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进入黑洞的过程是什么感觉

人体进入黑洞内部,真的可以开启全新的人生

很多朋友对于人体进入黑洞的过程是什么感觉和人体的冷知识实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以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新冠肺炎疫苗怎样进行临床试验
  2. 所谓的“费城实验”是怎么一回事
  3. 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对身体有害吗,该不该参加
  4. 人体进入黑洞的过程是什么感觉

以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新冠肺炎疫苗怎样进行临床试验

3月16日,美国及我国先后宣布,新冠肺炎候选疫苗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本人也发了一篇微头条,发现留言内很多人不清楚临床试验是怎样进行的,特在此作一解答。

一、疫苗临床试验要求较药物更加严格

药品用于病人的治疗,在没有更好的替代药物时,只要药物的治疗作用大于其所带来的毒副作用,都可以选择使用。

疫苗不同于药品,多数是用于健康成人与儿童,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要求比用于病人的药品要严格的多。如果不能保障疫苗的安全有效性,就给健康人广泛应用,不到无丝毫作用,反而有害,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所以,疫苗的临床经验虽然与药物一样,也分为四期,但试验要求要远大于后者。

疫苗在进行临床试验前,首先进行候选疫苗的研制。研制出候选疫苗后,先进行动物试验,包括小动物试验及更接近于人体的大型动物攻毒实验,候选疫苗在动物身上安全且能够确实产生保护作用时才能进入临床试验。

二、临床试验共分为四期

1、I期临床试验。

候选疫苗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后,首先进入I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主要测试候选疫苗的使用剂量及在人体内的安全性。一般人数不多,招募健康受试者30人左右,多者也可有数百人。

对所有参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都要详细了解试验的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得到适当的经济补偿。

I期临床试验相对容易通过,毕竟,在动物身上已经验证了其安全性,在人体内一般也是安全的。

但也有例外,毕竟,人体与动物的反应不可能完全一致。

比如,美国的一款预防埃博拉病毒的候选疫苗rVSV-ZEBOV。在日内瓦开展的I期临床试验中,共招募59例健康成年人,接种1针次两种剂量的rVSV-ZEBOV。接种后11例受试者出现关节痛症状,其中9例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关节炎。由于不良反应明显,该试验于2014年12月暂停。后来,研究团队降低了疫苗的剂量,重新启动该试验。

2、II期临床试验。

需要招募300人以上,且一般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初步评价候选疫苗在人体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候选疫苗的使用剂量进行研究。

2019年,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信息,国产艾滋病疫苗(DNA-rTV)进入到IIa期临床试验,将在北京佑安医院和浙医一院开展临床试验,计划招募160名年龄18-55岁之间、HIV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健康志愿者,试验周期为2年。其中,北京佑安医院招募104人,浙医一院招募56人。招募对象包括高危人群(男同)和普通人群。

受试的针剂既有疫苗,也有安慰剂。采取双盲设计,试验者及受试者都不知道具体哪些人群使用疫苗或者安慰剂。受试者会得到1.5万元人民币的补助。

目前试验结果尚不明朗。

Ⅱ期临床试验失败的也很多,比如2004年,由默克公司进行的“V520”预防性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2007年分析测试了其中1500位受试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男同性恋者。741位接受了疫苗的分组中有24人被感染,而762接受了安慰剂的组群中,只有21人被感染。说明这一候选疫苗没有保护作用,疫苗失败。2007年9月,默克公司放弃了这一花了10年时间研制的艾滋病候选疫苗。

3、III期临床试验。

受试者要求500人以上(一般数千人),在包括高危和健康人群的大规模人群中开展,进行安慰剂及对照组双盲试验,进一步验证疫苗的安全有效性。

III期临床试验是疫苗上市前最重要的试验,Ⅲ期通过了,就可以获得申请疫苗上市使用的资格。

但即使通过了III期临床试验,如果安全性及有效性不是太理想,仍可能无法获批上市。

2015年,WHO研究团队在几内亚开展了针对埃博拉候选疫苗rVSV-ZEBOV的Ⅲ期临床试验。当时埃博拉疫情暴发已经处于尾声,可供用于验证备选疫苗有效性的疫情环境即将结束。试验采用了“环围接种”策略。就是在每一例新诊断的埃博拉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接触者的接触者”做试验,形成了一个包含2层的“环”,每个“环”中大约由80人构成。对每一个“环”随机按1∶1立即接种疫苗(即试验组)或延迟21天接种疫苗(即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出现16例病例,而试验组中没有新发病例,保护率达100%。基于rVSV-ZEBOV所表现的显著保护效力和伦理方面的考虑,该研究后期改为对所有“环”的人群均接种rVSV-ZEBOV。

研究期间共报道了2起与疫苗接种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热和过敏反应),使疫苗的安全性有一定的瑕疵,虽然通过了Ill期临床试验,但该疫苗至今未能获批上市。

4、IV期临床试验。

IV期临床试验,属于上市后的试验,进一步的研究考察疫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三、如何判断疫苗的有效性

疫苗的安全性相对比较容易判断,疫苗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注射部位疼痛、硬结、肌肉酸痛以及疲劳、发热、过敏等。

但验证疫苗的有效性相对较难。

主要通过两种方法互相配合进行判断:

1、以免疫学指标进行间接判断。

通过抽血化验免疫学指标,检测是否有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观察抗体的滴度,持续时间等进行判断。

但是,这种免疫学判断方法,对于一种老疫苗来说,可能已经足够,对于一种像新冠肺炎的全新疫苗来说,却并不充足。

比如说新冠肺炎候选疫苗,即使检查到免疫学指标,但如何保障这些免疫学改变能够保护人体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新冠肺炎候选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能会产生抗体,甚至不止一种抗体,但这些抗体是不是保护性抗体?哪一种抗体才是保护性抗体?

也可能有人会说,动物试验这些抗体有保护作用,人体产生了这些同样的抗体,自然也有作用。然而,动物试验起作用的毕竟是动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是否同样有效,就需要进一步验证,这就是要做临床试验的目的。

因此,单纯检测免疫学指标,一种新疫苗是无法获批上市的。

2、更重要的是看候选疫苗能否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接种疫苗后,接种疫苗的试验组人群应该比安慰剂对照组人群发病明显减少!疫苗才有效。

接种疫苗所减少的该疾病发病的比例,是体现疫苗直接保护作用的客观评价。

比如说新冠肺炎候选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明显比接种安慰剂的发病率低,再配合检查免疫学指标,结果也理想,才能证明其有效性。

而如果要观察其发病率的不同,需要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爆发,不断有新发病例才行。

像我国这样,疫情基本控制住的地区,虽然仍有病人尚未痊愈,但没有新增病例,健康人接种疫苗或者安慰剂,发病率都是零,这样是无法验证其有效性的。

有些网友提到实验室内有病毒,是不是可以让受试志愿者接触实验室内的病毒或者到新冠肺炎病人病房内裸奔走上几圈,来观察其保护作用?

首先,这种方法是违背伦理学规则的,不被允许。另外,招募这样的志愿者也很困难,没有几个人愿意主动招惹新冠病毒,万一疫苗无效,感染上了怎么办?

当年SARS流行时,也曾有候选疫苗通过了I期临床试验,但是疫情结束了,无法再继续ll期Ill期试验,所以直到今天,SARS冠状病毒的疫苗还是没有成功。

如果此次新冠肺炎国外也能很快控制下来,新冠肺炎疫苗恐怕会重蹈覆辙,最终只能是候选疫苗,转不了正。

成功研发一种疫苗,并非苯酚杀死病毒注入体内那么简单!

所谓的“费城实验”是怎么一回事

谣言版本里面的“费城实验”就跟一部科幻小说差不多,里面的内容涉及到的了各种我们熟知的科幻元素,比如什么“磁场扭曲”、“穿越时空”、“光学隐身”等,这个科幻版本的大概经过就是:在1943年,美国军方在费城的一个海军造船厂进行了一项绝密的磁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一艘军舰以及舰上的美国大兵在众目睽睽下消失了,或者说是“穿越时空”了,然后出现在里几百公里外的另一个地方,实验结束后军舰又重新回到了原地!科幻版的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部叫《费城实验》的电影,1984年那个版本!

那么,真实的“费城实验”究竟存不存在呢?存在,这个实验是确实有的,只不过没有网络上传的那么神乎其神。费城实验的另一个名字叫“彩虹计划”,其实就是美国军方进行的一场军舰消磁实验(通过此举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军舰隐身效果),最开始仅仅是想利用强磁场来干扰对方军舰的鱼雷打击,后来则是进一步想利用磁场的作用,来降低军舰在雷达上的信号特征,从而到达使军舰“隐身”的效果,这种想法跟今天的武器隐身想法很像,都是想降低武器装备在面对雷达时的低可探测性性,只不过在实现手段上有所不同,“费城实验”是利用强磁场来降低军舰在雷达上的信号特征,而今天的隐身战机、先进军舰等则主要是通过外形设计来降低对雷达波的反射!

所以,“费城实验”并没有像传闻中描述的那么神奇,仅仅是一场很正常的军舰消磁实验,而舰艇消磁技术其实是一项非常普遍的防水中武器(比如鱼雷)打击技术,在今天,基本上有正规海军体系的国家都会对自己国家的军舰进行消磁,如下图所示,就是俄罗斯海军的11711型“伊万格伦号”登陆舰在进行消磁作业,看到军舰上那密集的线圈没有,当通入直流电后,这些线圈绕组就会产生一个与舰艇本身磁场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磁场,从而起到相互抵消的作用,因此,舰艇消磁的效果也仅此而已,什么军舰“穿越时空”、“瞬间移动”现实中是不会出现的,这种传闻更多是在口口相传中被艺术加工了!

总之,上世纪40年代的那个“费城实验”,在今天看来,仅仅是一项很正常的军舰消磁实验,可能在当时,这种对军舰消磁从而降低可探测性的技术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就成绝密实验了,然后再经过有心人对这个实验的夸张描述,时间一长,传的人多了,各种神奇的版本就出来了,今天的各种谣言不也一样么?一个很简单的事实,经过某些网友的传播和艺(别)术(有)加(用)工(心)后,就变成一个“阴谋论”了,而且在上个世界四五十年代,当时的民众对各种猎传闻是非常感兴趣的,稍微描述不清楚,可能就成为了一项奇闻!

比如“费城实验”中可能出现“低可探测性”,解释不清楚可能到后面就变成“看不见”这个词了,再经过口口相传,最终可能就变成“隐形”了,其实即使是在今天,不也还有人认为隐身飞机就是看不见的么?更不用说是在那个年代了?以前炒的沸沸扬扬的“什么UFO事件”、“百慕大三角事件”等传闻也是在当时传出来的,很多小说作家为了销量,会特意对一些事实进行科幻加工,然后再加上各种好像真的一样的照片、视频,很多人就不知不觉认为这些事是真的了,比如费城实验,其实就是一个叫莫里斯K.杰瑟普的天文学家、UFO研究员(《不明飞行物案》一书的作者),收到了卡洛斯·米格尔·阿连德的两封信,说什么目睹了费城实验,然后,可能就觉得题材不错,把这件事写成了小说吧,反正就跟UFO一样,写出来总有人当真的!

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对身体有害吗,该不该参加

简单点说,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关于生物等效性试验是怎么回事儿,我先给大家说一说,这个药物的说明书里边那些用法那些剂量是怎么来的?

我们平常用的那些药,有的要口服,有的用来滴鼻子,有的用来塞肛门,有的从舌下含化,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药一天要吃三次,一次要吃两片?既然一次吃两片,为什么不直接把药片做大一点?为什么有的药一天只吃一次?

药物吃下去后,需要经过消化系统吸收,并不是吃进去的药,全都会入血发挥作用。不同药物分子,有不同的亲水性,不同的分子量,因此吸收效率、吸收时间也会不同。药物进去体内要代谢,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代谢途径,有的很容易通过肾脏,代谢很快,有的会被肝脏分解,有的不容易通过肾脏,也不容易被分解,会在血液里维持很久。有的药物进去以后很快被存储进了脂肪组织,然后再缓慢释放入血,通过此途径延长半衰期。有的药物吃进去的是没有生物活性的前提,经过消化吸收后才变成有活性的成分发挥作用,这类药物只能经胃肠道给药。而有的药物原型就是有活性的成分,但是没办法被肠道吸收,只能静脉给药。有的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给药,既可以口服,又可以含化,也可以静脉。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通过对健康受试者做实验获取的。

药物的临床研究,分四期。

一期临床,是在健康志愿者中,对通过临床前安全有效性评价的新药,从绝对安全的初始剂量开始,考察人体对该药的耐受性;对人体能够耐受的剂量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为研究二期临床试验提出合理的给药方案。

二期临床,是用目标适应症的患者进行实验。对这部分患者用药观察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其数据为更大样本量的三期临床做参考。

三期临床,在二期临床基础上纳入更大样本,可以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评价出更客观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数据。有三期临床结论证明有效的药物,才能真正认为有效。

四期临床,是药物上市后的后期研究。在广泛用入市场后,通过更大样本数据,更长期的观察,获取更详细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研究数据。

而生物等效性实验,是用健康人做实验,和一期临床一样。但不同之处在于,生物有效性实验所研究的药物,通常都是已经上市使用的成熟药,只不过经过了剂型的改变或者给药途径的改变,需要重新获取药代动力学的数据,获取该药物的新用法数据。

所以相比全新研发的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药物其安全性应该是会更清晰一些。我说的是更清晰一些,并不是说更安全一些。清晰一些的意思是说这个药会有什么风险,会有什么副作用,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但是药毕竟是要用到体内的。对身体有没有伤害,还要看这个药物本身会不会对身体造成远期损害或者不可逆的损害。所以风险始终是会有的。所以参加这种药物试验都是有比较丰厚报酬的。但是也不用太紧张,毕竟是给人吃的药,就算有副作用又能坏到哪里去?

这就是为什么我头一句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人体进入黑洞的过程是什么感觉

黑洞是条不归路,进去了永远别想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掉进去会怎么样?我们究竟离它多远才是安全距离呢?本文就为你解开这个迷题。

一、黑洞有啥不一样?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黑洞这个神神秘秘的东西到底是个啥?它究竟有多可怕?

其实黑洞也没什么可怕,它不过是宇宙亿亿万星球中的一种罢了。要一定说它与别的星球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这家伙很黑,并且总躲在暗处,你不能靠近它,靠近就是死。

(黑洞)

人不怕明亮的东西,就怕未知的、黑暗的、会致命的东西。黑洞符合这些特征,但安静的黑洞远没有传说的那么可怕。打个比方:如果太阳瞬间变成黑洞,它会变成一颗视界直径只有几公里的黑色星球。地球照样还在老地方转,它的轨道不会改变,一年还是365天,一天也还是24小时。唯一不同的是,天空变暗了,我们失去了阳光和月光,只能看见星光。

当然,我们的太阳永远也变不成黑洞,按物理学家的计算,大约需要20个以上太阳那么重的恒星才有可能演变成黑洞,而最小的黑洞也要比太阳重5倍以上。你不要觉得奇怪,这是因为恒星在坍缩成黑洞的过程中要经历一次超新星爆发,它会把外层的东西炸掉一部分,剩下来的自然要轻许多。

从这个角度看,黑洞也真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只要跟它保持距离,该咋样还是咋样,很安全。

二、如果你一定想尝试挑战黑洞,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算了,我们还是请伟大的冒险家Tom先生走一趟吧!

(勇士Tom准备挑战黑洞,目光坚定)

我们还是以太阳为例子:假如太阳变成“太黑洞”,它的质量不变,我们飞到距离太黑洞695700公里的地方会如何?这时候,我们的重力加速度会达到274m/s2,大约是地球表面的28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28个G的重力加速度。人类是无法承受这个加速度的,Tom表示可以接受。

在这个位置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先来做一个计算:

宇航员Tom打算在“太黑洞”边缘来一次太空行走,他身高2米,穿上宇航服后质量为200公斤。那么在距离“太黑洞”70万千米的地方,他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引力公式:F=G·m1m2/R2

其中G是引力常数:6.6741×10^-11N·m2/kg2,m1为太阳质量1.9885×10^30kg,m2为Tom一半的质量100kg(这样方便计算他上下半身分别受力情况),R为他到太黑洞之间的距离7×10^8m。

Tom如果将他的下肢朝向太黑洞,身体下半部分与上半部分的受力差为:

F'=G·m1m2/R2-G·m1m2/(R+1)2

计算结果是:F'=0.000077(牛顿)

Tom表示感觉良好,内心毫无波澜。

Tom没有止步,他义无反顾继续向前,到达距离太黑洞1000千米的地方,根据计算,他下半身与上半身之间的拉力达到:F'=26543(牛顿)=2707(公斤力)

这时候即便是Tom的宇航服能保住他不被扯断,但全身骨关节脱臼、脊椎断裂决不可避免。应该说此时的Tom已经牺牲了,因为他的大脑神经在黑洞强大重力的作用下已经全部破裂。

(Tom掉入黑洞的过程中,他的光谱发生红移)

这时候我们从地球看Tom,会看到他的身影慢慢变红,这是Tom高速远离时光谱发生红移的结果。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此时的Tom已经不可能回头,黑洞强大的重力拉着他继续前进,当达到距离黑洞100千米的位置时,他下半身与上半身之间的拉力达到2654万牛顿,也就是270万公斤力,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就已经被重力撕得粉碎,化作一线尘埃。

(Tom被越扯越长,在到达黑洞之前就已经粉身碎骨)

很惨!

如果Tom一开始就对得很准,那么他的碎片将直接进入到黑洞的事件视界,然后彻底消失。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这样。碎片会化作黑洞吸积盘的一部分,围绕黑洞旋转,然后一点一点地被黑洞吞没。

Tom的故事结束了。

结束了?

三、黑洞有防火墙

上面举的例子只是理想化状态,现实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你无法接近

我们在文章开始时就提到,黑洞是个神秘的东西,它广泛存在于宇宙之中,我们却很难发现它。天文学家们判断在我们的银河系里就有多达1亿个以上的黑洞,但你平时有看到它吗?没有。

绝大多数的黑洞都躲在类星体的中央,类星体发出极其明亮的光,它的光比恒星发出的光要强万倍以上,我们自然找不到深藏其中的黑暗星球了。

(这就是类星体,它的中间躲着一个大质量黑洞,它的质量可能是太阳的数千万倍)

这样的黑洞,我们容易接近吗?

你会说,不可能!

没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类星体就是黑洞的一道严密防火墙。

类星体是被黑洞捕获的星际尘埃,其中还有被撕碎的恒星和行星碎片,它们在黑洞的四周高速旋转,强大的重力将它们吸积在一起形成一个球。这些尘埃互相之间急速摩擦碰撞,高温等离子体最快能达到光速的1/3,速度快的继续转,慢的掉进黑洞被它吃掉。

黑洞吸积盘的摩擦是如此剧烈,以至于靠近它四周物质的10%-40%的质量被转化成了能量,最多的质能转化率竟然高达42%!相比之下恒星内核中的核聚变则显得和风细雨温柔许多,那里的质能转化率只有不到0.7%。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类星体是这个宇宙中最亮的一批天体了吧!黑洞将它的吸积盘加热到500万度以上高温,消耗它们的质量,将其转化为强烈的X射线射向太空。

现在你还有把握说去黑洞附近转悠吗?别说靠近,离它几千万公里远,就已经被强烈的X射线杀死,然后被炙热的吸积尘埃击成碎片消失在太空中了。

(用南非的MeerKAT望远镜拍摄的银河系中心黑洞周围照片)

四、幽灵黑洞

本文中Tom先生舍身探访的属于幽灵黑洞,这些黑洞往往由大的恒星坍缩而成,当它吞吃了周围所有尘埃之后,就失去了吸积盘。没有吸积盘的黑洞是孤独的流浪者,它不发光,与黑暗的宇宙背景融为一体,只有当远处有星光闪耀时,我们才能通过引力透镜现象发现这个幽灵。

只不过,幽灵黑洞目前只是理论上的存在,天文学家们还没有实际找到它的身影。

(两个幽灵黑洞正在相互靠近,它们的重力扭曲了周围的时空。这是想象图)

所以你要想步Tom后尘,试一试掉进黑洞的感觉,还是得先过吸积盘这一关。

总结:

接近黑洞真的很危险,为安全起见,咱们还是远离黑洞吧!越远越好。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体进入黑洞内部,真的可以开启全新的人生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66688891.com/13/146512.html