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儿子为什么留在大陆

水煮日报第169期 胡思杜没有不说话的自由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胡适的儿子为什么留在大陆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胡适的儿子为什么留在大陆的知识,包括胡适为什么不肯留大陆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胡适全盘西化失败的原因
  2. 胡适的儿子为什么留在大陆
  3. 胡适和陈仲甫为啥分道扬镳
  4. 同是心系苍生的思想家,胡适与鲁迅为何渐行渐远

胡适全盘西化失败的原因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清末民初,民智未开,封建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局势很严峻,内忧外患,要建立一个新社会,只能先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大多是封建落后的思想。我想,胡适那一代人也明白我们自己不可能做到“全盘西化”,这样的主张与提倡,应该是为了更好地与顽固保守派展开理论较量,更快地促进西学的传播。

对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过,这个很难做到,我们今天也还需要努力。而那个时候,需要迅速建立一个新社会,否则,会有亡国的可能。因此,主张西化是一个步骤,目的还是为了促进西学进一步地传播。而在国外发表演讲,胡适对中国文化也都是赞誉的。在国内,则以批评为主。

清末民初的那几代人,国学基础都是非常深厚的,后来到西方求学,成为大学者。他们对传统的感情还是很深的。胡适一生最大的研究问题是水经注和红楼梦,而他对家族和乡谊也是十分注重的。如果读过关于胡适先生的一些回忆文章,会发现胡适还是十分注重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的,对世交和同乡的感情很重,这一点唐德刚先生在文章中也写过。

胡适的儿子为什么留在大陆

这个要看人家自己的决定了,一是对祖国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而是可能大陆更适合人家的发展!这个都是自己的个人意愿

胡适和陈仲甫为啥分道扬镳

陈独秀和胡适早期作为《新青年》的标杆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上面共同付出了很多汗水,早期的他们也都是惺惺相惜,相互为对方的文采折服,但后来因为三观不合这对好友也走向不同的道路,对于他们的分手,我从剧中信息来分析有三个。

第一:教育不同

陈独秀的思想,比较有影响力的来源于三个人: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康有为属于保守派,给陈带了启蒙作用,梁启超则是维新复古,因为维新变法失败后,思想上偏向保守,但行动还是比较开放型,孙中山则是真正打开陈独秀推进新文化运动的领路人,所以陈独秀的思想既有保守的底,又有革命的宽,这是胡适没有的。

胡适的教育在近代那个时期,可以说完全西化的,而国内跟外国也是不一样的,当时的近代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开放又保守,保守又想开放,所以并不适合胡适这种完全西化的管理方式。

第二:胸襟不同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可以高大上,也可以低尘埃,记得他在从日本回国的船上听到邹永成被逼到跳海自杀的时候说:莽夫之勇,我不会轻生。没有命怎么革命。足见此人内心力量极大。

反观胡适,胸襟比不过陈独秀不说,就连钱玄同都比不过,钱玄同因为在北大公开演讲废除汉字被师生抵触后思考此举不妥后不在谈论,此事就此翻篇,该干嘛干嘛。而胡适在《新青年》遭遇市场攻击时,钱玄同采用刘半农说的民营报纸的写法来反击对手时,直呼此举过于市井化,逼格配不上官配制的《新青年》,其实我不理解,他那种高材生藐视其他收录上来的老师优越感从哪里来。

第三:看不清时局

胡适因为陈独秀早期说“二十年内不谈政治”和加入《新青年》,但后面因为不接受也不理解陈独秀自破誓言走向政治,信仰并推广马克思主义而离开。

说到这个,我觉得胡适有些不够清醒,在他们《新青年》时代,虽然军阀混战还并没有正式开始,但时局已经是动荡不安,也正因如此,陈独秀要创报、《新青年》也能一举成功,这都是因为他们再给动乱中的人们希望,如果时局稳定,国泰民安,谁会去看天天打鸡血的文字,所以在动荡年代避谈政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陈独秀也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才又开始走进政治。

总的来说,胡适和陈独秀两个人的生命旅程,在交汇之后又分开,既有人的原因,也有时代原因,那个年代谁又能陪伴谁一辈子呢。

同是心系苍生的思想家,胡适与鲁迅为何渐行渐远

非常好的问题。

我先描述一下这个问题:

鲁迅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都曾是批判旧文化,鼓吹新文化的鼓手,先驱。但后来两人因为种种原因(下面我会提到)分道扬镳,当然,主要是鲁迅主动切断了和胡适的友谊。再后来,死去的鲁迅被逐渐塑造成左翼革命的象征之物,而活着的胡适则去了台湾。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大陆看不到胡适的著作,台湾看不到鲁迅的著作。直到80年代初期,大陆才重新把胡适的作品的印刷出版,而台湾要到更晚,到戒严解除之后,才能逐渐买到鲁迅的著作。

现在,我来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探讨一下两个人为什么在近现代思想史上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星座。

1、关于鲁迅和胡适的思想源头

因为当代中国思想的混乱,特别是一般读者只是通过课本了解鲁迅,通过一些帖子了解胡适,所以,很多人完全搞不清鲁迅和胡适的真实思想立场。

胡适是典型的美式自由主义者,所谓美式,是指与法国的不同。胡适的思想放在今天看是右翼的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主张法律,反对公权对个体自由的干涉,反对法律问题政治化,反对暴力推翻现有秩序。如果从思想源头看,胡适的思想归根结底是来自英国苏格兰经验主义的保守主义思想。但是,因为他在美国留学,所以又带有一些积极自由主义的色彩。

而鲁迅其实也可以归为自由主义者,因为他同样反对强权对个体的干涉,但是,鲁迅因为是留日的,他的自由主义与其说是学理性的,不如说是自发性的。所以,鲁迅的确具有强烈的左翼色彩,他支持平等胜过自由,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主张超越法律,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所以,鲁迅可以看做一个左翼的自由主义者。

放在今天的话,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胡适是一个体制内的右派公知;而鲁迅类似一个体制外的左翼公知。

2、鲁迅为何后来反对胡适

鲁迅与胡适虽然在思想上有很大的不同,但鲁迅对胡适的拒绝,我认为主要的、直接的原因,并不是思想上的,而是具体的问题上的。

鲁迅和胡适最开始一同反对旧的思想、旧的体制,他们也在文章中互相赞扬。但是,到了20年代女师大的风潮,因为胡适支持校方,鲁迅支持学生,导致了二人开始决裂。

为什么这一件事情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这里面有很微妙的东西在。

胡适支持学校,法理上是说的过去的,因为当时的是非,不见得学生没有责任。众所周知,当时的学生是很牛的,动辄就驱逐校长。杨荫瑜是杨绛的姑妈,也是中国早期女留学生,她担任女师大校长时,手段比较强硬,要求学生不要参与政治,要认真读书,结果学生就要把她驱逐了。对胡适来说,这的确不见得是杨荫瑜的错误,而且,胡适一向主张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要远离政治。

而鲁迅的点不同,鲁迅根本上认为军阀时期的中国,不让学生关心黑暗的现实,怎么可能?杨荫瑜身为校长,不为学生着想,手段又强硬,毫不讲道理,因此支持学生。

这里,两人的微妙之处就显示出来了:鲁迅认为胡适是一个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的是非的人,认为胡适的主张小道理讲得通,大道理讲不通;认为胡适表面上客观中立,而在当时的强弱太过悬殊的环境下,客观公正就意味着是强权的帮凶。

打个比方,在今天,网络上有个坏人干了坏事,被网友人肉了。胡适就会站出来说,人肉是不合法的;而鲁迅会说,他都干了那么多坏事,你不去关注他干的事情,却关注人肉合不合法?

这个比方不是很恰当,但能够解释上面女师大风潮时,胡适和鲁迅的微妙分歧。

于是,我们越到后来,就会看到,胡适确确实实是一个这样的人:当时国民政府非常腐败,胡适也在报纸上骂,但是,一旦需要,他立刻可以当驻美大使,当外交部长。他肯定是看到了那种积重难返的腐败的,但是他仍然在国民政府的框架下做事情,这就显示了他的思想主张的坚定。

而鲁迅几乎会认为,腐败的国民政府,是一无是处的,也就越发认为胡适的行为,是看似公正,实则大的政治伦理上错的一塌糊涂。鲁迅讥讽胡适说:“帮忙文人”,就是这个意思。

3、如何看待?

直到今天的网络上,还有很多人要么踩胡适捧鲁迅,要么捧鲁迅踩胡适。这个不能这样极端。

胡适的水平,无论是思想还是学术,是不如鲁迅深刻的。

而历史证明了,鲁迅也不是神,他的思想当然深刻,但药力比较猛,水平差的人服用后,可能效果未必好。倒是胡适的药方,对国民政府这种僵尸可能无药可医,但对长期的善政良俗的建立,是有缓慢但积极的好处的。

因此,为啥一定要捧谁贬低谁呢。

而且,他俩说到底都是反对强权,维护个人自由的思想者。

关于胡适的儿子为什么留在大陆,胡适为什么不肯留大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胡适 1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4/13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