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订婚送什么礼物好啊,手写的订婚书签怎么弄好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订婚送什么礼物好啊
终于要和心爱的她订婚了,订婚仪式结束后,你们也就离结婚的时期不原谅。说到订婚,在订婚仪式上有个送礼的环节,那么该送什么好呢?也许你可以送毛绒玩具,但这会显得不太正式,所以,送一些饰品会比较好。我会建议你送手表,尤其是SOCCO手表,它时尚大气,精致优雅,是很好看的手表,最重要的它有着美好浪漫的寓意。SOCCO寓意爱情圆满、真爱与幸福,象征一生只爱一人,素有“SOCCO送出手,一生永相守”的美誉,只有选择“一生只爱一人”的人,才会送这款手表。爱不是一瞬间、一段时间的事,而是一生。
表姐的未婚夫居然是自己的初恋,自己阻挠他们结婚错了吗你怎么看
如果他们感情很好,还是不要阻扰了。否则往重的说可能你们将会成为仇人!
其实你完全没必要想那么多,顺其自然就好,慢慢习惯就好了!
总之你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就会明白其中的原由。否则他们会认为你太过看重自己而不考虑别人的人!
真实的林徽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真实的林徽因——年仅51岁的她“一生无比灿烂却也无比孤寂”!早在20世纪的20年代就享有“中国第一才女”盛誉的林徽因,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备,她在建筑、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一般专业人士都难以企及的非凡成就。然而在许许多多灿烂光环下,缘自她的家世、婚恋、病魔,她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生与死的激烈冲突中,却始终无法掩饰内心深处的孤独本质;而这种孤独的本质,又以她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贯穿于其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创作的始终,并形成了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代才女”林徽因,30年代初始步入中国现代文坛,便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感悟,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创作上向世人展示了她非凡的艺术才华,成为所作不多却十分活跃的中国现代作家。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建国后她完全被遗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体系之外。可是星移斗转、时代变迁,这位孤寂了半个世纪的美丽多情、聪慧睿智的才女,最终还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趣。
16岁林徽因修复照片
下面分四部分来说明林徽因”无比灿烂又无比孤寂“的一生,第一部分从整体上讲述林徽因的独特魅力和与众不同之处;第二部分简单说林徽因表面上的”无比灿烂“;第三、四部分从建筑学家、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支持人、超凡美貌各方面介绍林徽因的”无比灿烂“;第五部分详细介绍林徽因内心深处”无比孤寂“——从孤寂的种子、根深蒂固、孤寂无以摆脱等方面,细说林徽因沉重的孤寂,是别人难以了解的。
第一、林徽因的”独特魅力“——外表无比灿烂,内心无比孤寂,但她“追求超实际的真美”的理想却是始终不变的(1)林徽因兼具中西方文化双重熏陶的特殊人格林徽因不仅是一位建筑家,她还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女诗人、女作家,老一辈的也认为:“在她身上有着艺术家的全部气质。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林徽因的一生,外表是灿烂的,而内心是孤寂的,但无论是灿烂或孤寂,她对纯美艺术的追求却是始终不变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渊源、生长经历,造就了林徽因中西方文化双重熏陶的特殊人格,以及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修养兼具的心理素质,因此有人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不论是在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于1928年回国,193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她清醒地看到“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破”传统、“袭”西学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而自己则有点不合适宜地在喧嚣躁动的时代氛围里,用“追求超实际的真美”的理想,去孤独地探索和尝试着中国新文学的真正出路。
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赴欧洲旅游途中(1920年)
(2)林徽因对文学“超实际真美”的执着追求——她的作品从内涵到外延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应该说林徽因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探索上,是多向与开拓性的,从她所发表的诗歌、小说、散文来看,数量并不很多,也很难从中寻找出贯穿始终的明显风格;而这种纷繁多变的创作姿态,却足以看出她在中国新文学尝试期所作的多方努力。她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已不再是单纯地打破传统、倾向西方,而是极力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西方现代文学的审美意识,进而将两者美的和有价值的因素兼收并蓄、融合创造,力图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寻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她的创作,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潜认同与坚守,又有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取舍借鉴与重构,她着力创造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气息且同时又有极强现代感的诗风文风。如果与冰心、凌叔华等中国现代著名女性作家相比较,她的学者味更浓,文学活动更广,作品也更富有哲理性与现代性,她是中国现代文坛上较早去尝试创造现代性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林徽因的作品从内涵到外延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都向读者展示了她非同寻常的纯美艺术的新异质素。虽然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现在阅读她的作品,仍能唤起读者新鲜而美好的审美冲动;而更重要的是,她在灿烂而孤寂的人生中对文学“超实际真美”的执着追求,她对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探索精神,对于我们当今正面临着“全球化”冲击的民族古老文化,无疑也仍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1924年与泰戈尔合影。左起梁思成、张歆海、林长民、恩厚之、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林与徐保持着一定距离
第二、林徽因出生名门世家,学贯中西,文理兼备——表面”无比灿烂“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一个富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名门世家。其祖父林孝绚是前清翰林,思想开放,注重教育,送子侄多人赴日留学(如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林尹民)。其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的要人,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两度赴日留学,主修政治、法律,回国后,积极倡导宪政,与梁启超一道活跃在政界。应该说少年时代能生活于这样一个书香弥漫、思想进步的家庭中,林徽因是十分幸运的。她天质聪慧,5岁发蒙读书,12岁进教会女中学习;16岁时其父为拓宽她的眼界,又携其赴欧求学。林徽因曾就读于英国的St·Mary'sCollege,并随父亲结识了欧洲众多的政界人士、学者、作家,还萌发了献身建筑的志向,这期间的生活经历,对林徽因的人生有极重要的意义。几年后林徽因又与未婚夫梁思成赴美学建筑,因当时建筑学只允许男生问津,建筑系不收女生,因而林徽因只得就读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但她所选修的课程大多与建筑学相近,曾被聘为建筑系“建筑设计课兼任讲师”。获学士学位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专业的留学生。优越的家庭环境、丰富的生活阅历、孜孜的求学经历,使林徽因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获得了深厚而多重的文化修养,并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气质,这为她日后在建筑设计与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取得非凡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建筑方面,林徽因与梁思成,创办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建筑系,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归国后,林徽因与其夫梁思成一起,在东北大学创办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建筑系,后又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井伴随梁思成不畏艰辛、四处勘测,对中国古代建筑有多次重大发现,撰写了大量有珍贵价值的研究文稿,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称道林徽因夫妇:”在我们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新中国成立后,她又以重病之身与梁思成一道,参加并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还为抢救濒于灭绝的我国“国宝”景泰兰做出了巨大贡献。1955年,年仅51岁的林徽因因病去世,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正是党和国家对她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平(拍摄于1931年)
第四、在文学创作方面——林徽因真可谓文学全才,各类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均有涉猎,虽然所著不多,却几乎都是艺术精品;同时她又是魅力主持人,拥有超群的美貌(1)林徽因文学创作——只不过是她的业余爱好,但是才华耀人相对于林徽因奉献一生的建筑,文学创作只不过是她的业余爱好,
“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这就使她的许多手稿成了‘孤本’,一经劫乱,便欲觅无从了。”
在世时,她不曾出过文学作品专集(1937年2月,《新诗》杂志第五期曾刊出林徽因将出版诗集的书目预告,后因抗战爆发而未果,)如今只剩下小说六篇、散文八篇、诗歌六十余首、戏剧一部(未完成)。尽管她的作品与文学巨匠相比数目寥寥,但她的所作,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散文,都独具匠心、充满着浓郁的艺术魅力。
30年代代初才涉足文坛的林徽因,仅在短短的几年中就佳作叠出,才华耀人。她的小说《九十九度中》,被艺术鉴赏品位很高、以批评严厉著称的李健吾赞叹道:”这样褥暑的一个北平,作者把一天的形形色色披露在我们眼前,没有组织,却有组织;没有条理,却有条理;没有故事,却有故事,而且那样多的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并称其是“达到一个甚高的造诣”的“最富有现代性”的一篇小说。朱自清也称之“确系佳作,其清新也。”林徽因也有很高的小说鉴赏修养,1936年赵家璧为良友图书公司编辑《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这20人除林徽因外全是在文坛上卓有成就的名家,如茅盾、巴金、郁达夫、朱自清等等;同年,《大公报》创刊十周年,萧乾要编一本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小说选集,他想到的最合适的编选人便是林徽因。林徽因不但很快编出,还写了《题记》,对小说的创造力、诚实、技巧等均发表了独到精辟的见解,这个选本很受读者欢迎,8月初版,10月即再版;她还曾受聘为《大公报》“文艺奖金”的裁判委员。她甚至有“京派灵魂”之美称。
1934年夏林徽因在山西汾阳小相村灵岩寺,后来这个大佛在抗日期间被熔成铁水,制造抗日炮弹了
(2)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上,更是享有盛誉——她的名字是与诗人连在一起在诗歌创作上,林徽因更是享有盛誉,她的名字是与诗人连在一起的。“单是作为一个三十年代的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因为能写出这些诗的,只有她一个。”“她的创作实践所提供的艺术经验,今天仍不失可资借鉴的价值。”1979年邵燕祥先生偶遇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吕俊华教授,谈起作为诗人的林徽因教授,吕随口就背出林《六点钟在下午》这首三十一年前发表的诗。这首小诗不是她的代表作,当时的文艺批评也只字未提,但正是这首在当时未受重视的小诗,竟在三十多年后被她同时代的人脱口背出,可见林徽因诗歌潜在的艺术魅力。沈从文所著的《新诗的旧帐并介绍诗刊》,称林徽因与孙大雨、陈梦家、卞之琳、戴望舒、臧克家、何其芳,算得是几个特有成就的作者。林徽因的诗不多,但风格迥异,极富创造力,有玲珑妩媚的,有狂热执着的,有温婉伤感的,有沉郁隐晦的。她把中西文化、古精髓、现代思潮融会贯通,娴熟自如地运用于抒写,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可以说,林徽因的六十余首诗,最能显现出她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与过人才华。
(3)林徽因她的散文不多——最能显露其气质、性格她的散文不多,却最能显露其气质、性格。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睿智、优雅、爽朗、幽默的现代女才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窗子以外》,乃为广大读者争相传颂的名篇,曾被选入西南联大文学院自编教材《西南联大语体文示范》。她的剧作更少,只留下一部《梅真同他们》(该剧原应四幕,只因抗战杂志停刊而仅发表了三幕)。然而这一未完篇的作品,在当时却一扫“文明戏”的恶趣,别具一格、为人称道。朱光潜在《编辑后记》中称赞:“林徽因女士的轻描淡写是闷热天气中的一剂清凉散。”时至今日再去阅读该剧,仍觉其艺术魅力独具。几年前李君健先生还曾在《新民晚报》上撰文称:“剧我在抗战前夕少年时代读过,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潮汐起落,读来依旧感到清新隽永。”该剧“是一部未完成的杰作。“
林徽因最经典照片
(4)林徽因还是一个极具魅力甚为理想的文学沙龙的女主持人林徽因真可谓文学全才,各类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均有涉猎,虽然所著不多,却几乎都是艺术精品。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极具魅力甚为理想的文学沙龙的女主持人,她的北总布胡同寓宅,时人亲切地称其为“太太的客厅”。正如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时所写到的那样:“是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的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部在围绕着她转。”的确,无论是在她自己有名的“太太客厅”,还是在朱光潜先生家举行的“读诗会”,或是萧乾先生的“来今雨轩”茶会,她都必有一番宏谈高论,这些充满着艺术智慧的妙论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而且常常酣畅淋漓、语惊四座。故有人称她“是位学识渊博,思想敏捷,并且语言锋利的评论家……对文章常有犀利和独到的见解。”“每逢我聆听她对文学、对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精辟见解时,我心里就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十八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
林徽因1935年摄于家中,途中小孩分别为她的儿子梁从诫,女儿梁再冰
(5)林徽因拥有超群的美貌林徽因不但有过人的聪慧,而且还有超群的美貌。20岁岁时她曾参与泰戈尔访华活动的接待,与徐志摩同任翻译。她高雅的气质、美丽的容貌、机智的谈吐一时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吴咏《天坛史话》中记载:
“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尤其是她用英语出演齐拉德公主的成功,使她成为北平社交圈中才貌双全的名媛,并为她赢得了“中国第一才女”的美誉。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年轻时照片的林沫惊叹于林徽因的美貌:“在我可怜的词汇中找不出可以形容她的字眼,她给人的是一个完整的美感。”即使是在遭受了多年病痛的折磨与苦难,甚至在刚刚做了肾切除手术、肺部结核已到晚期,她也能让人觉得
“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我不能想象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生这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又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和谐、调皮、关心、机智、热情的光泽。”
“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地对她着迷。”
文洁若也回忆道:
“按说经过抗日期间岁月的磨难,她的健康已受严重损害,但她那俊秀端丽的面容,妓好苗条的身材,尤其是那深邃明亮的眼睛,依然充满了美感。至今我还是认为,林徽因是我生平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一一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没想到己生了两个孩子、年过四十的林徽因尚能如此打动同性的我。”
1950年,躺在病榻上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在讨论国徽设计方案
第五、林徽因内心深处——具有沉重的孤寂,也是别人难以了解的,她内心”无比孤寂“林徽因显赫的出身,优越的中西文化学习环境以及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显然是同时代绝大多数女性无法比拟的,而她内心深处沉重的孤寂也是别人难以了解的。因为她美丽的容貌,横溢的才华,活跃的身影,非凡的成就,往往使人只注意到她的灿烂光华而忽略了她的内心世界。在许许多多外在灿烂的光环下,林徽因实质上有着众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在其内心深处,她始终是一个孤独者;无论她的才气和热情是多么的光芒四射,都无法掩饰她内心世界的孤独本质。
(1)林徽因本为父亲的小妾所生,林徽因母亲不讨丈夫、婆婆喜欢,在林徽因心中埋下孤寂的种子有着声名显赫的家世,是林徽因的幸事;然而事实上,林徽因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幸福,她的童年生活是在孤独中度过的。尤其生母不得林父及祖母的喜欢,长年住在后院,寂寞哀怨,更给林徽因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她的小说《绣绣》,就有许多自己童年记忆的生活投影。林徽因是庶出,其父林长民原配妻子叶氏不能生育,便娶了林徽因的生母何氏为妾。何氏是小作坊主的女儿,既没文化,又不会女红,自然不会讨得善吟诗作对、好舞文弄墨的林长民的欢心。而不会女红、不会操持家务又使林徽因的祖母也不喜欢何氏。嫁入林家的何氏那不讨丈夫、婆婆喜欢的日子有多难捱就可想而知了。林徽因出生第二年,林长民不耐夫妻生活的痛苦再度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又为自己的理想在外奔波,很少回家。而林徽因的生母尽管不得丈夫、婆婆欢喜,但封建家庭的礼教又使她必须恪守作媳妇的本份,侍奉婆婆身旁,随时听候婆婆的差遣。“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林徽因的童年就这样在祖父母的家中孤寂地度过。或许是父亲诗人气质的遗传,林徽因天生就有着诗意,面对着孤寂,她不像常人那样陷入愁闷不能自拔。五、六岁孩子是最不耐寂寞的,但林徽因异于常人之处就在于她能够将孤寂“化腐朽为神奇”,充分利用自己的时常独处来捕捉、探索大自然的美,来训练自己丰富的想象,来营造理想的世界。林徽因总是有意识地选择、挖掘美的事物,而否定丑的一面,这也是成年后的她接受西方现代派的同时又否定其对丑的赞颂的缘故。在她的文本里看不到丑的赞美,尽管连唯美气息很浓的徐志摩都在称赞波德莱尔《恶之花》中名篇《死尸》为奇异的一朵不朽之花。
1950年林徽因与清华营建系首届毕业生
(2)林徽因母亲后来所生一子一女的夭亡,父亲再娶程氏;母亲有病,经常向女儿骂闹,谩骂——似的林徽因心中的孤寂根深蒂固如果说童年生活还只是在林徽因的性格里埋下了孤独的种子,那随后的生活就使孤独在她心中根深蒂固,以致终生不易去掉。随着生母后来所生一子一女的夭亡,林长民再娶程氏,家里的平静打破了。“大爷说他妻子,不识大体,不会做人,他没有法子改良她,他只好提另再娶能温顺着他的女人另外过活”,而本来就脾气不好、又无能的母亲则变得“歇斯塔尔利亚的脾气”,“常常借题发挥起来,夸张着自己的委屈,向女儿骂闹,谩骂。”有着这样的母亲是无奈的,在抗战时移居李庄的林徽因就曾向好友诉苦:“我自己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常常搅得家里“直到任何人都做不了任何事”。
在孤独和艰难的童年环境中成长,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是最大的不幸,然而对于成就一个作家来说,却是最大的幸运。苦难和坎坷可以促使一个人去对人生与世界作深入的思考,也唯有如此,才能体味到更为本质的沧桑与虚无。这样,自小就“习惯于母亲的无用”的林徽因自然也就失去了许多儿童常有的欢乐,多了许多优越环境中的孩子无法品尝的痛苦滋味,但也铸造了她坚强的性格,孕育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林徽因骨髓里的这种孤独感,是她创作的源泉。有了这份孤独感,才能使她捕捉生活的瞬间,洞察人生的内蕴,同时把笔端指向内心。
华兹华斯说过,儿童是成人的父亲。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决定了他的终生。林徽因童年的伤害是终生的也是毁灭性的,她在中年时写给好友的信就是明证:“我精疲力竭,到临上床时还想着,真恨不得去死,或者压根儿没有生在这样的家庭……我知道我真的很幸运,但年幼时的那些伤害,对我是永久性的,一旦勾起往事,就会让我跌进过去的不幸之中。”
1940年底林徽因全家从昆明搬到四川李庄林徽因长途奔波肺结核爆发,图为1941年两个孩子陪伴着重病的林徽因
(3)中年林徽因染上了像今天癌症一样可怕的肺结核——使得她理想难寻、孤寂难耐现实是残酷的,尤其是那动荡、劫乱的三、四十年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无疑是巨大的,而且“林徽因的聪慧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更何况林徽因染上了像今天癌症一样可怕的肺结核,多年卧病在床,使她更多地体味了理想的难寻、孤寂的难耐,于是她付诸笔墨,或渲泄理想,或直白孤寂,或托物寓意,极尽所能地抒写了她内心的孤独、寂寞。诚如她在诗《孤岛》中所写那样:
“遥望它是充满画意的山峰
远立在河心里高傲的凌耸
可怜它只是不幸的孤岛
天然没有埂堤,人工没搭座虹桥。”
“山峰”是美的,充满诗情画意,但又是“高傲”的,不愿随波逐流,而“天然没有埂堤”,连虚幻的虹桥也没人搭起,自然众人只能“遥望”,“山峰”也就永远“远立在河心”,成为“不幸的孤岛”。林徽因的聪慧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情感世界,这一“孤岛”恰恰正是林徽因内心孤独本质的真实写照。
因此,阅读林徽因的作品,虽然也有少量对美、对爱加以赞颂的轻快之笔;但给人以更多的感觉,却是那种难以驱遣的充满孤独感的抑郁情绪。无论是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还是在对生与死的感悟上,均是如此。由于独特的家庭背景、文化渊源、人生经验,她那颗敏感而聪慧的心灵,在人世间难觅契友和知音,即使偶然相遇徐志摩、金岳霖等一两个人生知己,但又碍于身份、地位等诸多原因,也只能拼命地压抑着自己冲动的情感。表面上呈现着灿烂、热情与光华四射,而内心却始终与群体活动和群体意识相疏离;茫茫人海、阔大宇宙,心灵却无法找到永恒的慰藉和情感的归属一一这就是林徽因最典型的性格秉性特征。寂寞的人生、寂寞的心态,由衷地决定了其创作理想与创作内容的孤独感。
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门口梁思成、林徽因雕像
结论:不管林徽因如何用自己的美貌、热情、才智去张扬自我、实现自我价值,闯出一片灿烂的天空,但她却始终抹不掉内心深处的孤寂。这是一种没有同情、无处诉说的孤寂,也就形成了她的自卑情结。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她一生极为自尊、自强,而有意、无意地摒弃自卑心理的坚强个性。她不愿孤独,却始终摆脱不了孤独,追求愈高,其自卑情结和孤独感亦愈强。孤独可以造就人,也可以使人颓废。但林徽因却在咀嚼孤独的同时,敏锐、冷静而又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感悟现实人生。是孤独的人生,使她的人格内蕴变得极为复杂与深厚;是孤独的体验,使她获得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林徽因的一生是短暂的,诚如她在《莲灯》里要做宇宙里的过客一样,她也确实像阔大无边的宇宙里那一闪而过的慧星,短暂、孤寂而灿烂。
(图片均来自网络)
阿兰·德龙的情史是怎样的
前段时间写了阿兰·德龙被私生子告上法庭,这里的朋友们很好奇,问最后结果怎么样了?有没有做DNA测试?有没有父子相认?
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2022年初,法国奥尔良法院驳回了艾尔·布洛涅状告父亲弃养的诉状,也驳回了艾尔要求做DNA测试的请求。
法庭给出的理由是,阿兰·德龙早于1984年移民瑞士,并于1999年正式入籍。如果想状告阿兰·德龙弃养,还是建议这位私生子去瑞士法庭控告吧,本法庭爱莫能助!
前段时间阿兰·德龙对外宣称要安乐死,看来艾尔·布洛涅这场私生子恩怨,老爷子死都要逃单了。
大概在阿兰·德龙看来,自己经手的女人不计其数,原本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凑一起喝杯水就可以共赴巫山云雨,为何艾尔母亲这杯凉水分外塞牙?破坏游戏规则不说还要留下一个孽种为祸人间?
不讲武德啊。
阿兰·德龙的身边向来不缺女人,如果说甜美的爱情是生命这本大书的书签,那么,阿兰·德龙这本华美的大书横七竖八插满了花花绿绿的书签。
若说阿兰·德龙的情史是一部编年史也不尽然,因为他经常是与几个女人在平行空间同时交往,所以说,阿兰·德龙的情史理应是一本人物列传。
今日得闲,给大家前前后后完完整整详细介绍一下阿兰·德龙的情史!
阿兰·德龙在初遇茜茜公主时是有女友的,是一名法国女演员,段位不比罗密·施耐德差!1955年,当罗密·施耐德出演《茜茜公主》第一部时,阿兰·德龙的法国初恋正在希区柯克的指导下,与加里·格兰特、格蕾丝·凯利合拍《擒贼记》。
一、布丽吉特(1957年-1959年)1957年,阿兰·德龙结束了他不长不短的海军生涯,短短四年中,他蹲禁闭便用去了11个月,这一年秋天,阿兰·德龙被军方从土伦基地遣送回国。
一无所长的他,只得跑去巴黎中央市场当搬运工,有段时间在酒吧做男招待。
据他自己回忆,由于个性太强,没有一份工作干得长久,很快,身无分文的他便浪迹于巴黎皮加勒红磨坊一带,去过巴黎的同学都知道那是一个灯红酒绿的所在,“在那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靠长相活着!”阿兰·德龙如是说。
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个女人——布丽吉特。
布丽吉特当时已是法国知名女演员,她出生于1928年4月27日,比阿兰·德龙大七岁,但她隐瞒了这一点。
布丽吉特活泼甜美大方,少小离家寄读芭蕾舞学院她,早已养成独立自主的品性,凡事都要自己搞定,是那种特别能混的女孩儿。
我们在电影《捉贼记》里看到的心机女孩儿丹妮尔,自信、聪慧、狡黠、勇敢,简直就是布丽吉特的本色出演。
据导演希区柯克回忆,在法国拍戏时,某次他开车带太太去购物,顺路捎布丽吉特回家,布丽吉特坐在后座上,不时大声指挥希区柯克,“往这里开!”“往左拐!”“往右往右,不对,你走错了……”语气决绝,自信而从容,没有一丝小演员面对大导演的拘束胆怯。
希区柯克的太太非常不快,感觉自己老公仿佛是一名车夫受人驱使。但希区柯克却非常喜欢布丽吉特的性格,觉着由她来演丹妮尔,简直是不二人选。
布丽吉特确实是相当早熟的一个女孩儿,比如整个拍摄过程中,她一直提醒自己要保持理性,不要爱上加里·格兰特。
只是,到了阿兰·德龙这里,她的理性全线沦陷!
见到阿兰·德龙第一面,她便深深地爱上了他,并且将落魄不名的阿兰·德龙直接带回家里,衣食住行,各种照顾。
阿兰·德龙吃了一段时间软饭,吃得还挺顺嘴,但这远远不能令他满足。很快,他向布丽吉特提出一个条件——自己想当演员。
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布丽吉特当即满口答应,还为男友特地聘请了一位表演老师。1957年当她出席第十届戛纳电影节时,还不忘带上男友,出双入对,热情地将他介绍给各国影人。
在布丽吉特的各种神操作下,阿兰·德龙如愿出演了他平生第一部电影《当女人插手时》,并且拿到了可观的40万法郎的片酬!
布丽吉特万万没想到,她豢养的男友仅用了五年便冲到了国际影星的位置!当然,直接的催化剂是1958年阿兰·德龙遇到了茜茜公主,他的名气获得了捆绑式营销。
布丽吉特只能选择咽下苦果,独自向隅,她终生未婚,事业亦未见起色。1998年,人们在小李子主演的《铁面人》里再次看到她苍老的身影(这部电影里的皇后和侍女,都曾是阿兰·德龙的女友,一会儿再说说皇后)。
布丽吉特出演皇后身后那个的白发苍苍的老宫女,全篇只有三句台词。
二、罗密·施耐德(1958-1963)这大概是阿兰·德龙最为著名的一段感情了。
刚刚拍完《茜茜》三部曲的罗密·施耐德突然被母亲安排来法国拍片,也是一种机缘巧合。
当时罗密的继父垂涎他这个青春靓丽的养女,不停骚扰她。某天,罗密走到母亲面前说:“他明确地提出,要跟我睡觉。”
罗密的母亲拿自己老公无可奈何,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她为女儿接下法国电影《花落断肠时》。
现在看来罗密·施耐德这一步,真的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事先,罗密在制片人提供的一大堆男演员照片中,一眼相中了阿兰·德龙。他的英俊是压倒一切,毋庸置疑的。
然而在巴黎戴高乐机场一见面,罗密·施耐德对阿兰·德龙却颇有些失望。
只见他穿着一身昂贵的西装,手捧一大束红玫瑰,在罗密看来非常俗气。
但阿兰·德龙自有办法,在哄女人开心方面他天赋异禀。在拍戏之余,他开车带着罗密四处兜风,不惜在巴黎市中心地带闯红灯,以博美人儿一笑。
这种叛逆的姿态很对少女罗密的胃口,这一年她也不过十九岁。虽说《花落断肠时》是一部凄凄惨惨悲悲戚戚的法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导演一喊“CUT”,恣意的笑容马上浮现在这对少男少女脸上。
1958年9月23日罗密·施耐德生日这一天,阿兰·德龙在派对上送给罗密一支蛇形金手镯,上面镶满了红绿宝石。
蛇在西方文化里的寓意不言自明,罗密·施耐德且惊且喜地接受了这份礼物。
当时罗密的妈妈忧心忡忡,她敲打女儿说:“像阿兰·德龙这么英俊的男人,根本不可能是由一个女人独享的。”
但热恋中的人总是盲目的,1959年《花落断肠时》上映时,二人已然订婚,这一年罗密·施耐德二十一岁,阿兰·德龙二十四岁。罗密以一种飞蛾扑火的姿态,将整个身心交付给了男友。
1959年至1960年整个一年,大概是罗密·施耐德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青春、美貌、财富、英俊的如意朗君,她感觉自己是全世界最幸运的女孩儿。
然而,这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是稍纵即逝的,到了1960年底,罗密情感的天空开始布满阴霾。
三、世界名模尼可(1960-1962)与罗密·施耐德订婚后,欧美电影界开始注意到阿兰·德龙这张旷世俊颜,当时他被誉为“世界上最帅的男人”!
很快,好莱坞向阿兰·德龙伸出橄榄枝,盛情邀约他来美国拍摄《阳光灿烂》。
这部爱情片的女主角是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德裔世界名模尼可,当时她已经是夏奈尔的签约模特。
阿兰·德龙才到美国时,纽约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尼可的广告牌,阿兰·德龙历次情史说明,他对这种长腿酥胸的女人无力抵挡,尽管他多次在公共场合说罗密才是此生至爱。
独身一人混在异国他乡,寂寞难奈的阿兰·德龙顺理成章勾搭上尼可,甚至在影片拍摄完毕之后,依然秘密保持着情人关系。
1963年,这段地下情终于瞒不下去了,因为尼可怀孕了。阿兰·德龙根本不想要这个孩子,但尼可执意要生下来,阿兰·德龙开始厌恶这个女人,感觉她是个一心破坏他人美好姻缘的女巫。于是他愤然离去。
尼可生性乖张,向来不走寻常路。一年之后,尼可不仅生下了一名男婴,还高调声张,唯恐世人不知,抱着这个男婴登上了名牌杂志《ELLE》封面,一时间震惊整个法国乃至欧洲。
这个举动差点把阿兰·德龙气昏过去,他开始暗地里筹划,化解危机。
在公关危机处理方面,不得不说阿兰·德龙相当出色,很快有位酷似阿兰·德龙的法国公务员挺身而出,口口声声扬言自己经常假扮阿兰·德龙四处拈花惹草,骗了不少女孩儿,包括尼可,自己才是尼可孩子的父亲。
这个理由太过牵强,法国民众根本不屑一顾,大家都在观望,看看茜茜公主罗密·施耐德是如何表态的。
在这场风波中,罗密至始至终没有发声,并不是说罗密有着海一般博爱宽容的胸怀,而是漏屋偏逢连阴雨,当时还有一个女人扬言怀了阿兰·德龙的孩子。一连串的打击几乎令她精神崩溃!
当时正在好莱坞拍戏的罗密,接到秘书转送的一张阿兰·德龙的字条,上面写着——“对不起,娜塔莎怀孕了,我要娶她。”
这等于男方单方面非正式解除了婚约。
许多年后罗密·施耐德对此回忆道:“没有什么比阿兰·德龙的离去更冷。”
尽管这个私生子自打生下来那天起就充满争议,备受冷落,但阿兰·德龙的母亲和继父保罗·布洛涅却肩负起责任来,将这个婴儿带回家中抚养。阿兰·德龙正告父母——“有我没他,有他没我!”但二老依然将这个编外孙子抚养到十八岁成年,为此阿兰·德龙和两位老人十七年里没有接触。
但这个小孩长大后非常有孝心,他只姓爷爷姓——艾尔·布洛涅,尽管这位爷爷与自己一点血缘关系没有。
四、娜塔莎·德龙(1962-1969)凭心而论,在阿兰·德龙经手的所有女人中,无论样貌、身材、头脑,娜塔莎都是出类拔萃、堪称花魁!
娜塔莎比阿兰·德龙小六岁,1941年8月1日出生于法属摩洛哥,她一出生就被父亲遗弃,少年时代她只见过父亲三次。
特殊的家境令娜塔莎深深懂得,凡事要自己争取,对这个世界不能太客气。
21岁那一年,当她在巴黎一家夜总会第一次与阿兰·德龙相遇,便对身边的女伴说:“我一定要得到这个男人!”
尽管全世界都知道阿兰·德龙早与罗密·施耐德订婚!
娜塔莎处理事情懂得迂回,她先是傍上阿兰·德龙的保镖米洛斯,为自己制造了大量机会,终于有一天,罗密·施耐德前往好莱坞拍片,留下的这对孤男寡女,终于得了机会暗通款曲。
娜塔莎的幸运之处在于,几夜风流之后,她怀孕了。
1964年8月13日,怀孕九个月的娜塔莎终于如愿以偿地披上婚纱,正式嫁给了阿兰·德龙。
当时的民众普遍认为,二人的结合是全世界最帅的男人,娶了全世界最美的女人!此乃天作之合!
一个月后的9月20日,娜塔莎生下了二人的儿子安东尼·德龙。
阿兰·德龙非常宠爱这个儿子,但这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五年后便一拍而散。1968年,阿兰·德龙受一位制片人的邀请,与罗密·施耐德再度联手,合拍《游泳池》。娜塔莎闻听消息,顿时醋意满满,盛怒之下,她对丈夫扬言——自己早已跟他的保镖斯凡特·马尔科维奇有染!
阿兰·德龙冷笑着表示,自己压根不在乎。
就在这对夫妻发生争执后不久,保镖斯凡特·马尔科维奇尸体出现在巴黎郊区一个垃圾箱里,头部中弹。阿兰·德龙因此被列为第一嫌疑人,差一点被打入死牢。
危难时刻,是罗密·施耐德不计前嫌,挺身而出作证:“案发当晚,阿兰·德龙先生与我在一起过夜。”
阿兰·德龙出狱后第一件事,便是选择在1969年情人节这一天与娜塔莎正式离异。
晚年他多次对家人和媒体说道,他到现在仍然没有看过《游泳池》这部电影,因为里面有罗密,他怕自己伤心。
那么,摆脱官非的阿兰·德龙,会跟罗密再续前缘么?
不会,因为当时他还有一个女朋友,男神的身边,向来都不会缺女人的啊。
五、米雷叶·达克尔(1968年-1982年)大概人类是最擅长总结的动物,阿兰·德龙还未与娜塔莎离异时,他选择与法国女演员米雷叶·达克尔做为地下情人。
因为这个女孩子心智成熟,非常低调,从不拿男友满世界招摇。
以至于相当厉害的法国狗仔都没有察觉,更没一件报道。
阿兰·德龙对这届女友相当满意,八十年代初期,他离开她没有惊天动地的理由,只是因为她年华老去而已。
而米雷叶·达克尔坦然接受了这一切。
六、埃及小姐达丽达(1960年-1973年)达丽达1931年1月17日出生于埃及开罗,1954年二十三岁时当选为埃及小姐。
此后她加入意大利籍,以一名歌手的身份混迹欧洲,并成为阿兰·德龙的秘密情人。
以阿兰·德龙通透的性格,也不介意这份感情浮出水面。1973年,阿兰·德龙开始高调捧女友,二人一同录制了一张专辑,销量还不错。
达丽达外表与娜塔莎有几分相似,细品下来,你会发现,阿兰·德龙大部分的女友都是这种艳俗的芭比娃娃类型,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小编感觉他与罗密的恋情十分可疑。
罗密·施耐德这种甜美少女,压根就不是阿兰·德龙的菜啊!
有人会问,在罗密·施耐德生命的最后阶段,阿兰·德龙与之有着大量接触,包括罗密儿子大卫的丧事是阿兰·德龙一手操办的,罗密本人的葬礼阿兰·德龙还曾现身发言,发表了一篇名为《别了,我的布娃娃》感人肺腑、声泪俱下的悼词,为何二人还是没有破镜重圆?!
道理也很简单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阿兰·德龙还是有女友的,而且非常年轻。不论阿兰·德龙如何到处风流、高调为前女友罗密致敬,这个女孩儿都不会有任何非议。
因为她是阿兰·德龙手下的御用女演员,在他的执导下主演电影而在法国名声雀起。
七、安妮·帕里洛(1980-1983)刚刚我们说,拍摄于1998年由小李子主演的《铁面人》有个好玩的看点,那就是——皇后、皇后的侍女,都曾是阿兰·德龙的女友。
而且二人有个共同点,都是跳芭蕾舞出身的。
扮演皇后侍女的老太太是阿兰·德龙的初代目女友,而扮演皇后的安妮·帕里洛,几乎承包了阿兰·德龙的整个八十年代!
安妮·帕里洛青春靓丽、气质优雅,在处理感情上十分洒脱,在发现男友不靠谱后,并不恋战,马上移情别恋著名导演吕克·贝松,并于1986年嫁给了吕克·贝松,成为国际名导夫人!
在生下女儿朱丽叶·贝松之后,于1991年离异。
2005年,安妮嫁给了法国著名音乐家让·米歇尔·雅尔,也就是巩俐的现任老公!
当然,被安妮甩掉的老帅哥阿兰·德龙梅开几度,不甘落单,不久他也又有了一个新女友,这一次还是名模——荷兰名模罗丽莎。
八、罗丽莎·凡·布尔曼(1986年-2001年)前几次我说过,但凡欧洲人名里带个凡(van)的都是贵族,但这位罗丽莎比较例外,1966年8月2日出生于荷兰一个边远山村的贫困家庭。
但是这姑娘机遇不错,刚刚来到巴黎闯世界,便得到了阿兰·德龙的照顾,这一年,她二十一岁,他五十二岁。
二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为长久,足足有十四年,并且生下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
1990年11月25日生下女孩阿努什卡·德龙、1994年5月18日生下法比安·德龙。
按理说,阿兰·德龙令罗丽莎过上了人上人的日子,儿女双全,日子富足,但罗丽莎对此不屑一顾。近年她曾对媒体说过:“我与阿兰·德龙一起度过的十四年简直是地狱!”
2002年7月,罗丽莎恩断情绝抛弃了阿兰·德龙,转身嫁给了一位眼镜商,名字也叫阿兰——阿兰·阿弗勒鲁。据说还卷走了阿兰·德龙不少钱!
从来没被人甩过的阿兰·德龙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有段时间成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哎,我在演戏、生孩子、愚蠢方面,做得极为出色!”
自打2002年后漫长的二十年过去,阿兰·德龙的身边鲜有女人出现,陪伴他的,只有一整个庄园的流浪狗,还有一屋子的罗密·施耐德的照片。
除了回忆,他一无所有。
(全文完)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