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鲁苏皖方言为什么几乎一样(豫皖苏鲁地图)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豫鲁苏皖方言为什么几乎一样这个问题,冀鲁官话为什么那么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胶东话为什么和山东方言不一样
  2. 为什么邯郸口音是晋话
  3. 为什么我们感觉河南、山东、安徽、江苏说的方言都像一个样
  4. 豫鲁苏皖方言为什么几乎一样

胶东话为什么和山东方言不一样

1、古莱国与胶辽官话

古莱国又称莱夷,在如今山东龙口市东南有莱子城旧址。商周时的东夷古国,是公爵国,地位极高。主要分布在如今胶东半岛的东北部,西起如今的临朐,东至胶东半岛,北至渤海,南到如今的诸城、胶州等地。

关于古莱国的史料不多,后人推测其建国有数千年,全盛时期近500年,认为“南蛮从虫、北狄从犬、西羌从羊”、只有“东夷从大,大,人也”、“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从大,则与夏不殊。夏者,中国之人也。”

这里是说“夷”字从大,而“大”字就是伸开双臂,叉开双腿的人。因此“夷”就是腰佩弓箭、身材高大的人,因为生活在东方所以称为“东夷”。“莱夷”则是“东夷”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古莱国在周朝初期曾与齐国发生过战争。当时,姜子牙被封国于齐,建都营丘(今昌乐)。姜子牙到达封国后“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莱国派兵来和姜子牙争抢营丘。因为齐国的势力尚无法打败古莱国,姜子牙不得不迁都薄姑(今淄博)。

2、古莱语与胶辽官话

古莱国与胶辽官话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古莱国后来被姜子牙所灭,莱人东迁远遁,聚集在如今的烟台、威海等地,人口又以龙口为最多。作为前朝遗民保留了大量莱国方言,因为莱人生活在齐国东部,莱国方言、莱语也被称为“齐东野语”。

那么为什么莱语不同于山东内陆其他地方?这是因为莱人临海而居,深受商朝人擅长经商的影响,加之姜子牙治齐也鼓励商业发展,使莱人有更多机会获取渔盐之利。经济生活形态完全不同于内陆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语言习惯的不同。老一辈龙口人,称山东中西地区的语言为“西莱子腔”。何为“西莱子腔”?因为龙口人认为自己是“东莱子腔”。从这个民间用语上可知,莱人习惯把龙口当作齐鲁大地东、西两种方言的分界。

古莱语与胶辽官话并非没有发生交集。《山海经》记载,齐灵公灭莱后,有部分莱人流散到齐鲁两国交界处,莱人到达时,这里的大片土地和村落荒芜,莱人将其命名为“莱芜”。后来齐鲁两国在莱芜争战时,齐国还令莱人组建队伍打击鲁国。

3、胶辽官话与冀鲁官话、中原官话确有区别

山东大地主要分为胶辽官话区、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区。胶辽官话以古莱语为母本,长期以来相对独立,较少受到外来方言的影响,因此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而且随着人口的迁移,漂洋过海在辽宁大连一带形成了新的语言区。

冀鲁官话深受北直隶、河北枣强等地区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特色语言区,济南、泰安、聊城等地全是一口的冀鲁官话;河南雅言则深刻影响了山东的中原官话区,枣庄、菏泽、临沂、济宁等地全是一口的中原官话。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胶辽官话较少有外来语言的加入,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风格;冀鲁官话、山东的中原官话是在中原文化熏陶、融合下形成的。因此,青岛、烟台、威海的本地方言,就同讲传统山东话的地区有很大的区别。

为什么邯郸口音是晋话

而处于地区中心的邯郸市区基本融合了晋语和官话,具有明显的特色,邯郸东接山东聊城,南接河南安阳,西接山西长治,处于四省交汇处,语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邯郸方言分布复杂,大致可分为三片:

邯郸市区、邯郸县、鸡泽、永年、武安、涉县、磁县、临漳和成安,属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

广平县(县城以东),馆陶县,邱县,曲周县(东里町以东),临近山东的部分县属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

大名、魏县、肥乡、广平县(县城以西)、曲周县(东里町以西)属中原官话郑开片。

为什么我们感觉河南、山东、安徽、江苏说的方言都像一个样

事实上,说河南、山东、安徽、江苏说的方言都差不多,也并不准确,应该说,这四个省份部分地区说的方言有相同之处,但是其余地区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以上各个省份的方言体系:

首先是河南,河南自古就是中原之地,自然是中原官话的发源地,也是使用中原官话范围最广的一大省份。

其次是山东,由于山东与河南相邻,受河南影响,因此山东一部分地区说中原官话,准确地说,应该是鲁西南地区的人说中原官话。由于山东又与河北相邻,鲁北、鲁中地区受河北影响比较大,因此这一部分地区的人主要说冀鲁官话。再就是胶东地区,这部分地区的人主要说胶辽官话。

然后是安徽,事实上,安徽的方言体系与山东一样,也有三个板块,不过,有别于山东的“三面开花”,安徽的方言体系确是“由南至北”,层次分明。安徽北部地区受河南影响,这一部分人一般都说中原官话,而安徽中部地区便自成一套,人们一般说江淮官话,再是安徽南部地区,这里的人说的话便是我们所孰知的吴语。

最后是江苏,事实上,江苏与安徽也有共通之处,江苏北部地区比如徐州、宿迁一带受河南影响,这里的人一般都说中原官话,再往南一些便是江淮官话,而长江以南地区则一般说吴语。

所以,说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的方言差不多并不准确,应该是这些省份的交界地区说的方言一样。事实上,在很多年以前,由于河南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徐州这几个地方语言、风俗、文化相近,便有人提出要以徐州为中心,建立一个新的省份,即淮海省。不过,由于一些原因,此事便搁置下来了。

豫鲁苏皖方言为什么几乎一样

我的老家是地处豫苏皖三省交界的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砀山县和山东省单县才是名副其实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但是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也是深有感触,我农村老家距离河南省的直线距离也只有1公里左右,所以在河南永城有不少亲戚,就是这么近在咫尺的距离,我们说“管管管”“管不管?”“管!”河南的亲戚就说“中中中”“中不中?”“中!”

安徽这边的女性嫁到河南也只有入乡随俗改说“中”,相反也是如此。我奶奶就是从河南永城嫁过来,虽然跨省但是到娘家的距离也就8公里左右的样子,但是她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奶奶结婚就没有出省,姐妹两人的口头禅都是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个说“中”,一个说“管”。

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虽然绝大部分是平原,不会出现南方某些地区因为山川河流阻隔,出现城南听不懂城北的话,山这边的听不懂山南边的音的情况。但是我们这里却有这样的说法“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距离我老家村子不到5公里的镇上,有些口头禅都存在差别,有些表示感叹、诧异的词都不一样,我还因为与镇上同学的用词存在差异而被讥笑过。附近村的群众对长辈的称呼都存在差别,例如对外婆的称呼,有的村子喊姥姥,有些则喊老娘,同村不同辈分的人对父母的称呼都不一样,我这样的年轻人对父母的称呼就是全国统一的“爸爸妈妈”,但是父母对他们父母却是“达娘”。这种差异与几千年地区之间的交流不活跃有关系,农村群众长期和熟悉的村民生活在一起,就会形成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再加上改革开放之后,农村人员的流动、广播电视的普及,更加剧了语言的冲突。

对于这些口头禅的分化从什么时候开始,肯定没有确切的记载和充分的证据了,只是这样的口头禅有着比较鲜明的地域性色彩,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差异最普遍、最细微的体现,只需要彼此尊重即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4/13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