皆知的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公元220年,曹丕代汉为主,东汉就此灭亡。异彩纷呈的三国来开序幕。
东汉军事科技文化成就并不比西汉差。中华四大文明之一的造纸术被蔡伦改进。对外战争中,东汉军抗击匈奴,使其西迁。东汉于羌族百年纷争,并不丢分。班超以一介文人,平定西域。南匈奴归汉。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是佛教传入中国。
所以东汉存在感低,并不表示其没有辉煌的历史,要怪只能怪西汉以及三国的光芒太过耀眼。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